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這個名稱很多人可能聽說過,不過對於這個名詞到底是什麼意思很多人可能不是很清楚,現在有一個琉球群島、古代有一個琉球國、但歷史課本又說臺灣的古稱是「琉球」,那「琉球」到底是指什麼呢?
其實,「琉球」本來是一種泛稱,這個詞源於中國隋朝 ,公元6世紀中後期,好大喜功隋煬帝令羽騎尉朱寬出海尋訪海外異俗,結果到東海上,他見到見一片珍珠般的島嶼浮在海面中,「若虯龍浮在水面」,遂為其取名流虯。之後為避帝王龍諱,改叫「流求」,到了明朝,名稱美化為「琉球」。
而後來「琉球」就泛指包括了臺灣到奄美群島之間一系列島嶼,當然,明朝的人對於臺灣島和琉球本島有區別,這還是有清醒認識的,所以稱呼琉球群島上的國家為「大琉球」;而稱臺灣島上的土著為「小琉球」。不過,從這裡也能看到,古人對於臺灣和琉球哪個大根本沒有正確的認識, 實際上臺灣比琉球要大得多。
後來由於歷史演化,現在臺灣成為中國的領土,而琉球則被日本控制,成為「衝繩縣」(關於日本控制衝繩是不是合法,這個實際仍然有一定爭議,不過現在世界各國均承認日本對琉球擁有主權)。
不過,可能令很多人詫異的是,事實上琉球的文明歷史比臺灣要悠久很多,臺灣本島的大規模開發非常晚,大概要到17世紀;而琉球則不然,14世紀,琉球出現南山、中山、北山三國,分別位於衝繩本島的南部、中部和北部,這個時期稱為「三山時代」,1429年,中山一統,琉球本島統一,並羈縻了附近奇界(喜界島)、馬齒山(慶良間群島)、古米(久米島)等島。
琉球國是十分發達的,大約1400年至1550年期間,琉球國進入黃金時代,商業高度發達,與福建、臺灣、朝鮮、東南亞和日本本土進行貿易,1450年代,他們的國王被明朝賜姓尚。到了16世紀,琉球尚真王確立了琉球的官員品秩、朝儀制度、神官制度、賦稅制度、行政劃分,擴建了首裡城,廢除了殉葬習俗。此時琉球早已是文明國家,而臺灣幾乎還是蠻荒狀態,只有一些山地原住民,並未發展出文明。
明明臺灣島比琉球群島距離中國更近,為何先發展出文明的卻是琉球群島呢?
這實際是因為在古代,琉球的重要性比臺灣要重要太多了:它處於東海貿易的關鍵節點上!
琉球國的文明是怎麼建立起來的?這個尚不清楚,雖然琉球群島有自己的創世神話體系,不過根據考古學的發現,琉球地區的文明和日本原始文明應該有些淵源,在如今的衝繩縣境內至今尚未發現石器時代的痕跡,但後來在衝繩群島和奄美群島出現了日本列島彌生時代的土器以及當時的貝輪等貝製品。
14世紀明朝建立起來後,琉球在外交策略上非常正確,對明朝十分謙恭,這使得明朝對於琉球也另眼相看,儘管明朝對海外活動有嚴格限制,但對於琉球有特殊優待,而且由於琉球本地工藝不精,公元1392年,明太祖為方便貢使往來,賜閩中舟工36姓前往琉球國,助力琉球發展。
琉球王宮
琉球國趁著自身有優越條件,大量從日本、南洋等地進口商品,再通過轉口貿易出口給明朝,同時,也從明朝進口茶葉、瓷器等商品,再賣出去,通過轉口貿易,琉球國變得非常富庶。
一直到16世紀開始,由於大量倭寇襲擊琉球,加之明朝隆慶開關,導致琉球貿易地位喪失,琉球文明衰落,1609年,日本薩摩藩入侵琉球,基本控制了琉球內政。
不過,琉球畢竟有條件接受中國和日本兩個文明國家的輻射,所以自身也形成了發達的文明。
臺灣就不一樣了,臺灣在古代並不在主要的商道上,所以商業文明很難進入臺灣,至於大陸強行控制臺灣,成本也很大,東吳的衛溫船隊、隋朝的海軍都進入過臺灣島,但很快就因為軍中瘟疫橫行,又無經濟收益而撤離。
臺灣是寶島,不過古代臺灣海峽可是相當危險的一條路,臺灣海峽自然環境複雜,水域內多有淺灘、溝谷、海島礁石;河流入海口和海灣也很多,水團和海水流系多,以風大,浪大,流速大著稱。古代大陸移民要想去臺灣島其實是非常危險的,所以雖然臺灣距離大陸很近,但一直到宋元時期,大陸移民基本也只是開墾到澎湖,並沒有大規模去過臺灣島。
一直到明朝中後期,中國東南的武裝海商集團形成規模,臺灣海峽才成為重要商路,而且此時人地矛盾尖銳,閩、粵的移民才開始大規模渡過臺灣海峽,這同樣是相當危險的事情,《渡臺悲歌》稱偷渡黑水溝(臺灣海峽)來臺者「六死三留一回頭」,意即十人當中,有六人會死在臺灣海峽,有三人會留在臺灣,而一人會不敢繼續渡過黑水溝而重回中國大陸。
而琉球呢?雖然離大陸遠,但路徑可安全多了。
所以,古代琉球可以看成是中日兩個文明國家的中轉站,而臺灣幾乎就像澳洲一樣屬於「孤島」,故琉球很早就發展出了文明,而臺灣則長期處於蠻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