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全村平均每個月收集垃圾12箱以上,通過分類分揀後,每個月還不到2箱;村裡環境越來越好,生態鄉村旅遊的名氣越來越響亮。7月末,記者從雙峰縣青樹坪鎮歸古新村了解到,該村是全鎮大力推進垃圾分類減量與無害化處理工作的一個典範。
為進一步推進全鎮垃圾分類減量去害工作,引導農戶認知垃圾分類意義,激發居民自覺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和認同感,青樹坪鎮採取多種有效舉措,精做「減法」題,使原每個月垃圾收集量從700餘噸銳減為現在的420噸左右。
「減」除不良陋習,把好垃圾分類「第一關」
在開展垃圾分類減量去害工作中,嚴把農戶分類、單位分類源頭「第一關」至為重要。如何把好這一關?要在結合文明鄉村、生態鄉村建設宣傳基礎上,加大入腦入心宣傳力度,讓村民充分認識到垃圾分類的積極意義,熟知垃圾分類常識,在日常垃圾投放入桶時自覺養成分類好習慣,以此「減除」村民長期來形成的亂丟亂扔亂投陋習。
青樹坪鎮向全鎮村民逐戶發放顏色不同的垃圾分類桶,要求村民自覺分類投放可腐化物和不可腐化物。可腐化物是指剩飯剩菜、瓜果皮、屋內所掃灰塵等,不可腐化類則指廢舊金屬、有毒有害包裝、塑料品、廢舊紡織類等。
為使全鎮廣大群眾牢固樹立垃圾分類意識,鎮政府採取出動宣傳車入村入組宣講、發放宣傳手冊、張貼宣傳圖文等方式,發動一波又一波宣傳攻勢。通過機關、廠礦、企業、街道社區、村級組織等上下聯動,發動黨員入組入戶,特別是針對年齡偏大的老人反覆宣講。
在歸古新村採訪時,記者強烈感受到村容整潔、空氣清新、庭院乾淨、山青水綠的新農村景象。
「我們組織村民到垃圾分類處置中心來觀看分揀員現場分揀流程,讓村民親身體驗分檢員每天身處的蠅蚊亂飛和『髒臭』不已的工作環境……」村黨總支書記常偉民介紹,嚴格按鎮裡部署,黨員幹部率先垂範,包片包組包戶,每周黨員不少於一次入戶宣傳。現在,全村群眾了解了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分類投放意識日漸形成,基本上能做到按要求進行垃圾分類。同時,村裡還組織黨員幹部和群眾定期開展大掃除,對鄉村小道、荒野區域等進行清掃,清除全村衛生死角。
「減」去日常廢物,三次多分讓垃圾「瘦身」
青樹坪鎮推行的是三次多分法:先由農戶進行初分類,再由保潔員進行細分,最後由廢舊回收公司對可資源化利用垃圾實行精分的分類流程。建立健全農戶衛生制度、保潔員工工作制度、分類減量工作制度,開展爭創文明家庭、衛生家庭評比活動,在每個村建起「垃圾處置中心」,最終收到「減」廢物「增效」,使垃圾「大瘦身」的理想效果。
在歸古新村垃圾處置中心,記者看到現年69歲的老黨員陽怡卿正在對收集來的垃圾進行細緻分揀。他分揀出來的金屬、玻璃、有毒有害物等,都嚴格按類別用袋分裝,然後保管到處置中心的倉庫,最後由廢舊公司來收購。「幹這個每月的工資是1200元,很髒也很累,沒有人願意幹。但我是老黨員,村上安排我來做,我就得服從。任何事,總得有人來做。」
常偉民告訴記者,全村有2700餘人,分類前,每個月的垃圾平均約12箱左右,分類後,現在快一個月了還不到2箱。「一些可以焚燒的如樹葉草木,我們建議村民自己焚燒。一些可腐爛的瓜果皮類就建議村民自己漚肥。不可腐化的廢金屬、廢紙、玻璃、塑料、布料織物等在處置中心分揀,由廢舊回收公司統一回收,這樣不僅使垃圾大幅減量了,還能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
「減」出整潔靚麗,打造生態鄉村旅遊「樣本」
為村民帶來經濟效益的,還有生態鄉村旅遊。該村高益組陳威志家居住的是一棟20多年前建成的老紅磚房,給人的整體感覺是房子老而不舊,於古色中煥發著蓬勃生機。房子的階牆、廊柱上擺滿了花卉,開闊的地坪前種滿了花草,房周圍長滿了高大的樟樹,從地坪到室內地面,給人一塵不染之感。夏日清風徐來,樹影婆娑,花香撲鼻,蜂蝶飛舞,舒適怡人。
陳威志告訴記者,現在,就連她5歲的孫子也知道易拉罐、塑膠袋等物品要丟到黑色垃圾桶內。在陳威志家老房子後面,已搭起了一棟鋼結構房屋,陳威志說這是打算用來建民宿的。「現在鄉村越來越漂亮、乾淨了,來我們這裡觀光的遊客也越來越多,我們老百姓的幸福指數也越來越高,日子越來越有了奔頭,所以,我家也想搭上美麗鄉村建設這班車,在家裡建這個民宿。」
青樹坪鎮黨政主要負責人表示,為持續永久做好城鄉環境整治和垃圾分類減量工作,全鎮先後出臺相關工作方案,明確實行一把手負總責和領導成員分片包幹責任制,推行目標管理考核制,嚴格獎懲和責任追究等具體實施舉措,嚴格「減除」整治死角,為深入開展垃圾分類工作奠定基礎。目前,以達到改善農村環境為目標,以農村垃圾治理為突破口,以建設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及衛生保潔長效機制為核心,以群眾可接受、財力可承受、面上可推廣、長期可持續為衡量標準,建立生活垃圾綜合管理體系,穩步推進垃圾分類。嚴格實行責任劃分,全面引導全民積極參與,讓垃圾分類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為、良好風尚,讓家園更清潔、更美麗、更宜居。
來源:婁底日報 記者 歐陽霞 林譚芳 羅江 通訊員 陳錫鴻 謝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