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領先美國13年!突破封鎖/禁運,前蘇聯/俄羅斯的CPU自研之路

2020-12-18 EETOP

本文將帶你了解:

前蘇聯計算機工業象徵的Elbrus電腦系列

Elbrus崛起路上的兩位重量級大人物

1999年初倍受爭議的《俄羅斯人來了》

充滿俄國式暴力美學的Elbrus 2000

高性能能處理器的研製能力仍為國家安全的重中之重

2019年,俄羅斯制「Elbrus」處理器執行遊戲《上古捲軸III》畫面在網路曝光,提醒世人,俄羅斯並未放棄將處理器視為核心技術、企圖掌握自主研發能量的努力。

註:Elbrus為高加索山脈主峰,為歐洲最高峰,中文翻譯:厄爾布魯士峰

這30年來,坊間也一直不缺「很少有人知道,Intel的Pentium和Itanium處理器,在世界上最著名的技術源頭,其實來自於蘇聯的超級電腦與優秀工程師」之類的鄉野謠傳。

從1947年到1991年的冷戰,世界分成兩大陣營,在這將長達近半世紀的時間內,前蘇聯也建立起和西方世界分廳抗拒的計算機工業技術體系。回顧歷史,不可否認,前蘇聯在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中,取得相當重要的成就。

各位想想看,蘇聯早在1957年就發射人類第一顆太空衛星,震撼了整個西方世界,1965年更創下人類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看在龐大的國家核心重工業份上,加上航空航天和核能等琳琅滿目的先進科技研究,難道蘇聯的科學家都非得自己用紙筆,去算那些有字天書般的數學方程式嗎?無論如何,蘇聯非得自行打造高效能電腦,以滿足尖端科技的計算需求不可。(EETOP編輯)

早從1948年,蘇聯就建造了用於研發彈道與火箭的MESM(Malaya Elektronno-Schetnaya Mashina,雖然以今天觀點來看可是一點都不小的「小型電子計算機」),1950到1960年代,再由5,000個真空管組成的BESM(Bolshaya Elektronno-Schetnaya Mashina)系列接替。

BESM系列相當長壽,做為末代機種的BESM-6,從1968年到1987年,總計生產了多達355臺,在1992年才陸續被技術領先好幾代的Elbrus-1K2取代。

至於一般民用的計算機產品,畢竟蘇聯在這段時期,在怎麼說也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就算計算機技術著重在軍工產業,也不代表蘇聯人民就沒電腦和網路可用。但冷戰結束後,直至今日,卻仍然有不少人依然對此偏見深信不疑。

在1980年代,蘇聯陸續仿照西方世界的產品,研製民用電腦與電子遊戲機,像普及的DEC PDP-11 和Apple II 都成為蘇聯「借鑑」的對象。1984年,蘇聯大學與高等學術機構的數學和物理相關科系,普遍設置電腦教室。共產世界的網際網路服務和廣域無線通訊,也在1991年蘇聯解體前陸續實用化。

但整體看來,前蘇聯在電子工業和半導體產業,遠遠落後於西方陣營和日本,一直是不爭的事實,因為俄國人認為集成電路在核子戰爭的可靠度與抗幹擾都不佳,走向了偏好小型化真空管的路線(但這不代表沒在研發集成電路,只是投入優先權較低),從此被西方陣營按在地上摩擦了好幾十年。

1976年9月6日,一架蘇聯空軍的Mig-25突破日本防空網,迫降在日本北海道的函館,向美國和日本投誠,當然馬上被拆個一乾二淨,好好的研究一番。讓西方世界大吃一驚的,除了蘇聯的最先進戰鬥機「竟然是鋼做的(被戲稱「飛得比飛彈還快的不鏽鋼」)」,再就是航電系統「還在用真空管」!(EETOP編輯)

論軍用電子科技,過去約定俗成的「蘇聯落後西方十年」都還是太過客氣的說法,直到Su-27戰鬥機,都還發生雷達嚴重過重,導致重新設計機體的狀況。不過今日的音響愛好者,可能得多多感謝當年俄國人的錯誤決定,讓他們還買得到便宜耐用的蘇聯軍規真空管,聽說還包括Mig-25專用的高檔貨色。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其計算機工業的主體,但也失去了國家的全力支持,人才大量外流,既有的技術研發團隊也急著尋求資金投入,這也埋下了在1999年2月,做為蘇聯計算機工業象徵的Elbrus,在《微處理器報導》(Microprocessor Report)的爭議性亮相。

