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德語系教師羅克:翻譯歌劇《拉貝日記》 是在傳播和平種子

2020-12-16 龍虎網

您的位置:龍虎網 &gt新聞中心 > 新聞專欄 > 2020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

南大德語系教師羅克:翻譯歌劇《拉貝日記》 是在傳播和平種子

2020-12-14 07:28:57

去年,歌劇《拉貝日記》在德國柏林、漢堡以及奧地利維也納等地成功巡演,受到當地觀眾和業內人士好評,取得了良好的國際反響和社會效益。該歌劇的翻譯之一,來自德國的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德語系教師羅克昨天也來到了「燭光祭·國際和平集會」現場。

「參加國家公祭日活動對我來說意義非凡,它讓我看到了中國人民對待災難的態度,讓我更加理解了和平的重要性。」羅克告訴記者,2004年他來到南京大學學習中文,隨著學習的深入,他產生了深度挖掘南京歷史特別是抗戰歷史的興趣。了解到南京大屠殺相關史實後,他萌生了要將真實的歷史傳播出去、讓國際上更多年輕人知道真相的想法。此後,在前往牛津大學繼續深造的過程中,羅克也把自己了解到的歷史真相傳遞給身邊的朋友。

歌劇《拉貝日記》巡演版講述了1937年末至1938年初,德國西門子公司在南京的業務代表約翰·拉貝以及明妮·魏特琳、約翰·馬吉等20多位國際友人建立安全區,保護手無寸鐵的南京市民,並為南京大屠殺史實存證的歷史故事。歌劇《拉貝日記》不僅深度還原了這段苦難的歷史,而且對其進行哲理反思,為傳播南京大屠殺歷史真相和世界和平理念發揮了積極作用。

歌劇《拉貝日記》走出國門巡演, 需要進行大量的翻譯工作。羅克告訴記者,2019年4月初,學校接到江蘇省委宣傳部的邀請,在一個月內將歌劇《拉貝日記》翻譯成德文版,系裡立刻組織了精幹力量組建團隊,加班加點、字斟句酌,反覆交流研討,考證了大量《拉貝日記》原文,出色地完成了翻譯任務。「拉貝的故事深深打動了我,讓我看到災難之下人性的閃光。翻譯這部作品的那段時間,我每天最多只能休息5個小時,但我明白這是在傳播和平的種子,我的付出是值得的。」羅克告訴記者。

南報融媒體記者 餘夢嬌 楊凡

來源:南京日報  編輯:張璐

版權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龍虎網"的稿件,均為龍虎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註明來源為"龍虎網",並保留"龍虎網"的電頭。

