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城市密度較低,南方城市呈區域多中心發展

2020-12-26 環球時報汽車周刊

本報記者 王鵬傑

5月28日,北京四維圖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交通工程技術中心、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綜合交通大數據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聯合發布2020年度《中國主要城市道路網密度監測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以36個全國主要城市為研究對象,跟蹤監測城市道路網密度發展情況,其中包括直轄市4個、省會城市27個、計劃單列市5個。同時,針對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三大主要城市群,新增選取23個地級市作為本年度報告的監測城市。

從報告中可以看到,全國36個主要城市中,城市道路網密度處於較高水平的(道路網密度達到8.0千米/平方千米以上)仍為深圳、廈門和成都3座城市,佔比為8%;城市道路網密度處於中等水平的城市(道路網密度在5.5—8.0千米/平方千米之間)共22個,包括上海、福州、南寧等城市,較2019年度增加3個,佔比為69%;城市道路網密度處於較低水平的城市(道路網密度低於5.5千米/平方千米)共11個,佔比為31%。

作為報告的聯合發布方,四維圖新旗下專業大數據處理公司世紀高通在地圖數據和大數據分析方面做出了貢獻,世紀高通產品規劃負責人曹晶崢接受了本報專訪,回應了報告的相關問題。

記者: 報告中顯示,北京的路網密度相對沒有那麼高,請問是什麼原因?是否說明北京的道路建設不夠完善?

曹晶崢:從全國主要城市的路網密度來看,北方城市的路網密度指標普遍低於南方城市,平均僅為5.3km/km2,北京處於北方城市平均水平以上。從原因上看,一方面,北方城市多處於寬闊的平原地帶,地形平坦開闊少受山川河流的制約,相鄰大城市空間距離較遠,多數城市呈現單中心攤大餅式的發展。同時,我國城市建設對日照間距的標準取決於地理緯度,由於需要滿足冬季最低日照時數的剛性要求,北方城市建築間距較大,建築與道路紅線有較大的後退,與南方城市相比同等人口規模的城市佔用的建成區面積大幅增加。

另一方面,我國城市的土地開發建設通常採用「大街區」模式,大型的封閉式居住社區建設較為普遍。同時,我國城市快速城鎮化建設中,道路按照功能分級規劃,而在實際建設中支路系統常常得不到重視,因而形成了幹路為主的寬馬路、低密度的格局。

記者: 南方城市相對密度較高,您覺得這是什麼因素造成的?

曹晶崢:從城市地形地貌看,我國南方城市多受到山地、丘陵、河流等自然屏障的分隔,城市空間難以平面化自由拓展,組團式發展特徵較明顯,城市組團內部受到地形制約建設用地有限,同時由於緯度較低,光照條件影響下的建築間距制約也較小,總體用地空間布局較為緊湊。

另一方面,以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為代表的城市群,是我國城鎮化發展較早、基礎較好的區域,相鄰城鎮空間距離較近,隨著城市的空間拓展,逐步在區域內形成連片發展帶城鎮密集地區,城市節點性作用減弱,功能性中心作用增強,呈區域多中心組團式發展趨勢,也帶動了相應片區建成區道路網絡建設。

記者:據您觀察,大城市有沒有在道路建設上帶動周邊地區?

曹晶崢:隨著基礎設施的完善,近些年大城市輻射能力顯著增強,據了解,我國大城市的通勤空間半徑基本都超過20公裡,北京、深圳等達到40公裡。

從國家整體發展戰略和發展趨勢來看,以城市群為基礎的區域協同發展正逐步加強,核心大城市對周邊的輻射帶動也不斷提升。舉例來說,深圳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人口和資金要素聚集、產業轉型升級態勢、高科技創新發展格局進一步提升了對外的輻射力和影響力,科技產業鏈條向東莞、惠州大亞灣滲透,高科技需求對接香港、澳門和廣州,能有效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戰略。

對於區域城市群來說,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交通可達性的改善,對大城市周邊區域城鎮的影響帶動作用很大,上海對崑山的發展的影響便是典型,交通通達性的改善使滬昆聯繫更加緊密,也促使崑山全面對接上海大都市圈的發展需求,包括道路系統在內的綜合交通系統不斷建設完善。

記者:據您觀察,路網的發展與城鎮的用車需求,車型需求等的關係特點是怎樣的?

