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出處】五代·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鑑賞】李煜作此詞是在當宋朝俘虜後的第二年春天。詞中憶念他做南唐國主時的富貴繁華歲月,「雕欄玉砌」的宮殿雖然仍在金陵,自己卻做了俘虜到了汴京,住進「小樓」,所以大興「故國不堪回首」之嘆。原詞中的春花秋月:指時光流轉,歲月悠悠。故國:指南唐。問君:其實是自問。幾多愁:有的版本寫作「許多愁」。李煜從君王的身份下降為俘虜,感慨說不完。他寫詞藝術修養極高,給後人留下了多篇佳作,此篇是其一。詞在當時是譜入曲中歌唱的,明白易懂,這篇尤具特色。「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一語,寫盡了詞人的愁懷。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出處】唐·崔護《題都城南莊》
【鑑賞】去年的今天,我在這戶人家遇見一位美麗的女子,人面與桃花交相輝映,放射出迷人的紅豔光採,今年重遊舊地,桃花依舊盛開在春風中,可是,美麗的人兒卻已消失無蹤了。「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景色依舊,伊人芳蹤已杳,思念伊人,惆悵萬分。通常這兩句詩都用來形容重遊舊地,人事已非的無奈、惆悵的心境。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出處】南唐·李煜《虞美人》
【鑑賞】春花與秋月這種美景什麼時候會完結?我又會記起多少往事呢?小樓上昨晚又吹來了春風,我怎能承受在這月明之夜回顧已經滅亡的南唐王朝的傷痛。詞的上片採用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在景物描寫中寄寓自我的國破家亡之痛。「何時了」三字說明詞人希望美景早日結束。因為詞人總是會觸景傷懷,想起往昔在這美景之中的幸福生活,今昔對比,卻物是人非。美景依舊而往事無法重來,不禁流露出對現實人生的厭倦與絕望之情。一個「又」字,表明詞人在小樓中臨風而立、懷念故國的情境不止一次出現,然而時光荏苒,年復一年,復國徹底無望,自然也就不堪回首了。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出處】宋·蘇軾《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鑑賞】詩題中惠崇:北宋時以繪畫出名的一個僧人,他的專長是畫水鳥。蘇軾特為他的「春江晚景圖」題了兩首詩,此其一。原詩中的蔞蒿:是春天生長的一種野菜。蘆芽:蘆筍。河豚:一種味道鮮美但含有毒質的魚。河豚欲上時:春江水發,河豚正要向上遊時。「春江水暖鴨先知」,意思是:鴨子常在水中,水開始變暖,它就首先感覺到這句詩現在用來表示深入生活,參加實踐的重要。只有深入體驗生活,才能預見事務發展的新動向。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出處】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鑑賞】春風又吹綠長江的南岸,天上的明月啊!什麼時候你才能照著讓我歸去呢?綠:在此處作動詞用,是指「吹綠」。這是一首王安石懷念江南金陵的詩,他曾在金陵的鐘山住過。「春風又綠江南岸」是王安石講究修辭最為傳誦的名句。傳說王安石最初是用「到」字,後來改為「過」「入」「滿」,最後才定為「綠」。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出處】宋·葉紹翁《遊園不值》
【鑑賞】詩題中不值:沒遇到人,這裡指沒進園去。原詩中的屐:木頭鞋,底上有齒。小扣:輕敲。柴扉:籬笆一類的簡陋小門。原詩意思是:可能是主人耽心我的木頭鞋上的齒兒,會把他花園裡的蒼苔印上足跡吧!我輕輕地敲籬笆門,好久也沒有敲開。可是,滿園的春光是關不住的,有一枝鮮豔的杏花伸出牆外來了。「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這兩句詩本是描寫滿園春色,風光旖旎。現今卻常被用來形容婦女有外遇。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出處】唐·孟浩然《春曉》
