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作為韓國的水利專家,為什麼要為秦國修渠?和臥底行動有關

2020-12-23 鮮花暢談歷史

鄭國渠源於戰國末期一次非常不成功的「臥底行動」,不過,它的修建地點並不在鄭國,而是當時最為強大的秦國關中地區,只是因為負責人叫鄭國而得名,而這位叫鄭國的水利專家也恰恰就是那名「臥底」。

這又是怎麼回事兒呢?

一、「臥底行動」

我們現在經常能在影視劇作品中看到諸如臥底、間諜等等的橋段,實際上這在戰爭中更是屢見不鮮,比如,號稱「兵仙」的韓信,每次打仗之前就都會派出各種間諜去打探消息,做到知己知彼,所以才能百戰百勝。

這位鄭國呢,就是戰國末期韓國派往秦國的「臥底」。

在當時的中國大地上,原有的七雄爭霸局面正隨著秦國的逐漸強大而一點點被打破,時而組起的「六國合縱」、「五國聯盟」就多是其他國家針對秦國的手段。在關東六國之中,最為弱小、最容易被秦國吞併的就是韓國。

於是,在公元前246年,即秦王嬴政剛剛登基後不久,韓國國君韓桓王想出了一個「疲秦妙計」,就是派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鄭國作為「臥底」前往秦國,遊說年少的秦王,讓他同意在涇水和洛水之間,修建一條灌溉渠道。這項工程不可謂不大,在當時來講無疑會消耗秦國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這樣秦國無疑會放緩東向的步伐,韓國至少在短時間內得到喘息之機,再圖保國之策。

二、行動敗露?

鄭國到了秦國以後,很順利就見到了秦王以及當時的權臣呂不韋。鄭國為他們描繪了一幅完美的藍圖,也切中了當時秦地產糧不足的要害,很順利地便贏得了他們的同意,開始動工,直接將渭水支流的上遊阻斷,再開鑿了一條人工水路,從而將涇水引入到東部約120公裡外的洛水。

秦王嬴政和相國呂不韋一直非常支持鄭國渠的修建,在鄭國渠修建的十多年的時間裡,即便有新領地叛亂,饑荒、慧星「示警」,甚至還有五國伐秦、長安君成蟜(秦王嬴政之弟)反叛、嫪毐謀反等等大事件發生,秦王都沒有叫停過鄭國渠的修建,唯獨有一件事險些讓工程擱淺,那就是韓國「疲秦之計」的敗露。

當秦王嬴政發現鄭國渠乃是韓人的陰謀之時,當場就想中止鄭國渠的修築,並將鄭國處死,好在鄭國不僅僅是一個「臥底」,還是一位水利專家,更兼具超一流的口才。正是憑藉鄭國的一番言語,讓秦王更深刻地意識到鄭國渠對秦國的意義,也許鄭國渠的修建最初是源於韓國的「臥底行動」,但其最終的結果卻是對秦人有利的。

果然,鄭國渠修建完成後,秦國直接增加了4萬餘頃(約合今18萬公頃)的沃土,渭北平原畝產增至1鍾(即6石4鬥,約101升)之多。也正因為此,秦王嬴政才將這條水渠命名為「鄭國渠」。

三、鄭國渠的後續作用

鄭國渠的修建也許真的延緩了韓國最滅亡的時間,但終究還是改變不了滅亡的結局。

公元前230年,韓國成為第一個被秦國滅掉的關東強國。

也正是因為鄭國渠的修建,秦人的糧食問題得到了極大地解決,這無疑對後來秦王嬴政掃滅六國是大有裨益的。

不僅如此,在後來的楚漢戰爭中,佔據關中的劉邦也成為了鄭國渠的受益者。儘管在幾次與項羽的直接對話中,劉邦勝多負少,但有關中的後勤保障,他才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現在,鄭國渠也已經申遺成功,成為了陝西省第一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相關焦點

