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我們先評估下,目前體制內的工資到底是高不高?其實是有著統計數據可以證明的,先要將這個問題講清楚,再評估未來工資的變化。
現在國內每年統計局會公布一個各地的在職人員平均工資水平,用於退休人員養老金基數的確定。其中基本上機關事業單位的平均工資是高於社會上的平均工資的,那麼自然也是高於整體所有勞動者平均工資的。這就說明體制內的工資是在平均工資線之上的。
另外上次德先生也分析過,我國的平均工資數同工資中位數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其中平均工資數是遠遠高於中位數的。舉例:假如1萬名勞動者,可能平均工資為5000元,但是中位數僅僅只有3800元。這代表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有5000人的工資是處於3800元以下的。這就是中位數的意義,它更準確的反映了勞動者工資水平的分布狀況。
那麼從這一點就能充分看出來,假如體制內的平均工資是高於社會平均工資,而平均工資又是遠遠高於中位數,那就說明體制內的工資是遠高於非體制的勞動者工資。同時體制內因為還有著年輕制度和補充養老金制度,在退休之時可以一次性領取補充公積金在退休之後還可以按月或者按年領取年金,那麼其養老金也會高於其他性質的勞動者。
未來呢?其實在國際上也有一些標準,也就是說假如承擔國家管理事務的公務員工資一般就是處於社會平均工資。不會高也不會低。但是針對那些高職位的公務員,工資上調的幅度要求比較低。當然新加坡是個例外。
在我國目前的趨勢來看,2020年公務員沒有調整工資,有可能2021年會調整工資。但是調整的原則是低工資人群向上多調整,高工資人群少調整,儘量做到差距縮小。那麼未來10年也就是這樣的趨勢。
作為體制內的職工,基本上能拿到社會平均工資,稍微偏高的工資水平,有著比較穩定的福利制度和退休養老制度,所以才具有職業的一定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