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 釉裡紅 | 隱藏在花間一壺酒中的帝王之色 | 丘樊山人 X 小飛俠

2021-02-07 丘樊逸事古美術

請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丘樊逸事古美術,更多精彩原創文章推送,如果喜歡我們的原創文章,請點擊"再看",如果認可我們的文章,請點擊"分享"傳遞出去,讓更多的朋友了解我們自己的文化


歡迎關注丘樊逸事古美術,我們堅信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相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詩仙李白《月下獨酌四首·其一》,字裡行間透露出的孤獨與寂寞,讓我每每讀起總能身臨其境,自古帝王亦多有此心境,縱使百萬雄兵徵服天下,但卻也難逃這人世間的種種,權利與地位不由得讓人產生高處不勝寒的感嘆,一代梟雄曹操也寫下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

元文宗天曆元年九月十八日,在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一個嬰兒呱呱落地,由於出生時家境貧寒,時局動蕩,天災頻發,食不飽穿不暖,年幼時父母便早早離世


走投無路之際,就去投奔了皇覺寺的高彬和尚,剃度為僧做了行童。他在寺裡每日掃地、上香、打鐘擊鼓、燒飯洗衣,還受到老和尚斥責。


不久,當地鬧饑荒,寺裡得不到施捨,住持只好打發和尚們雲遊化緣。年僅17歲,只好再一次踏上了流浪之旅


民族矛盾以及階級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天災頻繁,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紛紛鋌而走險。至正十一年五月,韓山童、劉福通在潁州揭竿而起,士兵們頭裹紅巾,號稱「紅巾軍」


二月二十七日,起義軍攻下濠州後,郭子興自稱元帥。於是他去投奔郭子興的紅巾軍。這一年,他只有二十五歲


《大軍貼》,明,朱元璋書,紙本,冊頁,行書,14行,169字,此貼是朱元璋寫給部將的一封信,從內容分析,此時朱氏以消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正全力攻打北方,戰事頻仍,大軍所過之處,收降元朝官員甚多,朱氏就如何妥善處置這些官員寫信告諭部下


入伍後他作戰勇敢,機智靈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興的賞識,於是把他調到帥府當差,任命為親兵九夫長。


他精明能幹,處事得當,打仗時身先士卒,不久,他在部隊中的好名聲傳播開來。郭子興也把他視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總是和他商量


明,朱元璋跋李公麟《臨韋偃牧放圖》卷,故宮博物院藏,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馬上得天下,對丹青繪事並不關心,但得此圖後,卻異乎尋常地寫下長篇題跋曰:「朕起布衣十有九年,方今統一天下。當群雄鼎沸中原,命大將軍率諸將軍東蕩西除,其間跨河越山,飛擒賊侯,摧堅敵."


經過南徵北戰,終於在1368年正月初四在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他就是大明朝的締造者—朱元璋,從出身貧寒到至高無上的權利,擁有了充滿傳奇的一生


明代瓷器也在中國瓷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官窯制度更加規範森嚴,出現了更多以帝王喜好為主的品種,我們可以從每一位帝王的官窯瓷器中去了解他們的審美,譬如永宣時期的青花器,龍紋威武霸氣,異常兇猛

坂本五郎收藏,香港蘇富比1999年4月27日,編號410(29,170,000港元成交,世界中國瓷器拍賣紀錄)ESKENAZI,倫敦,展覽《The Arts of the Ming Dynasty》,東方陶瓷學會,倫敦,1957年,編號175(一對之其一,圖見《Transactions of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卷30,1955-57年,圖版46,編號175左)

藤岡了一及長谷部樂爾,《世界陶磁全集.卷14:明》,東京,1976年,圖版54及55《香港蘇富比三十周年》,香港,2003年,編號169康蕊君,《玫茵堂中國陶瓷》,倫敦,1994-2010年,卷4,編號1669,及頁48,圖10aGiuseppe Eskenazi,連同Hajni Elias,《A Dealers's Hand.The Chinese Art World Through the Eyes of Giuseppe Eskenazi》,倫敦,2012年,頁27,圖21


到了成化一朝,器物風格恬靜淡雅,多小巧輕薄,這一時期出現的鬥彩雞缸杯,在2014年的香港蘇富比春拍中拍出了281,240,000HKD,一舉創造了屬於中國古代藝術品的傳奇



