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學的孩子在家,覺得活著沒有意義,媽媽該如何應對?

2020-12-22 壹心大哥

作者丨壹心大哥

編輯丨笨拙的老狼

所謂叛逆期厭學的孩子,其實就是對自己的成長暫時失去了希望,暫時失去了自信,暫時無法承受應試教育帶來的挫折而已。

哪怕是厭學的孩子也總是想看清前方的路,可想法和結果總是背道而馳,還要天天面對焦慮過度的父母,如果換成是當年幼小的我可能也會黑白顛倒,沉迷網絡!

今天我就某位媽媽與厭學的孩子溝通的真實案例,來深度闡述:厭學的孩子在家,覺得活著沒有意義,媽媽該如何應對?

厭學的孩子溝通案例

此案例來自『親子溝通學習圈』一位媽媽與厭學的孩子溝通的真實案例:

兒子在家已經將近一個月了,這一個月來我從最初的天塌地陷、茫然無措,然後到暴躁焦慮,現在是忐忑不安,痛苦不已……

我在這十來天反覆觀看了三個階段的學習資料後,又與教練進行兩次長時間對話之後,目前已經能暫時用平和的情緒去接受孩子的現狀。

現在的我表面平和地看著孩子白天睡覺,晚上看電視、玩遊戲,內心還是不能寧靜,總想著走出孩子內心,看看該怎麼說去幫孩子打開心結。

雖然我儘量閉嘴不再說「你不能、你不要、你總是」這樣指責命令型的言語,但我還會嘗試著與孩子談電視、談遊戲,從他感興趣的話題進行交流。

當我不像以前那樣去管教孩子的時候,孩子偶爾與我談論一些心中所想的事情,可我還是沒法幫助孩子走出內心的陰霾。

我整理了最近自己與孩子的溝通過程,算是這段時間學習好奇對話技術的運用,請教練與各位家長幫我分析一下。

兒子自己看了一夜電視後,早上問我了一個讓我頓時驚慌失措的問題:

孩子:[媽媽,人活著有什麼意義?我覺得自己活著的意義就是追番、看漫畫、打遊戲。]

媽媽:[兒子啊,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想這個問題的?]

孩子:[從上了初一後,我就有這個想法的。]

媽媽:[兒子啊,上了初一發生什麼事了,讓你開始想這個問題的?]

孩子:[從那時起我就開始心煩!]

媽媽:[什麼事情讓你心煩?]

孩子:[我晚上睡不著覺,舍友、朋友、學習這些問題總是讓我很煩!]

媽媽:[哦,兒子啊,你說晚上睡不著覺,舍友、朋友、學習都讓你心煩,你舍友怎麼了,發生什麼事了?是所有的舍友嗎?還是其中某一位同學啊?]

孩子:[哎,就是有同學老是針對我。]

媽媽:[哪個同學老是針對你?]

孩子:[那個叫王某某的同學]

媽媽:[那他為什麼針對你啊?]

孩子:[我不知道……]

媽媽:[那他第一次針對你是什麼時候,發生什麼事了?]

孩子:[開學沒多久,我問了他一個有關學習方面的問題,他沒答上來,從那以後就開始針對我。]

媽媽:[你問他什麼了?]

孩子:[忘了……]

媽媽:[那他怎麼針對你的?他是罵你還是打你了?]

孩子:[他打了我,就那次我耳邊後面的傷就是他弄的。]

媽媽:[那當時我問你,你怎麼不跟我說呢?]

孩子:[我一開始沒說,後來我告訴你了]

這會我才想起來了,當時兒子確實告訴我了,我當時想要在班級微信群裡找那個孩子的媽媽說說這個事的,兒子不肯讓我把事情搞大,然後就不了了之了。

媽媽:[媽媽想起來了,你跟我說過,你站在床前跟一個同學說話,另一個同學把你從床前踢下去了,那個同學是誰啊?]

孩子:[哼!就是那個王某某啊!]

媽媽:[兒子,除了他,還有其他舍友針對你嗎?]

孩子:[還有兩個同學脾氣比較暴躁……]

媽媽:[那舍友這樣針對你的情況多嗎?]

孩子:[就只是他經常這樣的。]

媽媽:[兒子啊,那他們針對你的時候你是怎樣的感覺?生氣、委屈、憤怒?]

孩子:[事情過去我就忘了,不想再記這些事。]

媽媽:[那你當時是什麼感覺啊?]