【鑑賞】詩人在春日裡暢然而眠,若不是聽到了窗外的聲聲鳥鳴,根本無法覺察到天已破曉。詩句描寫以聽覺為主,加之內心的揣測,春日清晨的明麗與生機躍然紙上。首句中的一個「眠」字本就顯出了幾分慵懶,更何況詩人有意無意地完全關閉了感官中最為重要的視覺,而且自始至終,他的雙眼似乎從未睜開過。此時此刻,簾幕仍閉,錦衾尚溫,卻能聞得窗外鳥聲輕啼。可以想見,詩人該是何等閒適與愜意。讀之如聞其聲,如臨其境。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出處】唐·杜甫《春夜喜雨》
【鑑賞】原詩中的紅溼處:指落花處。花重:花因雨水而加重。錦官城:即成都。春雨對農作物很重要,所以俗話有「春雨貴如油」之說。詩人稱春雨為好雨,說它「潤物細無聲」,表明他的農本思想。後人多引此「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兩句詩,表達朋友之間相救助的感激之情。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出處】宋·王安石《元日》
【鑑賞】屠蘇:酒名。舊時風俗,春節全家飲屠蘇酒。句意:在爆竹聲中送走了舊的一年,春風送暖到人間,家人團聚,喜氣洋洋地喝著屠蘇酒。表達了作者變法取得初歲成功後的喜悅心情。後來人們常用以作春聯,表示辭舊迎新的欣喜情緒。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出處】唐·杜甫《絕句二首》
【鑑賞】初春紅日當空普照,山光水色更加絢麗。東風和煦,百花競開,芬芳襲人。諸種景色有機地交融在一起,色彩濃豔地塗畫出春天明媚俏豔的景色。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出處】宋·朱熹《春日》
【鑑賞】東風就是春風。即使是最普通的人,也都能感覺到輕吹而過的東風;東風一吹,百花齊放,到處是一片萬紫千紅,全都是由於春的到來。這兩句詩描寫春日的絢麗風光,東風輕吹,百花爭豔,春意盎然,洋溢著無限的生機。「萬紫千紅總是春」常用來形容春日風光,景色豔麗奪目。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出處】唐·白居易《憶江南·江南好》
【鑑賞】清晨日出的時候,江邊盛開的花朵,簡直比火還要紅豔;當春天來到時,江裡的水,青綠得就像是藍色的一樣。江南水鄉花草繁盛,這首詞以紅花、綠水來描寫江南的美景,色彩鮮明豔麗,情趣無限。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出處】唐·賀知章《詠柳》
【鑑賞】詩句對初春楊柳的形態作出了細緻而新穎的描摹:詩人不言春風催生楊柳新葉,而是巧妙地將早春二月的習習春風比作剪刀,仿佛是春風偏愛,有意為柳樹裁剪出了不同於其他樹木的纖細的綠葉。詩句比擬皆是自出心裁、別具一格,令人眼前一亮。加上兩句一問一答,輕巧明快,自然圓轉,與初春的盎然生機相映成趣,更是字字都透露出詩人對纖纖垂柳和明麗春日的無限喜愛之情。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出處】宋·陸遊《臨安春雨初霽》
【鑑賞】在小樓中傾聽一夜的春雨。翌晨天剛亮的時候,就聽見有人在深巷裡叫賣著杏花。「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這兩句詩描寫春日雨後早晨的清雅怡人,閒靜中洋溢著歡欣的春天氣息。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出處】唐·韓翃《寒食》
【鑑賞】暮春時節,長安城內到處飛舞著柳絮,在這寒食之日,東風吹拂著宮內御苑內的柳樹。詩歌上句描繪整個長安城內柳絮飛舞的景色,下一句則專寫皇城風光。按當時風俗,寒食日可折柳插門,所以特別寫到柳。詩人先寫柳樹,之後非常自然地轉到御柳,接著就轉到皇城內的風光。詩人抓住了寒食節時令前後柳絮漫飛的畫面,以「無處不」雙重否定來加強語氣,寫出整個長安的動人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