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本的眾聲喧譁

2021-01-19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原標題:語文課本的眾聲喧譁

  朱迅垚

  幾乎每隔一段時間,語文課本的增刪修改都會引起一番討論。這其中有幾個標誌性人物,首先是魯迅,近幾年魯迅的文章從語文教材中大幅減少;其次是金庸,前幾年《射鵰英雄傳》進入語文課本引起爭議;接著就是最新的周杰倫,剛剛修訂的小學語文三年級教材延伸閱讀收進了他的歌曲《蝸牛》,招來不少非議。

  無論爭議如何,共同點是,這是成年人世界的爭論。相比較其他學科,語文課本與時代聯繫最緊密。對於語文課本的修訂者來說,他們的視野、文學水準以及偏好又非常具有個性和時代特色。這就是語文課本為什麼屢屢成為成年人世界爭論話題的原因。

  以魯迅為例,很難想像有哪個國家的大文豪在語文教材的刪減上有這樣的爭論。英國的莎士比亞,俄國的託爾斯泰,法國的伏爾泰,日本的川端康成,想來這些國家的語文教材在選取這些文豪的文章時增刪一兩篇,恐怕不至於像魯迅這樣引起爭議。這是為什麼?因為支持者和反對者各自對魯迅的認知不同,反饋到對其文學的評價也不同,從而構成他們在魯迅文章增刪上的公共討論源頭。

  與魯迅類似的是另一個宏大話題:民國。近幾年,一些出版機構將民國國文課本拿出來售賣,得到部分追捧。許多人驚嘆於民國老課本對於傳統文化的詮釋與對生活的融匯。這一股民國課本熱其實正是回應了人們內心深處對傳統中國文化的親近。近年來,新儒家思潮抬頭,也是基於社會的這種心態回流。

  某種程度上,當下中國正處於眾聲喧譁的年代。在所有的教材中,唯有語文課本以它選入的文章反映了這種眾聲喧譁。所以,語文教材將會長期成為爭論的重點。如果說語文課本對魯迅的敏感和民國老課本的流行反映了整個社會思想史觀的意見分歧,那麼對金庸和周杰倫的非議則反映了精英主義文化對流行文化的緩慢接受度。

  金庸和周杰倫無疑首先都屬於流行文化。即使金學早已經成為一門學問,但主流文學界對金庸的態度一直褒貶不一。有趣的是,無論學院派多麼不情願,他們都必須正視金庸的巨大影響力。周杰倫同樣婦孺皆知,如果撰寫港臺流行音樂史,周董無論如何都繞不過去。問題的關鍵出在流行文化是否可登語文教科書的「大雅之堂」。熟悉文學史的都知道,今天的很多文學經典歷史上都曾經是流行文化,比如四大名著,比如宋詞元曲。換個角度看,周杰倫可能類似於宋代柳永。柳三變在世時,史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周杰倫的歌能否傳唱如柳詞當然另說,但是又怎能輕易就以流行文化否定了呢?流行文化極可能泥沙俱下,但其中可能藏有寶藏。武俠小說流行至今,能在文學史上大書特書的唯金庸而已,港臺流行音樂,焉知其中不會有歌曲傳唱後世數代?

(來源:南方日報)