再到嘉靖萬曆時期的五彩器,帶有很強烈的帝王風格,多以道教題材為主,這一朝的器物也讓我們的近鄰,日本藏家為之著迷


但由於戰亂以及日常使用中的消耗,使得今天可以見到的官窯精品越來越少,也讓明代官窯器的收藏價值逐漸升高


很多官窯精品在各個拍賣專場中都是作為明星拍品甚至封面,由此可見明代官窯器物深受藏家喜愛與追捧


自古以來,中國人均視紅色為吉祥喜慶的象徵


據《大明會典》記載,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皇上詔令,宮廷祭祀所用的金屬器物概由瓷器替代。當時,每個祭壇皆有其特定的顏色,而代表著日壇的正是赤色



話雖如此,由於釉裡紅瓷器製作困難,再者成品率低,因此其生產製造在中國的陶瓷手工業歷史中曾數度終止,正是如此,傳世的釉裡紅或白地描紅瓷器則更顯珍貴之 


洪武一朝作為大明帝國瓷器的開山之作,為後來的百花齊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不論是青花器還是釉裡紅都極具特色


尤其是釉裡紅這種紅色器物,受到了當時朝廷的高度重視,明太祖以古制及唐,宋制度為參考,遵循五德始終之思想,尊火德,尚赤


在《明史-卷六十七-輿服三》中記載「三年,禮部言「歷代異尚。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漢赤,唐服飾黃,旗幟赤。今國家承元之後,取法周、漢、唐、宋,服色所尚,於赤為宜。」從之。」


紅色成為了皇家認可的官方顏色,這也意味著紅色器物的燒造權利為皇家嚴格管控,自此釉裡紅器物也順理成章的榮升為皇家帝王之物



自唐代開始採用含銅料在高溫瓷器上繪製紅色紋飾以來,這種技法給陶匠們造成了巨大的挑戰,由於銅紅料極為敏感,陶匠在製作過程中必須小心翼翼地處理底釉的成份,銅紅料所佔比例,窯內的焙燒溫度和還原溫度,以及瓷胎在爐膛內的擺放位置,以達到預期的顏色效果


較十四世紀,當前的技術水平可謂突飛猛進,即使如此,陶工打開燒制釉裡紅瓷器的瓷窯時,映入眼帘的往往不是預期的一抹豔紅,而是一片晦黯灰澀,色澤退盡的情況亦時有發生


洪武偏愛釉裡紅器物,釉裡紅器物通常以四季花卉紋飾為主要圖案,沒有了龍紋的威武霸氣,也沒有了鳳凰的驚豔妖嬈,反而讓這類器物退去帝王的繁華,平添了幾分悠然自得之意,試想,這樣的花卉紋樣裡面是不是隱藏著帝王的一個世外桃源呢?



讓我們看看洪武是如何把四季之美融入到一隻碗內的


這隻洪武釉裡紅大碗,初看第一眼可能和之前見到的館藏同款沒什麼不同,硬朗流暢的線條,微微撇出的口沿,柔中帶剛的皇家氣息由內而外散發出來,而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它的紋飾,常見的這類大碗,都是纏枝花卉為主,這隻大碗的圖案花卉一改常態,變成了折枝花卉紋樣,這一改變就使得它數量變得非常稀少


同時期這類折枝花卉的器物,目前看到的只有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館藏一隻,而那只是青花而非釉裡紅品種,可見這樣的一隻洪武時期的釉裡紅折枝四季花卉紋碗,就更顯得尤為珍貴了


我整理了幾隻各大博物館館藏的常規紋飾釉裡紅碗資料,以及國際古董商坂本五郎和ESKENAZI收藏的兩例,一起欣賞一下吧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 precious resource 雖殘尤珍 」

Spring - 春 天

桃時杏日不爭濃,葉帳陰成始放紅。曉豔遠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風。名移蘭杜千年後,貴擅笙歌百醉中。如夢如仙忽零落,暮霞何處綠屏空。


唐韓琮的《牡丹》,其中「曉豔遠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風」兩句最為有名因為它出現在了康熙名品十二月花神杯之四月牡丹杯上,寓意著富貴吉祥,雍容華貴,被稱為百花之王和富貴之花


唐代劉禹錫描寫京城長安牡丹時寫下了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可見牡丹紋自古便得到皇家的賞識


