儺舞,俗稱「跳儺」,是中國桔鄉江西南豐縣特有的一種民間舞蹈。每逢春節,從農曆正月初一起,十天內外,儺舞班會流動到各鄉鎮,連場演出,熱鬧異常。
每個儺舞班,大都有十七、八人,多的二十五、六人。 無論在禾場空坪,舞臺廳堂,用一條長凳,三根竹杆,支起帷帳,便成場面。演出時,鑼鼓鏗鏘,嗩吶高奏,有些還伴
以竹笛、二胡。演員身穿彩衣,頭扎布巾,面戴「頭盔」(木雕面具 ),手持道具,翩翩起舞。其形式多樣,有獨舞、雙人舞、群舞、小舞劇。內容豐富,多取材於神話故事,民間傳說以及《西遊記》、《封神演義》等小說。每場演出時間,一般約兩小時左右,也有長達三,四小時的。
跳儺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舞蹈。據《呂氏春秋》記載:「歲前一日,擊鼓驅疫癘之鬼,謂之逐除,亦曰儺)。《後漢書·律歷篇》載:「季冬之月,星回歲終,陰陽以交,勞動大臘,先臘一日大儺,謂之逐疫。」《秦中歲時記》也講「歲除曰儺。」從這些古籍記載看來,儺這種東西,開始可能是春節期間民間求神賽會求福滅災的一種活動。儺舞便是在這個基礎上演變過來的。它早於歌姬,先於戲曲,我國好幾個省、市、區都有流傳,不過叫法不同。有的稱為「鬼戲」,有的叫做「跳鬼臉」。
南豐儺舞,相傳起源於宋代,當時南豐縣三溪鄉石郵村有個姓吳的人在外地做官,
在他告老還鄉的時候,當地士紳送給他儺舞班子和八個面具,帶回南豐。這算是南豐儺舞的開端。所以迄今人們仍把石郵儺舞,說是南豐儺舞得的正宗。但是我們從史料和傳說中,不難看出儺舞是由宮廷舞蹈流傳到民間的別具一格的藝術形式。像《鍾馗醉酒》這個雙人舞,它以一鑼一鼓伴奏(系儺舞最古老的打擊樂),輕重緩急,隨舞蹈情緒而定。舞蹈人物神態自若,性格突出,栩栩如生。另一個取材於《封神演義》的《武吉砍柴》的獨舞,它對武吉出門、看天、磨刀、上山、尋路、砍柴、挑柴下山等動作,表演得非常細緻、逼真。再如以盤古氏開天闢地故事改編的傳統儺舞《開山》,舞蹈者扎頭巾,戴面具,身穿緊袖衣褲,肩披綠葉狀大氅,腰緊水紋網形圍裙,在有如山呼海嘯、乾坤震撼的鑼鼓聲中,手持長柄板斧,上擋下攔,左劈右砍,為無異常。
南豐儺舞的表演藝術,自清以後,受到其他文化的滲透,將戲劇表演.武術動作融合於儺舞表演之中,有的從傳奇小說、神話故事及民間傳說中汲取內容創作新節目。其表演形式因風格不同而分文、武兩大流派。文儺場面變化複雜,表演細緻嚴謹,生活氣息濃厚,舞姿優美動人,有以情傳真的《水漫金山》,詼諧風趣的《打蚌殼》,情趣洋溢的《劉海戲蟾》。武儺氣勢威武磅礴,情緒奔放開朗,節奏熱烈明快,動作剛勁有力,有沙場鏖戰的《破洪州》,輕快短打的《鬧天宮》,豪邁持重的《對刀》等。
近幾年來,南豐儺舞得到很大發展,儺儀也得到保護,為弘揚民族文化,南豐儺舞青春煥發。目前,南豐儺班多達108個。儺舞藝人達3000多人。此前,該縣文聯和縣文化館聯合開展儺舞普查,並完成《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南豐儺舞資料冊》的搜集整理工作,其中《開山》(石郵班)、《雷公》、《和合》、《紙錢》、《儺公儺婆》、《劉海戲蟾》、《小尼姑下山》7個節目編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江西》;《開同》、《金剛》、《財神》、《魁星點鬥》等16個節目編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撫州地區》;南豐儺舞已譽為「中國古代舞蹈活化石」,南豐縣亦被譽為中國的「儺舞之鄉」。
(本文圖片均為筆者拍攝,被江西大江網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