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道金融市場上的投資有風險,但入市的人還是一個接著一個,是因為大家看不到這些風險嗎?當然不是。
事實上,每個進場的人都清楚地知道風險的存在,甚至擔心自己被套牢,但他們之所以前僕後繼地購買各家的股票,無非就是相信,只要股票到手,自然會有接盤俠冒出來,這樣他們就可以賺差價。
這在經濟學上叫做「博傻理論」。博傻理論是指在資本市場中,比如股票、期貨市場中,人們都有一個買漲的心理,完全不管某個東西的真實價值願意花高價購買,因為他們預期會有「接盤俠」願意花更高的價錢當他們的「下家」。
當然了,如果沒有人花更高的價格買下來,這些人就是傻瓜。不過當傻瓜不可怕,誰當最後一個傻瓜才可怕。不過通常大家都樂觀地相信自己不會是最後一個傻瓜,不然資本市場也不會那麼熱鬧了。
博傻理論其實對於投機者來說更有價值,因為投機者往往都是「打一槍就跑」,做的都是一次性生意,只要賭贏了,所得利潤不菲。但是對於普通的投資者,不妨還是多相信一下「窪地效應」。
如同水往低處流一樣,資金也會向交易成本低的地方集中,這就叫「窪地效應」。
從經濟學理論的角度來說,「窪地效應」就是利用比較優勢,創造理想的經濟和社會人文環境,使之對各類生產要素具有更強的吸引力,從而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吸引外來資源向本地區匯聚、流動,彌補本地資源結構上的缺陷,促進本地區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
深圳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利用政策優勢和地緣優勢,從一個偏僻落後的小漁村,一躍發展為繁榮昌盛的大都市。因為資本的趨利性,一定會流向更具競爭優勢的領域和更具賺錢效應的「窪地」。
而資本市場上的「窪地」,一般指這三類公司:
1. 某些從事實體產業的公司,其經營方向和經營業績在一段時間內長期穩定,在危機中不但沒遭受重創,還能迅速翻身挺過來的公司股票。
2. 雖然不是時下熱門的炒作概念,但關乎國計民生的股票,比如糧食和農業概念股,是可以而且必須持續發展的永恆產業,如果其業績和發展預期良好,而且沒有爆炒過,也很有投資價值。
3. 關注那些屬於國家規劃扶持發展,真正生產與科研結合,有能力、有規模、有實力的企業。不過投資這類企業需要長久的耐心,畢竟科研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但若能找對目標,日後的回報一定是巨大的。
而其他類的公司,投資者還是視乎自身的能力進行投資,「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往往是更高級別投資者的特權,一窩蜂地湧上通常都是炮灰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