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首古詩詞 | 古詩三百首,佚名《隴頭歌辭三首》

2021-03-03 唐詩宋詞古詩詞

山川風景是沒有感情的,但登山涉川、觀覽景色的人卻有感情;人們常常觸景生情,每每借歌詠抒發。北朝西行服役的人們翻越隴頭分水嶺時,瞻望前程、回顧家園時感傷命運歌唱悲涼,這三首《隴頭歌辭》便是當時勞動人民所傳頌的。

由於南北朝長期處於對峙的局面,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民族風尚、自然環境等方面又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現出不同的情調與風格。南朝民歌清麗纏綿,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摯純潔的愛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獷豪放,廣泛地反映了北方動亂不安的社會現實和人民的生活風習。

十朝古都,長安之名真正是名聲赫赫,以至在唐以後長安成了國都的代稱,李白《金陵》詩說:「晉朝南渡日,此地舊長安。」稱東晉宋齊梁陳六朝都城金陵為長安,實即今江蘇南京。長安位居關中的中心,它的地理形勝於天下獨居第一。

關中周圍群山環抱,東有華山、崤山,西有隴山,南有終南山、秦嶺,北有洛水東西的黃龍山、堯山和涇水兩岸的嵯峨山、九嵏山。其中隴山又稱隴坂、隴坻,在今陝西隴縣西北,為六盤山的南段,南北走向約一百公裡,綿亙於陝西、甘肅二省邊境,山勢陡峭,山路曲折難行,是渭河平原與隴西高原的分水嶺。古稱隴山其坂九回,上者七日乃過,上有清水四注而下。站在艱危苦寒的隴山頂上,回望富麗繁華的長安城和千裡平原沃野,眼見隴水一股向東流下,一股向西流下,那種感受真是無可名狀的悽涼和悲壯。古代四方行旅西登隴坂,往往徘徊瞻顧,悲思湧起。歷代流傳歌詠秦隴的詩篇不下數百上千首,其中尤以北朝樂府民歌的三首《隴頭歌辭》最為有名。