蘇聯計算機工業象徵的Elbrus電腦系列

Elbrus(厄爾布魯士峰)山位於俄羅斯西南部大高加索山脈,其海拔5,642公尺的最高峰,不僅是俄羅斯的最高點,更是歐洲第一高峰。俄國人以Elbrus命名蘇聯用來開發飛彈系統、核子武器和太空計劃的超級電腦,可見地位之崇高與期待之殷切。

(Source:Koshmarov at Russian Wikipedia / CC BY-SA)

時下關於計算機組織結構的主流歷史與課堂上使用的教科書,清一色都是出自於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國)的產物。幾乎成立於1950到1960年代,做為蘇聯計算機工業象徵的Elbrus電腦系列(現屬於MCST,Moscow Center for SPARC Technologies,莫斯科SPARC技術中心),其產品歷程堪稱其縮影。

論「世界上第一個非循序指令執行的RISC處理器」,一般的制式答案是1990年的IBM Power1(限於浮點運算指令),或者1993年的IBM PowerPC 601。但在1978年完成的蘇聯Elbrus-1,就已經使用結合超標量、非循序執行與預測執行的RISC處理器了,領先美國人整整13年,這應該會顛覆很多人對前蘇聯計算機技術水準的刻板想像。(EETOP編輯)

諷刺的是,因俄國人「太早體驗」超越時代的先進處理器架構,覺得這類硬體設計太過複雜,反而轉向超長指令集架構(VLIW),企圖將複雜度轉嫁到軟體,才催生了在1999年讓眾人瞠目結舌的Elbrus 2000。

Elbrus崛起路上的兩位重量級大人物

在這裡必須介紹被譽為「俄羅斯的克雷(Cray)」、蘇聯超級電腦之父Boris Babayan,出生於1933年,現已高齡87歲,從1950年代就歷經蘇聯早期計算機與超級電腦的研發,擔任Elbrus- 1 與Elbrus-2的副首席設計師,並負責超長指令集架構的Elbrus-3,和後繼的Elbrus 2000(Elbrus-3的單晶片實作)與Elbrus90micro(Elbrus的SPARC v9 指令集相容處理器)。

(Source:Ggbabayan / CC BY-SA)

蘇聯解體後,理所當然的,美國人一定對老對手的計算機技術深感興趣。Boris Babayan 從1992年開始,在當年成立的MCST(Moscow Center of SPARC Technologies)與Sun一同研發UltraSPARC處理器架構、作業系統(包含Solaris)、編譯器與多媒體函式庫,間接或直接的幫助了Sun的崛起。

據說,原本先找上門洽談合作的是惠普(HP),那時HP和Intel正展開IA-64指令集與Itanium處理器的研發,但Boris Babayan 早在1989年,就跟Sun創辦人Scott McNealy 碰頭了。

Boris Babayan 在2004年8月加入Intel,擔任Intel莫斯科研發中心的微處理器研發主管,也成為第二位獲得Intel院士(Fellow)頭銜的歐洲人。此外,他也得到兩項前蘇聯的最高榮譽,1974年在電腦輔助設計(CAD)的成就拿到「十月革命勳章」,1987年因Elbrus-2超級電腦取得「列寧勳章」,看起來很威。

此外,也值得一提Elbrus另一位重要人物Vladimir Pentkovski,1946年生,2012年逝世於美國,享年66歲。他也參與過Elbrus-1與Elbrus-2超級電腦的研發,並領導高級程序語言El-76的開發。在1986年,他帶領從事32位El-90微處理器的研製,1987年設計完成,1990年樣品問世,基於El-90的El-91C則隨著蘇聯解體而無疾而終。坊間對El-90的普遍評價是「很像稍晚出現的Intel Pentium」,江湖也流傳著Pentium此名,其實源自於Vladimir Pentkovski 的傳說。

(Source:Thebeatles84 / CC BY-SA)

