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玩世來醒世,用罵世而救世。」
▲點擊查看本期精彩視頻
李敖先生因罹患腦瘤,於今天上午10:59分,安然離世,享年83歲。
李敖(1935年4月25日—2018年3月18日),男,字敖之,中國近代史學者,時事批評家,臺灣作家、詩人。李敖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話說》多本著作,被西方傳媒追捧為「中國近代最傑出的批評家」。
1949年,一個十四歲的少年隨著家人登上了前往臺灣省的輪渡。
1935年,李敖出生在東北,成長於戰亂動蕩的年代。
沒有人知道,他今後會對華人世界、華語寫作產生何等巨大的影響。
這個人,就是自詡為「中國白話文第一人」的李敖。
不論了解與否,知道李敖的人,都會對他產生兩個印象:
一個是「厲害」,另一個是「怪」。
李敖的厲害,首先就體現在他的天才,這個人初中跳級,高中退學,先是考上了臺灣大學法律系,讀得不開心,退學再考,又考上了臺大歷史系。
因為書讀得多,腦子又轉得快,每到上課,最大的樂趣就是挑老師的錯,而且毫無忌憚,一旦抓住紕漏就當場指出,加上性格強勢,經常和老師在課堂上爭一個面紅耳赤。
據傳,當年他在臺大臨近畢業,參加論文答辯,進了會場,面前的三個教授面面相覷,一言不發,雙方就這樣靜坐了半小時,終於一個教授開了口:「李敖,你答辯通過了。」
李敖詫異:「你們什麼也沒說啊,我也沒講話啊。」
教授無奈道:「我們知道一開口肯定會被你駁倒的,所以還是不說了。」
可見李敖的博學和雄辯,在年少時就已鋒芒畢露,令人自嘆弗如。
李敖博學,是因為他飽讀詩書,無所不看,好書他要看透,不好的書他也要讀,因為不通讀就沒有資格去罵,他說:「我罵人的方法就是別人都罵人是王八蛋,可我有一個本領,我能證明你是王八蛋。」
如今,他僅在臺北金蘭大廈的物業裡就有「十萬藏書」,但實際上他有多個書房,藏書總量達到了幾十萬,比起小規模的圖書館,也不遑多讓。
博覽群書者,往往下筆如有神助。
不得不說,李敖寫文章的功力,堪稱一絕。
一方面是寫得多,他至今出版圖書(不含重複發行的)超過一百本,公之於眾的文字總量超3千萬字,筆耕不輟,著作等身。精力旺盛時,可以連年產出大量作品,可謂業界勞模。
另一方面李敖文章的質量實屬上乘,散文、小說、詩歌樣樣精通,在最為人稱道的雜文寫作領域,自他成名後,罕逢對手。
批評家可以指責他的觀點,但絕不能指責他的文採;
反對者可以說他強詞奪理,但絕不敢說他膚淺無知。
李敖很少寫小說,出名的有《北京法源寺》一本,並因它在2000年前後,提名了諾貝爾文學獎,轟動兩岸。
西方媒體更捧他為「中國近代最傑出的評論家」。
讀李敖的文章多了,很容易就能發現,他的文章風格從來只有一種,那就是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旁徵博引信手拈來。
沒錯,他就是寫得很張狂,但是他張狂得令你信服,這是一個參悟了經史子集的思想者,學貫中西,一隻眼睛泡在國學的汪洋大海,另一隻眼牢牢盯著國外的「異見」,他那些批評性極強的文章,就是在這深厚學術功底的參天巨樹上,結出的累累果實。
提到中國的諸子百家,他能侃侃而談,關於《論語》的研究獨樹一幟,對古典文化的理解深刻而精到,可他又大力鼓吹西化,主張「自由主義」,身處矛盾之中,卻遊刃有餘。
他分析論斷過很多人,研究胡適成了胡適研究權威,胡適親口說:「簡直比我胡適之還了解胡適之。」
不僅當代名人,對他而言,只要感興趣的人、事,他就能扎進史料中孜孜不倦地研究,搞出個名堂,政治、社會、歷史、倫理、教育、軍事、人類學,無所不包,讓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毅力決心。
誇起自己來,李敖更是毫不吝惜溢美之詞:
「我生平有兩大遺憾,一是我無法找到像李敖這樣精彩的人做我的朋友,二是無法坐到臺下去聽李敖的精彩演說。」
「當代中國寫白話文前三名的,第一是李敖,第二是李敖,第三還是李敖。」
「當我要找我崇拜的人的時候,我就照鏡子。」
這種近乎自戀的自白,就是他極端自信的表現。
世人都知道他有智慧,他知道自己有思想,所以崇拜自己。
他評價中國的80後作家,一副恨鐵不成鋼的長輩口吻,說他們太關注個人的苦難和哀怨,視野不夠開闊,寫得很小氣,缺乏對人類博大的關懷,怒其不爭。
