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蛻》
作者:胡小遠、陳小萍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彭忠富
1874年,李鴻章在給同治皇帝的奏摺上說的「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直到今天,還在被人們熱議。
當同時代的官僚還在渾渾噩噩混日子的時候,李鴻章已經切身感受到華夏文明的危機。由西方科學發展所帶來的堅船利炮,不僅在器物上,更是在文化價值追求上衝擊了中國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這是東西方文明的劇烈碰撞。大清王朝在與西方列強的交鋒中敗下陣來,面臨著被動轉型及融入世界的問題。與此同時,晚清一代知識分子也開始睜眼看世界,他們在危局中的轉型,既是個人和群體的選擇,也是一個國家、一種文化、一個民族探索出路的精神表徵。
譬如晚清經學大師孫詒讓,在經學、諸子學、文字學、考據學、校勘學以及地方文獻的整理等方面都有成就。
孫詒讓出生於官宦世家,對他這樣的貴冑公子來說,紅塵中所有的綺麗加起來,也抵不過上古文字的光亮對他的吸引。而走上這條治經之路,更大的意義或在於,在日復一日的勞作中,從一個詞到另一個詞,從一部經籍到另一部經籍,漸次勾連而成的知識全息圖景中,呈現出了這個世界的「道」。這個被一代代學人孜孜追尋的「道」,系連著國之興衰,也系連著天下蒼生。
學者胡小遠、陳小萍長期關注孫詒讓的學術成果和人生歷程。他們認為孫詒讓就像土撥鼠一樣在治經路上躦躦前行,照耀著他的,只有前頭一點微茫的光亮。甚或有時候,連這光亮也不可尋,而只能以自身作一個燃燈者。
但命運似乎在1890年給孫詒讓開了個惡意的玩笑。當他自以為尋找到了這部終極之書時,在東西文化衝突中漸漸失衡的世界已經不再需要這本書了。孫詒讓倍感苦悶和寂寞,寂寞是他一生的精神底色。這寂寞,不只是—個天才的寂寞,更是一朝夢醒、已在萬重山外的那種廣大的寂寞。
胡小遠、陳小萍最近合著的歷史小說《蟬蛻》包括「金錢會變」「茶山品梅」等35章,聚焦晚清大變局中的一代儒家知識分子,展示他們面對歷史大轉折時的個人遭際和命運浮沉、內心的衝突和彷徨、精神突圍的選擇和路徑。
其中,著墨最有力的是主人公的內心衝突。「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時代的震蕩在個人內心掀起的巨大漣漪絕不亞於外部的驚濤駭浪。這種重在刻畫人物內心的文學筆法使本書較之其他歷史敘事作品擁有了更加豐滿的骨血和動人的氣質。
作者節奏明晰、語調沉鬱地講述了樸學大師孫詒讓的一生,同時也為近代變局中的經學家群體存影寫照。它寫出了身處古典時代與現代性轉型的夾縫間的這一代學人的熱心與痴夢、困惑與彷徨,更寫出了他們各自不同的精神突圍方式。
本書濃縮了近乎整個中國近代史,體量很大,但絕非史料的線性「流水帳」,而是裁剪得當、調度有方,歷史的大事件作為人物活動的前景在卷中逐一閃過;政治家、經學家、舊派書生、新潮文士、革命黨人在眾聲喧譁裡漸次登場,而思想史的傳承脈絡是背景深處的遠山淡影。
責編:馬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