Vladimir Pentkovski 在1990年代初期移民到美國,1993年進入Intel並晉升為首席工程師,主導Pentium III 的架構(重點在於新增128位元SIMD的SSE指令集,以及為此改善微架構),後來他也長眠於Pentium III 研發工作主要所在地的加州Folsom。無獨有偶,Intel下一個「升級現有處理器的製程,並趁機增加大量新指令」的45nm製程Core 2「Penryn」(SSE4指令集),也是在此地誕生。也許Intel在這裡的團隊,對這件事頗具心得,或本來就專精於此。

各位或多或少應能察覺到:冷戰結束後,在某些科技領域,美國逐步拉開與俄國的差距,前蘇聯人才大量外流,很可能是舉足輕重的因素。

總之,Elbrus以超級電腦起家,其深遠影響也就原封不動的呈現在Elbrus 2000 的特色上,讓世人見識到俄國人獨特的思考邏輯與行事風格。

1999年初倍受爭議的《俄羅斯人來了》

在1999年2月,【微處理器報導】發表了《The Russians Are Coming》一文,深入介紹當時尚無實品,仍處於VerilogRTL語言階段的Elbrus 2000 處理器。

這篇看似平凡的報導,之所以引起爭議和質疑,有3個主因:

俄國人擺明藉此來找肯掏錢的金主:Boris Babayan在英屬開曼群島,成立了號稱擁有366名成員研發團隊的Elbrus International,宣稱他們沒有足夠的資金購置EDA工具,需要6,000萬美元和3年時間,才能完成設計。然後將Verilog語言落實成真正的處理器產品,光要做出嵌入式應用的縮水版E2K處理器,就開價500萬到1,000萬美元的經費。換言之,要做好做滿完整的產品規格,開銷只會更高。

極度不可思議的超高效能、超小晶片面積與超低功耗:假設Elbrus團隊宣稱的效能為真,那將是當時的王者Alpha 21264(EV68)的2.5到3倍,而且耗電量竟然只有一半,電晶體數量也才2800萬。天知道前蘇聯到底藏了哪些不為人知的「黑科技」,但這也太誇張了,怎麼看都不像是真的。

看完這張比較表後,各位大概也不難理解,為何Intel和HP攜手合作的Itanium會出師不利了,並且被前蘇聯的VLIW專家,視為很好毆打的沙包,在宣傳文件與技術白皮書,緊緊的抓著Itanium窮追猛打。

透過二進位動態編譯的軟體手段件容x86指令集:這讓人不得不第一時間聯想到Transmeta。事實上,TransmetaCEO兼共同創辦人Dave Ditzel,在Sun任職期間,於1992年到1995年,還真的跟Elbrus團隊共事過。但在1999年,經由軟體途徑相容x86的效率,並未獲得充分的實證,更讓Elbrus團隊宣示的驚異效能,充滿了滿滿的問號。

在1999年,筆者還只是躲在學生宿舍熬夜上網混日子的文組大學生,沒事閒晃Micro Design Resources(主辦微處理器論壇與出版微處理器報導的公司)的網站,尋找計算機結構課程作業要用到的資料。一翻到這篇《The Russians Are Coming》 ,看完之後,除了滿臉黑直線,就無法有其他的生理反應了,更沒料到事隔多年,他們還真的做出如假包換的實際產品。

充滿俄國式暴力美學的Elbrus 2000

研發超級電腦長達數十年,「追求極致的平行化」是Elbrus的基因,所以這些俄國人對於VLIW的看法也極度的獨樹一幟,讓起源於Elbrus-3超級電腦的Elbrus 2000(E2K)看起來就不太像西方人會想出來的玩意。

從VLIW變成「VLI-CIS」:標準的VLIW處理器,假如編譯器能力不足,將會導致指令包內塞NOP(什麼都不做的No-Operation),浪費執行單元、記憶體空間與頻寬,並降低執行效能。俄國人索性就讓E2K變成像CISC一樣可變指令長度的VLIW,想跑什麼就放什麼,一絲一毫都不會浪費。

有趣的是,同樣在1999年面世的Sun MAJC(Microprocessor Architecture for Java Computing,發音是Magic)處理器,也是可變指令長度的VLIW「指令封包」,有鑑於Elbrus團隊與Sun的合作經歷,說這只是單純的巧合,大概也沒人會信吧。但MAJC被Sun用來打造XVR-1000和XVR-4000工作站專業繪圖卡,卻讓人感到有些意外。