圖源:視覺中國

曹晶崢:城市道路網密度的提升能提高城市路網交通容量和承載力,改善路網通達性,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城市擁堵態勢,同時也是城市道路體系完善的一個重要表現。城市小汽車的出行需求受到多種因素影響,路網是一個方面,城市停車的便利度與價格、公共運輸的服務水平、城市交通管理政策都有重要的影響。還有一點需要強調的是,城市道路網不僅僅是為小汽車出行服務的,公共汽車、自行車和步行也需要利用城市道路完成,道路資源的利用要堅持「以人為本」,而不是「以車為本」。

相關焦點

  • 北方城市發展不如南方城市的3大原因
    近期,前三季度各大城市經濟數據出爐,在排名前十名的城市中,北方城市進入前十名的只有北京一個城市,其他的9個城市都在南方。雖然武漢受到疫情影響較大,但依靠雄厚的基礎還是保持在了第10名。縱觀改革開放以來,北方城市的發展速度和南方的城市有一定的差距,有最初的十強6席變成了如今的1席。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 中國大量南方官員調動北方,背後是區域協調、統籌發展的大智慧
    沒有那個時代打下的完善的工業體系,南方經濟很難有如今的輝煌。到如今,國家基於「區域協調、統籌發展」的大格局、大智慧,將南方高級幹部頻繁調任北方,這對於民族國家的復興繁榮的全局意義重大。換言之,區域間和區域內部發展差距過大,違背社會主義建設的初心使命。在這個方面,北方同樣落後於南方:南方大城市對周邊中小城市甚至鄉村地區的輻射和能力遠強於北方。其背後反映的是城市發展思路的差異。通過南北幹部交流,提高北方城市帶動周邊發展的意願和能力,是實現國家「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 中世紀義大利,為何南、北方城市差異巨大?發展不均衡才是根本
    這種差距可能在中世紀後期更加拉大,城市人口數量的差距就更大了。早期的北方人口密度比南方大很多,特別是在沿海地區的人口密度,義大利本土的邦化在某種意義上是商業利益的集團化。對外的商業擴張使城市間的經濟聯繫加強,交換和貿易將義大利城市連為一體。
  • 北方城市房價正在淪陷,相比於南方城市差在哪裡?內行人給出答案
    2萬,已經不如南方一些中小型城市;比如石家莊,自從2017年開始,石家莊房價一路下跌,甚至主城區房價也開始下跌,就有以後房子在2019年9月後買石家莊2環的市中心的房子,僅僅不到1年就下跌了10%;還比如北京的環京房概念區域,燕郊、涿州、永清、大廠等區域,房價無一不是腰斬還不止,而永清房價更是從2017年23000元/平方米最高點跌到了6500元/平方米,跌幅超過了71.7%。
  • 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排行:上中下遊區域中心城市表現突出
    」分別指滬瑞和滬蓉南北兩大運輸通道,這是長江經濟帶的發展基礎;「三極」指的是長江三角洲城市群、長江中遊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作用,打造長江經濟帶的三大增長極;「多點」是指發揮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級城市的支撐作用。
  • 專訪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研究員馮奎:把區域發展差異當成...
    而最近引發熱議的南北經濟差距問題,其分析的出發點與國土空間布局的政策不符,也與經濟地理的發展邏輯不符。在此背景下,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專訪了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研究員馮奎,對區域協調問題進行解讀。馮奎認為,把中國區域發展的差異當成南北發展的差異,過於簡單化,也不準確,對中國區域發展差異的分析需要更加精確。
  • 在金九銀十過後北方城市房價將如何
    此外,來自河北的秦皇島房價位居北方第12,滄州位居北方第18。中原地產首席市場分析師張大偉對第一財經分析,河北幾個地市主要是處於環京區域,受北京購買力外溢影響更多一些。張大偉說,與蘇浙、福建、廣東的很多三四線城市房價普遍較高不同,北方地區房價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區域和黃河流域的中心城市。京津冀城市群是我國三大城市群之一,整體購買力較強。
  • 四川培育壯大的七大區域中心城市,長啥樣?
    《決定》明確,培育壯大七大區域中心城市,分別是綿陽、德陽、樂山、宜賓、瀘州、南充和達州。七大區域中心城市地理區位條件比較優越,已有的國家交通幹線和規劃建設的對外大通道在7個城市都有交匯點,與周邊城市在經濟貿易和人文交流上較為密切。
  • 如何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
