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及14日0時至7時,北京總計新增確診44例新冠病例。而伴隨北京疫情的再次傳播,對於生鮮食品市場,將是新一輪商業衝擊與考驗。尤其對於進口品類市場。
一
蔬菜
目前,已披露的44位新增病例,均與新發地批發市場有關。由此造成包括新發地在內的北京6家批發市場暫時休市。
新發地是北京的「菜籃子」,其的休市對整個北京生鮮供應都會造成巨大影響,會帶來一些結構性變化。
一方面是中小超市、個體商戶、部分電商的供應承壓。因為他們過去的北京貨源主要來自新發地。
有市場人士告訴《商業觀察家》,此次疫情的影響可能帶來過去基於新發地批發市場採購的企業的成本提升。比如,以前一個新發地批發商戶每天銷售蔬菜的量是10萬斤,現在疫情導致休市,那麼,商戶可能就不敢維持過去每天10萬斤的量了,不敢進這麼多貨了,因為蔬菜是易損品,現在的銷售渠道如餐飲等的需求則可能下降。
而當進貨規模的下降,規模效應就沒那麼明顯了,進而推高成本。銷售方式也可能會出現變化,很多商戶會要求定點採購,包括可能會要求在北京周邊交貨,而不是北京市內等,這些都可能會推高成本。
這一塊,中小商戶零售商,或者北京市場根基不深的連鎖企業可能面臨比較大的壓力,可能會出現供應不穩定、成本上升、零售價格上漲的情況。
6月14日,《商業觀察家》也看到,一些個體社區超市的貨架也出現了蔬菜空缺情況。甚至,包括一些全國性的連鎖超市。
線上生鮮電商的葉菜類,幾乎全線出現「售罄」、「被搶光」、或補貨中的情況。少部分在售的為一些產地直採的莖幹類蔬菜。
6月14日下午4點左右的各生鮮電商網站截圖
另一方面,擁有直採、供應鏈能力的商超零售商,則可能實現更好銷售。因為他們的目標用戶是C端消費者,餐飲需求的下降會帶來買菜需求增加,生鮮則是剛需消費。加上如能實現穩定供應,那麼,優勢很大。
二
進口
北京市疾控中心楊鵬接受央視訪問表示:「(此次疫情)通過全基因組測序發現病毒是從歐洲方向來的,初步判定與輸入性有關。但病毒到底怎麼來的,還無法確定。有可能是汙染的海產品或肉類,或者進入市場的人通過分泌物進行傳播。」
加上早前新聞,新發地市場的三文魚切割案板上發現病毒。
這些初步調查結果指向了一個方向——生鮮進口市場。
對於進口生鮮食品而言,目前的初步調查結果,及輿論氛圍可能帶來一場噩夢,尤其是進口水產品。
就在昨天北京疫情新聞發布會宣布新發地爆出疫情的同時,一些城市的水產批發市場就已經接到機關事業單位等大客戶的通知。比如,濟南最大的海鮮市場負責人告訴《商業觀察家》,發布會剛結束不久,其就收到客戶通知,要求進口魚等海鮮水產供貨全部換為國產貨。
該負責人回覆說,國產貨可要貴很多?
「貴就貴點吧。」
對於進口,現在這個時點到底是什麼情況呢?
5月1日-9月1日,是中國大部分地方的休漁期。蝦貝還好點,能大量養殖,能供應鮮活的。
但是海魚等品類在當下市場都只能銷售進口凍品。
這是因為進口商品比國產商品便宜很多,且當下國內供應處於休漁期。
所以,《商業觀察家》訪問了一些水產品批發市場發現,現在很多城市的水產冷庫都是滿的。裝得多數都是進口產品。
這一方面是受疫情影響,海鮮的銷售承壓。另一方面則是休漁期間,及疫情下全球供應鏈運轉承壓,導致大量進口凍品備貨。
以三文魚為例,前些天進口三文魚是提過一次價的,就是因為中國市場逐步復甦,以及全球疫情滯後下的供應不暢,導致各家商戶紛紛備貨進而推高價格。
現在新的疫情一出,這塊市場就麻煩了。
有水產批發市場人士稱:「雖說這次疫情對國產貨利好,銷售額更高,但我們做生意是要考慮長期的,從中長期來講,此次新的疫情,可能會對海鮮市場造成更大壓力。像我們的批發市場,受年初疫情影響,整個二樓的商戶基本都撤了,只有一樓的本地商戶還在運營。現在新的疫情如果來臨,海鮮消費不容樂觀。」
首當其衝的可能是購買力相對不發達的內陸區域市場,比如寧夏、青海、甘肅、新疆等西北市場,這些區域市場客戶過去很多都只要進口魚,因為進口貨便宜。
他們幾乎也都是從東部沿海省份進貨,一些會自己購買冷鏈車來拉貨。「輸入型」疫情一來,他們的壓力很大。
同時,非洲的進口水產要到港了。
中國的海鮮等進口生鮮水產很多都是從非洲來的,甚至可以說一些海產品的主體貨源都來自非洲,比如帶魚。
但非洲的生產周期主要是4月捕撈,再需要2個月時間加工、運輸,一般會在6月陸續到港。
現在疫情一來,這一塊的供應銷售也可能會很麻煩。
從短期來講,進口市場的受限可能推高國產水產的價格。從中長期來講,對於代表"高消費"的海產品而言,整個市場可能會面臨比較大的需求受限壓力。
因此,對於進口水產等,當下是需要市場理性對待,實事求是,不要擴大恐慌。
三
「幸好」是北京
對於北京爆發的此輪疫情,一些市場人士跟《商業觀察家》說,如果疫情的反覆是不可避免的,那麼,幸好此波「輸入型」疫情發生在北京,如果發生在中國其他城市,比如二線城市,它的傳播範圍、影響程度相比北京可能都不會是一個量級的。
北京的響應能力、防疫能力、社會整體警覺性很強,因此,北京能更好控制疫情帶來的影響。
北京疫情也對中國其他防疫能力相對弱的地方,整體起到了一個警示、預警作用。
鄭州在昨日已經對農產品市場、批發市場進行檢查。濟南在今天也對水產市場等展開了集中檢查,取樣檢測等。
各地很多水產市場則都紛紛提升了防疫級別,都要求佩戴口罩,進出口都做了更好管理,比如一些水產批發市場會有6、7個進出口,《商業觀察家》了解到,一些都調整為兩個進出口,以便更好管理,及防疫。
現在的一個問題是,這波輸入型疫情帶來了更強的食品溯源需求。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生健康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稱,要強化食品溯源。
「現在我們還不知道到底是市場裡的食品是傳染源,還是市場裡的人是傳染源。所以要對人和食品全部進行溯源,對人的溯源我們已經做好了,所以對於物品溯源我們需要強化一下。只要把所有感染源都找到,就不會大爆發。」
而從北京新發地爆發的疫情來看,食品溯源可能是中國未來必須要做好的事情。但中國的問題在於,市場非常分散,因為農產品流通關係到億級人口的生計和就業。
所以,溯源是很困難的,這塊連鎖超市表現相對好一點,批發市場的進銷人流量大,難度相對更高一點。
一些批發市場人士對《商業觀察家》,批發市場短期溯源是可以做到的,但要中長期穩定溯源就很難,因為分散市場格局下,溯源的成本太高。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