E2K單一指令包長度,從1到15個32位指令,加上標示後面整排指令的排序與行為的32位標頭(Header),介於64位到512位。相較於E2K,僅僅3個41位元指令加上5位元指令排序碼的Intel IA-64(Itanium處理器)簡直小巫見大巫。而IA-64也曾是E2K預定「相容」的指令集之一,不限x86。

然後標頭長達32位,可存放更多的資訊,不只標定指令長度,更可定義複雜的運算行為,協助編譯器進行更積極的最佳化,實現更有效率的靜態指令排程。

一個VLIW指令包只有3個指令的IA-64,容易因多路指令排程浪費指令包空間,造成管線氣泡(Pipeline Bubble)。

相較之下,E2K單一VLIW指令包可吃1到15個指令,彈性就大多了,也具備減少呼叫副程式資料傳輸量的暫存器框格(Register Window),更額外配置了陣列資料預先擷取緩衝區(Array Prefetch Buffer,APB),以便於執行超級電腦常見的迴圈重疊(Loop Overlapping)。

Elbrus團隊號稱E2K理論上可個別做到單一時鐘周期14個整數運算、或16個浮點運算、或當迴圈重疊時24個浮點運算,光靠帳面上的數字就活活嚇死人。

雙核心化的數據Cache和暫存器:VLIW處理器內部也需相匹配的寬敞執行單元,因應超長的指令包。E2K的6個整數邏輯運算單元(不含除法)、4個浮點運算單元(加法和乘法)、4個載入回存單元、3個引述(Predicate)單元、2個MMX加法/減法單元、2個MMX乘法/搬移單元、1個整數浮點除法單元(位於ALC5)、1個分支處理單元,分散在6個執行單元(ALC 0到ALC 5)區塊。

但E2K的暫存器檔案由256個64位元所組成,整數和浮點共用(意謂80位元延伸雙倍精確度浮點數或128位元SIMD需動用兩個暫存器),如果這麼多的運算,要同時存取同一塊暫存器檔案與資料快取記憶體,勢必拉長關鍵電路路徑與存取延遲,更別提資源衝突了。

面對這個問題,俄國人索性放了兩塊內容同步的暫存器檔案(Register File,RF)和L1 Data Cache(L1D),分而治之,乍看之下還以為看到了AMD推土機家族的叢集多執行緒雙核。此外,暫存器檔案的存取接口埠,更是駭人聽聞的「20讀取,10寫入」。

採用如此暴力的高成本手段,解除潛在的效能瓶頸,的確非常的「俄式風格」,極度的「超級電腦」,也難怪當時根本沒人相信,在相近的半導體製程,E2K晶片能夠做的跟Alpha 21264 一樣小。更何況,這票俄國人對當代的先進半導體製程,也是欠缺經驗,預估的2800萬電晶體數量,實在是徹頭徹尾的樂觀過頭。

E2K倒是有個符合「軍事等級安全性」而承襲自Elbrus列祖列宗的特殊技能:每一筆32位元數據都附上2位元標籤,近似於x86指令集分頁表中的禁止執行位元(NX Bits),但更加堅壁清野,據稱能讓E2K可硬體進行動態型別檢查(Dynamic Type Checking),有助於保護軟體運行環境不受不必要的更改和篡改,提升系統安全性。這讓人看起來一頭霧水的功能,其真實效果和真正作用,恐怕只有前蘇聯紅軍和俄羅斯國防軍才會知道了。

預先準備分支目標指令:為了縮短分支代價,減少擷取分支目標指令的時脈周期,E2K提供了同時最多可執行3個的「分支目標準備」(Branch Preparation)指令,編譯器可將其放在分支之前,從指令快Cache預先獲取分支指令的目標。E2K的指令快取的「暴力度」亦不遑多讓,可同時送出多達4個512位元最長指令包(總長度2048位元),也充滿了超級電腦的色彩。

另外,E2K亦具有VLIW指令集常見的引述執行(Predicated Execution)機制,當可在分支發生之前,確認分支條件的結果,編譯器即可使用引述碼取代分支,來控制指令執行流程。

但假若碰到引述執行無法應付的場合,像分支發生時,來不及確定分支條件結果的話,可選擇性的啟動「雙向預測執行」,徹底揮霍執行單元,兩邊指令流一起跑。當分支條件塵埃落定,不論是否執行完畢,僅保留正確的那一邊。不愧是俄國人,有夠土豪。