孩子:[沒什麼感覺,我也就當時生氣,一會就過去了。]

媽媽:[兒子啊,媽媽覺得你是個很寬容的孩子,不願與同學計較。可是你自己還是會不舒服的,對吧?]

孩子:[是的啊!]

媽媽:[那你剛才對我說朋友方面也讓你心煩,那你和朋友又發生什麼了?]

孩子:[我沒有朋友……]

媽媽:[那怎麼會呢?]

孩子:[他們都不理我……]

媽媽:[發生什麼事情了,你怎麼覺得他們都不理你?你可以主動和他們交朋友啊!]

孩子:[我主動和他們玩了,可是我與他們說話,他們不願意與我說,我問他們問題,他們要麼說「這麼簡單的問題還不會」,要麼說「啊呀,這個題我也不會啊」,有時我與他們打招呼,也不理我,我原來在小學的時候還是有很多朋友的。]

媽媽:[兒子啊,你從什麼時候感覺他們都不和你玩的?]

孩子:[他們覺得我學習不好,一開始的時候都和我玩的,後來看到我成績不好,就不大與我玩了。]

媽媽:[兒子啊,那你當時是什麼感受啊?]

孩子:[我就自己玩,下課的時候我就一個人出去逛學校,學校都讓我逛遍了,可是真沒什麼意思……]

媽媽:[兒子,那你是不是很難過?]

孩子:[過去就忘了,我這人不記事,事情過去了很快就忘記了!]

媽媽 :[兒子啊,媽媽要和你道歉,你發生了這麼多事,要求轉學,媽媽都沒能理解你,只是讓你忍耐,讓你繼續適應,對不起,兒子!]

兒子沉默了一會,沒有說話。

媽媽:[兒子,你覺得同學因為你學習不好排擠你,那你又做了什麼讓情況變得好些嗎?你有沒有想著好好學習,趕上去啊?]

孩子:[我學了啊,可我總是學不會!]

媽媽:[兒子你不喜歡學習嗎?你是心裡討厭學習,還是覺得學不會,不想學習啊?]

孩子:[我不喜歡學習,也不討厭學習,就是覺得怎麼也學不會。]

媽媽:[兒子,學校讓你壓力很大,那我們在家裡試試看,行嗎?]

孩子:[哦,那個電視真好看……]

兒子開始談電視節目,將話題岔開,談話就此中斷。

我與孩子的對話,就這樣平淡的結束了,這次孩子雖然沒有以往那樣的對抗、煩躁,但是我自己還是有些遺憾的,我認為自己的溝通還是沒能走進孩子內心,我沒有力量幫助孩子打開心結。

通過這次與孩子的對話,我覺得孩子始終用逃避的方式保護自己,不願意說出心裡話,可是這些事情明明就壓在他心裡,孩子不知道如何面對與化解,才導致厭學在家。

媽媽該如何應對

從上面這個案例可以看出,中國家庭教育中不缺認真負責的爸爸媽媽,特別是我們70後,做父母都是非常認真的,孩子出現問題了,首先惶恐不安肯定是父母,但是自己又無力改變孩子的問題。

作為親子溝通教練,我首先肯定這位媽媽在溝通當中,耐心地運用了好奇提問方法幫孩子回溯過往的事件,但是面對孩子回答:『不知道』、『忘了』、『沒什麼感覺』,這類的應對,媽媽當時的內在明顯是非常沮喪無力的。

根據我的經驗,案例中的孩子明顯是在迴避自己的情緒與真實渴望的,雖然他一直想讓媽媽看見,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想是在孩子的養育過程中,咱們70後父母大多數是沒有能力給予孩子情感教育與人格教育,因為我們本身就是體制內教育的產物。

當我們自己都不知道什麼是真正適宜這一代孩子的教育本質時,還要去跟孩子溝通,努力管教孩子,要想對孩子負責任,是不是很可笑?

案例中這位媽媽的起心動念,明顯就是想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總是想引導孩子表達符合自己的期待,卻忘了良好的溝通,不僅僅只有好奇地提問,比這個更加重要很多的是:真實的表達與用心的聆聽!

你看到這裡,肯定會問:教練,那你說說,你會怎麼應對孩子這樣的『不知道』、『忘了』、『沒感覺』的語言啊?

大多數人都希望看到正確答案,因為都希望通過答案讓自己感到內心平安,我能理解,我以前也是如此這樣的。

這裡,我就談談自己如果是這位媽媽,我會用什麼樣的對話脈絡與應對方式去完成這次溝通。

首先,溝通前我會讓自己的情緒平穩,哪怕我面對孩子有內疚、焦慮,我也要先覺察到自己的內疚、焦慮,然後全然允許這些情緒的存在。

其次,我要首先問問自己,這次溝通的目的是什麼?我是想幫助孩子解決厭學的問題?還是想通過溝通緩解孩子的情緒?或者是想通過溝通讓孩子感覺到父母一直在關注他?