相關焦點

  • 王安憶出新書《眾聲喧譁》
    本報訊 由上海九久讀書人與上海文藝出版社聯合策劃出版的王安憶最新小說《眾聲喧譁》將於1月8日推出。此前,該書已經在當當網、卓越網、京東商城、博庫網、99網上書城五大網站預售。《眾聲喧譁》收入王安憶最新創作的中篇小說《眾聲喧譁》以及6篇短篇小說《愛套娃一樣愛你》、《釋夢》、《林窟》、《戀人絮語》、《閃靈》、《遊戲棒》,均為首次成書之作。《眾聲喧譁》寫的是市井小民,延續了王安憶在《長恨歌》中寫實的細膩筆觸:在上海喧譁和光怪陸離的背景裡,一群普通百姓上演了一段段市井故事,讓人在瑣屑卑微中窺見真實生活。
  • 在眾聲喧譁的時代體味小人物生活的詩意
    王安憶2013年開年新作《眾聲喧譁》,收入其最新中篇小說《眾聲喧譁》以及6部短篇小說《愛套娃一樣愛你》、《釋夢》、《林窟》、《戀人絮語》、《閃靈》、《遊戲棒》。6部短篇小說中的5篇是2012年新作,其中最近的一篇寫於2012年11月。
  • 開卷八分鐘:王安憶《眾聲喧譁》
    梁文道:昨天跟大家介紹完張暉的《無聲無光集》,今天我跟大家介紹一本有聲有光的小說集,就是我手上的這本《眾聲喧譁》,作者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王安憶,說起來很奇怪,我這兩天一想才發現原來過去這麼多年
  • 眾聲喧譁,卻無可相信
    [摘要]這所有的悖論,其實都是我們身處的這個社會的寫照:它眾聲喧譁,卻無可相信。作者:高昱(騰訊·大家專欄作者,財新傳媒副主編)則非常容易以誅心之論,言之鑿鑿地揣測別人的險惡動機,嚴肅的就事論事的討論很難完成;微博、微信等網際網路交互工具極大拓展了我們發表觀點和聽取觀點的渠道,但收聽、拉黑、朋友圈等功能又使我們的耳目越來越內捲化,所有最初熱火朝天的網絡論壇最後都會淪為一小批精英人物的講壇;大V知識分子們熱衷於給自己或對手扣上標籤,不斷地拉幫結派,卻稍有相悖就無情切割……這所有的悖論,其實都是我們身處的這個社會的寫照:它眾聲喧譁
  • 眾聲喧譁
    一回到國內,立即要習慣眾聲喧譁。早上請一位泰國朋友去茶樓喝廣式茶,大廳裡老老小小,邊吃邊談,嗡嗡嗡嗡,杯觥交錯,全是聲音。兩個人隔著桌子幾乎聽不清楚對話。早在泰國剛認識的時候,這位泰國友人就問:「為什麼中國人喜歡大聲說話,又不是聽不清楚,為什麼要扯著嗓子喊呢。」
  • 【大家】眾聲喧譁,卻無可相信
    [摘要]莎士比亞寫到:「不要害怕,這島上眾聲喧譁。」人們不再相信,並非沒有需要,而是缺乏可信的信息內容。無論事實真相,還是基於事實真相的分析評論,都是這個時代的稀缺資源。作者:高昱,騰訊·大家專欄作家。
  • 眾聲喧譁中,需要思想"坐標系"
    原標題:眾聲喧譁中,需要思想「坐標系」   由人民日報社和解放日報社聯合主辦的第四屆全國黨報評論融合發展論壇昨天在上海舉行。圍繞「讓評論與時代共生長——重大主題宣傳的評論革新」這一主題,來自中央媒體、全國各省級黨報、相關新媒體平臺的代表共聚一堂,分享經驗、激蕩智慧、共謀良策。
  • 重返眾聲喧譁的說書現場(圖)
    「春、夏、秋、冬」系列是張大春的經典傳奇筆記小說,這一次,他化身說書人,重返眾聲喧譁的說書現場
  • 眾聲喧譁,給你一份清醒書單!
    眾聲喧譁,給您一份清醒書單!讀道書單,每期一個主題,希望您在信息滿天飛的時代,保持思考,尋找真相,永遠保持清醒的頭腦!
  • 評論:在眾聲喧譁中敢向流言說「不」
    但在真相逐步顯露的過程中,網上卻呈現「一邊倒」,不信任的聲音、無根據的質疑、不負責的謾罵,眾聲喧譁中鮮見理智、冷靜的分析,即便是有一些對網絡謠言表示懷疑的表達,也迅速被淹沒。一件事發生了,正常情況下應該是各種聲音都有,正反觀點不斷激蕩,然而,包括這次事件在內的很多網絡輿情卻是謠言與虛假共舞,情緒與流言齊飛。