動態二進位碼編譯實現x86指令集相容性:E2K並非原生x86處理器,類似系出同源的Transmeta,需藉由動態二進位碼編譯技術相容x86程式碼,必然帶來轉譯過程的效能折損,但也蘊含了對應未來新增x86指令的彈性。按照Elbrus團隊的原始計畫,E2K將同時支援x86與IA-64,但後者已被Intel宣告死亡,被x86-64取而代之,也就沒進展下去的必要。

理想與現實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E2K遲至2005年才以0.13um製程晶片粉墨登場,即使耗電量僅6W,第一階數據快取容量從8kB激增到64kB,但時鐘頻率卻從1.2GHz大幅縮水到300MHz(那時Intel Pentium 4已進逼4GHz大關),電晶體數量從1999年的2800萬爆增到7580萬,證明當年外界的諸多質疑並非空穴來風,昔日「0.18um製程時126 mm 晶片面積」會超標多少,就死無對證了。

雖然MCST持續增加E2K核心數量,也不間斷的微幅改進核心架構,一路將Elbrus處理器推進到16核心(硬體動態指令排程、主頻2GHz、整合南橋晶片組、60億電晶體、臺積電16nm製程、晶片面積400 mm、功耗100W、2021年量產),但光從歷代產品的製程和晶片面積,就足以斷定Elbrus對上同期Intel與AMD的產品,俄國人的「x86相容處理器」毫無競爭優勢,絲毫佔不了便宜。

高效能處理器的研製能力仍為國家安全的重中之重

既然產品缺乏競爭力,那俄國人幹嘛死撐活撐,乖乖的掏錢購買美國人的產品不就得了?但從國家安全的角度去考量,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特別對俄羅斯這種長期跟西方國家對抗的大國來說,更是如此。從民生到軍事,沒有不需要高效能處理器的地方,天底下沒有任何對前途抱有企圖心的國家,會想眼睜睜的看著像處理器這樣的核心技術,完全受制於人。

以俄羅斯來說,儘管計算機技術明顯不如眾多戰略競爭者,近年來制定並實施「2013-2025年電子工業發展規劃」和「國防工業綜合體發展規劃」等產業戰略,仍盡其所能的對內採購國產電子產品,維持本國的軟硬體研發能量(筆者必須再次強調:Elbrus二進位動態轉譯技術的重要性,絕不低於處理器硬體)。否則哪天出現大規模國際衝突,甚至爆發戰爭,美國人一發動禁運,一切就都完了。