  • 韓國為了防止被秦滅國,為什麼要派一個水利專家去當間諜
    為啥要派間諜公元前262年,秦國再次發動了對韓國的戰爭。此前,韓國的領土不斷被蠶食,原本苗條的土地變得有點兒苗條了,像根牛角一樣夾在趙國和韓國之間。正所謂打蛇打七寸,秦國果斷出兵,佔領野王,將「這根狹長的牛角」攔腰斬斷。於是,上黨地區成為了韓國的一塊兒飛地。
  • 追《大秦賦》聽《天下第一渠》揭秘鄭國工匠精神
    「我要去涇陽巡查……」追劇《大秦賦》,小編是內心澎湃秦王嬴政要到咱涇陽來,能不激動嘛「寡人要到鄭國修渠的地方去看一看」修渠的鄭國正犯難呢正需要大王現場裁決>涇陽王橋張家山下,此刻修渠現場雲陽縣令和鄭國正在為修渠用地和渭文君的家臣掰扯中……秦王聞此,先是處理了渭文君的家臣,接下來又要與各郡封主進行一番較量呢。
  • 韓王派鄭國疲秦弱秦,結果他名垂青史,韓國第一個被秦國所滅
    就拿韓桓惠王來說,他派水利專家鄭國去秦國修渠,不但沒有達成「疲秦弱秦」的初衷,反而讓八百裡秦川成為一片沃野,為秦軍橫掃六國提供了充足的糧草。秦國日益強大,韓王使計疲秦從公元前251年到公元前247年,秦國在四年內連喪三王,但是綜合國力並未減弱。
  • 韓國間諜水工鄭國修水渠,竟陰差陽錯的幫了秦國!
    秦王接過密報,掃了一眼,對呂不韋說:「速令在韓國的密探查清鄭國入秦的真實情況。」幾天之後,秦國潛伏在韓國的間諜披星戴月趕回秦國,將打聽到的鄭國入秦的目的報告給朝廷。秦王、呂不韋聽後勃然大怒,立即命人連夜趕往水渠工地,將鄭國逮捕歸案,押來京城受審。鄭國是個精明之人,早就料到自己為秦國修渠的真實目的遲早會被秦國察覺,已經有了一些準備。只見他頭戴枷鎖,昂首走上大殿。秦王怒道:「大膽鄭國,還不跪下!
  • 韓王派間諜拖垮秦國,誰知間諜太投入,助秦崛起後吞併韓國
    太子丹韓國「疲秦政策」韓國派出的這名間諜名為「鄭國」,是當時韓國都城新鄭人,韓國優秀的水利專家,曾任韓國管理水利事務的水工韓王為了阻止秦國東徵,消滅山東六國,決定實行「疲秦」計劃。派鄭國到秦國興修水利,讓秦國將注意力都放到水利上。秦始皇元年,鄭國奉命入秦遊說,建議引涇水東注北洛水為渠,企圖以此疲勞秦人,勿使其伐韓。秦始皇認為這個建議對秦有利,便命鄭國負責這一水利工程的修建。為了實施韓王的「疲秦」政策,鄭國在施工過程中一直磨洋工,浪費了秦國大量的人力物力。
  • 譽為天下第一渠的鄭國渠以人名命名,鄭國是戰國時期的水利工程師
    該渠為韓國人鄭國為秦國策劃而修,後為秦國的強盛和統一六國奠定了經濟基礎,有「天下第一渠」之美稱。鄭國渠建成後,關中自此成為沃野,這才有了後世「得關中者,得天下」之說。將要滅亡的韓國,向當時的強秦派一名水利工程師鄭國,讓他說服秦王興修水利,以疲乏秦國,救亡圖存。秦國的主政者呂不韋認為這是一條富國強兵,實現大統一的好棋。兩國各懷心思,於公元前246年由鄭國主持修建,以谷口為起點,西引涇水東入洛水 ,動用10萬人力,修建了長達300餘裡的水渠。水渠建成後,經濟、政治效益顯著。
  • 鄭國疲秦,為何成為秦國功臣?秦嬴政順水推舟,師出有名首先滅韓
    因此就會有人問一個問題,說鄭國為什麼為秦國建渠,建著,建著就真正地去為秦國服務了呢?就放棄了自己原本作為「間人」的身份了呢?鄭國的任務本身到底是什麼?再來看一下鄭國的任務到底有沒有失敗。鄭國技術高超,秦國確實需要修渠首先第一點,秦國之所以要任用鄭國去修建渠道,那是因為鄭國確實有著高超的修渠本領,當時的秦國農業生產飽受自然因素的影響,每逢連年大旱的時候,經濟發展就會受到很嚴重的阻礙,在商鞅變法的時候,實行的是重農抑商的政策,所以當農業經濟受到影響的時候,國家的整個經濟收入就會受到影響。
  • 韓國為何是秦國首要攻打的目標?它為秦國發動戰爭提供了哪些條件
    雖說韓國的實力並不強大,但是這個國家卻可以在諸侯環繞的環境當中謀求生存,並且那時的韓國佔據著戰國時代最大的鐵山,在兵器製作方面擁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那麼韓國是為什麼會被秦國當出是手要消滅的目標的呢?其實這也是有諸多原因所導致的,它給了秦國天時地利人和等諸多條件。
  • 究竟是呂不韋投機秦國還是秦國選擇了呂不韋
    安國君有個排行居中的兒子名叫異人,異人作為秦國的人質被派到趙國。作為秦王庶出的孫子,不受重視,被打發來趙國當人質,所以他不受趙國禮遇,生活十分困窘。呂不韋到邯鄲去做生意,見到異人後大喜,說:"異人就像一件奇貨,可以囤積居奇,以待高價售出。"(成語"奇貨可居"的典故)。呂不韋於是回家問父親:"耕田可獲利幾倍呢?"父親說:"十倍。"
  • 秦始皇為什麼喜歡穿黑色衣服?韓國為何建議秦國修建鄭國渠
    當時東周屬火,所以秦朝要以水德代替火,他用的顏色不是皇帝常用的黃色,而是代表水的顏色一一黑色,所以他穿的衣服全部都是黑色。 他也很喜歡用6這個數字,當時統一的「車同軌」,馬路的寬度就是6尺,因為這跟他的五行術數有關。他希望用這些說法,令他取代周封建更有正統性。
  • 「創作開運禮」李斯的《諫逐客書》,拯救了秦國的百年基業
    客卿制度的設立,為秦國帶來了大量的人才。衛鞅、張儀、範睢、李斯等大才都曾是秦國的客卿,他們的為秦國的強大與統一立下了不世之功。但秦王嬴政在掌權以後卻鬼使神差地下令驅逐秦國所有客卿,最後在李斯的勸阻下才撤銷命令。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他派間諜去坑秦國,陰差陽錯幫了秦國大忙,加快了六國的滅亡速度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國力日漸強盛,在關東諸國為地盤人口爭得你死我活的時候,秦國憑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暗中積蓄力量,逐漸成長為強國,多次東出發動侵略戰爭。秦昭襄王時期,秦國接連重創齊、趙等強國,秦國一躍成為戰國七雄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