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媽
編輯\張媽
在現如今嚴峻的教育大環境下,許多家長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不斷提高對孩子的要求,孩子在面對沉重的課業壓力情況下,還要接受來自家長的壓力,不少學生已經出現了厭學情緒。
你熱愛學習嗎?
最近,在網絡上有一則針對學生厭學情緒的調查:你熱愛學習嗎?引起了我的注意。
許多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這四條的點讚率是最高的:
"我好像厭學了,假期時間不夠玩,作業太多寫不完,看見課本就厭煩。"
"快開學了,真的是非常厭學啊!不想去學校!"
"最近不知道怎麼了,臨近開學就有厭學情緒,真想保持現狀"
"媽媽,我不想讀書了"
其實從上面的內容我們並不難看出,孩子"厭學"的情緒是非常普遍的,只是有些孩子仍然可以克制情緒,逼迫自己學習,但是一些孩子的厭學情緒更明顯。
現如今的教育環境,在家長的攀比當中,孩子的優秀與否已經不取決於個人能力,為人處世是否優秀了。而是成了孩子的成績超越了多少個孩子,漸漸地,似乎成績成了學生的生命線,更不知道什麼時候,沉浸學習已經不是一件令人身心愉悅的事情了,它給孩子帶來更多的是痛苦和無奈!
"我不想讀書了"
2020疫情期間,無數學子停課在家上網課,然而,正是如此長期的停課在家導致了孩子厭學情緒的增強。
許多家長看不出孩子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孩子就是厭學,家長更是心急如焚,重話也不敢多說,生怕刺激到孩子致其做出過激的行為,軟話說了卻沒用,孩子仍舊是我行我素,家長應該如何妥善處理孩子的厭學情緒呢?
"厭學情緒"從何而來?
家長疏忽陪伴有的家長忙於事業,從而疏忽了對子女的陪伴與教育,更有的家長生活狀態消極,成天打麻將、吃喝玩樂無所事事,靠著祖輩的資產度日,給孩子帶來了不好的影響。
社會不良風氣網絡是一遍雙刃劍,現如今許多直播平臺的亂象對孩子也是有著一定的影響,許多孩子認為讀書無用,許多沒有文憑的網絡紅人們一場直播收入五位數甚至六位數,比大多數有學問的人收入更高,故而產生厭學情緒。
缺乏學習目標因為缺乏學習目標而產生厭學情緒的孩子,他們往往學習成績是班級墊底,而且學習十分被動,甚至對於學習感到枯燥乏味。他們認為學習是一件浪費生命的事情,但是迫於老師和家長的壓力,不得不每天跟著其他學子一樣背著書包到學校混日子。
"厭學情緒"有怎樣的表現形式?
輕度厭學這類孩子主要是思想上有疙瘩,只是思想上對學習有牴觸,他們不喜歡學習,上課開小差,課後作業不完成或者抄作業等。
中度厭學這類孩子已經逐漸將思想牴觸付諸行動,遲到早退已經成了家長便飯,甚至會出現曠課逃學等違紀行為,他們的待人處事的態度也急轉直下,不再尊重師長,不再團結同學。
高度厭學這類孩子已經出現了嚴重的思想牴觸和嚴重的牴觸行為,甚至心理也出現了問題,他們恐懼學習,思想自卑,不再願意回到課堂和老師、同學等見面,這類孩子的結局大多是退學。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走出"厭學"誤區
我們都知道,每個人做成一件事情後都會獲得心理學上所說的"成就感",家長可以由此入手,讓孩子從學習中獲得"成就感"。
首先建立目標,培養學習興趣孩子最需要就是家長的肯定,家長可以給孩子定一個小目標,一個孩子能夠簡單完成的小目標,就比如按時上下課,按時完成作業,每天背多少個單詞等,等孩子完成一個個小目標後,慢慢將小目標換成大目標。
其次,讓孩子獲得"成就感""成就感"的來源於生活中各個方面,家長可以在孩子學習之餘從孩子其他方面入手,就比如孩子愛好跑步、運動、亦或者文藝活動等,家長給與適當的支持鼓勵,讓他們從生活中獲得"成就感",建立自信心。
最終,給予孩子鼓勵和表揚在孩子每一次細微的進步時,家長都要給予孩子鼓勵和表揚,讓孩子獲得"成就感"的同時獲得家長的肯定,讓孩子學會和自己比較,而不是和他人比較,自己就是最大的敵人,戰勝自己就是最大的挑戰。
張媽有話說
家長應該平時多留意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多給孩子一些鼓勵,少給孩子一些責備,跟孩子多多溝通努力做孩子的朋友,而不是將他們當做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娃娃。
我是張媽,家長們如果遇上育兒方面的問題,不妨在評論區發表出來和大家一起探討,或者私聊我和我一起探討如何孩子的教育問題,歡迎大家幫忙轉發點讚哦,謝謝!
(本文內容皆是原創,轉載請註明,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