開始溝通前有個細節很重要,就是要通過正確的呼喚名字加上停頓後,發出溝通的邀請,這是很多父母很容易忽略的,可能在這些父母心中,平等尊重僅是個道理而已。

正式溝通過程中,始終貫穿用心聆聽去儘量靠近孩子內心,而不是解決孩子問題,在孩子的內心感受層面多核對,在孩子的觀點、期待方面逐步地好奇探索,最後連接孩子內在渴望,引導孩子為自己負責任或者支持他可以自由選擇。

以上我常用的對話脈絡,那麼面對剛才這位媽媽在與厭學在家孩子溝通中,孩子不能真實連接自己的內在,不能自我覺察到情緒及情緒背後的原因,媽媽並沒有用心去核對孩子的感受,那就無法讓孩子的看法如實地表達出來。

我拿孩子剛才其中一種應對語言『沒感覺』來舉例說明,我通常會如此應對,:

教練:[那你當時是什麼感覺啊?]

孩子:[沒什麼感覺,我也就當時生氣,一會就過去了。]

教練:[什麼感覺都沒有嗎?]

孩子:[嗯,是的!]

教練:[那麼,你允許自己沒感覺嗎?]

孩子:[我允許啊!]

教練:[那你也允許自己難過、生氣嗎?]

孩子:[允許呀!]

教練:[但是你剛才說總是被他們針對,從初一開始心煩,可現在沒有感覺呀!]

孩子:[是啊,過去的事情,我一般就忘了啊!]

教練:[我們來探索一下,好嗎?]

孩子:[嗯,可以。]

教練:[我們來探索一下,你先深呼吸三次,別急著回答我,好嗎?]

孩子:[好的。]

教練:[請你回想一下,那個王同學針對你的時候,他罵了你什麼?還有打你的時候你是不是覺得他很兇啊?當時的你有害怕嗎?有生氣嗎?有難過嗎?]

孩子:[我有害怕……]

教練:[還有其他感覺嗎?]

孩子:[好像還有生氣……]

教練:[那你能跟我分開談談你的害怕與生氣背後的原因嗎?]

接下來的我就不展開敘述了,通常情況下,孩子的內心感受、觀點、期待等,通過對話被大人看到後,孩子的焦慮、抑鬱會少很多。

如果孩子是信任對方的話,我們還可以正向引導孩子,讓孩子理智地去思考,面對這樣的一個自己,該怎麼改變才能讓自己好起來。

最後,我想對看此文的你說:

好奇對話不是改變孩子符合你期待的工具,而是大人用來連接孩子,讓雙方都有自我覺察的過程。

好奇對話的好處,不是孩子願意與你說心裡話,而是你能用覺知的狀態去陪伴他,讓孩子為自己的成長負責任,為自己的自由選擇做出判斷!

你我一起加油哇~看此文後如有收穫,順手點個讚,轉發評論一下,感謝你的慷慨!

壹心大哥(全網同名),叛逆期親子溝通資深教練,兩枚叛逆期孩子的70後父親,1對1指導有願心改變的家長,幫助孩子走出叛逆厭學、脾氣暴躁、早戀、玩手機、親情冷漠等困境。

