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團購踩到疫情坑:進口肉亂象,只是生鮮供應鏈的冰山一角

2021-01-19 手機鳳凰網

在生鮮市場,只審查資質的「輕資產」模式很難行得通

文\冒詩陽

挑戰最難電商品類——生鮮,社區團購還差多少?

12月10日,湖北省黃岡市黃州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報了一起涉及美團優選的風險案例。基本事實為,黃州區內24戶居民從美團優選採購了進口冷凍肉,而後同批次肉品在上遊做新冠病毒檢測時被查出呈陽性。《通報》透露,黃州區依本地規定,對24戶居民進行罰款,對美團優選的涉事供應商立案調查。

(圖片來源:「湖北發布」微信公眾號)

涉及到新冠防控,一切微小的紕漏都應引起警覺,這起事件的責任還需逐步釐定。但即便跳開事件的特殊性,對於此前未深入做過生鮮的社區團購平臺而言,擺在眼前的事實更加殘酷——社區團購是不是能比菜市場更安全?這決定於平臺對生鮮供應鏈管理的能力。

進口肉亂象,只是生鮮供應鏈的冰山一角

通過社區團購,網際網路巨頭將電商之手伸向複雜的生鮮品類,這就導致平臺需要與背景複雜、標準化程度低的農貿供應商打交道。

無論是傳統商超、阿里盒馬、京東,還是前僕後繼倒掉的那些生鮮電商,在生鮮這個品類上都是趟過很多坑,教過很多學費,其中最大的學費就在供應鏈上。社區團購的新玩家希望通過新機遇彎道超車,但是否能快速建立起後端供應鏈,保證優質低價,可能比「搶團長」還要難。

「我是做進口肉國際貿易的,我們都是正規進口,在銷售的時候會比較謹慎,儘量銷售給比較熟的客戶,因為不熟悉的客戶有可能就是買一櫃正關進口的產品,然後用這一櫃的海關文件給其他同樣櫃的產品套證用。」一位進口肉供應商在同《商業數據派》的交流中表示。

上述供應商告訴《商業數據派》,目前中國工商及海關對走私肉打擊極其嚴格,一旦發現走私肉類,即會溯源查封整個冷庫,這一定程度上震懾了為走私肉提供便利的鏈條。隨著有關部門持續而嚴格的執法,相信肉品走私帶來的行業亂象會逐步減少,但在現階段,完全規避仍然困難,這是新入局社區團購的平臺所要面對的實情。

以牛肉市場為例,根據《農民日報》此前報導,從金額計算,2019年之前走私牛肉佔據市場份額的10%左右。但從更具體的消費端看,筆者此前在與行業專家的交流中得知,很多走私牛肉以國產牛肉的名義來銷售,專家估計真正走私牛肉的份額能佔到25%左右。

實際上,肉品類供應鏈的亂象,只是生鮮供應鏈複雜狀態的冰山一角。在傳統零售領域,電商平臺只用對供應商的信譽進行嚴格檢查,即可大體上保證所供商品的質量。但在農貿、生鮮市場,這一套「輕資產」的審核模式很難行得通。平臺往往要直接審核到一批乃至一件商品本身,才能實現質量把關,輕資產顯然不可行。

這一方面是因為優質供應商在生鮮領域整體佔比較低,更多以小業主、個體戶為主,在供應商篩查上過於嚴格,平臺將無法滿足供應量的需要。此外,正如上述進口商所說,優質供應商更願意與「熟客」合作,遵守已經形成的商業默契。

不僅如此,目前社區團購平臺對供應商的審核相對簡單,此前有社區團購的供應商告訴《商業數據派》,平臺會嚴格檢查供應商的經營資質,但相關資質「花幾百塊錢就可以買到」;此外,對直接涉及商品的檢查比較空白,「通過資質認證的供應商拍照上傳就可以了」。

