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遵義前在網上做了一番功課,看到一種說法叫「吃在貴州,味在遵義」。這就讓之前只聽說過「食在廣州」的姚大秋有點撓頭了。尋尋覓覓,找了好幾家心水老店,希望能夠從中體驗到真正的「遵義味」。
○人民的美食測評員 | 姚大秋
(喜歡文章和視頻,拜託拉到最底下打個賞。乖。)
在全國人民還在熱烈討論,究竟豆花裡面是加甜還是加鹹的時候,遵義人毅然決然的選擇,在豆花裡面加入麵條,而且還要沾著辣椒醬來吃。
我說的是「豆花面」。
一大早趕到撈沙巷,這是遵義的小吃一條街。早上8、9點而已,窄窄的巷子兩邊各種大小攤檔都已經開工了。看著各種認得不認得的食物,我早已食指大動。很快,我就看到了「始於1958年」的「德珍豆花店」。
八塊錢一份的豆花,包括了一碗白得晶瑩的清湯麵,其中神奇的放入了幾塊同樣潔白的豆腐花;而與其形成強烈反差的,是旁邊一碗紅得發亮的醬汁,店家說,這已經是「一般辣」了。另外,還贈送一碗清豆漿。
按照店家的提示,將麵條夾出,用過橋的方式蘸紅油醬料吃。其實紅油醬料當中除了辣椒之外還有牛肉花生等佐料,但是已經被那碗「一般辣」的辣味掩蓋掉,入口之時口腔一度喪失知覺。但是在強大的辣味之中,偏偏又還有些許的薄荷味殺出重圍,讓幾近麻木的舌頭又恢復了味覺。
麵條中的豆花我選擇了後吃,味道方面有些偏清淡,只是在吃完一口重辣的麵條之後,寡淡才是最能撫慰舌頭的味道。
Tips:
從豆花面出來,在步行街上,慢慢走到公園路,上一頓也消化得差不多了。在路旁的一條小巷子裡,我看到了另一樣這邊的小吃——「羊肉粉」。
小店不大,就藏身在居民區當中,店裡一口大鍋咕咚著,一大盤羊肉等著上桌。
羊肉和米粉似乎在很多地方都能遇得到,而這邊的羊肉粉可以做到「當地特色小吃」這個程度,想必有它的過人之處。
羊肉粉上桌,先從湯吃起。湯頭味道濃鬱,是滿滿的羊肉的滋味,一口下去清爽滋潤而不油膩。
羊肉是整碗粉當中最好吃的東西,充滿了香氣,但並沒有多少讓人不愉悅的騷味。肉質偏鬆散,吃起來更像是豬肉的口感。
米粉做得有點像廣州這邊的「瀨粉」,只是更加容易夾斷,吃它的時候筷子幾乎使不上勁。勉強入口後,發現味道也有點太過清淡了。索性把碗端起來,連湯帶粉帶肉一起扒拉到口中,這時,美好的事情才出現:湯頭的濃香彌補了米粉的清淡,羊肉片提供嚼頭,而易碎的米粉,也變得更好吸入。嗯,我找到了吃羊肉粉的正確方式了。
Tips:
吃完羊肉粉,去了遵義會議的舊址走了一圈,從那出來,再步行個3分鐘,就會遇到另一樣我今天要吃的東西,「蛋包洋芋」。
這家喚作「兒馬婆蛋包洋芋」的小店就開在路邊,看起來不過是一家入了樓的街邊小檔口,而看回資料,發現這家店在旅遊旺季時,堪稱人山人海。
一位當地大叔告訴我,這邊的蛋包洋芋其實是遵義街頭巷尾常見的「炒洋芋」的升級版,製作方法也很是樸實:將洋芋切塊,扔到平底鍋裡,然後一邊加油加料翻炒,一邊用小鏟子把洋芋剁得更碎,更細膩,最後把所有東西包到一個蛋皮裡就ok了。
在這家店點了蛋包洋芋和蛋包糯米飯兩款頭牌。各自吃完之後,我發現糯米飯竟然更好吃一些。蛋包糯米飯吃起來很像是我在武漢吃過的「豆皮」,有著同樣的誘人香味,但不同的是,當中的調味,更多了一種略辣略酸的狀態,讓我欲罷不能。
蛋包洋芋和蛋包糯米飯在味道上如出一轍,同樣的酸辣口感,口感則更為綿密一些,多吃兩口能嚼出一份薯條的味道。不過相比之下,我更愛糯米飯。
Tips:
當然除了上面這三樣,當天我還吃了不少其他小吃,囿於篇幅,不可能一一記錄了。而一天吃下來我才發現,所謂的「味在遵義」,確實有它的道理。
這一輪街頭風味,食材本身都沒有太特別,似乎在哪兒都能遇得到;但是在調味上卻別出心裁,同樣的食材做出了不同的味道,重點是還吃得我很滿足!
另外,跟很多內陸城市一樣,這兒的人無比熱情,隨便找一個人都能搭上幾句話。而在北上廣深,街上的人更多的是行色匆匆,即便是熟人相見,也未必能夠停下來稍作寒暄。
嗯,一座城市的味道,就藏在地道的美食同樸素的民風裡面。
PS:如果你所在的城市有特別好吃的東西,請關注我們的微博@品城記Video,然後私信告訴我們。我們會定期去不同的地方尋覓美食。商務合作、美食探店,請聯繫微信:Yao_DaQiu。
做視頻不容易
各位看官覺得好的話就賞一個吧
這樣我會更有動力的
▼戳下方閱讀原文,看更多探店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