相關焦點

  • 孩子厭學的原因:不是抗拒學習,而是他在自救
    我一直很難受,我每次回家都莫名地煩躁,因為爸爸媽媽總是喜歡問我的學習,我每次回答他們時就覺得很有壓力、很不開心。我也知道,父母在生活上一直對我很好,同時也很重視我的學習,因為他們覺得只有好好上學,努力讀書,長大後才會有好的出路。
  • 孩子厭學的外部因素及應對策略,家長先知道,孩子少煩惱
    昨天我們聊了孩子厭學的內部因素。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孩子厭學的外部因素及應對策略。1、常見的引起厭學的外部因素2、採用「治未病」應對社會退縮引起厭學的外部因素是不可控的;甚至很多情況是一因多果、多因多果或者一果多因的。更加困難的是內因和外因可能在一起。
  • 寫給家有厭學孩子的你
    可是如果我們得知自己的孩子厭學了,無論藉助什麼工具或者幫助,都不知道孩子什麼時候才能走出這段充滿迷茫也充滿泥濘的路程。 在孩子讀書期間,沒有什麼比厭學更為恐怖的事了。因為,在孩子厭學時期,痛苦的不僅僅是想盡辦法卻手足無措的家長,還有那個不得不背著沉重書包披星戴月去上學的孩子。
  • 孩子厭學在家我不再焦慮:與其整天害怕擔憂,不如真實去接納
    自從9月秋季開學報到以來,孩子的厭學情緒經常反覆,不願意主動適應新學校帶來的壓力,經常請假,作業也無法按時完成,經常躲在在家玩手機。媽媽的害怕擔憂對於我這樣在單位強勢無比,回到家中卻小心翼翼的中年職業女性,家是什麼?我似乎從來沒想過,家該是什麼樣子?我仿佛也沒認真去思考過,從出生、到長大、離家異地求學、到背井離鄉結婚生子,我覺得過去的這一切都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 葉一茜兒子自曝「給媽媽學習」:孩子厭學?不,他可能只是「煩你」
    一旦「妖魔鬼怪」襲來,孩子沒有「教育好」,出現了厭學情緒,不想學習,不想去學校,那家長的天恐怕都塌了。其實,孩子厭學真的是一件「要命」的事嗎?當我們不能理解孩子的時候,不妨拿自己跟孩子類比,成年人與孩子的世界,只不過是放大版與縮小版的關係。
  • 真實案例看催眠如何解決孩子厭學問題
    那麼,孩子厭學該怎麼辦呢?別急,催眠可以有效緩解孩子的這種厭學、恐學心理。李華(化名)是一名初中一年級的小男生,據他的父母介紹,李華性格孤僻、沉默、學習成績不佳,老師幾乎從來沒有聽他說過一句話,所以也不知道他到底有什麼問題和困難。
  • 「我不想讀書了」孩子一句話,道出心中萬千無奈,家長該如何應對
    "最近不知道怎麼了,臨近開學就有厭學情緒,真想保持現狀""媽媽,我不想讀書了"其實從上面的內容我們並不難看出,孩子"厭學"的情緒是非常普遍的,只是有些孩子仍然可以克制情緒,逼迫自己學習,但是一些孩子的厭學情緒更明顯。現如今的教育環境,在家長的攀比當中,孩子的優秀與否已經不取決於個人能力,為人處世是否優秀了。
  • 心理分析:家裡有了二寶後,大寶突然開始厭學,我該怎麼辦?
    活著就是為了去上學學知識嗎?這是他煩惱的事情。父母的所有說法孩子都不接受,這種情況下該怎麼引導,首要要做的是什麼呢?心理諮詢師梁吉虎的回覆:這位媽媽你好!我是壹點靈心理諮詢師梁吉虎,謝謝你的信任。厭學,是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負面情緒,從而消極對待學習活動的行為反應。你的孩子還小,二年級就有厭學的情緒,說明在學習這件事情上孩子沒有成就感,沒有得到及時的肯定,鬧情緒只是他求關注的一種方式而已。
  • 孩子為何厭學?潛意識性厭學或是成因,6步幫孩子消除厭學心理
    潛意識性厭學情緒,又被心理學家們稱作潛意識條件性情緒反射性厭學,是指孩子在觀念上沒有厭學思想,卻由於一種潛意識下的條件性情緒的反射,導致其表現出厭學行為,即非意志性的厭學行為。反映到學習上,就是厭學,得過且過,極端者甚至都不願意參加高考。就像我有位同事的孩子,就因厭學拒絕參加當年的高考,而家長又沒有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最後孩子也就自動棄學棄考而自暴自棄了。
  • 家長善用「椰殼效應」,改變孩子厭學心理
    這樣的新的上課方式,也給家長帶來了一些擔憂,孩子在家中上課,會不會造成孩子偷懶的現象發生?鄰居媽媽最近就有跟我說到這個問題,她的女兒今年上小學三年級了,但是總是學習不認真,一回到家就把書包一丟,跑去看電視去了。問她有沒有作業,孩子還常常說沒有作業,其實是不想寫,但是第二天到了學校又因為沒有寫作業被老師罰,所以孩子對於學習這件事總是提不起來興趣。
  • 當孩子出現了厭學情緒,老師們該怎麼辦?