生鮮供應鏈的亂象早已是困擾多年的話題,並不隨著社區團購的出現而出現,尤其在新冠疫情的特殊背景下,風險會被疊加放大。但在社區團購的生態鏈中,平臺——供應鏈——雲倉——團長等四個環節,急迫建立供應鏈可能導致供應商把控不嚴,雲倉與團長等個人化經營較多,也很難像大型電商、商超平臺一樣實現嚴格審核、流程把控。

簡而言之,更容易賣出商品,也更容易帶來風險。

整合供應商匱乏,小供應商風險大

目前,社區團購靠低價吸引消費者,但質量卻是普遍被吐槽的點。供應鏈管理的難題,不僅限制了平臺對質量優勢的打造,還約束了價格優勢的持續。如果不能在供應鏈上建立起壁壘,很可能面臨賣得越多虧的越多,賣得越多被罵得越慘。

(圖為北京三源裡菜市場,來源:北京網絡廣播電視臺)

對於生鮮平臺而言,減少中間環節,實現原產地直採,是建立價格優勢的基礎。早在2019年,「產地直採」成為了各大生鮮電商平臺的競爭點,也逐漸成為了生鮮行業的標配。盒馬在2019年宣布已經與全國500家基地合作,品類覆蓋果蔬、肉禽蛋、海鮮水產等幾大品類。每日優鮮更是認為原產地直採還不夠,直接承包天地洪湖自行種植培育。

然而,這並不容易,與製造業商品全國大流通的局面不同,農產品具備更強的地域性,比如山東壽光的蔬菜運抵四川貴州,可能已不具備競爭優勢。因此,除了產地相對集中的部分品類可以通過原產地合作建立起供應,多數生鮮品類都需要在距離市場更近的區域內尋找供應商,而要在全部或多個地域市場同時建立起直採優勢,對生鮮的新玩家短時間很難實現。

這就導致平臺的優勢往往局限於部分品類、部分地域。但眼下,社區團購平臺之間的競爭,顯然已容不下單品類、分地域的緩慢實驗,社區團購所展現出「全品類」、跨地域的低價優勢,更多來自補貼,而非先進的供應鏈管理。

社區團購平臺業務全國開花的時刻,在大多數地域與可靠的中間商合作,仍然是主流方案,批發商乃至行業中的「二批」,目前沒有被「繞開」的信號。與批發商、二批的合作,社區團購平臺與其他的銷售渠道相比並無優勢。

「社區團購最需要的,其實是整合型供應商,最好一家供應商覆蓋很多個品類。但農貿的整合供應商很少,能做到的基本都有固定的買家,比如餐飲業客戶。」一位從事供應鏈生意的商家告訴《商業數據派》,更多供應商做的是單品供應,比如雞蛋、牛肉、海鮮,很多都是分類供應的。

上述商家介紹說,整合供應商的服務可以概括為「一對一」,即一家整合供應商服務固定的幾家客戶,強調的是信任和穩定;而單品供應商的服務則是「一對多」,即一個品類,供給不同的商家。

其中,在與社區團購的合作中,社區團購併不能給整合供應商提供「穩定感」,團長的採購是競爭性的,低價者得。因此在現有生態中,單品供應商是社區團購的主要合作方,但這種合作並不排他,一旦社區團購失去由價格帶來的規模優勢,其供應鏈的忠誠度實際很低。

此外,對於平臺而言,管理「單品供應商」意味著要分地域、分品類的與不同的供應商打交道,難度顯然大於整合型供應商。單品供應商的倉儲、物流,乃至於上遊貨源、下遊客戶,都是圍繞著單品搭建,要讓其轉變為平臺更需要的供應商,需要平臺給予更強的激勵。

事實上,《商業數據派》在採訪中了解到,受社區團購熱門概念的激勵,已經有公司、資本在參與「整合型供應商」的搭建,試圖在生鮮品類上覆蓋更多,並將業務觸角伸向提供倉配服務。但對於更多現存的生鮮供應商,目前的激勵還顯得不夠,對社區團購的未來仍在觀望。

