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各國戰亂不斷。為了贏得戰爭的勝利,各國無所不用其極,而派間諜則成了常用的手段。秦國的崛起讓諸國感到恐慌,為了拖延秦統一的步伐,燕國太子丹派出荊軻刺殺秦王,而韓國則派間諜去拖垮秦國。
韓國「疲秦政策」
韓國派出的這名間諜名為「鄭國」,是當時韓國都城新鄭人,韓國優秀的水利專家,曾任韓國管理水利事務的水工。韓王為了阻止秦國東徵,消滅山東六國,決定實行「疲秦」計劃。派鄭國到秦國興修水利,讓秦國將注意力都放到水利上。秦始皇元年,鄭國奉命入秦遊說,建議引涇水東注北洛水為渠,企圖以此疲勞秦人,勿使其伐韓。
秦始皇認為這個建議對秦有利,便命鄭國負責這一水利工程的修建。為了實施韓王的「疲秦」政策,鄭國在施工過程中一直磨洋工,浪費了秦國大量的人力物力。秦始皇很快便看出了鄭國的意圖,打算殺掉他洩憤。鄭國對秦始皇說:「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
秦始皇想了一下,如果現在殺掉鄭國,那真的是前功盡棄,雞飛蛋打。還不如留著他,讓他為秦國完成這一偉大的工程。況且,磨刀不誤砍柴工,如果秦國真的因此變得富饒,收拾掉韓國是遲早的事。於是,秦始皇命鄭國繼續負責修渠的事,但不能再懶懶散散。鄭國認為他已經為韓國拖延了幾年,完成了韓王交代的任務,所以便決定之後全心全意地去做修渠的事。
鄭國渠的作用
在鄭國的組織下,這條渠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長達300餘裡,灌溉面積達到了4萬頃。關中沼澤鹽鹼之地在涇河泥水的灌溉下,成為肥美良田,關中一躍成為全國最富庶的地區。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此渠修成後,「關中為沃野,無兇年。」由於後勤得到了保障,所以秦國的實力大增,糧食產量極大保證了秦國對六國的統一戰爭。韓國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第一個被秦所滅。
為了紀念鄭國為秦國作出的功績,當時的人們便將這條渠命名為「鄭國渠」。而鄭國渠修成後,與都江堰一北一南遙相呼應,將山東六國都籠罩其陰影之下。最終,秦滅掉六國,一統天下。對於韓國來說,鄭國屬於背叛。但對於後世子孫來說,鄭國卻屬於英雄。而鄭國渠在2016年已經申遺成功,成為陝西省第一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