    現代化的空間格局要求發展國家中心城市和區域性中心城市,以此帶動都市圈和城市群,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區域中心城市長板不長、短板明顯、底板脆弱。自身能級有待提升、帶動區域發展的力量需要加強。從不平衡的角度來看,中西部有的省(市、自治區)行政面積廣大,區域中心城市總體數量太少。南方區域中心城市相對發達,北方區域中心城市的位次不斷下滑。
  • 北方的夜店怎麼就沒有南方好玩了?
    比如北方的兒化音,南方的「n」「l」段子;南方粽子是鹹的,北方粽子是甜的;小孩子生病北方要吃黃桃罐頭,南方要喝涼茶……諸如此類,我們總是在尋找相似,又想探索不同。中國南北地區的差異化,形成原因非常複雜,所以今天我們只是簡單來聊一聊,有關「電音文化」在南北的異同和發展。
  • 我國「最尷尬」的城市,明明屬於北方,卻被很多人認為是南方城市
    我們國家幅員遼闊,為了國家的管理,劃分了很多城市,另外,由於地理上的原因,東北地區、華南地區等許多城市被劃分為不同的區域,當然在這之中,最一般的區分,其實是南和北。一般來說,南北地區之間的區分是眾所周知的秦嶺-淮河,但是,今天我們來看的這個城市,有一些特別的地方,也有一些尷尬的地方,應該在中國的北方,但朋友們卻認為是南方城市,這也令人感到不可思議。
  • 長沙煉成「南方中心」還要多久?
    這段時期是在建國初,當時新中國需要仰仗蘇聯援助、大規模工業化建設需要的資源和能源多在北方、北方因平原地形優勢其鐵路基礎優於南方,許多歷史上名不見經傳的北方城市如哈爾濱、長春、瀋陽、蘭州等紛紛崛起成為重要的工業城市。「一五」時期,蘇聯157個援建工業項目分布,這是中國重工業的起步階段。
  • 北方和南方,到底差在哪?
    我國區域發展新特徵:南北差距明顯拉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區域發展差距總體呈縮小態勢,但2014年後區域差距有所擴大。由於歷史原因,新中國成立初期,北方尤其是東北重工業基礎良好、經濟基礎較好,1950年代蘇聯援助也主要集中在東北。
  • 任澤平:北方只剩一個TOP10城市!南北差距為何拉大了? ——鳳凰網...
    1 我國區域發展新特徵:南北差距明顯拉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區域發展差距總體呈縮小態勢,但2014年後區域差距有所擴大。由於歷史原因,新中國成立初期北方尤其是東北重工業基礎良好、經濟基礎較好,1950年代蘇聯援助也主要集中在東北。
  • 葉一劍:南京的復興與區域中心城市首位度的真偽之辨
    關於南京都市圈的觀察和討論,外界比較關注的問題主要包括:區域中心城市南京新一輪的轉型邏輯和未來是什麼,南京新一輪的轉型發展又將為南京都市圈的建設和發展提供怎樣的支撐?首位度相對較低的南京在推動南京都市圈的發展中到底是有利的因素還是不利的條件,又將為南京都市圈帶來一個怎樣的互動與融合前景?
  • 北方一敗塗地?這些逆勢上升的城市能成為北方翻盤的希望嗎?
    北方「老大哥」北京在如此高位還能再進一名,也實屬不易。令人略感意外的是,在當下城市議題中存在感不高的徐州,一直在默默耕耘,從最低時居全國40多名一路「拱」到了全國20多名,穩居北方城市前十。而另一座讓人不得不提的城市就是石家莊。同樣是省會城市,石家莊的排名走勢和鄭州組成了一個近乎標準的「X」型,如此「跌跌不休」的架勢實在讓人惋惜。
  • 「地理位置最尷尬」的城市,本地人都不知道,自己是南方還是北方
    我國四大地理分區為:南方,北方,西北,東北,根據秦嶺淮河一線劃分出了北方和南方,南北方不僅在氣候方面有著較大的差異,在飲食文化、風俗習慣、生活方式都有著各自的特色,河南省在地理分界線上來說,毫無疑問是北方省份,可是在河南省內有一個地理位置非常尷尬的城市,它就是河南省信陽市。
  • 智聯招聘:全國平均薪酬上漲,南方城市普遍高於北方
    其中,以11913元/月持續排在首位,排名前十的其他城市均為南方城市。隨著國內經濟的飛速發展,職工薪酬也在不斷提升。根據智聯統計中國各大城市的薪酬數據,全國38個主要城市的薪酬在整體月薪水平實現上升,平均招聘為8923元/月,一年以來首次實現環比正增長,增速達2.7%,且薪酬水平與去年同期相比也上升1.1%。
  • 適合養老的南方小城市,國內宜居城市北海,是不是以為它在北方?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們的國家一步一步的在變強,一步一步的在發展,我們隨著國家的進步和發展中又發現和發展出許多新的景點了,旅遊了,高鐵了,今天小編你們來領略一下我們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希望各位能夠喜歡,如果有疑問歡迎大家來積極地評論今天我要和大家說的就是,適合養老的南方小城市,
  • 「抗凍」名列前茅的都是南方城市,這南方和北方到底是怎麼劃分的
    最近網上流傳一張圖,全國省級城市抗凍排行名列前茅的都是南方城市,我們國家土地疆域遼闊地形多變,這南方和北方到底是怎麼劃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