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覺得體制內工作好,那些從體制內離職的人,都是因為什麼呢?

2020-12-26 騰訊網

前不久,一個老同事約我出來吃飯,席間流露出對領導的種種不滿和對現實境況的擔憂。

我問他,想過離職嗎?他說,想了好久了,而且這幾年也確實有一些朋友勸他,一起合作創業。但是問題一回到家庭,就遇到重重阻力,而其中最大的阻礙就是父母老人的不同意。這個同事說:我每次提出辭職的事,老人都會說一句話,「辭啥職啊,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這些年,我身邊也有一些從體制內離職的人,但畢竟還是少數,而他們在辭職前遭遇的職場經歷,以及個人深層次裡的原因,幾乎都有幾個相似的特徵。

首先,個人性格明顯不適應體制內的工作環境。體制內工作看似穩定,但仍舊少不了各種勾心鬥角的暗戰,這不是在抹黑體制內的環境,而是說明,在體制內立足,既需要高度地適應這種人際關係的複雜性,又需要具備充分的交流溝通能力,還要適時地學會避讓、推脫、謙卑。不是所有人都有這種性格特質的,有些人天生固執內斂,自我意識強烈,甚至厭惡與人頻繁交往的生活方式,如果這樣,工作起來勢必身心疲憊,對環境和自己都會產生懷疑和迷惘。

其次,對物質待遇不滿意,職業現狀不如意,未來預期降低。體制內的工作,工資獎金不會太高,勞動強度也沒有外人以為的那麼小,責任卻一點也不少,而且中層以下級別的人員也談不上什麼政治待遇,升職的渠道通常又較為狹窄,很多人一輩子也就混個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可能根本到不了預期中的位置。如果你身邊又恰好有朋友、同學飛黃騰達,闖出了一片天地,那種心理不平衡很可能還會加劇。這時候,自己就會產生新的職業打算,一旦機會到來,也許就是心思動搖的時候。

再次,和領導、同事存在矛盾,長期處於壓抑煩躁的狀態之下。職場矛盾不一定是正面的爭吵,也可能是價值觀、認知和工作方式的不一致。而後者引發的內心衝突往往更加持久。體制內人員流動和變化不大,很多領導同事都要共事多年,一旦在價值觀念方面出現互相的不認同,就往往會產生牴觸和矛盾甚至成為積怨。別小看這些雞毛蒜皮的不如意,當一個人已經萌生去意或正在職業選擇的交叉口猶豫不決的時候,它很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最後,多年的積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地離開,奔向新的職業天地。不可否認,體制內的很多人,會在工作中接觸到一些大公司、大集團的業務,而他們自己往往也很會把握這些社會資源,慢慢學習和積累,建立自己的社會圈層。當自己的級別到了一定程度,這些社會資源還會主動和你發生聯繫。這時候,可選擇的餘地就會增大,可以為自己爭取的空間也會加大,如果雙方都認為合適,就可以做出新的職業選擇了。所以,很多體制內的人辭職後去了國企、大公司、上市集團,並仍然可以獲得一個較為理想的職位,這也就不難理解了。

體制內的好處我們不需多說了,也正是因為這樣,才有大批人渴望進入這座城池。可是,如果真的感覺難以適應,或者有自己認為更好的選擇,離開也不是什麼天塌地陷的事。選擇無對錯,心甘情願不後悔,才是最好的人生選擇。

