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走進老屋裡的書櫃邊,看著一本本排列的課本,記憶的洪水撲面而來,把我淹沒。課本裡的月光下,拿著鋼叉的閏土,在對你微笑;紛擾的月臺上,父親那蹣跚的背影,至今淚流滿目;而那波濤洶湧的大渡河上,十八勇士腳踏鐵索的無畏,依舊浮現在時光的深處。
時間推著80後,90後一步步向前走,學生的語文課本也在一次次地改變中給予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食糧。然而,課改依舊在進行,是大浪淘沙的煥然一新,還是把最好的回憶刪去的失落,每一次都牽連著那顆恆久不變的童年的心。
2001年開始,描寫朝鮮戰場上我國將士奮戰沙場,抗擊外來侵略者的文章《誰是最可愛的人》,被從課本裡逐漸刪除。魏巍老先生的親身力作,體現我國抗美援朝精神的作品,就這樣因為描寫戰爭場面的血腥殘酷而被刪除。然而戰場的事實依舊是那麼無法更改的事實,血染的紅旗依舊被烈士們的鮮血寫就。上甘嶺上的彈片未散去的餘溫似乎仍在訴說著那場戰爭的每一幀畫面。然而其中的所帶給我們那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懷是不能被抹殺的,從戰爭的真實裡我們才能體會到現實的和平來之不易。或許有人不想把戰爭的氣息傳遞給下一代,緊接著《劉胡蘭》,《黃繼光》,一個個從課本裡被刪除出去。然而這卻是離我們最近的國家英烈,這是他們在鑄造著民族的英魂。
一篇篇文章因為描寫戰場的殘酷被刪除,描寫英烈的不屈意志也被刪除。那樂府詩的巔峰之作《孔雀東南飛》卻也被移除課本。因為對愛的執著的殉情,或許對孩子的愛情觀產生不好的影響。然而每一個作品流傳至今,自有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而不是一個被自以為片面的原因而被放棄他們本身主觀的理念。
那個在田間地頭,高呼「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的陳勝,也只能在歷史的課本裡暢遊,再也不復當年我們在課後為陳勝的不屈抗爭暴秦的喝彩。而《陳涉世家》裡「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意氣風發,卻依舊在我們的大腦世界裡活躍。
或許新的時代需要新的世界觀,然而魯迅先生,朱自清先生這些民國大家給予我們的是他們經歷過民族苦難的時間裡,留下他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或許以後的學生在課本中找不到《荷塘月色》的蹤跡,然而那最美的荷花盛開的美麗,卻在我們的心中蕩漾長存。
時代是一步步需要革新的,然而如今的學生的精神世界沒有我們想像的脆弱,他們生活在21世紀知識的洪流中,從小就比我們80後,90後接觸的事物多,他們也需要汲取民族愛國主義的營養,才能滋潤他們成長,把自己最美的青春,綻放在最好的時代裡。一個民族的傳承,是我們從民族的文字中尋找,繼承的,才能轉化為我們自己在社會的立身之本,為自己嶄新的未來,打開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