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劉閃 劉中燦 視頻剪輯馬浩然
疫情發生後,社區的壓力倍增。老百姓不管看病就醫,還是買菜拿藥,大事小事都落在了社區工作人員身上。在家的日子越久,不少居民發現,閉門在家,凡事可真離不開社區。誰為老百姓做了事,他們心裡有數。
「有良心的居民都出來,大聲說社區工作人員、領導辛苦啦!我們感謝你們!」最近,在江岸區一元街三陽社區群,居民們常常念叨社區書記喻娟和她的同事們。
穿雨衣戴泳鏡 上門抬癱瘓老人送醫
三陽社區是老舊社區,3000多戶,1萬多人,其中老年人佔比40%,僅80歲以上的老人就有近700人。而社區工作人員只有15人。
春節前,武漢「封城」,三陽社區書記喻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那段時間,每天要排查發熱病人、小區消毒、測量體溫,但防護用品還未跟上。
大年初四,一位爹爹的兒子從北京打來電話,說他的父親癱瘓在家,身體不適。喻娟帶著同事周彩雲以及保供的計程車司機穿著一次性雨衣,戴著家裡的泳鏡上門。爹爹躺在床上,已經沒有意識。照顧爹爹的保姆說,老人已經幾天沒有吃東西。喻娟等人合力把爹爹抬上計程車,送到醫院。當晚,老人的兒子向喻娟致謝,並提醒他們注意隔離。原來,老人已經去世,根據CT檢查結果,屬於疑似病例。
為了同事們的安全,喻娟和周彩雲只好回家隔離。5天後,她感覺身體無礙,想到社區還有一堆事忙,又跑過來上班。接下來的封閉小區管理,也給老城區帶來難題。普通小區留一個出入口就可以,但老城區每一棟門,每一個樓棟,挨得比較密。一條街上可能有20個門,都是單獨的進出,不可能把20個門都封掉。人手非常緊張,直到省運管物流局下沉黨員和志願者趕來支援後,問題才迎刃而解。
完成了社區封閉,工作壓力緩解了不少。喻娟把工作人員分成10個小組,分別負責醫療保障、生活物資保障、個性化需求保障、心理安撫、四類人員接送醫及報表等,工作逐漸有條不紊。
老人不會用微信 她把子女加進社區群
社區老人多,不會用微信,更談不上網購、團購。喻娟就讓老人的子女加進社區群。如做不通老人的工作,她就請子女幫忙溝通解釋。缺什麼東西,子女直接在社區團購群裡購買,工作人員買回再送上門。居民有單獨購買的東西,網格員就一一登記,去超市買回來後,通知大家領取。不少老人患基礎病,常年用藥。醫療保障組的組員,每隔幾天就帶著居民的病例、醫保卡,去藥房排隊,一次從早上到下午,連午飯都顧不上吃。
3月6日,楚天都市報記者來到三陽社區,各個崗位得人員都在忙碌著。46歲的喻娟戴著口罩,短髮中夾雜著些許白髮,聲音洪亮。準備下樓去接愛心蔬菜時,她接到居民打來的電話,家裡的溫度計摔壞了,希望社區派人送一個溫度計上去。喻娟登記好信息,交代給同事,隨後下樓。
此時,一輛公交車已開到附近,車內滿載400份愛心蔬菜。喻娟與工作人員走到車前,接力把菜搬下車,隨後再送給居民。卸完蔬菜,喻娟又與值守的計程車師傅來到中商徐東平價,來這裡拖運預訂的603份冷凍肉。此前,喻娟到處為居民吃肉發愁,她在網上找到一個電話,聯繫上中商集團的姚麗經理,這才爭取到一部分政府補貼凍瘦肉。
現場切割、分裝,放到車裡,車子走了一輛又一輛,不知不覺,天色已暗。肉運回社區,她和同事馬上就分發到每家每戶。到了晚上10點,一天的工作才忙完,到家已是夜裡11點多。
居民群裡紛紛點讚 老人手寫感謝信
東奔西走,忙裡忙外,居民們都看在眼裡。起初有居民不理解,不配合,鬧情緒。時間久了,社區裡,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點讚。「你們辛苦了!」「非常感謝你們的付出!」「天已黑,你們還在不辭辛勞的工作,最衷心的感謝你們。有了你們,大家一定會平安渡過難關!」
58歲的張先生在三陽社區生活了半輩子。他說,疫情的出現,誰都不願意看到,但身邊的社區人員和志願者做出了巨大犧牲。他們每天起早貪黑,冒著感染的風險,為居民買菜買藥,讓大家無話可說,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配合社區,理解他們。
在三陽社區團購群裡,張先生主動為社區點讚:「有良心的居民都出來,大聲說社區工作人員、領導,你們辛苦了,我們感謝你們!」老年人不會上網點讚,就用紙筆寫下感謝信,交給送菜上門的工作人員。朱爹爹信中說:感謝你們對社區老年人的照顧,只要有需求,一個電話就送來了,缺衛生紙給送紙,缺藥給我送藥,把每件小事都掛在心上。你們用行動、用愛心踐行了「群眾小事就是大事」,真正在為社區人民服務!
曾爹爹在信中對值守的工作人員說:患難見真情,大愛無聲,我們決心將黨和政府關懷化為抗疫力量,積極配合社區工作。
為大家衝鋒在前,無暇照顧病母
而在喻娟心裡,這些都是她和同事們應該做的。
喻娟的丈夫在司法部門工作,去年10月去了新疆支援。兒子在讀大學,疫情發生後,去照顧爺爺奶奶。唯一讓她放心不下的是患有尿毒症的母親。母親每天要做四次腹膜透析,她無暇顧及,只好把母親送到養老院。
在同事周彩雲眼裡,喻娟從不把自己當領導,她就像大家的暖心大姐,危險關頭衝在前,最難的事挑在肩。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喻娟已過世的父親曾長期從事核工業建設,為我國「兩彈一星」的研製做出過貢獻。喻娟承認,父親對她的影響很大,武漢出現了這麼大的疫情,人民需要社區工作人員的時候,她不能亂了陣腳。簡單說,就是做好自己的工作。
「雖然大家分工不同,但團結一心,互相幫助。」喻娟說,疫情中無論是社區人員、志願者、計程車司機,還是下沉黨員,從開始到現在,每個人只做事不計較,隨時分配任務,隨時執行,從無怨言。在喻娟隔離時,社區副主任吳敏幫忙分擔接送病人,帶領大家堅守崗位,衝在前線,穩定人心,非常敬業有擔當。
網格員張小芳每天去超市,為居民採購,滿足大家不同的購物需求。以前她不擅長交流,現在已經能夠處理各種問題,與居民溝通更加從容,面對不理解的居民幾十個電話打進來,總能夠耐心解釋。
發熱病人送到醫院後,社區還要持續追蹤。從登記、跟蹤隨訪、安撫,到送醫、核酸檢測、送隔離點、出院、出隔離點的各種報表數據,都是網格員李霞一個人負責,常常忙碌到凌晨。去年十月剛進社區的網格員趙夢婷,只有24歲。疫情期間,她負責網上購物登記,每次都不差一分錢,「95後的小女孩,真的很棒!」
有句話說出來,也許有人不會信。喻娟告訴記者,通過這次疫情,大家都覺得自己更熱愛這份工作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