而他自己,一生投身世俗,卻不拘泥於世俗,始終為中國的命運操心,橫溢才華傍身,視權力為無物。
為了社會的進步,他爭強好勝,為了學人的骨氣,他快意恩仇。他與這個深愛著的世界,彼此糾纏,相愛相殺。人生的每個階段都高潮迭起,精彩絕倫。
他大概,就是那種不能忍受自己平庸的人吧。
因為是天才,所以不能平庸,因為有抱負,所以不能沉默。
他說那些想要消滅他的,永遠不能使他屈服。
這,可能就是他最厲害的本領了。
至於李敖的「怪」,我們則可以從更多角度觀察到,因為他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知識分子,根本不屑於什麼「君子慎言」和「大隱隱於市」。
因為他永遠是叛逆的,永遠是自由的。
在他火熱的時候,曝光量甚至能壓過娛樂圈當紅大咖,話題度高的李敖,不僅經常光顧雜誌娛樂版,更是政治版面、社會版面的常客。
1995年至今,他參與電視節目製作,主持超過十檔脫口秀,出鏡過的節目更是不計其數。在《康熙來了》中,他三言兩語辯得小S招架不住,兩人曾掀起數波罵戰,一度鬧上法庭。
李敖當過兵,任過少尉排長,行伍歲月更讓他看清了人間荒唐。
他曾在監獄裡呆過五年又八個月。李敖自己都說,鍛鍊一個男子漢最好的地方有兩個,一個是軍隊,另一個是監獄,這兩個地方他都有刻骨體驗。
他說:「前進的理由只要一個,後退的理由卻要一百個。許多人整天找一百個理由證明他不是懦夫,卻從不用一個理由證明他是勇士。」
在臺灣人眼中,這個盛名加身的「怪才」,如同臺灣社會的一面照妖寶鏡,一尊怒目金剛,任何齷齪苟且都瞞不過他的眼睛。他罵過的人,有名有姓的就超過了三千人。
他曾道:「對我李敖來說,我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正義。」
他的頗多行為也被批為偏激,不能為世人所接受,常令他感嘆知己難求。
和初戀女友分手,他吞藥自殺,被搶救回來,第一次經歷了生死。
社會流行歐美服飾,他卻天天突兀的身著長袍走進校園,為人側目,稱他「長袍怪」。
父親去世,千人送葬,他痛恨傳統陋習,認為哭喪是封建愚昧,偏不下跪,如此種種,使人愕然。
同時,他又有溫柔的一面,老師嚴僑被捕,他感傷之餘,在退學自修的情況下,省吃儉用,接濟師母多年。
為了幫助在臺的「慰安婦」,他拍賣了自己的許多珍貴藏品,籌款一百萬美金,全數捐出。
李敖好色,人盡皆知,前半生風流韻事不斷,但與王小屯婚後,收心歸家,再無緋聞。
李敖,李敖,看似狂傲張揚,一目了然,可我們又很難看透他的真實想法,揣測不到他下一步的意圖。
他走自己的路,讓很多人無路可走。他恨極了別人對他指手畫腳,因為他很清楚自己在追求什麼,他可以毒舌,別人卻不能多舌。
耄耋之年,他還在寫書,出書;回大陸進行「神州文化之旅」;在北大、清華、復旦三校做「金剛怒目、菩薩低眉、尼姑思凡」的系列演講。
就像他在《李敖回憶錄》的自序中寫道:「我自感身處亂世,卻一生倨傲不遜、卓而不群、六親不認、豪放不羈、當仁不讓、守正不阿、和而不同、抗志不屈,百折不撓、勇者不懼,玩世不恭、說一不二、無人不罵、無書不讀,金剛不壞,精神不死,其立德立言,足以風世而為百世師。」
狂則狂矣,不失情真意切,何況他的確有才氣、志氣、勇氣護身,不畏人言。
李敖,始終是一個不可預估的人,同樣,也是一個不能被低估的人。
李敖,字敖之,國學家、歷史學家、文學家、小說家、詩人、思想家、政治家、批評家。
他的一生,滿腹經綸,快意恩仇,激情四溢,特立獨行,六親不認,只認道理。
如今他已八十有三,肉體垂垂老矣,雄心依舊不減當年。
去年二月,醫生說他還有三年可活,他說自己只有兩件事要做,做完就死而無憾。
一件事,是把《李敖大全集》編寫完成。
另一件事,是和所有家人、友人、仇人,再見最後一面,並錄製成節目,讓全世界見證,他人生終途的謝幕禮。
他要和這個世界做最後的了斷,坦蕩蕩地來,坦蕩蕩地去。
可在我眼裡,他就是一幕現代傳奇大劇,只求他晚點落幕,再晚點。
最好永不落幕。
撰稿 / 滿喜喜
編輯 / 三三
「讀書和不讀書的人,過得是不同的人生。 」
免費開放,精讀全球經典好書
音頻領讀,讓閱讀更高效
10天陪你聽本書,一年比別人多讀36本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有聲圖書館
即可免費收聽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