結語

生鮮的商品屬性、行業現狀,供應鏈乃至原產地所帶來的的問題,都共同匯集到了平臺端,這些共同決定了,社區團購平臺要在生鮮品類上,同時實現跨地域的規模優勢、價格優勢、「優選」質量優勢,這幾乎是互相牴觸的三個目標。短時間內,價格可以通過補貼來實現,但長期來看,質量和規模難以兼得。

從湖北黃岡的事件中可以看出,即便目前責任還沒有完成釐定,但供應商的問題,終究會波及平臺,隨著交易總量的繼續擴大,供應鏈的風險也會被逐漸放大。

外界普遍認為,新冠疫情是催生社區團購風口,是成就其需求爆發的一大動因,但在進口冷凍食品已成為國內新冠病毒重要傳播渠道的當下,不能在追求規模和速度的同時更好的解決質量管理,那麼疫情也是其風險。

在更遠期的維度上,價格仍是關鍵。如果社區團購不能推動供應鏈的優化,那麼其競爭力將僅體現在由補貼帶來替掉「菜販子」這一級上,平臺化和電商化就不能為生鮮、農貿流通提供更高效的解決方案。

巨頭之所以「圍剿」生鮮,不僅是因為其數十萬億的市場規模,更因為那幾乎是交易頻次最高、最能切入下沉市場,且距離消費者生活場景最近的一塊市場,但在上述供應鏈難題的綜合影響下,社區團購能否成為更先進的流通方式,還有待檢驗。

就在剛剛,人民日報評論「社區團購」:掌握著海量數據、先進算法的網際網路巨頭,理應在科技創新上有更多擔當、有更多追求、有更多作為。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未來的無限可能性,其實更令人心潮澎湃。

