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聲喧譁裡的遠山淡影

2020-12-14 法治周末

■《蟬蛻》

作者:胡小遠、陳小萍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彭忠富

1874年,李鴻章在給同治皇帝的奏摺上說的「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直到今天,還在被人們熱議。

當同時代的官僚還在渾渾噩噩混日子的時候,李鴻章已經切身感受到華夏文明的危機。由西方科學發展所帶來的堅船利炮,不僅在器物上,更是在文化價值追求上衝擊了中國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這是東西方文明的劇烈碰撞。大清王朝在與西方列強的交鋒中敗下陣來,面臨著被動轉型及融入世界的問題。與此同時,晚清一代知識分子也開始睜眼看世界,他們在危局中的轉型,既是個人和群體的選擇,也是一個國家、一種文化、一個民族探索出路的精神表徵。

譬如晚清經學大師孫詒讓,在經學、諸子學、文字學、考據學、校勘學以及地方文獻的整理等方面都有成就。

孫詒讓出生於官宦世家,對他這樣的貴冑公子來說,紅塵中所有的綺麗加起來,也抵不過上古文字的光亮對他的吸引。而走上這條治經之路,更大的意義或在於,在日復一日的勞作中,從一個詞到另一個詞,從一部經籍到另一部經籍,漸次勾連而成的知識全息圖景中,呈現出了這個世界的「道」。這個被一代代學人孜孜追尋的「道」,系連著國之興衰,也系連著天下蒼生。

學者胡小遠、陳小萍長期關注孫詒讓的學術成果和人生歷程。他們認為孫詒讓就像土撥鼠一樣在治經路上躦躦前行,照耀著他的,只有前頭一點微茫的光亮。甚或有時候,連這光亮也不可尋,而只能以自身作一個燃燈者。

但命運似乎在1890年給孫詒讓開了個惡意的玩笑。當他自以為尋找到了這部終極之書時,在東西文化衝突中漸漸失衡的世界已經不再需要這本書了。孫詒讓倍感苦悶和寂寞,寂寞是他一生的精神底色。這寂寞,不只是—個天才的寂寞,更是一朝夢醒、已在萬重山外的那種廣大的寂寞。

胡小遠、陳小萍最近合著的歷史小說《蟬蛻》包括「金錢會變」「茶山品梅」等35章,聚焦晚清大變局中的一代儒家知識分子,展示他們面對歷史大轉折時的個人遭際和命運浮沉、內心的衝突和彷徨、精神突圍的選擇和路徑。

其中,著墨最有力的是主人公的內心衝突。「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時代的震蕩在個人內心掀起的巨大漣漪絕不亞於外部的驚濤駭浪。這種重在刻畫人物內心的文學筆法使本書較之其他歷史敘事作品擁有了更加豐滿的骨血和動人的氣質。

作者節奏明晰、語調沉鬱地講述了樸學大師孫詒讓的一生,同時也為近代變局中的經學家群體存影寫照。它寫出了身處古典時代與現代性轉型的夾縫間的這一代學人的熱心與痴夢、困惑與彷徨,更寫出了他們各自不同的精神突圍方式。

本書濃縮了近乎整個中國近代史,體量很大,但絕非史料的線性「流水帳」,而是裁剪得當、調度有方,歷史的大事件作為人物活動的前景在卷中逐一閃過;政治家、經學家、舊派書生、新潮文士、革命黨人在眾聲喧譁裡漸次登場,而思想史的傳承脈絡是背景深處的遠山淡影。