相關焦點

  • 40年封鎖宣告失敗,伊朗新一代發動機問世,美國盟友紛紛「背叛」
    美國和伊朗之間的關係基本已經跌至冰點,兩國之間存在很多新仇舊恨,想要通過和平的方式解決非常困難,但現在國際大環境相對穩定,誰都不想打破這來之不易的平衡,因此美國在對付伊朗的時候,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封鎖和制裁,現在將近40年的時間過去了,美國對伊朗實施的技術封鎖還能起到多大作用呢?
  • 蘋果自研cpu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Mac自研CPU架構、性能詳細介紹
    蘋果自研cpu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Mac自研CPU架構、性能詳細介紹 此前蘋果分析師郭明錤表示,在 2020 年第四季度或 2021 年第一季度,蘋果將推出自家定製處理器的Mac
  • 伊朗武器禁運即將到期,美國動作頻頻,意在封鎖伊朗
    近期隨著印度邊防軍非法闖入中國實際控制線引發兩國軍事對峙吸引了全球的目光,然而就在大家都關注著中印問題的時侯,中東地區唯一的大國伊朗又被推上了風口浪尖,而事情的起由是今年十月份,國際針對伊朗的武器禁運即將結束,中東地區素來戰亂不斷,而伊朗飽受西方列強的打壓,武器禁運一旦結束伊朗將會採購大量的先進武器
  • 突破封鎖乾淨利落,西方助中國科技蒸蒸日上,逼出眾多先進技術
    在冷戰結束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牽頭組織了「瓦森納協議」聯合起來封鎖中國的科技發展,在這份協議的內容當中,規定了很詳細的禁運範圍與技術封鎖名單,小到電子板件,集成電路,大到數控工具機,禁運範圍幾乎囊括了輕重工業的各個領域,為了將這個技術封鎖的口袋扎的更緊,「瓦森納協議」的籤署國還在美國的牽頭下專門成立了武器禁運委員會,美國一馬當先,是最積極的對中禁運國家。
  • 土耳其聯軍開啟蘇爾特戰役,譴責歐洲沒對叛軍禁運,解除石油封鎖
    土耳其外交部長卡武索格魯還指責歐洲聯盟未能對利比亞叛軍,利比亞國民軍採取一致武器封鎖和制裁行動。卡武索格魯說:「儘管歐洲國家實施了在利比亞的武器封鎖和禁運,但是利比亞國民軍的俄羅斯僱傭軍繼續得到大力加強,但歐盟在地中海的「伊裡尼行動」,其明確目標是對利比亞實施武器禁運,實際上正在制裁利比亞合法政府。」
  • 俄羅斯也沒有自研晶片,為何不怕被卡脖子?這個辦法讓美國嘆服
    原題:俄羅斯也沒有自研晶片,為何不擔心被卡脖子?這個辦法讓美國嘆服。對此大家怎麼看?老美再次發揮了「科技霸主」權威,在半導體領域,老美有著領先的技術,因此在晶片上才能夠引起巨浪。這也給整個半導體行業敲響了警鐘,技術只有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上,才能不受制於人。畢竟這已經不是第一次老美實行「科技霸主」,早在之前日本半導體企業也曾感受過這種風浪,因此晶片自主成為一種趨勢。
  • 中國又一「高科技」領先世界,令美國都坐不住,宣稱要突破封鎖
    眾所周知,美國是一個超級大國,實力處於世界的領先地位,尤其是在信息科技行業,美國一直引領整個行業的發展。然而正是因為美國擁有絕對的技術,所以在和其他國家談判的過程中,為了讓自己獲得最大的利益,多次禁止出口高新科技的設備去遏制別人發展。
  • 美國對伊朗「嚴防」,無限期延長武器禁運,聯合國安理會:全票否決
    就在前不久,美國曾想永久實現對對伊朗的武器封鎖,可這一無理的提案最終在聯合國安理會遭到了幾乎全票的否決。那麼,美國多年以來,為何一直對伊朗窮追不捨,嚴防死守,其中到底是何緣由。其實,伊朗對美國真的構不成什麼威脅。就拿前一段時間,伊朗飛機被美軍戰機攔截挑釁為例,之後伊朗所謂的報復,也僅僅是拿美軍的航母模型出氣。
  • 伊朗與古巴合作突破美國經濟封鎖,中東反美聯盟已見雛形
    美國在川普時期造下不少的「孽」,對於和別國的外交關係美國並不友好,甚至還利用自身優勢,試圖對「反抗者」進行制裁。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國家都會坐以待斃,近日,伊朗與古巴、委內瑞拉等國家進行了會談,主要內容就是如何突破美國實施的經濟封鎖,加強各國之間的合作團結。
  • 我國突破太空技術,掌握核心科技,封鎖已成過去式
    當年的阿波羅計劃對美國來說是舉國之力, 中國的神州和嫦娥到目前為止,相比國力都是小錢。 這個跟技術水平有關係,但是跟錢的關係更大, 美國想重返月球也不容易,說2017年重返月球,計劃也被取消了,難道現在的技術還不如六十年前嗎?
  • 美國無限延長伊朗「武器禁運」,伊朗求助中俄,中俄霸氣回應!