相關焦點

  • 翻譯歌劇《拉貝日記》,是在傳播和平種子
    南報融媒體記者 段仁虎攝   南大德語系教師羅克︓  翻譯歌劇︽拉貝日記︾︐是在傳播和平種子  去年,歌劇《拉貝日記》在德國柏林、漢堡以及奧地利維也納等地成功巡演,受到當地觀眾和業內人士好評,取得了良好的國際反響和社會效益。
  • 時隔83年「拉貝」回來了!歌劇電影《拉貝日記》12月13日起將登陸院線
    現代快報訊(記者 劉靜妍/文 徐洋/攝)在殘酷的戰爭背景下,約翰·拉貝等國際友人為和平奔走呼號,通過建立國際安全區,拯救中國難民……83年前的這些場景,在歌劇電影《拉貝日記》中重現。12月13日下午,歌劇電影《拉貝日記》首映活動在南京舉辦。影片將於2020年12月13日後陸續登陸全國院線。
  • 歌劇《拉貝日記》: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障礙,南京故事國際表達
    您的位置:龍虎網 &gt新聞中心 > 新聞專欄 > 2020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 歌劇《拉貝日記》: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障礙,南京故事國際表達
  • 原創歌劇《拉貝日記》演員陣容揭秘
    今天,原創歌劇《拉貝日記》進入15天世界首演倒計時,隨著裝臺工作的順利結束,演員們也正式從排練廳轉戰歌劇廳
  • 日本團體放映《拉貝日記》「不忘戰爭是為了維護和平」
    日本市民團體放映《拉貝日記》  「不忘戰爭,是為了維護和平」圖為電影《拉貝日記》劇照。資料圖片  12月10日,暖陽照耀著東京大地,很多日本人都愜意地享受著周末時光。鐵本對本報記者說,「放映《拉貝日記》太有意義了。每個日本人都應該來看看。包括南京大屠在內的慘案鐵證如山、不容篡改。不僅中國,日本也應該悼念南京大屠殺遇難者,不忘戰爭,是為了維護和平。」  「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為了觀看《拉貝日記》,家住神奈川縣的稻田坐一個半小時車趕來東京。稻田說,自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日本人,對歷史非常感興趣,對於一部分日本人否認侵略戰爭的行徑怒不可遏。
  • 在梧桐金黃的季節想起你,一封南京人寫給拉貝的生日信
    親愛的拉貝先生:生日快樂!此刻的南京,梧桐落葉遍地金黃。小粉橋1號的院子,有些寥落,但來拜訪您的人,或許更喜歡這隻有簌簌落葉和蕭瑟冷風相伴的寧靜。兩層小樓的木樓梯上,偶爾響起吱吱嘎嘎的腳步聲。照片、文字……因為您,和82年前您守護過的南京人,而被時光摩挲,愈發清晰。
  • 《拉貝日記》所見南京大屠殺真相
    拉貝1950年1月5日去世,日記在1996年12月12日才由他的外孫女烏蘇拉·萊因哈特在紐約向世人公布,隨後相繼以四種語言正式出版。中文版拉貝日記於1997年8月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和江蘇教育出版社共同翻譯出版,書名為《拉貝日記》;德文版拉貝日記,由原德國駐華大使維克特編纂,於1997年10月由德意志機構公司(DVA)出版,書名為《南京好德國人》;日文版拉貝日記參照德文版編著而成,於1997年10月9日由日本的株式會社講談社出版,書名為《南京之真實》;英文版拉貝日記,以德文版維克特編纂本為藍本,由美國Alfred
  • 點點燭光祭奠逝者,請世界聽這和平之聲
    ,向世界發出和平之聲。曾經血淋淋的傷痛,遇難者名單牆上密密麻麻的名字,我們不要迴避,銘記歷史,才能接好和平的接力棒。拉貝助理陳文書的後人呼喚和平今年燭光祭來了幾名特殊的悼念者——陳聲德和他的家人。△拉貝助理的後代陳聲德「在點點燭光中,我們共同悼念83年前遇難的同胞,共同緬懷國難之時挺身向前的英雄,共同祈願當下與未來的和平。」
  • 拉貝後人向中國求援抗疫,國內藥企免費贈藥
    拉貝以莫大的勇氣和超常的意志,承受著痛苦與磨難,維護著國際安全區的運行,並忠實地記錄下南京大屠殺現場,為歷史存證。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裡,有一尊約翰·拉貝頭戴鋼盔、寫日記的雕像。其所著《拉貝日記》是南京大屠殺最重要、最詳實的史料之一,他被稱為「中國辛德勒」、「南京好人」。
  • 《拉貝日記》日本被禁後又小範圍公映,這個世界需要反省與和解
    因為當年負責過電影《拉貝日記》的宣傳,所以戰臺烽也一直很關注《拉貝日記》,同樣也很關注日本對這部影片的態度。意料之外又並不驚訝的是,影片於200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公映之際,也傳來了無緣日本電影市場的消息。
  • 僅4平方公裡,庇護超過20萬人免遭屠戮,拉貝日記中卻感良心有愧
    拉貝從1908年來到中國,至今已在中國生活了30年之久。他深深愛上了中國,他的兒子和女兒及孫女都是在中國出生和長大的。拉貝為了在南京辦一所適合德國職員的孩子讀書的小學,在1934年3月加入了納粹。因為只有拉貝成為納粹黨員,德國政府才同意為拉貝籌建的學校撥發經費。拉貝對政治並不熱衷,甚至一竅不通。
  • 拉貝小傳:南京大屠殺中,保護了25萬中國人的「東方辛德勒」
    14歲時,父親去世,拉貝中斷學業,在非洲工作數年。 1908年(26歲),他來到中國。1910年(28歲),拉貝與未婚妻在北京結婚。他對中國文化非常熱愛,收集了大量北京的照片和中國畫。他還有寫日記的習慣,詳細記錄了北京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 國際友人在寧共話建設世界和平大家庭
    「讓愛與和平充滿整個世界」——國際友人在寧共話建設世界和平大家庭銘記歷史,以史為鑑,維護和平。在第六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到來之際,有一群國際友人也在默哀祈禱,他們雖經歷各異,卻共同選擇以跨越國界的仁愛,傳播歷史真相,捍衛人類和平。
  • 向外傳播歷史 國際志願者願做和平的種子
    1939年,日軍反戰人士山口城太郎,把紫金山下的二月蘭帶回日本,取名紫金草,成為第一個把和平的種子灑滿人間的紫金草國際和平使者。現如今,來自英國、美國、日本、韓國、法國、加拿大等國家的國際志願者越來越多。
  • 南譯音樂教師斬獲2020紐約國際歌劇比賽(中國選拔賽)教師組一等獎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月11日9時23分訊(王靜)在剛剛結束的2020紐約國際歌劇比賽(中國選拔賽)中,川外南方翻譯學院音樂學院青年教師劉琨斬獲了教師組一等獎,成功晉級決賽,接下來的賽程中,他將「出戰」亞太地區半決賽。
  • 一絲千米《錦繡和平》
    她擅長做以少勝多的虛實亂針繡肖像,因此決定選取拉貝、魏特琳、辛德貝格等國際友人,用與他們相關的事物或者直接用肖像來展現、謳歌他們的義舉。觀眾對《拉貝》刺繡肖像評價很高。創作時,梁雪芳沒有在拉貝的具象上投入精力,而是抓住了神韻,勾勒出其代表性輪廓,傳遞出了拉貝堅毅的神情,使得人物形神兼備。繡像用線極簡,採用大量留白,頗具中國畫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