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靖,流傳著一種古老、神秘,卻人盡皆知的藝術形式——儺舞!
儺舞,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原始舞蹈,被譽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具有人類學、民俗學、考古學、藝術學等諸多方面的價值。
儺舞歷史悠久,殷墟甲骨文卜辭中已有儺祭的記載,《周禮》中也有關於儺舞的明文記載。周代稱儺舞為「國儺」「大儺」,鄉間也叫「鄉人儺」。其淵源與原始狩獵、圖騰崇拜等有關,逐步演變成有固定目的和內容的節令祭儀。自秦漢至唐宋一路沿襲下來,不斷發展,至明、清兩代,儺舞雖古意猶存,但已發展為娛樂性的風俗活動,並向戲曲發展。
儺舞伴奏形式簡單,一般為鼓、鑼等打擊樂器,表演時一般都佩戴某個角色的面具,其中有神話形象,也有世俗人物和歷史名人。舞儺時,表演者身段靈巧,跳躍、翻滾變化自如,同時配合各種身法、腳法及步法,其動作粗獷而又灑脫、有板有眼。
一朵豔麗的藝術奇葩
永靖,位於甘肅中部西南,臨夏北部,西與青海省接壤,東北與蘭州緊密相連,有著豐富多彩的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辛甸文化、寺窪文化等古文化遺蹟,是黃河上遊文化早期的發祥地和傳播地之一。數千年來,這裡遊牧與農耕文化碰撞、中原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相互影響,使地域文化呈現出南北交融、古今並存的顯著特點。永靖儺舞戲正是這塊古老土地,分櫱滋生出的一朵芬芳豔麗的藝術奇葩。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永靖儺舞得到了較為完善的保護,同時,永靖儺舞戲特徵突出,學術研究價值較高,集歌舞及戲劇的特徵於一身,顯得古樸生動,對於研究古典戲劇、民族民間歌舞的產生和發展,具有一定的價值,在研究黃河中上遊民俗、民族文化方面,更是不可多得的研究活化石。2006年,永靖儺舞戲被列入甘肅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甘肅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永靖縣「甘肅儺舞之鄉」稱號。2008年,永靖儺舞儺戲被國家列入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永靖儺舞戲民間又稱「七月跳會」,是一種具有驅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俗舞蹈,每年農曆七月廿一至廿四進行表演,目前主要流傳於永靖縣楊塔、王臺、紅泉等鄉鎮。據明《河州志》記載和永靖民間傳說,每當豐收年景,這裡形成了戴面具跳會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永靖儺舞隊由會首、旗手、鑼鼓、面具等六十多人組成。儺舞中的面具(臉子)是儺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劉備、關羽、張飛、老虎、牛、馬等24面,角色大多為神話和歷史人物中勇猛善戰的將軍和力士,後來又增添了三國歷史故事和民間世俗生活的內容以提高民眾的觀賞興趣,其表演劇目豐富,形式多樣。儺舞從演出的內容可分為歌舞型、戲劇型、雜耍型三種。當地民諺:「松樹灣的《武將》、勝利村的《殺虎將》、三角廟的《獨戲》、果園四廟的《四不像》。」說的就是各村儺舞表演的代表作。
潘樹錄從小結緣儺舞