第一、三兩首均以「隴頭流水」起興,與下文內容的聯繫是在隴頭之水「流離」而下——無定所、不由自主方面。

回復「唐詩」、「宋詞」,即可查詢詩詞。

相關焦點

  • 一天一首古詩詞 | 古詩三百首,佚名《東城高且長》
    關於這兩句寫的指何人,照張庚的說法:「凡人心慕其人,而欲動其人之親愛於我,必先自正其容儀……以希感到佳人也」(《古詩十九首解》)。那麼,「馳情」而「整中帶」者,就是詩人了。那當然也有道理(只與整句不太連貫)。不過,苦將其視為佳人的神態表現,恐怕還更有韻致些。因為佳人之「當戶」理琴,本來並非孤身一人。
  • 一天一首古詩詞 | 古詩三百首,陳與義《雨晴》
    這首七律描繪了酷暑雷雨過後的自然景象,抒發了詩人感受雨後新涼的舒暢喜悅的心情。 首聯、頸聯都描繪雨晴的景象,首聯寫天空。「天缺西南江面清,纖雲不動小灘橫。」中「天缺西南」寫西南方的天已露出了蔚藍,標示出「晴」,「江面清」三字是以江南的清平湛藍來比喻天空西南方的晴明之色。「纖雲不動」,寫白雲紋絲不動。
  • 民歌詩句_描寫民歌的35首古詩
    竹枝詞二首·其一 - 唐代·劉禹錫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白頭吟 - 兩漢·卓文君皚如山上雪,皎若雲間月。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今日鬥酒會,明旦溝水頭。躞蹀御溝上,溝水東西流。悽悽復悽悽,嫁娶不須啼。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竹竿何嫋嫋,魚尾何簁簁!男兒重意氣,何用錢刀為!
  • 一天一首古詩詞|《天淨沙·秋思》馬致遠
    一天一首古詩詞,小國帶您學古詩《初中生必背古詩詞》孔孟之道國學機K4plus編號:2916
  • 幼兒早教《唐詩三百首》,讓娃愛上古詩詞,點擊收藏哦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兒歌讀繪本,不如也多讀一些古詩吧,有意境,字詞簡單,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適合學齡前兒童。每天晨讀古詩詞,會發現孩子讀著讀著就會了。 學前並不需要要求孩子一定要背誦或者追求學習的量。在這個年齡段我更認為培養孩子的語感尤為重要。
  • 一天一首古詩詞 | 古詩三百首,劉子翬《汴京紀事》
    《汴京紀事》詩二十首,痛感山川破碎,國家受辱,表達自己的憂傷與憤慨。這裡選的是最後一首。劉子翬寫汴京的組詩,大多數通過今昔對比,列舉熟知的事與物來抒發興亡之感,所以在這首詩中舉李師師的遭遇以表現汴京昔日的繁華已煙消雲散。詩從李師師目前情況寫起,說豔名壓倒平康的李師師,在亂後流落湖湘,久經磨難後,顏色憔悴,歌喉也非復當年。
  • 一天一首古詩詞 | 古詩三百首,劉昶《斷句》
    劉昶在宋不以詩名,這首《斷句》是他流傳下來的唯一詩篇。這首詩同項羽的《垓下歌》一樣,具有撼山動地的感人力量。平時不知書的項羽在重兵圍困、四面楚歌的情況下,面對寶馬美姬,悲從中來,慷慨而歌,唱出了震撼千古的絕唱。劉昶也是在有國難投、有家難奔的絕境之中,唱出這悲壯激昂,左右莫不哀哽的悲歌的,這是詩人真實感情的流露。
  • 一天一首古詩詞——涼州詞
    古詩文中常以楊柳喻送別情事。《詩經·小雅·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春風:某種溫暖關懷或某種人間春意春象。度:吹到過。玉門關: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於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時關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 反對現在某些老師要求小孩一天背一首古詩
    昨晚去姐姐家玩,看到8歲的小外甥一邊哭一邊在抄古詩,急忙詢問姐姐怎麼回事。姐姐一臉無奈地告訴我這是小外甥的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一天背一首古詩,背不了就得抄10遍。我性子急且護短,感覺孩子的啜泣聲仿佛能穿透胸膛,一下又一下敲在自己心頭。
  • 一天一首古詩詞丨《出塞》-王昌齡
    一天一首古詩詞小國帶您學古詩孔孟之道國學機 K4PLUS編號:2240《出塞》
  • 小學常考必背古詩詞80首(附拼音)!一天一首,強烈建議人手一份
    小學常考必背古詩詞80首(附拼音)!一天一首,強烈建議人手一份我國是一個文化古國,前前後後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從那時候起有很多優秀的文學作品以及詩詞歌賦就被流傳了下來,而現在這些文學作品早已進入義務教育的學習內容,從小學開始就必須要學習掌握的。
  • 古詩詞背誦啟蒙,除了唐詩三百首,還有哪些內容也可以背
    給學齡前的孩子安排背誦《唐詩三百首》,是不少家長對語文啟蒙學習的首選。古詩詞在韻律上非常對仗,學齡前兒童背一背是可以推進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但在學齡前階段,對古詩詞的理解是有限的,也很難和詩詞中所表達的情感產生共情。
  • 《古詩十九首》中很著名的一首,追求及時行樂,開篇20字成絕唱
    這個成語的出處是古詩十九首當中的一首。古詩十九首現在普遍認為,其中的大多數作品都作於東漢,尤其是東漢末年,戰亂頻仍,文人們無處安身,流離失所的大背景下。所以古詩十九首所表現的內容,也多是遊子、思婦之類,借這一類的形象來訴說自己在亂世當中的愁苦。
  • 3歲寶寶熟背古詩近百首,超強記憶力的背後,是家長的3個堅持
    說起來大家可能不信,當一個3歲的寶寶能在你面前熟練的背出那麼多首古詩,我真的是見誰都想給人誇誇能夠這麼快學會背古詩,並且可以記住那麼多,要多虧了我一朋友的經驗分享。朋友家的孩子今年3歲了,能夠熟背古詩近百首,聽起來是不是很驚訝,這多虧了朋友的堅持。
  • 【好詩鑑賞】一天一首古詩詞 | 古詩三百首,左思《詠史·鬱郁澗底松》!
    由於生長的地勢高低不同,山頂徑寸的小樹,卻能遮蓋百尺之松。世家子弟能登上高位獲得權勢,有才能的人卻被埋沒在下級官職中。這種情況恰如澗底松和山上苗一樣,是地勢造成的,其所從來久矣。漢代金日磾和張安世二家就是依靠了祖上的遺業,子孫七代做了高官。馮唐難道還不算是個奇偉的人才嗎?可就因為出身微寒,等到白頭仍不被重用。鬱郁:嚴密濃綠的樣子。澗:兩山之間。
  • 杜牧有10首古詩入選唐詩三百首,這一首七絕的出鏡率是最低的
    晚唐詩人杜牧一共有十首古詩入選唐詩300首,其中多數是七絕。這十首唐詩作品分別是《赤壁》、《泊秦淮》、《寄揚州韓綽判官》、《將赴吳興登樂遊原》、《金谷園》、《旅宿》、《遣懷》、《贈別其一》《贈別其二》以及《秋夕》。
  • 古詩詞的N種玩法:這樣教孩子背古詩,輕鬆掌握100首詩
    我是嘗過小時候背詩的甜頭的人,不管是在上學的時候,還是到記憶力開始走下坡路的現在,兒時輕鬆記憶的古詩,都仿佛已經住進了腦海裡,讓我隨時都能脫口而出。基於這個原因,我一直提倡讓家裡的小男孩早一點接觸古詩詞。但家裡的小男孩卻難免讓我失望。
  • 5歲學詩6歲上臺,一年學會500多首古詩,小朋友最大的愛好就是玩
    平日裡沈子楊最大的愛好就是玩,在玩中學習古詩,從不背古詩,一年既然可以記住500多首古詩,就連董卿都十分驚訝。平均3天記2首古詩,沈子楊小朋友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如何輕鬆學習古詩詞?學好古詩詞非常重要,就像6歲的沈子楊小朋友,用古詩詞餵大的孩子,早就贏在了格局上。那麼到底怎麼樣才能讓孩子輕鬆學習古詩詞呢?6歲的沈子楊一年學會500首古詩,不靠死記硬背,全靠興趣,先理解後記憶,學習古詩就會變得非常容易。
  • 一天一首古詩詞:江雪
    唐詩宋詞天天讀唐詩宋詞查詢,古詩詞分享!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這首《江雪》正是這樣,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描繪了一幅幽靜寒冷的畫面: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 開頭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描寫雪景,「千山」「萬徑」都是誇張語。山中本應有鳥,路上本應有人;但卻「鳥飛絕」「人蹤滅」。
  • 冬至讀古詩12首冬至古詩詞,感受古人冬至氣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冬至讀古詩12首冬至古詩詞,感受古人冬至氣氛 冬至(今年冬至時間為2020年12月21日,即明天),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但是冬至的特殊之處在於,它既是節氣,又是節日.古人崇尚陰陽學說,認為冬至是一年中陰極之至,陽氣始至,是陰氣最重的時候,但物極必反,陽氣自冬至後,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