    往後的幾年裡,美國、英國等國家強力打擊伊朗核問題,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與德國於2015年同伊朗達成《伊核協議》,伊朗方面承諾不再發展核項目。同時,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通過第2231號決議,限期對伊朗實施武器禁運。這份決議中,限制日期表明是2020年10月18日,眼看還有兩三個月就到期了,但是美國方面很不樂意!
  • 北約海軍出兵地中海,對利比亞實施海上封鎖禁運,土耳其心都碎了
    北約海軍將組成聯軍來自利比亞方面報導稱,北約國家開始對利比亞全部沿海地區展開海上封鎖和搜查。北約國家開始對利比亞武器禁運,任務命名為「 IRINI」(在希臘語中是「和平」一詞)。在北約成員國於3月26日達成利比亞武器禁運協議後,北約國家將於3月底,4月初在地中海啟動新的海軍任務,以對利比亞實施武器禁運。北約集團和歐盟27個成員國的外交部長達成協議,以「 IRINI」代號啟動海上行動,以對利比亞進行海上監視。
  • 美國禁運又如何?伊朗別說F-14,連F-4都使用到今天,封鎖無用功
    美國一直在對伊朗實施禁運,但是效果有時讓人笑。在伊朗人看來,美國禁運又如何?在過去幾十年中,伊朗依然維持著自己的存在,連伊朗軍隊的許多美式裝備都到現在還在使用當中,包括:美制戰機,伊朗別說F-14,連F-4都使用到今天,論起來,F-4戰機可是相當有歷史的,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的產品。
  • 瑞士媒體:美國失望了,中國這項科技領先世界,美國專家無言嘆息
    我們國家的科技經過了這麼多年的發展已經是達到了全球頂尖的水平,可能也就是比美國差上一些,跟其他的發達國家比本來不能說是穩操勝券,但也算得上是各擅勝場,早些年的時候中國更多是致力於基建科技的研發,如今在高科技領域也有了很高的造詣。
  • 魯哈尼:美國若延長武器禁運 伊朗將作"毀滅性回應"
    【海外網5月7日編譯報導】當地時間周三(6日),伊朗總統魯哈尼表示,如果美國繼續延長對伊朗常規武器貿易禁運的計劃,伊朗將作出「毀滅性回應」。據美國雅虎新聞網報導,根據伊朗與其他國家達成的協議,伊朗同意接受對其核項目的限制,以換取國際社會解除對伊朗的制裁。根據協議,聯合國對伊朗的武器禁運將於今年10月到期,然而於2018年退出《伊核協議》的美國卻表示,要進一步延長禁運。報導稱,在周三的講話中,魯哈尼重申了伊朗一直以來對美國退出協議的批評,斥美國此舉是「愚蠢的錯誤」。
  • 德專家:中國晶片科技若自研成功,美國對中國技術封鎖將失去意義
    儘管我們在某些技術上已經處於領先地位,但在部分領域我們仍然很薄弱,甚至與西方國家相比還存在差距。例如,晶片,航空發動機等,因為我國起步較晚,加上受到西方國家的封鎖,所以我們在部分領域與西方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不過我們從來沒有停止過追趕的腳步。而西方國家這樣做的目的就是防止我國的技術取得突破。因此,一些德國專家表示:如果中國頂尖的晶片研發成功,美國將無法再對中國施加技術封鎖。
  • 連F14都能買到為啥被武器禁運13年?已解禁的伊朗會買中國軍火嗎
    本月18日,聯合國安理會對伊朗長達13年的武器禁運正式到期,伊朗終於能不受法律限制的進入國際軍火市場,自由買賣軍火。可能有些網友不太了解,伊朗作為一個獨立主權國家,怎麼連購買他國武器的權利都沒有呢?伊朗會在解禁後選擇中國軍火嗎?話不多說,進入正題。
  • 突破西方封鎖,俄軍終於搞定國產熱像儀,與中國只差三步之遙
    廢了九牛二虎之力,俄羅斯Cyclone中央研究所經過數年努力,在2016年終於攢出來一個自主研製的640x521級別的紅外焦平面陣列元件。又過了4年,俄羅斯在此基礎上研製了自己的全國產熱像儀,就是本文開頭說這臺坦克熱成像儀。
  • 把光刻機封鎖當「擺設」?晶片新消息爆出!原來華為時刻準備著
    前幾天,從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傳來,從2021年1月1日開始,中國科技領頭羊華為可能在全領域發力,特別是光子晶片和6G兩個領域。要知道,華為不愧是我國的科技領軍企業,戰略眼光獨到,因為早在8年前華為就已經收購了一家名叫CIP的光子集成企業,提前在光子晶片領域進行研究。
  • 塞爾維亞:被美國折騰成為憋屈內陸國,未來還有突破之路?
    南斯拉夫曾是一個與我國友好的國家,1992年,南斯拉夫解體後,南聯盟繼承南斯拉夫主體,不過南聯盟已經與南斯拉夫無法相比了。南聯盟是由塞爾維亞與黑山組成,但2006年,在西方國家的鼓動下,黑山與塞爾維亞分開,塞爾維亞從此成為一個內陸國,失去了出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