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與國之間的鬥爭是一項相當複雜的工作,其中牽涉到紛繁複雜的許多事項。明面上的交往或者鬥爭是一回事,暗地裡的交往或者鬥爭又是另一回事。所謂明面上的交往或鬥爭,自然就是國與國之間的官方來往,人人都知道這樣的交往或鬥爭的存在,而所謂暗地裡的交往或鬥爭,則往往是不為人所知的秘密行動,其中就包括了本文所要講的間諜行動。
間諜一直是一份充滿神秘色彩的工作,許多的文學作品以及影視作品都將間諜作為主角,充分地渲染其工作的神秘性與重要性。雖然每個國家都對他國的間諜嗤之以鼻,但每個國家都勢必會有自己的間諜組織。如何使得自己的間諜不為對方所發現,並且最大限度地為本國帶來情報與信息,如何打擊對方安插在本國的間諜,是國與國之間的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個方面。
間諜形象
間諜出現的時間很早,幾乎可以說是伴隨著國家以及國與國之間鬥爭的出現而出現的。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就已經開始使用間諜,而間諜也確實在春秋戰國時期發揮了不小的作用。本文的目的,便是通過簡單的介紹,令讀者們對我國戰國時期各國使用間諜的情況有一個簡單的了解,同時也希望讀者們更加清楚地知道間諜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鬥爭之間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間諜的出現
清代的學者朱逢甲在其著作《間書》中提出,最早在夏朝時期,我國就已經出現了間諜這一職業,所謂"用間始於夏之少康,使女艾間澆。"而在周代時,則已經出現了專門的間諜機構和相關的負責官員,《周禮》中就有這樣的記載:
"士師之職,……掌士之八成,一曰邦汋,二曰邦賊,三曰邦諜。"
《周禮》
由此可見,間諜在我國出現的時間是相當之早的,同時也說明了間諜在國與國之間的交往中確實是發揮了不小的作用,否則歷朝歷代不會紛紛設立相關的機構與官職。
到了春秋時期,我國已經出現了專門論述如何使用間諜的著作,其作者就是我們大家都相當熟悉的孫子。在《孫子·用間篇》中,孫子對使用間諜進行了系統地且比較詳細地論述,這一部書不僅是我國歷史上最早對間諜使用進行理論化的著作,更是世界歷史上最早的專門文獻,其歷史意義是相當重大的。孫子在其著作中點出了使用間諜的重要性:
"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
孫子
孫子認為,在國與國之間的交往中,特別是當兩國交戰時,君王和將領若要作出正確的決定,則必須獲得準確的信息,而如果本國能夠先於他國獲得準確的信息,那麼其成功的可能性便會大大增加,間諜起到的就是這樣一個作用,也就是幫助本國的決策者收集具有時效性和準確性的信息。更具體來說,使用間諜可以細分為五種:
"因間者,因其鄉人而用之。內間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間者, 因其敵間而用之。死間者,為誑事於外,令吾間知之,而傳於敵間也。生間者,反報也。"
在這五種間諜之中,最為關鍵的是"反間",也就是讓對方的間諜轉而為己方效勞,這樣是能夠起到最大的效果的。
古代的竊聽器
除了上述的內容之外,孫子還對各種間諜技術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其中的許多技術與今日我們在間諜片中所看到的間諜技術是十分相似的,例如竊聽技術,便是一種在當時與今日都通用的間諜技術。雖然在春秋戰國時期還沒有先進的竊聽設備,但間諜們仍然會通過各種方法,偷聽對方大臣之間或君臣之間的談話,以此來獲取有利於本國的重要信息。
由於篇幅所限,本文只能對孫子的間諜理論作一個相當簡單的介紹。孫子的理論可以說為春秋戰國時期間諜的大規模使用奠定了理論的基礎,其中的許多論述在今天看來也是不過時的。
戰國時期的間諜使用
到了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的鬥爭已經進入到一種白熱化的階段,特別是到了戰國的中後期,鬥爭已經變成了各國與最強大的秦國之間的鬥爭。因此,當時的各國都向秦國派出了大量的間諜,而秦國也同樣使用了大量的間諜,並發揮了相當不錯的作用。
戰國時期的地圖
當時的間諜,主要是各國派往他國的使者,這些使者不僅承擔著外交的工作,而且還承擔著刺探情報的工作。有的時候使者只不過是其間諜身份的掩蓋,其最重要的工作還是刺探情報、獲取有利於本國的信息或採取有利於本國的行動。戰國末期時,各國紛紛往當時最強大的國家秦國派出大量的使者,實際上也就是大量的間諜,這些間諜在秦國作了大量的工作。