庭下石榴花亂吐,滿地綠陰亭午。午睡覺來時自語,悠揚魂夢,黯然情緒,蝴蝶過牆去。駸駸嬌眼開仍,悄無人至還凝佇。團扇不搖風自舉,盈盈翠竹,纖纖白薴,不受些兒暑。

明代文徵明的《青玉案·庭下石榴花亂吐》


此詞著意描繪夏景,抒寫閨中人的生活情態。夏日亭午,如火的石榴花和滿地綠蔭給庭院帶來特異的氣氛,使人如痴如醉。


閨中人午睡剛醒,嬌眼矇矓,喃喃自語,情困意慵。一陣清風吹來,扇不搖而自涼。翠竹白薴亭亭玉立,搖曳多姿,絲毫沒有感到暑意。


《花籃圖-夏》 南宋 李嵩 絹本設色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石榴花色彩豔紅,象徵喜慶之外,其實亦有鎮邪去惡之意,農曆五月五日端午節,古時被視為不吉利的日子,古人認為要懸掛「天中五瑞」,以闢邪驅瘟和逢兇化吉,這「天中五瑞」指的就是「菖蒲,艾草,蒜頭,龍船花,以及石榴花」


石榴花花開五月,花期延續到七月,花色紅豔,果實甘甜可口,亦有暗喻家族人丁興旺,多子多福,子孫滿堂之意,此為大吉


洪武把石榴花畫入碗中,其義自現,石榴紋飾也成為了皇家紋樣之一


《花籃圖-夏》 南宋 李嵩 絹本設色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局部特寫)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的這首《飲酒》,絕對可以算的上是家戶喻曉耳熟能詳了


被愛菊之人奉為經典之作,張戒說「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景物在目前,而非至閒至靜之中,則不能到,此味不可及也。」



古人對此評價甚高,詞語間不經過分修飾雕琢,真情流露之意最能走入內心,突出了逃離世俗,隱居之中的嫻靜之意


經歷了太多的戰亂紛爭,看過了太多的生生死死,悲歡離合之後,洪武的內心是不是也寄情於這一片世外桃源的生活呢?



這隻碗不僅在外壁裝飾了折枝菊花,在碗的內壁也裝飾了一圈纏枝菊花紋,可見從洪武器物的裝飾紋飾之中,可以看到這位帝王是非常喜歡菊花的,菊花的出現,也帶了四季之中的秋意,秋並不是悲傷的,盛開的扁菊,有力的枝蔓,充滿了生機勃勃


正如劉禹錫《秋詞》中寫道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叢菊圖》 宋 佚名 絹本設色 故宮博物院藏(局部特寫)


Winter -  天


似有濃妝出絳紗,行充一道映朝霞。飄香送豔春多少,猶見真紅耐久花。

宋代陸遊的《山茶花》一首,把它的顏色和風骨描寫的入木三分,山茶花花開冬春之際,花姿豐盈,端莊高雅,是中國傳統十大名花之一



既具有「唯有山茶殊耐久,獨能深月佔春風」的傲梅風骨,又有「花繁豔紅,深奪曉霞」的凌牡丹之鮮豔,自古以來就是極富盛名的木本花卉,在唐宋就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之境


《花籃圖-冬》 南宋 李嵩 絹本設色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山茶花具有梅花的傲骨之氣,在晚秋時節,依然靜靜的綻放在寒風刺骨中,因此山茶花也被賦予了和梅花一樣的品格


「門巷歡呼十裡寺,臘前風物已知春」描寫的就是山茶花盛開時的景象,洪武延續了前朝對山茶花的喜愛之情


把它也賦予在這一隻碗中,用釉裡紅的顏色去表達再合適不過了


《花籃圖-冬》 南宋 李嵩 絹本設色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局部特寫)


「 Interview 訪談 」


 

小飛俠人稱柯大俠,人如其名,為人仗義謙遜,亦師亦友的關係,他把明清官窯器作為主要收藏項目,對於明代官窯有著自己獨到之見解,私下裡常常請教他明清官窯的知識,每次都毫無保留的一起交流,這隻明早期洪武釉裡紅碗就是他的收藏之一,下面一起聽聽柯大俠對於這隻釉裡紅碗的見解吧


【Q】眾所周知釉裡紅器物燒造極為困難,成品率非常低,古人對於紅釉器物的追求是非常執著的,那您是怎麼理解這種釉裡紅釉器物呢?