責編:馬蓉蓉

相關焦點

  • 王安憶出新書《眾聲喧譁》
    本報訊 由上海九久讀書人與上海文藝出版社聯合策劃出版的王安憶最新小說《眾聲喧譁》將於1月8日推出。此前,該書已經在當當網、卓越網、京東商城、博庫網、99網上書城五大網站預售。《眾聲喧譁》收入王安憶最新創作的中篇小說《眾聲喧譁》以及6篇短篇小說《愛套娃一樣愛你》、《釋夢》、《林窟》、《戀人絮語》、《閃靈》、《遊戲棒》,均為首次成書之作。《眾聲喧譁》寫的是市井小民,延續了王安憶在《長恨歌》中寫實的細膩筆觸:在上海喧譁和光怪陸離的背景裡,一群普通百姓上演了一段段市井故事,讓人在瑣屑卑微中窺見真實生活。
  • 在眾聲喧譁的時代體味小人物生活的詩意
    王安憶2013年開年新作《眾聲喧譁》,收入其最新中篇小說《眾聲喧譁》以及6部短篇小說《愛套娃一樣愛你》、《釋夢》、《林窟》、《戀人絮語》、《閃靈》、《遊戲棒》。6部短篇小說中的5篇是2012年新作,其中最近的一篇寫於2012年11月。
  • 語文課本的眾聲喧譁
    原標題:語文課本的眾聲喧譁  朱迅垚   幾乎每隔一段時間,語文課本的增刪修改都會引起一番討論。這其中有幾個標誌性人物,首先是魯迅,近幾年魯迅的文章從語文教材中大幅減少;其次是金庸,前幾年《射鵰英雄傳》進入語文課本引起爭議;接著就是最新的周杰倫,剛剛修訂的小學語文三年級教材延伸閱讀收進了他的歌曲《蝸牛》,招來不少非議。
  • 再讀《遠山淡影》終於明白:石黑一雄的筆下,寡婦悅子也深藏不漏
    豆瓣8.9分的《遠山淡影》,其實是一本懸疑類的情感小說 再讀《遠山淡影》終於明白:石黑一雄的筆下,寡婦悅子也深藏不漏 赫克斯科說:每個人的記憶都是自己的私人文學。 然而,石黑一雄卻狠狠地批判了這句話。
  • 開卷八分鐘:王安憶《眾聲喧譁》
    梁文道:昨天跟大家介紹完張暉的《無聲無光集》,今天我跟大家介紹一本有聲有光的小說集,就是我手上的這本《眾聲喧譁》,作者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王安憶,說起來很奇怪,我這兩天一想才發現原來過去這麼多年
  • 豆瓣8.9分的《遠山淡影》,剝開情感的外殼,其實是一部懸疑小說
    看過的讀者應該知道,這本書有兩個譯名——《群山淡影》和《遠山淡影》。倉鼠讀的是第二版。這本作品的故事背景建立在日本長崎災難發生之後,講述的是住在英格蘭的日本寡婦悅子"編織回憶"的故事。03 為什麼我們要讀《遠山淡影》?《遠山淡影》這本書,劇情和名字一樣,算是有點平淡。可當你真的讀完第一遍之後,你會發現,身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石黑一雄,就連處女座都是令人震撼的。
  • 眾聲喧譁,卻無可相信
    [摘要]這所有的悖論,其實都是我們身處的這個社會的寫照:它眾聲喧譁,卻無可相信。作者:高昱(騰訊·大家專欄作者,財新傳媒副主編)我在每期雜誌上撰寫的這些社評,正是這十年裡我們與中國經濟社會大變局「同呼吸、共命運」的所思所想。回看這些文字,總能想起那些雜誌赴印前我把自己關在辦公室、光著腳敲字的日子,有喜悅、有憤怒、有期盼、也有憂慮。那確實是閃爍著金色光芒的歲月。我曾對同事們說,記者就是時代的異教徒,他不能躺倒在任何既有的主義、思想、理論乃至事實的懷抱。
  • 郭玉潔:眾聲喧譁裡,重回生命的現場
    在媒體從業多年後,郭玉潔首度將自己的作品積累成書,這十八篇文字裡,記錄了來自人生現場的如實觀察。    郭玉潔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先後任《財經》記者、編輯,《生活》、《單向街》主編,《L ens》主筆,現為《界面·正午》聯合創始人、《正午故事》主筆。    20 0 1年進入媒體時,最初進入剛剛創刊的《京華時報》,文學系出身的她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成為機動部記者。
  • 眾聲喧譁