您覺得呢?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體制內的人,都不大愛發朋友圈?
    結果呢,事情的發展出人意料。很快,借調她的上級單位有一茬人開始討論她那條朋友圈是啥意思,紛紛揣測她到底是在罵誰。她發朋友圈的時間是某天下班後,而當天因為工作上一點小錯漏,她被上司批評了一頓。大家都覺得,她肯定是在罵那個上司。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考編制?體制內和體制外到底有什麼區別?
    現在這個社會,找工作越來越難 ,還要當心中年失業危機 ,於是考編製成為潮流,每年公務員,事業單位招考都有大量的人報考。編制熱也引起了很多年輕人的不屑:幾千塊錢的工資,生活都維持不下去,就圖一個穩定,這不是年輕人該做的事!
  • 用體制外的心態和法則過好體制內的日子
    「體制」一詞的基本含義是指規則、制度,不知從何時起成了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的代名詞,在體制內工作意味著穩定、安逸、社會地位高,許多人都羨慕,就像俗話說:這山望著那山高,別碗裡的肉更香。體制內外就像錢鍾書的圍牆所說,牆外的人想進來,牆裡的人想出去。
  • 體制內和體制外工作,到底有什麼區別?應屆生求職優選哪種
    暫且先把財政撥款、zf出資的單位和企業,稱作體制內,個人出資、自負盈虧的企業,稱作體制外。一、體制內。企業穩,發展慢,行動力並不比私企差,響應號召快著呢。在這樣的單位,工作安全感更高,容易陷入溫水煮蛙的情境,忽視個人能力提升。福利方面,很多體制內的單位,五險一金基本是按照全薪繳納的。晉升難嗎?其實人才制度比較健全,會有有人專門培訓、拔高,逼著你上臺階,成為管理人才、專家人才。
  • 怎麼看體制內和體制外,各自的利弊情況
    應該是一個難題,不同的人,不同的年齡段,看法都不一樣。問題來了,什麼是體制內?什麼是體制外?概念弄清楚,才能說事情。體制內就是在國家正式編制內的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大中專院校、研究機構、社會團集內工作,體制內就是在吃皇糧的單位工作。體制外就是在私企、民企、外企、農村(含農民工)、國外工作。
  • 那些年扎堆進金融圈的年輕人,現在正扎堆挺進體制內
    這兩年,我身邊那些當年扎堆進金融圈的年輕人,都開始扎堆往體制內跑了。 有人剛畢業就上了岸,有人工作了幾年終於上岸,還有人是早早上岸現在已經享受紅利的「既得利益者」。 科普下「上岸」這個詞,學弟學妹們告訴我,它對應的是30年前的一個熱詞「下海」。
  • 體制內混得好的人具有的幾種特點,看懂學會,進步神速
    在體制內,混得好的人有什麼過人之處嗎?確實是這樣的!能力方面,超強的人際資源運作能力、問題分析能力;平臺方面,起點高;工作方法上,舉重若輕;再加上運氣好,這些都是他們獨特的優勢。體制內,工作能力強也許能混得好,會處事也許能混得好,還有文筆好也是可能混得好的因素之一。但這些,最多只能算是混得好的條件之一,都不是能混得好的決定性因素。在體制內工作的人都有體會,身邊的同事,有的很能寫,有的綜合能力強,有的八面玲瓏,到最後,他們混好了嗎,職務職級都上去了嗎,有上去的,也有沒有上去,這是為什麼?
  • 堅持跳出體制的老師們現在怎樣了?體制內是禁錮,體制外是江湖
    很多一線城市的小學,在招聘教師時候學歷要求是碩士,不禁讓人望洋興嘆。美美老師認識一位朋友,平時我們都稱呼他「陽光老師」,陽光老師是體育老師,運動服是他的標配。和所有的在編教師一樣,陽光老師斬五關過六將,好不容易進入體制內,但是沒過多久,他慢慢感覺體制內的工作和想像中似乎有點不一樣。頻率過高的上級檢查,做不完的資料,甚至是為了應付檢查進行資料造假,每當提出一些可行性很強的建議卻屢屢被否決等等。
  • 體制內晉升寶典
    體制內外的那些事正如這個問題一樣,所有加入《體制內關係攻略》的小夥伴都可以免費向老秘書提問啦,要知道老秘書在微博問答的價格是88元一個喲,知識星球裡全免費喲,還可以加老秘書本人使用的微信喲~《體制內關係攻略》,資深人士手把手帶你讀懂體制內,讀懂政治,讀懂官場,多年經驗,為你揭秘,體制內,如何獲得領導賞識,如何獲得晉升機會,如何與領導處好關係,如何與同事打交道,如何更好地寫材料,如何自我提升。
