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於網絡
今天是2020年12月20日,是2020年的第355天。明天就是立冬了,數九的開始,意味著凜冬的來臨,也意味著春天就藏在最寒冷的日子之後。
藉助著曆法,我們得知嚴寒會在幾時來臨,也會得知春天幾時與東風攜手送來百花盛開。可是如果我們得知自己的孩子厭學了,無論藉助什麼工具或者幫助,都不知道孩子什麼時候才能走出這段充滿迷茫也充滿泥濘的路程。
在孩子讀書期間,沒有什麼比厭學更為恐怖的事了。因為,在孩子厭學時期,痛苦的不僅僅是想盡辦法卻手足無措的家長,還有那個不得不背著沉重書包披星戴月去上學的孩子。
有時候,他們的表現會讓我們覺得他們是懶,只是想玩,玩遊戲、看小說,或者睡懶覺,孩子的一切表象都讓我們原本就長草的心隨時轉變為需要噴薄而發的火山。
我們看著孩子貪玩、睡懶覺,覺得著他們不聽我們的勸告,不理解我們的良苦用心,而倍覺痛苦,更可怕的是,我們以為,只有我們在痛苦,只有我們會痛苦,而那個造成這一切痛苦的孩子,卻面不改色,毫不在意。
曾經,我也是這樣以為,曾經,我也因為我這樣的以為而焦慮和憤怒。
我沒得記我的孩子已經厭學多少天了。自從高一上學期結束到現在,我聽著他對我說:「媽媽,我覺得這個世間很無趣,我不想上學習,不想寫作業,不想上課。」我看著他沉淪,他常常在上學期間,夜裡十一點半回到家,打遊戲打到凌晨兩點,睡上四個多小時,七點零五分或者十分,準時從家裡出門,去上學。
我不知道,他靠著什麼樣的力量,才把成績維持在一個水平線的範圍內,不是最好,但也不是最壞,比起有些因為家長不給玩遊戲而放棄學習的孩子成績大幅下降來說,他真的已經做得很好了。
他常常在某一個星期一的早晨對我說:「媽媽,我決定從今天開始要好好學習了。」我緊緊地抱了抱他說:「好,加油吧,戰士!」然後到了晚上回來,他又開始專注地玩遊戲,有時候需要我多次催促,他才會放下手機精疲力盡地睡去。
如此反覆,我不記得有過多少回了,立志、放棄;再立志、再放棄。他的痛苦與煩躁,通通掩飾在他的面無表情之下。
不是說,這個孩子厭學就真的不願意去學習了,他還是願意去學一些東西的:電腦軟體硬體知識、編程知識、在B站上看羅翔老師的視頻學習一些法律知識、看川普的新聞練習英語口語,甚至是在各種考試時期還要時時叮囑我:一定要早早喊我,我要早去學校複習一下,等等。
只是這些,與他玩遊戲的頻率相來說,就少得可憐了。
孩子總是會在臨睡前問我:「媽媽,我實在是不想學習,怎麼辦?」我對他說:「媽媽也不知道該怎麼辦,要不要請假休息一下?」他則會搖頭說:「本來就不想學了,再請假,就更跟不上了。」接著他又說:「其實我很怕死,我也很怕疼。」
滔天的巨浪在我心裡翻滾了無數次,我強忍著難過問他:「死其實也不可怕,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你死了,媽媽該怎麼辦?外婆該怎麼辦?舅舅該怎麼辦?七十多歲的外婆肯定經受不住打擊,如果她因此有個意外,那媽媽又該怎麼辦?你難到忍心讓媽媽孤零零地活在這個世界上嗎?」
孩子搖了搖頭說:「不想。那我就混日子吧。」我撫摸著他的頭說:「這也可以,不過混日子你想怎麼混呢?媽媽會老的,不可能養你一輩子,你得去賺錢來維持,讓日子能混下去,天冷了有衣穿,肚子餓了有食吃,困有了床睡有被蓋,還有能多出來的盈餘照顧媽媽。」
孩子往被子裡縮了縮說:「可是我現在該怎麼辦呢?我覺得我很難過。」
我輕輕地對孩子說:「我也沒有什麼好辦法幫你走出困境,不過,媽媽會陪在你的身邊,你難過了,和媽媽說說;你想哭了,就哭給媽媽看看,你想玩,就玩一會。所有的問題,我們可以慢慢想辦法去解決,陰霾總會散去,困難會來也會走,總之,無論如何,媽媽和你在一起。」
安慰的話,要對孩子說;努力的辦法,還是要使勁去想,去嘗試。以孩子的表象來斷定孩子的內在,是最為愚蠢的行為。每個人,都有傷心、痛苦、很難很難的時候,只不過,有些人的難過來得要早一些,有些人的痛苦來得要晚一些。
只是,無論在何時難過,我們都需要有一個溫暖的懷抱來給我們的安慰和支持,我們都需要堅定的愛來給我們安全感,畢竟活成能自身發光發熱的小太陽,過於艱難,就算已經變成了一個太陽,它也有被月亮與黑暗取代的時候。
成年人,畢竟經歷的事情太多了,我們可以進行更多的自我調整,可是孩子卻不一樣,他們絕大多數時候,不是在家裡,就是在學校那座象牙塔裡,就算已經接近成年,卻因為生活的安穩和環境單純,從而讓他們在遇到困難時,更容易迷茫與無助。
厭學,只不過是他們生命早期遇到的較大困難之一,有些孩子能很快闖過,有些孩子則會在這個階段停留很長時間,每個人生活的環境不同,結果也就不同。
但無論如何,我相信絕大多數孩子都能走出困難,只要孩子走出這個困境,那麼在未來的日子裡,再大的困難也比不過厭學這樣類似的情緒了,當他們有了這個經歷,掌握了解決這種問題的方法,那麼未來,一定可期。
寫著寫著,我低落的心情也漸漸好轉;寫著寫著,寒冷的天也似乎被我忽略;寫著寫著,要再次尋找方法幫助孩子的念頭,越來越強烈,寫著寫著,就先結束這篇文字,趕緊去行動。
20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