近日,記者沿著新硬化的水泥路來到永靖儺舞最活躍的楊塔鄉勝利村,村口一座書有「中國儺舞之鄉」的高大仿古牌坊門是該村的標誌性建築。村內有一處儺舞廣場,廣場邊上除了木刻的儺舞面具,還建有「儺舞展覽館」,儺文化氛圍濃厚。勝利村儺舞第二代傳承人、73歲的潘樹錄老人身體硬朗,精神矍鑠。他說自己與儺舞戲的緣分要從小時候說起:「以前,每年農曆七月莊稼收穫之後,村裡都會表演儺舞戲,那時凡有儺舞表演,我都會追前跟後地去觀看。」潘樹錄告訴記者。
那時,手持火焰旗、頭戴紅纓帽的「 會首 」,手舞大刀、雄壯威武 的「 武將」,桃紅花色、柔聲細氣的「娘子」,幽默風趣、憨態可掬的「莊稼佬」……這些 角色鮮明的形象在潘樹錄幼小的心中播撒了最初的儺舞種子 。看著鼓手手中的鼓槌一次一次有力地敲響羊皮鼓,潘樹錄就會有一種莫名的衝動,躍躍欲試,並在心中悄悄產生了一個念頭:長大以後一定要做一個鼓手。
改革開放後,華夏大地迎來了亙古未有的好年景,勝利村也煥發出嶄新的光彩。潘樹錄不失時機地拜同宗兄長、勝利村儺舞第一代傳承人潘樹玉為師,勤奮學習儺舞表演。潘樹錄不僅是一個天生的好鼓手,而且聰穎好學、反應靈敏,每一個鼓點都能敲在「刃子」上,使鼓聲和舞者的動作恰到好處地融合在一起。一時間,他成了勝利村儺舞隊的「總指揮」。
「中國儺舞之鄉」落戶永靖
2005年6月,中國(江西)國際儺文化藝術節在江西南昌舉行,勝利村儺舞隊應邀參加,潘樹錄為該村表演劇目《殺虎將》擊鼓。「那是我們儺舞隊很多人第一次出遠門,而且參加演出的都是國內外的儺舞高手,大家心中七上八下的,怕演不好,給家鄉丟臉。」潘樹錄說道。
鑼鼓響起來,儺戲舞起來。勝利村儺舞隊的《殺虎將》帶著大西北泥土的芳香,出現在大都市豪華的舞臺上。那一晚,潘樹錄的鼓聲格外響亮,跟儺舞表演配合得也分外默契。他們原汁原味、古樸灑脫的表演使評委們耳目一新,在場上觀眾掌聲齊鳴。最終,勝利村儺舞隊榮獲「展演銀獎」。
2007年9月,勝利村儺舞隊又參加了「甘肅永靖·全國儺文化藝術展演」,他們再一次表演了最拿手的看家劇目《殺虎將》,同樣受到了專家及觀眾的熱捧。「在那次展演上,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同意在永靖縣建立『中國儺文化保護基地』,並將永靖縣命名為『中國儺舞之鄉』,縣上還將『中國儺舞之鄉』的牌坊門修在了勝利村,我們村成了名副其實的儺舞村。」潘樹錄自豪地說道,每次經過這個牌坊門的時候,他總是心潮激蕩。
永靖的儺舞火起來以後,勝利村的儺舞隊每年春節都要和各鄉鎮的秧歌隊一起進縣城表演,既有踩街表演,也有折子戲表演,給全縣人民送去歡樂和福祉。
瀕臨失傳的瑰寶迎來新生
一直以來,潘樹錄都十分關心勝利村儺舞的發展和儺舞隊新生力量的培養。閒暇時間,他常常給年輕人手把手地教授儺舞表演技巧,積極參與儺舞隊管理並出謀劃策。雖然手底下有20多名徒弟,但由於很多人外出打工和儺舞隊人員老化,村裡已經兩三年沒有組織表演了。潘樹錄很為儺舞的傳承發展擔憂。
近年來,潘樹錄的這種擔憂減輕了許多。勝利村處在永靖縣黃河三峽景區內的著名景點炳靈石林景區內,被石林環抱,可謂是村在景中、景在村中。永靖縣為了進一步開發炳靈石林旅遊資源,帶動旅遊業發展,更好地為廣大遊客提供方便快捷的旅遊服務,便在勝利村修建了觀景長廊,開闢了生態停車場,還修建了儺舞廣場和儺舞展覽館,吸引不少遊客前來觀光遊玩。同時,為了挖掘、傳承、弘揚儺舞這一民間優秀傳統文化,將楊塔、三塬、王臺、紅泉等鄉鎮的18個村(廟)定為儺舞戲原生態保護點,深入挖掘和搜集、整理資料,編輯出版了《甘肅永靖儺舞戲》《河湟鼓舞》等書籍,發現培養了一批民間藝人,組建了黃河三峽儺舞隊,編排了精彩的儺舞戲《三皇鼓舞》,使瀕於失傳的文化瑰寶又迎來新生。
如今,看著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潘樹錄很欣慰,尤其看著儺舞廣場中間那塊巨石上雕刻的紅色「儺」字,他似乎聽到「會首」口中不停地高聲吆喝著,手握的火焰旗在歡快地舞動著,那鏗鏘有力的鼓聲在炳靈石林久久地迴蕩……
來源:民族日報
原標題:《【臨夏非遺】永靖儺舞:舞蹈史上的活化石》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