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個老同事約我出來吃飯,席間流露出對領導的種種不滿和對現實境況的擔憂。
我問他,想過離職嗎?他說,想了好久了,而且這幾年也確實有一些朋友勸他,一起合作創業。但是問題一回到家庭,就遇到重重阻力,而其中最大的阻礙就是父母老人的不同意。這個同事說:我每次提出辭職的事,老人都會說一句話,「辭啥職啊,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這些年,我身邊也有一些從體制內離職的人,但畢竟還是少數,而他們在辭職前遭遇的職場經歷,以及個人深層次裡的原因,幾乎都有幾個相似的特徵。
首先,個人性格明顯不適應體制內的工作環境。體制內工作看似穩定,但仍舊少不了各種勾心鬥角的暗戰,這不是在抹黑體制內的環境,而是說明,在體制內立足,既需要高度地適應這種人際關係的複雜性,又需要具備充分的交流溝通能力,還要適時地學會避讓、推脫、謙卑。不是所有人都有這種性格特質的,有些人天生固執內斂,自我意識強烈,甚至厭惡與人頻繁交往的生活方式,如果這樣,工作起來勢必身心疲憊,對環境和自己都會產生懷疑和迷惘。
其次,對物質待遇不滿意,職業現狀不如意,未來預期降低。體制內的工作,工資獎金不會太高,勞動強度也沒有外人以為的那麼小,責任卻一點也不少,而且中層以下級別的人員也談不上什麼政治待遇,升職的渠道通常又較為狹窄,很多人一輩子也就混個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可能根本到不了預期中的位置。如果你身邊又恰好有朋友、同學飛黃騰達,闖出了一片天地,那種心理不平衡很可能還會加劇。這時候,自己就會產生新的職業打算,一旦機會到來,也許就是心思動搖的時候。
再次,和領導、同事存在矛盾,長期處於壓抑煩躁的狀態之下。職場矛盾不一定是正面的爭吵,也可能是價值觀、認知和工作方式的不一致。而後者引發的內心衝突往往更加持久。體制內人員流動和變化不大,很多領導同事都要共事多年,一旦在價值觀念方面出現互相的不認同,就往往會產生牴觸和矛盾甚至成為積怨。別小看這些雞毛蒜皮的不如意,當一個人已經萌生去意或正在職業選擇的交叉口猶豫不決的時候,它很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最後,多年的積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地離開,奔向新的職業天地。不可否認,體制內的很多人,會在工作中接觸到一些大公司、大集團的業務,而他們自己往往也很會把握這些社會資源,慢慢學習和積累,建立自己的社會圈層。當自己的級別到了一定程度,這些社會資源還會主動和你發生聯繫。這時候,可選擇的餘地就會增大,可以為自己爭取的空間也會加大,如果雙方都認為合適,就可以做出新的職業選擇了。所以,很多體制內的人辭職後去了國企、大公司、上市集團,並仍然可以獲得一個較為理想的職位,這也就不難理解了。
體制內的好處我們不需多說了,也正是因為這樣,才有大批人渴望進入這座城池。可是,如果真的感覺難以適應,或者有自己認為更好的選擇,離開也不是什麼天塌地陷的事。選擇無對錯,心甘情願不後悔,才是最好的人生選擇。
您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