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民一起點擊同一條新聞」,新媒體的發展,讓信息傳播進入了讀秒時代。置身這樣一個輿論場,有人說,「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眾聲喧譁的網絡時代,快意味著先機、優勢;也有人擔心,「蘿蔔快了不洗泥」,不辨方向的快,很可能欲速則不達。
比如,取消高考英語考試、「殭屍肉」風波、中國老人日本碰瓷、中國女遊客在美掌摑店員……這些時有耳聞的烏龍新聞、反轉新聞,讓許多人「前一秒為之或喜悅或憤慨,下一秒就可能完全變了態度」。不僅如此,在求新求快的輿論場上,政府出臺的許多政策、文件也容易被「誤讀」:《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被理解成為事業單位人員漲工資提供依據,《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出臺被解讀成為「以人查房」做準備,《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被視為「政府要推卸養老責任」「政府要『算計』老人的房子」……
近年來,無論是影響國計民生的國家政策,還是具體而微的地方文件,類似的誤讀並不少見。其中,既有因相關部門遣詞造句不嚴謹、細節考慮不周全造成的誤讀,也有因媒體要找「亮點」、專家要找觀點、網友要找情緒點而導致的誤判。尤其是在比拼速度、搶抓眼球的背景下,媒體都在搶第一時間第一落點,甚至以點概面、以偏概全,更會讓這種誤讀被加速傳播、成倍放大。其結果往往是,義正辭嚴的批評、一腔熱血的聲援話音未落,新聞劇情就發生逆轉,各種混亂影響了政策的落地率、執行力,也損傷了媒體的公信力、感召力。
當然,媒體偏好的背後,是社會的「觀點市場」。比如,不同群體對政策的理解,往往從自身利益的角度出發,從而增加了政策被彈性解讀的空間。再比如,現代社會的專業化趨勢,讓很多政策背後都有專業邏輯,而公眾對此缺乏系統性了解。又比如,人們出於對改革的迫切期待,而對某些政策進行「善意」誤讀,希望藉此推動改革儘早破題……無論哪種,都忽略或者遺漏了一個基本前提,那就是公共政策的真實意圖,及其依託的基本事實。正所謂「對於事實問題的健全的判斷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礎」,否則,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政府治理現代化,既包括多元協同的公共性,也包含遵循規律的專業性。換句話說,政府出臺的公共政策,既要通過「公共性」來體現群眾意願,也要通過「專業性」來實現公共利益。認識到後一點,才能明白為何要有「無罪推定」原則,為何「程序正義」如此重要,才能理解化工項目背後的鄰避效應,明晰拆遷背後的權利界限……這提醒我們,一方面,政府需要儘可能多做政策說明工作,多一些社會預期管理,讓專業決策儘量通俗化;另一方面,媒體公眾也可以多一些細心耐心,「讓子彈飛一會兒」,學會用專業思維來評判公共政策,用系統思維來把握「全部事實」。
幾年前,有人曾寫文章發問:雄辯勝於事實的時代,誰關心真相?這話可謂振聾發聵。聽清事實,是一切判斷的基礎。真、善、美,「真」是第一位的。事實判斷、利害判斷、價值判斷,事實判斷是前提。在一個眾聲喧譁的輿論場,我們不缺乏多元多樣的觀點,卻往往缺乏完整可靠的事實。正如有人感慨今天的調查記者越來越少了,貼近事實本原的「就事論事」也已經成為一種稀缺的品質。的確,隨著信息流動速度的加快,有時候不得不對事實作出快速判斷。但即便如此,我們並非沒有選擇。比如,媒體至少可以明確一下消息來源,而不是盲目追求「首發」;至少可以多問幾個為什麼,而不是一味追求「新奇特」。
成熟的價值觀,必然是穩定的價值觀;如果沒有一個健全的事實觀,就不可能有一個穩定的價值觀。正如周恩來曾經說過的,「只有忠實於事實,才能忠實於真理」。成熟的政府,理性的公民,都可以從中得到啟示。
(本系列評論到此結束)
(責編:袁勃、文松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