  • 兩份工作一份體制內拿到手4000,一份體制外拿15000,如何選擇?
    其是對於不同年齡段的人,不同風險承受能力的人,不同家庭環境的人,他們的選擇絕對不一樣,而且他們的選擇絕對都是正確的。不能說哪一種選擇會最好。1.如果自己家庭相對比較貧困,而又急於改變家庭經濟情況,那麼肯定是選擇體制外1.5萬月薪的工作。
  • 說說體制內的年關
    舊時欠租、負債的人必須在這時清償債務,過年像過關一樣,所以稱為年關。如今,年關已經引申成了各行各業年底工作收尾前的那段日子。能不能過個好年,來年開局是否順利,就看這年關過得怎樣。今兒,就和各位聊聊體制內的年關。
  • 10年前拼命進金融圈,如今扎堆考體制內,穩定才是年輕人的安全感
    公司前幾天走了幾個剛來不久的年輕人,問到他們離職的原因的時候,我們大家都覺得挺驚訝的,因為其實從待遇上來看,公司給他們的工資是在行業上遊的。但是他們的離職原因,讓大家感到有點意外:「我們選擇離開的原因,其實很大程度上不是因為待遇和薪資的問題,只是覺得這樣的工作穩定性不高,因為行業的變化速度快,就得要求自己時刻學習不掉隊,所以打算接下來去考公務員。」
  • 體制內的體面工作,女的真的比男的好嗎?3點原因來告訴你
    體制內的體面工作,女的真的比男的好嗎?3點原因來告訴你現在找工作很難,很多人都在找著不一樣的工作,各自工作什麼類型都有,總分著幾個類型,無非就是私企和國企,其中國企又要分是體制內還是體制外,體制內的福利和薪資等各個方面比體制外的要好很多,兩者的相差還是很大的。
  • 體制內的張小平們和那些「想上天」的民營火箭公司
    張小平之前就職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長劉志讓在接受《北京青年報》採訪時表示張小平「本人擅自離職,經多次談心做工作無效,單位為挽留此人通過法律途徑提起仲裁,在提供給相關機構的材料中有誇大其作用和貢獻的表述,被其及網絡利用進行炒作」。但劉志讓同時表示,相比過去,研究員這兩年被民營火箭公司挖走的人多一些。
  • 在體制內工作,你要珍惜這三種人
    在體制內工作,有人常常抱怨這份工作「吃不飽,餓不死」。甚至如同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抱著這種心態的人,往往也就是混日子,溫水煮青蛙,最後一事無成。
  • 這屆35歲+的中年人為何紛紛念起了體制內的好?
    除了特定行業和自己創業以及體制內人士之外,那些在私企外企小個體打工的人,過了35歲真的很容易失業嗎?知乎上這個高贊高答的帖子給了我們一些答案:現在網上流傳的35歲很多人會失業,究竟是危言聳聽,還是真實存在的?這個問題之下有很多高贊高評的回答,基本上都是認可35歲以上會失業的回答。
  • 聊聊關於體制內升職、權力的一些想法
    我們所不屑的周末,或許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東西。 提起體制內,絕大多數人覺得穩定並且窮,也就是穩定的窮。 談到收入這個話題,大家都非常感興趣,每個都覺得工資低,每個人都羨慕著別人。低收入羨慕高收入,卻避而不談高收入地區的生活成本。
  • 一直有個疑問,為什麼要分「體制內」和「體制外」?
    「體制內」 指的就是在機關單位內享受編制待遇的公職人員, 「體制外」 指的就是在機關單位內工作,卻無法享受編制待遇的職工,其中有暫時未享受編制的正式職工,也有如勞務派遣工、合同工這樣的臨聘職工,這類人也被稱為「編外人員」,兩者的收入也有很大的差距。
  • 從體制內辭職創業,三年後年入百萬
    先是在某省級報社工作,做到副主編後跳槽到某國家級報社。在該報社待了幾年,C君辭去體制內的工作,回到家鄉省會城市創業,開始做網站代理。經過幾年時間的運營,其代理的網站業務越做越廣,項目越做越多。目前,C君已年入數百萬,今年買了一棟別墅,買了一輛保時捷,實現了人生層級的大步跨越。
  • 體制內工作,機關真正的作用到底是什麼?
    體制內工作,總有人喜歡問,機關那麼臃腫,又耽誤事,為什麼不裁撤掉。這是沒理解機關真正的作用。機關是上級部門管理監督的工具。如果只有一線部門,很多時候上級部門是無從下手的,一個部門的人聯合作假 上級部門也發現不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