  • btr專欄:誇張是這個眾聲喧譁的時代常用的修辭
    btr專欄:誇張是這個眾聲喧譁的時代常用的修辭 btr 2015-11-29 19:21 來源:澎湃新聞
  • 人民日報評論部:眾聲喧譁如何「聽清事實」
    置身這樣一個輿論場,有人說,「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眾聲喧譁的網絡時代,快意味著先機、優勢;也有人擔心,「蘿蔔快了不洗泥」,不辨方向的快,很可能欲速則不達。 比如,取消高考英語考試、「殭屍肉」風波、中國老人日本碰瓷、中國女遊客在美掌摑店員……這些時有耳聞的烏龍新聞、反轉新聞,讓許多人「前一秒為之或喜悅或憤慨,下一秒就可能完全變了態度」。
  • 郭玉潔:眾聲喧譁裡,重回生命的現場
    南都訊 記者朱蓉婷 媒體人、《正午故事》主筆郭玉潔推出個人非虛構文集《眾聲》,日前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眾聲》是一本非虛構文集,書名「眾聲」取「眾聲喧譁」之意。郭玉潔對南都記者說,「眾聲」其實是媒體出身的寫作特點,很多時候要把自己隱藏掉,去寫別人,而她希望這些「眾聲」之間能夠形成對話。
  • 眾聲喧譁中影評公信力從何而來
    眾聲喧譁中影評公信力從何而來 2017-01-09 09:46:12來源:光明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魏巍
  • ...市民文化客廳」,將於上海書城舉辦活動——澎湃新聞《眾聲喧譁...
    5月19日,由上海報業集團與旗下上市公司新華傳媒共同打造的文化品牌「市民文化客廳」,將於上海書城舉辦活動——澎湃新聞《眾聲喧譁
  • 眾聲喧譁裡的遠山淡影
    本書濃縮了近乎整個中國近代史,體量很大,但絕非史料的線性「流水帳」,而是裁剪得當、調度有方,歷史的大事件作為人物活動的前景在卷中逐一閃過;政治家、經學家、舊派書生、新潮文士、革命黨人在眾聲喧譁裡漸次登場,而思想史的傳承脈絡是背景深處的遠山淡影。
  • 眾聲喧譁時代,誰在「惡作劇」?
    眾聲喧譁時代,誰在「惡作劇」?是時候好好想想這個問題了。否則,說不定明天睜開眼,你就可能成為那位訛人的「大媽」、那名打人的「老師」,那可如何是好?
  • 眾聲喧譁的大時代裡,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聲音?
    這是一個眾聲喧譁的時代,也是一個觀點過剩的時代。在奔騰不息的信息洪流裡,你要如何選擇傾聽的對象?信息越多,我們就越是要學會做出抉擇,觀點過剩的同時,理性的聲音卻依然千金難買。只有善於做選擇的人,能夠篩選出真正的好聲音。
  • 眾聲喧譁中,請給真相讓條路
    輿論場裡,眾聲喧譁。距離紅黃藍涉嫌虐童事件被曝光已過了24個小時,截至現在,警方的入駐專案組調查尚未得出結論。關於孩子身上的針孔問題,北京警方也約請了皮膚科大夫參與調查。在真相還未到來之前,需要銘記的是,比發表意見更重要的是還原事實真相。脫離了基本事實的言論,不僅讓我們離真相越來越遠,還會造成「次生傷害」。
  • 眾聲喧譁後,還有多少人關注中國足球
    而我們也應該思考:蹭過熱點之後,眾聲喧譁之後,究竟還有多少人真正關注中國足球?四年之後,全民式狂歡是否又將再次上演?   文/林佑山來源:紅網作者:林佑山 編輯:王俞 本文為紅辣椒評論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