舉一個例子來說,一些讀者可能對秦國所修建的鄭國渠有所耳聞,這在當時是一個規模非常龐大,同時作用也非常顯著的水利工程。這一工程雖然對秦國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但鄭國渠的修建實際上最初是由於鄭國的一次間諜行動。《史記正義》中對這一事件有這樣的記載:
"鄭國渠首起雍州雲陽縣西南二十五裡,自中山西邸所口為渠,傍北山,東注洛,三百餘裡灌溉田。又曰韓苦秦兵,而使水工鄭國間秦作注溉渠,令費人工,不東伐也。"
一場來自間諜的行為
簡單來說,當時的鄭國擔心秦國出對其出兵,而鄭國又難以抵擋,因此便派出所謂的使者當秦國,勸說秦國修建鄭國渠這一大型水利工程,希望以此來消耗秦國的國力,使得秦國無法對鄭國採取軍事行動。雖然秦國後來察覺到了鄭國使者實際上是間諜,而這一勸說的目的實際上是要消耗秦國的國力,但秦國的君臣評估之後認為修建鄭國渠確實有利於秦國的發展,因而最終還是決定修建這一水利工程。
但是,為了避免日後再有他國的間諜到秦國來勸說或離間秦國的上層統治集團,秦國決定驅逐一切的他國使者,《史記》中對此事件有著清楚的記載:
"會韓人鄭國來間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覺。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遊間於秦耳,請一切逐客。'"
由此可見,秦國確實很擔心他國間諜的影響,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間諜確實對秦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鄭國渠圖線
當然,秦國本身自然也會對他國進行間諜活動,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耗費巨資,通過在趙國內部進行間諜活動,散布謠言、離間趙國君臣,使得趙王在長平之戰前換掉了經驗豐富的大將廉頗,而改任沒有什麼實戰經驗的趙拓為指揮大軍的將軍,間接地導致了趙國後來在長平之戰中的慘敗。《史記》中對這一段歷史也有記載:
"秦數挑戰,廉頗不肯。趙王信秦之間,秦之間言曰:'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為將耳。'趙王因以括為將,代廉頗。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何變也。'趙王不聽,遂降之。"
長平之戰
這可以說是秦國相當成功的一次間諜活動。除了這兩次比較著名的間諜活動之外,秦國和當時的其他諸侯國之間,例如趙國、魏國、韓國之間都有著相當多的互派間諜的事例,雙方也更有成功和失敗的案例。
尤其是對於秦國來說,間諜行動為秦國帶來了相當豐厚的收益,不僅取得了敵國的許多情報,而且還離間了敵國內部以及敵國之間的關係,間諜行動實際上在秦國的兼併六國之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秦集史》一書中就對秦國的間諜行動有這樣的評價:
"世但知始皇帝以武力徵經營天下。而豈知武力之外,尚有其最毒辣之間諜政策戰。"
可見,間諜對於秦國統一的重要意義。
間諜的行為促進了秦國的強大
結語
按照儒家傳統思想的定義,間諜這樣的行為其實是令人不齒的,因為間諜行為勢必含有欺騙,又勢必會有各種上不得臺面的手段,間諜還勢必會挑撥離間他人的關係,這些在儒家思想看來都是不正當的。但實際上,古往今來,間諜在國與國之間的交往與鬥爭中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是不可忽視也不可隨意廢止的一種行為。
從戰國時期秦國與其他諸侯國之間使用間諜的史實即可看出,當時間諜便已經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秦國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在間諜行動上,而間諜行動也確實為秦國最終統一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
間諜行動雖然是暗地裡的行動,但充其量也只能算作是國家之間鬥爭的一種正常手段罷了,我們不應該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這種行為。當然,對於這類行動中違反法律、違反基本的社會價值觀的行為,我們還是需要予以譴責,但這並不意味著對間諜行動的意義進行全盤的否定。
參考資料:《史記》、《秦集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