    一回到國內,立即要習慣眾聲喧譁。早上請一位泰國朋友去茶樓喝廣式茶,大廳裡老老小小,邊吃邊談,嗡嗡嗡嗡,杯觥交錯,全是聲音。兩個人隔著桌子幾乎聽不清楚對話。早在泰國剛認識的時候,這位泰國友人就問:「為什麼中國人喜歡大聲說話,又不是聽不清楚,為什麼要扯著嗓子喊呢。」
  • 遠山淡影,是新中式的寫意表達~
    遠山淡影在玻璃夾絲畫間氤氳而生,構圖平遠,景物極簡,疏林坡岸,淡雅松秀,意境超逸。青山遠黛,是以建築為底色的寫意表達。山水玻璃夾絲畫搭配綿長風雨連廊,是淡雅含蓄、古典端莊的東方文人的精神追求。黃昏下,褐黃的中式地燈,如絲、如霧、如娟、如煙,述說著動靜交錯的優雅浪漫。
  • 【大家】眾聲喧譁,卻無可相信
    [摘要]莎士比亞寫到:「不要害怕,這島上眾聲喧譁。」人們不再相信,並非沒有需要,而是缺乏可信的信息內容。無論事實真相,還是基於事實真相的分析評論,都是這個時代的稀缺資源。作者:高昱,騰訊·大家專欄作家。
  • 重返眾聲喧譁的說書現場(圖)
    「春、夏、秋、冬」系列是張大春的經典傳奇筆記小說,這一次,他化身說書人,重返眾聲喧譁的說書現場
  • 眾聲喧譁的大時代裡,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聲音?
    這是一個眾聲喧譁的時代,也是一個觀點過剩的時代。在奔騰不息的信息洪流裡,你要如何選擇傾聽的對象?信息越多,我們就越是要學會做出抉擇,觀點過剩的同時,理性的聲音卻依然千金難買。只有善於做選擇的人,能夠篩選出真正的好聲音。
  • 眾聲喧譁中,需要思想"坐標系"
    原標題:眾聲喧譁中,需要思想「坐標系」   由人民日報社和解放日報社聯合主辦的第四屆全國黨報評論融合發展論壇昨天在上海舉行。圍繞「讓評論與時代共生長——重大主題宣傳的評論革新」這一主題,來自中央媒體、全國各省級黨報、相關新媒體平臺的代表共聚一堂,分享經驗、激蕩智慧、共謀良策。
  • btr專欄:誇張是這個眾聲喧譁的時代常用的修辭
    btr專欄:誇張是這個眾聲喧譁的時代常用的修辭 btr 2015-11-29 19:21 來源:澎湃新聞
  • 《遠山淡影》看石黑一雄講述戰後生活
    日裔英國作家石黑一雄是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而這本《遠山淡影》正是他的處女作。我曾說過,如果他的作品翻譯成中文,我一定會拜讀一本,如今終於讀完了他的處女作。雖然結尾沒有交代一切結局,也許結局就在每個人的腦海裡,朝著心中的那個結局結束。
  • 眾聲喧譁,給你一份清醒書單!
    眾聲喧譁,給您一份清醒書單!讀道書單,每期一個主題,希望您在信息滿天飛的時代,保持思考,尋找真相,永遠保持清醒的頭腦!
  • 評論:在眾聲喧譁中敢向流言說「不」
    但在真相逐步顯露的過程中,網上卻呈現「一邊倒」,不信任的聲音、無根據的質疑、不負責的謾罵,眾聲喧譁中鮮見理智、冷靜的分析,即便是有一些對網絡謠言表示懷疑的表達,也迅速被淹沒。一件事發生了,正常情況下應該是各種聲音都有,正反觀點不斷激蕩,然而,包括這次事件在內的很多網絡輿情卻是謠言與虛假共舞,情緒與流言齊飛。
  • 眾聲喧譁裡莫言還能靜心寫作嗎
    莫言書法模仿和兜售,在當下個別地方儼然形成了產業,有些書法培訓班打出了學習「莫言體」的招牌,並稱:書法班暑假裡已培養出十幾個「小莫言」;還有一些職業書家,已成為「職業模仿人」,模仿、兜售莫言等名人書法。    莫言在未獲諾獎之前,其書法鮮有人關注,還一度被人斥為「缺乏筆墨根底」、「純屬雜耍」。那時候莫言的字,恐怕能賣到幾百元一幅就不錯。
  • 人民日報評論部:眾聲喧譁如何「聽清事實」
    置身這樣一個輿論場,有人說,「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眾聲喧譁的網絡時代,快意味著先機、優勢;也有人擔心,「蘿蔔快了不洗泥」,不辨方向的快,很可能欲速則不達。 比如,取消高考英語考試、「殭屍肉」風波、中國老人日本碰瓷、中國女遊客在美掌摑店員……這些時有耳聞的烏龍新聞、反轉新聞,讓許多人「前一秒為之或喜悅或憤慨,下一秒就可能完全變了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