中國屬於農耕文化,紅色從人類初始就象徵著生命,所以古代工匠聰明的抓住了這點,大膽且巧妙運用到原始陶器的製作中,延綿千年至今。紅色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精神和象徵了,釉裡紅這個品種是從元代中後期開始成熟起來,它真正的成熟期是到了明朝洪武年間。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朱本身就是紅色的代名詞,一統江山後很順理成章的紅色這一概念就滲入到了各個領域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和發揮。瓷器也就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載體,加之明初瓷器製作工藝的不斷發展進步,才能使我們看到如此美麗的古代藝術瑰寶,所以我們更應該去尊重,愛護與傳承屬於我們自己的藝術和文化


【Q】我知道您一直在收藏嘉靖萬曆時期的殘器標本,您將這樣一隻明早期的洪武名品收入囊中,想必對明早期作品也是有很深的情懷,在您的眼中,明早期的產品為何如此的吸引人呢?


首先我想說明一點,很多人提起明代瓷器就認為是粗大明,我覺得這樣說是不準確的,每個時期都有它自己的文化與工藝特點,每個時期也都會有粗和精的作品,明代瓷器大部分比較粗獷的風格也正是印證了這個階段的時代特徵,所以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這個時期的器物


就這隻釉裡紅碗來說,第一次見到它的時候就被它獨特的紋飾所吸引了,一般我們見到的洪武這類大碗的紋飾都是纏枝花卉的,像這隻外壁繪折枝四季花卉題材的大碗十分罕見


所見一隻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四季花卉表達了古人對於一年四季美好生活的期待和追求,讓我對這隻碗一見傾心


【Q】明代官窯器一直深受明清藏家的喜愛,拍賣會中也屢屢創下高價,對於明代官窯器物的收藏與投資,您給新進場的藏家一些建議是什麼呢?


對於新進場的藏友和朋友們,我的建議是:


第一,要有一顆平常心,千萬不要抱著撿漏或者一夜暴富的心態去收藏


第二,要去信用度高真品率高的拍賣公司去看東西,買東西


第三,就是要交朋友,真正有學問有學識的朋友,作為良師益友可以不斷的學習與提高自己的鑑賞能力



古人從來沒有停止過對紅釉器物的追求,大富大貴之色最能體現皇家之風範,大明帝王的審美,在四季花卉中驚豔了後人,洪武的內心世界隱藏在花間一壺酒之中,傲骨之氣,站在寒風中,笑看人生大起大落