相關焦點

  • 社區團購攪動生鮮市場 消費者普遍反映品質參差不齊
    今年以來,在疫情背景下,線上消費迅速增長,1—10月廣東全省限額以上單位通過公共網絡實現的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20.2%,社區團購等新業態隨之迎來快速發展。所謂「社區團購」,簡單說就是小區的居民們集體拼單、合力團購。目前,社區團購入局者眾,興盛優選、十薈團、同程生活等早在2018年左右興起並佔據部分市場,它們背後隱約可看到阿里、騰訊的身影。
  • 資本、團長、供應鏈:社區團購是如何煉成的?
    2014年阿里的市場投入還只是73億元,一年後這個數字變成了100億元,增加了25%,而增加的費用,主要是獲客成本的提高,與此同時,京東單個獲客成本更是高達142元。2015年網易未來科技峰會上,今日資本徐新直言「生鮮是電商的最後一片藍海,得生鮮者得天下」,資本們陡然注意到這個號稱有著萬億市場的生意。
  • 社區團購專題報告:圍繞消費者運營,緊抓供應鏈勝負手
    此後隨著社區團購玩家的增加,資金的加碼和「百團大戰」的瘋狂促銷,社區團購越戰越火,但大量的燒錢、供應鏈體系的脆弱也使得行業在2019年逐步步入「洗牌期」。2020年疫情催化下,社區團購再獲市場關注,其盈利的可能性逐步被市場挖掘,並引得網際網路巨頭紛紛布局分羹。
  • 從現狀到模式:社區團購的終局是什麼?
    爭奪電商和外賣以外的市場 社區團購在2019年一度被業內看空,而疫情則讓其「逆風翻盤」。疫情前,市場格局穩定,行業前三分別是興盛優選、十薈團和同程生活。不妨算算當下社區團購平臺的成本模型。 在2020 中國生鮮零售大會上十薈團副董事長劉凱表示,目前十薈團履約成本為7%左右,最初履約成本是12%,隨著供應鏈穩定,半年降到7%,預計未來能降到5%。 據招商證券研報的預估模型,在生鮮品類中,產品成本佔75%,團長佣金為10%,履約成本為7%-12%,利潤為3%(收入為100%)。
  • 藍鯨專訪|美家買菜CEO王天野:社區團購進入下半場,夯實供應鏈成關鍵
    來源:藍鯨財經隨著防疫形勢的逐漸好轉,居民生活開始恢復常態,線上生鮮平臺的訂單量、新增用戶數日漸回落,生鮮賽道步入了更激烈的競爭階段。對於社區團購企業而言,當下半場混戰來臨,如何夯實供應鏈體系,留存和吸引用戶才是真正的考驗。
  • 疫情催化消費習慣改變,社區團購成新零售新寵|奧平時間
    機遇首先在於生鮮類消費品市場體量巨大,而線上的滲透率還只是個位數;第二是過去幾年社區團購的發展困難重重,沒有出現行業領導者企業,現在給了行業參與者很大的想像空間;第三是生鮮作為一個高頻消費的品類,十分有助於電商平臺提升用戶粘性。
  • 社區團購動了誰的奶酪?最難不是小菜販,有生鮮超市銷量跌20%
    一名社區團購創業者認為,衝擊是必然。菜販子不是因為社群團購發生變化,而是因為消費者的消費習慣發生了變化,社群團購只是一個變化加速器而已。至於巨頭被扣上「壟斷」的帽子,上述社區團購創業者認為,曾經的網際網路競爭的外賣、網約車等,都屬於改善型需求,現在的社區團購是底層民生需求,不可能完全取代原有的流通渠道、而僅剩下幾家拼團。
  • 巨頭瓜分社區團購小諸侯,唯品會也要買菜,投資供應鏈企業蔬東坡
    日前,唯品會全資持有的投資公司入股了北京木屋時代科技有限公司,後者主要從事生鮮供應鏈管理與社區團購系統技術服務。北京木屋時代近期人事變動 來源/天眼查北京木屋時代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是一家從事農業網際網路的企業,其旗下品牌「蔬東坡」是一家B2B的SAAS服務商,是一個搭建平臺、提供各環節解決方案的生鮮及社區團購第三方。在該品牌社區團購項目的商務PPT首頁寫著,讓天下生鮮人多睡兩小時。
  • 社區團購要去三通一達到不了的地方?
    據他向字母榜介紹,在他生活的縣城,社區團購併沒有媒體報導的那樣火爆。較小的城市空間,足夠滿足當地需求的菜場數量,以及早已養成的購物習慣共同構成了社區團購在該地沒有快速發展的原因。「從縣城最南邊到最北邊,從最東邊到最西邊騎摩託車的話都只需要二十分鐘左右。」高遠如此告訴字母榜。R先生在向字母榜介紹時也指出,在今年疫情之前,他們公司的訂單量一直沒有明顯增長。
  • 流量的黃昏,巨頭徵戰社區團購2.0
    從興起到洗牌,社區團購1.0時代經歷了兩年時間。那個時候,社區團購的參與者多數是創業企業,資本和網際網路巨頭還在背後觀望。2020年,疫情造成的地理和空間隔絕,給了在線業務施展的空間。在這個背景下,社區團購滿血復活,這個時候,巨頭們不再做旁觀者了,滴滴、美團、拼多多、阿里、京東等親自下場操刀,資本的裹挾下社區團購進入2.0階段。