    幾年後,這個朋友突然對我說,他後悔了,當時應該堅持上完高中的,那時候他的成績並不差,考大學都沒有問題,但是不知道遇到了什麼事情,所以堅決不去學校了。現在建議他去自學考試,但是他說自己早已沒有了當時的那股動力去學習了。
  • 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父母該如何應對?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你很喜歡那個玩具,但是我們今天沒有計劃購買,我知道你很傷心,如果想哭你就哭一會吧,媽媽在這陪著你,因為超市不是一個哭鬧的地方。等你哭好了我們可以繼續購物。不在孩子哭鬧的時候講大道理,因為頭髮著火的時候是沒辦法學習的,也聽不進去你的這些所謂「大道理」。
  • 紀實:11歲男孩厭學,屢屢休學,媽媽用這4點讓孩子重回學校
    1、美麗、知性的成功女性背後的苦惱:不願上學的孩子去年10月,小傑再次出現厭學,不願去學校的情況。不僅如此,傑媽還發現孩子已經有了抑鬱傾向。於是她強忍著內心的不安與焦慮,經常留在家中陪伴兒子。有些無法直接表達的話,她就通過書信的形式和兒子溝通。
  • 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厭學暴躁怎麼辦?3個智慧錦囊讓改變輕鬆發生
    那麼,對於青春期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厭學輟學、情緒暴躁等不良或成癮問題,父母到底應該如何有效應對呢?舉例說明:一個15歲半的青春期女孩,排斥學習、拒絕溝通、黑白顛倒、作息紊亂,整天手機不離手,這個媽媽幾乎把能試的方法都試了個遍,但是孩子一點改變都沒有,後來聽了我的建議,停止一切無效的辦法,重點從孩子感興趣的「小說」入手,據這個媽媽介紹:「在一次吃完飯後,我和孩子一起聊小說《左耳》,我感概裡面的愛情,並引導孩子如何建立正確的愛情觀、價值觀及人的性格養成
  • 機智媽媽靠一本書讓厭學兒子重回校園,她是如何做到的?
    13歲男孩沉迷遊戲而厭學,成績從年級前50滑到500多名,與總想挽救他的父母成為仇敵,媽媽靠一個故事親子關係,並讓兒子重回校園,她是如何做到的?聽一個機智媽媽分享她靠一本書與兒子鬥智鬥勇的故事。王蓓夫妻倆真是被兒子愁壞了,看喬鈺自暴自棄的關在房間裡玩遊戲,夫妻倆心急如焚又沒有辦法,後來在學校老師的提醒下,王蓓決定先找到和兒子共同的興趣點,從培養共同興趣開始,打開兒子的心以改善親子關係,再慢慢引導孩子重回校園。
  • 幼兒園更換老師,孩子不適應出現厭學情緒,父母可以這樣幫孩子!
    孩子不適應出現厭學情緒?父母可以這樣幫孩子過渡!張帆的女兒菁菁今年5歲,上幼兒園中班。最近,她發現女兒每次上幼兒園都要哭鬧半天,看到這種情況,她也非常納悶,要知道孩子之前很愛去幼兒園啊!怎麼突然就不愛去了?
  • 育兒說|孩子總說活著沒意思怎麼辦?
    如果你在育兒方面有這樣那樣的困惑,歡迎你加入我們~ 青青蓮子5位家庭諮詢導師,在線答疑解惑~ 孩子難管,家長抓狂,就讓老師給大家支支招兒,幫助您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個媽媽。
  • 青少年心理諮詢:青春期孩子厭學,或許不僅僅是討厭讀書那麼簡單
    有個讀初中的小女孩,最近媽媽反映她厭學、對上學提不起興趣,回到家就玩手機。如果手機被沒收,她會發很大脾氣,摔東西,跟家裡人吵,甚至離家出走。她媽媽很著急擔心,不知道應該怎麼辦。
  • 厭學孩子的真實心聲:如果爸媽懂我,我就不會這樣了
    退一萬步講,哪怕孩子願意接受父母的影響,那也是「氣急敗壞」、「焦慮恐懼」等負面消極的影響,對孩子的成功改變自然只有百害而無一利;那麼,我們父母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夠走進孩子的內心呢?我們如何才能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父母是懂他的,是理解他的?
  • 這些厭學表現你的孩子有嗎?試試這種方法,讓他變成愛學習的孩子
    孩子沒有天生厭學的,所有原因都是教育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1. 學習方法不正確學生沒有好的學習方法,效率太低,為了取得好成績,進行高強度的學習,或者死記硬背。家長過高的要求或從小對好奇心的打壓有的家長對孩子抱有過高的期望,或者把自己年輕時候沒有實現的願望去讓孩子實現,不顧孩子的興趣和現實,對孩子形成一種壓力,讓孩子覺得是給家長學的,便會逐漸失去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