部分文字 / 圖片來自網絡




感謝您的閱讀與轉發


相關焦點

  • 珍稀釉裡紅
    杯撇口,深腹,瘦底,下承以中空竹節式高足。通體施青白釉。杯身塗抹3塊釉裡紅斑,並置一小圓系,杯底和高足以子母榫相銜接,可以自由轉動而不脫開。此杯裝飾斑塊發色鮮豔,似晚霞般美麗,實屬難得之珍品。此碗的造型和紋飾構圖都具有鮮明的時代風格,為洪武釉裡紅瓷器的代表作品。特別是其釉裡紅紋飾的發色,在傳世或出土的洪武釉裡紅瓷器中,稱得上較為純正。 釉裡紅纏枝牡丹紋軍持 明洪武高14cm,口徑2.3cm,足徑7.1cm
  • 瓷中貴族(青花釉裡紅)不同時期的釉裡紅如何鑑定 2
    洪武釉裡紅纏枝牡丹紋軍持 一、洪武釉裡紅 早期的洪武釉裡紅髮色多呈黑紅跟元代是差不多的,發色不夠鮮豔,可能是因為比較難以燒制,洪武中、晚期的釉裡紅較多呈純正紅色,同時還經常帶有露釉、淌釉等時代特徵,總體而言,時代特徵還是比較明顯的,很容易與其他朝代製品區分,如下圖,此器為洪武后期製品可能性比較大,釉裡紅髮色呈暗紅,由於釉水厚,器足出現明顯淌釉現象(現在仿品一般沒有相似的淌釉現象)
  • 釉裡紅
    由於青花與釉裡紅所需的窯內還原氣氛差距較大,能在一窯一火中獲得靖灌二妙,足見繪製者技藝之高超。釉裡紅呈色紅豔的大多釉色乳白,呈色灰暗的大多釉色趨灰。洪武初期釉裡紅顏色還很難把握,製品多呈黑紅,不夠鮮豔,甚至有些燒成了「釉裡黑」也未被打碎埋掉,其有赭紅色(局部有綠苔點)、醬紅色(有暈散)、赭褐色(有綠苔點和暈散)、黃褐色、黑褐色等,呈色極不穩定。
  • 瓷中貴族 - 釉裡紅
    從現有史料來看,釉裡紅瓷器應該創燒於元代,成熟於明代,輝煌於清代,是將含有金屬銅元素為呈色劑的彩料按所需圖案紋樣繪在瓷器胎坯的表面,再罩以一層無色透明釉,然後入窯在1350℃以上的高溫還原焰氣氛中一次燒成。當然,各代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精品的產生。特別是元代中後期,這種制瓷技術得到了提高,從現有的實物來看,釉裡紅的發色還是有不錯的表現。
  •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明洪武釉裡紅牡丹紋大盤,明初釉裡紅中的珍品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明洪武釉裡紅牡丹紋大盤,明初釉裡紅中的珍品中國古代瓷器燒造,在經歷了唐朝的起步階段,宋朝進入了一個比較鼎盛的時期。宋朝的瓷器大多呈現單一釉色,除鈞窯瓷器由於窯變以外呈現了多色的情況,大多數瓷器在使用的時候只是一種釉料,因此都屬於單色釉。
  • 抖音花間酒人間月什麼歌?《花間酒》誰唱的歌詞完整版
    近段時間以來,在抖音上面有一首很火的歌曲,這首歌當中有一句歌詞是:花間酒人間月,這是一首什麼歌呢?據悉,這首歌的歌名叫做《花間酒》,一起來看一下這首歌的演唱者及歌詞介紹。  1、抖音花間酒人間月是什麼歌  「花間酒人間月」是來自於歌曲《花間酒》當中的一句歌詞,演唱者是澄海伯伯。
  • 花間一壺酒——春分節氣大餐
    正是一年春好處,雖因疫情防護,我們無法到處走動,可是也可以因為無法到處走動,把心安住,好好感受春天的生發之氣,好好為家人和自己做一頓順應天地的時令節氣飯菜,過日子不僅僅是幾月幾號,還有驚蟄、春分、穀雨……在廚房裡演繹節氣味,讓身心遨遊在天地裡。食材與土地,美食和精神,吃當地、吃當季,讓身體開開心心健健康康。
  • 故宮藏極品釉裡紅瓷器
    釉裡紅:釉裡紅瓷創燒於元代。它的最大特點是燒制難度大,成品率極低。釉裡紅是以銅為著色劑,在白胎上直接繪製各種圖案紋飾,在上面施一層釉,銅在高溫還原焰中發出了紅色,所以名叫「釉裡紅」。銅離子對溫度極為敏感,在窯爐中火候不到,呈現黑紅色或灰紅色;火候稍過,銅離子便揮發,從釉層中溢出,呈現特有的飛紅現象或乾脆褪色,紋飾不連貫。當時燒柴窯很難控制窯溫,只有憑把樁師父的經驗,無法大規模生產,所以釉裡紅產量一直很小。
  • 釉下彩是什麼?
    「窯彩」也是釉下彩的一種叫法,製作方式為用釉料在素坯上畫各種紋飾,然後罩上白色透明釉或其他淺色面釉,就可以燒了,出窯後就是一件完整的釉下彩瓷器。釉下彩什麼時候出現的?漢末三國時期,曾出現過以赫色簡單地點彩來作為陶瓷裝飾,這標誌著釉下彩的出現。真正的釉下彩應該是唐代開始的,以長沙窯為代表。
  • 花間一壺酒——《唐詩素描》的意象與意境
    詩酒縱橫的唐代,詩人多情,一切景、事、情皆能入詩,心中有物,移情於景,萬物皆為我心,詩意風雅,「碧紗如煙」「獨坐幽篁」。王國維《人間詞話》中說:「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曾冬老師的《唐詩素描》,以寫者之心,揣度詩人之情,萬物皆有曾冬之色彩。詩中意趣多風雅,花酒如畫皆文章。