  • 增士客社區團購在疫情期間堅持服務市民,助力疫情抗擊
    疫情期間,為防止疫情擴散,石家莊多數地區對小區進行了封閉式管理,據了解,石家莊當地門店多在「休息中」,僅有少量商家開業,雖然在線上,自營生鮮平臺如美團、餓了麼、京東到家、每日優鮮等平臺積極完善供應鏈努力備貨;同時與餐飲行業達成歇業員工「共享」合作,解決人力資源緊缺的問題。
  • 滴滴、美團、拼多多等巨頭徵戰社區團購,拋棄價格戰誰能笑到最後?
    在這個背景下,社區團購滿血復活,這個時候,巨頭們不再做旁觀者了,滴滴、美團、拼多多、阿里、京東等親自下場操刀,資本的裹挾下社區團購進入2.0階段。巨頭揮舞著「流量至上」的指揮棒,驅趕著社區團購一路攻城略地。草莽時期多亂象,快速奔跑的社區團購也被諸如「收割下沉市場流量」「擠壓賣菜小販的生存空間」等聲音包圍。
  • 社區團購——巨頭的下一個「囊中之物」
    編輯導語:社區團購是以生鮮品類為切入點、依託社區和團長個人資源進行商品流通的一種新型零售模式。今年上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加速了社區團購的發展,各大巨頭紛紛入局,各種玩法層出不窮。社區團購發展到最後,會淪為巨頭們的遊戲嗎?
  • 社區團購的江湖:起緣,血雨,終焉,明心見性
    目前社區團購的格局如此,但誰也不能肯定未來是否別的公司成為領頭羊,有這種實力的太多了,當然如果只是燒錢,沒有商品和供應鏈的本身去尋找優勢選品展開,燒錢的話,肯定是不會長久。②準入門檻低,行業亂象,同質化競爭那時候筆者所在的珠三角區域也有大大小小的幾十家,基本江南市場一倒貨,找幾個供應商就可以在微信群裡賣貨了,部分供應商甚至自己建群來做社區團購,想分一杯羹。
  • 社區團購「十宗罪」:耗子尾汁向左,乘風破浪向右
    國家不會也不可能對「社區團購」這個新興的商業模式去定性,更不會打棍子、戴帽子與貼標籤。因為複雜的非商業因素,在歷史上國家只是對舶來品傳銷來了一刀切。六穩六保是國家大政方針,和社區團購不矛盾,社團也是民生的一部分。2)資本是中性詞,逐利是基因取向,不同階段收割不同的對象罷了。
  • 百果園IPO,社區團購土著派的「功守道」
    投稿來源:網際網路江湖2020年或許是生鮮行業的一個頂點,諸多網際網路公司幾乎都以社區團購的名目染指生鮮行業。從多多買菜到美團到家,再到滴滴跨界殺出的橙心優選。在巨頭幾近皆入局的生鮮行業,以水果連鎖為基石的生鮮行業原住民百果園近日傳來上市的消息。
  • 「超客巴巴」為社區超市提供生鮮供應鏈支持,改良超市現有零售形態
    來源:創業邦隨著中國社區化的快速發展,消費將回歸社區,未來70%居民的工作、生活、學習、休閒娛樂等各方面需求將在社區得到體現。此次疫情的爆發,人們的戶外活動大幅減少,隨之而來的線下消費也驟降,特別是餐飲、旅遊以及線下文娛等行業。
  • 社區團購難有坦途
    不管是與生鮮業務不太搭邊的滴滴率先推出「橙心優選」引發戰局,還是已有生鮮布局的阿里、拼多多、京東、蘇寧從各路探索加注,因生鮮剛需高頻的特點,加之疫情催化市場的線上需求,社區團購的模式不僅能帶來訂單和用戶的增長,還能促使消費者形成新的消費習慣,形成全新而有效的網際網路線下入口。這個賽道被苦於流量的巨頭覬覦,也是應有之意。
  • 盒馬入局社區團購,勝算幾何?
    網際網路巨頭紛紛入局社區團購2020年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大家的正常生活節奏,人們進入了漫長的居家生活狀態,越來越多人養成了線上消費的習慣。同時也催生出了網際網路史上規模最大的賣菜競爭——「社區團購」據有關數據顯示,國內目前有200多家社區團購企業,從2019年1月到2020年11月,國內社區團購領域共發生26起投融資事件,共計融資超117億元。
  • 社區團購:下沉市場的零售效率革命
    因此,生鮮的零售屬性(追求多快好省)決定了社區團購的模式重、穩態淨利率低、規模複製擴張難度大,供應鏈建設將成為行業企業競爭的長期決勝關鍵。而社區團購品類恰好以生鮮為主,解決了消費者每日高頻、剛性需求,在疫情期間發展火熱。根據商務部數據,居民通過社區團購渠道購買生鮮的比例相比疫情前大幅增長;根據凱度數據統計,有1/4的用戶在疫情中首次使用了社區團購平臺。疫情對消費者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顯著降低了社區團購平臺的拉新成本。疫情後,隨著網際網路巨頭相繼入局,社區團購行業也迎來了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