  • 「雲上博物館」濟南市博物館為您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元釉裡紅折枝...
    其造型上的獨特之處是:頸較細,頸部中央微微收束,頸部向下逐漸加寬過渡為杏圓狀下垂腹,曲線變化圓緩;圈足相對較大,或內斂或外撇。這種瓶的造型定型於宋代,歷經宋、元、明、清、民國至現代,成為中國瓷器造型中的一種典型器物。「玉壺春瓶」之名因詩句「玉壺先春」而來,也有說是因「玉壺買春」而得名。
  • 「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老魷魚版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前幾天,有網友在微博上,把最後這句改為「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在網上徵集下文,卻引發全民的創作熱潮,三天之內點擊量超過三百萬,轉接詩詞十萬首,評論近三萬條。周六晨醒,老魷魚躺在床上掐算周末兩天的安排,1033廣播電臺組織大家今天到平武平通看梅花,明天去三臺三元賞油菜花,花地裡吃火鍋。
  • 元代釉裡紅特徵,看這篇就夠了!
    這一成就對後來的陶瓷業有著深刻的影響……元代燒造成功的釉裡紅是一種名貴的釉下彩,元以後歷代都有燒造,釉裡紅的著色劑也是銅的氧化劑,它的發明顯然也是跟鈞窯有關。元代釉裡紅玉壺春瓶3、元代景德鎮窯工們對銅紅釉呈色做了深入探索,再結合同一時期使用氧化鈷料燒制青花瓷的做法,終成就了元代景德鎮釉裡紅創燒成功的歷史
  • 徐徐:但丁的煉獄之火和釉裡紅的涅槃重生
    公元1278年,元王朝建國之初,就在景德鎮設立「浮梁瓷局」,統管全國貢瓷燒造。全國各地尤其是戰亂地區的優秀工匠紛紛遷居景德鎮,使景德鎮的陶瓷燒造技術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很多新的陶瓷品種在此燒製成功。至元中期,燒制出了一種罕見的陶瓷品種——釉裡紅瓷。   陶瓷是泥與火的藝術,而釉裡紅正是來源於烈火中的淬變。
  • 用散文釀製「花間一壺茶」 作家潘鳴帶讀者「回到」川西壩子「慢...
    花間一壺茶,且讓我把盞臨風,獨品這一襲清寧。」9月26日,初秋的細雨浸潤著旌韻高槐,鄉村小道旁,染雲山房中,《花間一壺茶》的誦讀聲響起。這是四川德陽作家潘鳴,歷時3年左右創作的散文集。當天上午,潘鳴在德陽市旌陽區高槐村舉行的研討會上,分享了他的創作體會和心得。
  • 花間一壺酒,一杯送過往,一杯敬明天,唯願莫負四月好時光!
    都說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光如此明媚,歲月如此靜好,你怎舍辜負?好好告別過去,迎接全新開始。把這些話送給你,願你新的一月,好好愛自己,好好擁抱自己。再堅持一下,再努力一點哪怕只有一點點的進步,也要積極一點,勤奮一點,就會離成功更近一點。運動一日,可得一日康健。
  • 一道釉:明清單色釉瓷名品選輯
    黃釉器為明代單色釉中較為名貴的品種,以弘治朝燒制者最佳,號稱「嬌黃」,拍品為嘉靖早年所生產,其時距離弘治未遠,猶有「嬌黃」風採。拍品底部圖拍品尺寸較大,盤形規整,內外壁均施黃釉,釉面勻淨溫潤,色澤鮮亮嬌嫩,習見嘉靖中晚期黃釉器多釉色濃重,似拍品發色均勻純正者,較為少見。
  • 一壺酒,一局棋
    棋講究清幽淡雅,靜如處子;酒講究放蕩不羈,動如脫兔。朋友敘舊,自是悠閒處「楚河漢界」,先品茗,後品酒。有酒一壺,更是豪放輕狂,棋與酒自成一家,相得益彰。棋棋人有謙謙君子,亦有豪邁奔放之人,但下棋之人不飲酒卻為極少數。
  • 粉引手刷釉巖陶手拉壺|樸實無華,趁手實用,簡約百搭
    大繁至簡,對於茶器來說也是如此,今天就為大家帶來這樣一款耐人尋味的粉引手刷釉巖手拉壺。 而因為草本灰釉中的矽酸類及蘇打成分在與胚胎中的鐵質於高溫燒成時,會交互產生緋紅的質感,因此,粉引瓷器有一種白裡透紅的感覺。
  • 「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是什麼意思?
    我國是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在幾千年的歷史中,出現了許許多多的文化。在眾多的文化中,詩詞文化是比較廣泛流傳的文化了。不止是古時候的詩人們喜歡吟詩作賦,就連現在的好多人其實也是非常喜歡詩詞的。現在我們經常能夠在朋友圈看見的那些被大眾所熟知的網紅句其實都是根據古詩詞改編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