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睡一個好覺?

2020-12-18 澎湃新聞

原創 Lachel L先生說

本文共有 6400 字

如果覺得頁面很長

那是因為留言很多

恰逢雙節,祝關注「L先生說」的各位朋友:

國慶節快樂,中秋節快樂,假期快樂!

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的關注和支持!

今天本想休息一天,但想想,反正待在家裡也沒有別的安排,不如寫一篇文章,整理一下我這幾年學習「睡眠」的心得和經驗。希望能幫到有相同困擾的朋友。

我平時經常說一句話:大多數身體和心理上的問題,除非是有生理病症,否則,一般都可以通過三種方式改善:

良好的睡眠,適當的運動,以及充分的社交。

但在現代生活中,許多人可能難以保證足夠的運動量,也可能沒有太多的機會去社交,那麼,維持健康的底線,就是一定要保證有良好的睡眠。

但是,什麼叫良好的睡眠呢?怎麼樣才能擁有良好的睡眠呢?

我在 中講過:許多人對睡眠和「熬夜」的理解,其實是有偏差的。很多人以為「熬夜」就是睡得晚,每天一兩點睡覺就是「熬夜」,長此以往會很傷身體。

其實這是不對的。

早在1976年,通過大規模的測試和跟蹤調查,心理學家就已經發現,在人群中,大體上存在三種類型的睡眠偏好:

1)晨型人,又稱「雲雀」,傾向於早睡早起,約佔人群比例的25%;

2)夜型人,又稱「貓頭鷹」,傾向於晚睡晚起,約佔人群比例的26%;

3)正常人,又稱「蜂鳥」,介於兩者之間,約佔人群比例的49%。

這個結論在往後的40多年裡,經過相當多的檢驗和研究,但結論大體上差別都不大。

所以,一個晨型人,可能的睡眠偏好也許是22點入睡、5點起床;而一個夜型人,可能會習慣於凌晨1點入睡、8點起床。前者一定比後者更健康嗎?不一定。這只是因為他們的基因差異而已。

但我們這個社會,似乎很推崇早起(如同鼓勵外向一樣),認為早起才是健康、積極、上進的表現 —— 要不要這麼為難我們這些內向的夜型人啊……

有趣的是,一些研究表明:晨型人的性格特徵,往往伴隨著較高的自律、自信、責任感,擅長聚合思維;而夜型人的性格特徵,則往往傾向於開放、聰慧、敏捷,擅長發散思維。

所以,如果你也經常看到這樣的雞湯,諸如「我每天都是5點起床,開始自律的一天」,接下來跟著一連串的計劃安排,千萬不要對自己感到沮喪 —— 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並不意味著哪一種更好,只是單純地不適合你罷了。

那麼,既然早睡晚睡並不影響健康,那麼如何衡量「良好的睡眠」呢?

我總結了三個標準:

1)睡得好:睡眠過程中不受外界幹擾,不會反覆多次醒來;

2)睡得夠:睡眠長度要足夠。按照 NAF(美國國家睡眠組織)的推薦,成年人的睡眠時間應控制在7-9小時之間;

3)睡得穩:每天保持同樣的入睡和起床時間,儘量不要打亂節奏。

只要能做到這三點,不論你幾點睡覺、幾點起床,大體上來講,就是良好的睡眠。

為什麼要強調睡眠呢?如果不能做到良好的睡眠,對健康會有什麼負面影響呢?

大體上說,會有三個方面的影響:

第一點,可能也是最嚴重的,就是提高阿茲海默症的發病風險。

雖然阿茲海默症的病因尚不明確,但目前學術界的共識是:阿茲海默症跟大腦中「β-澱粉樣蛋白」的堆積有高度的相關性。這種蛋白堆積越多,就會破壞大腦神經元的正常功能,蠶食我們的記憶和思考能力。

2019 年波士頓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當人進入睡眠之後,血液會流出大腦,而腦脊液會流入大腦,徹底「清洗」一遍大腦,帶走代謝的廢物 —— 這裡面就包括β-澱粉樣蛋白。

如果長期缺乏睡眠,大腦就無法得到徹底、有效的清掃,那麼β-澱粉樣蛋白就會慢慢堆積,從而提高阿茲海默症的發病風險。

過去,阿茲海默症一般高發於65歲之後的老年人,但近幾年有慢慢年輕化的趨勢,一個可能的原因就是因為大家都缺乏睡眠。

第二點,就是破壞你的認知能力。通俗來說就是「讓你變笨」。

我們學習和記住知識,是需要大腦進行「整理」的,也就是剪除無效的神經元連結,強化重要的神經元連結,讓大腦變得更加有序。這個過程在什麼時候產生呢?就是睡覺的時候。

如果長期缺乏睡眠,大腦就會變得越來越混亂、無序,從而更不容易記住事情、想起事情,降低我們的思維能力。

第三點,是降低你的全身機能,緩慢地讓你整個人「生鏽」。

如果長期處於睡眠失調之中,大腦就會下意識地認為外界的環境「不安全」,從而會產生什麼樣的反應呢?

調高杏仁核的敏感程度,降低前額葉皮層的調控力,調高 HPA 軸(身體中應對壓力的部位)的敏感度,讓整個人進入應急狀態裡面……

這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暴躁,易怒,免疫力降低,容易焦慮不安,情緒波動,頭痛,難以集中注意力,等等。

而且,如果長期缺乏睡眠,大腦可能會在清醒的時候遭遇「意識斷片」—— 也就是,你會突然一恍神:我剛剛在做什麼?好像意識突然間被關上了,又突然被打開。

這背後的原因,就是部分腦區因為過度疲勞,暫時進入了休眠狀態。想一想:如果你剛好在開車,會有多危險?

35歲之前,你可能不會覺得「睡眠不足」會有什麼直接的影響,甚至如果你只有20多歲,偶爾的通宵或熬夜可能還會帶來代償效應,讓你感覺神清氣爽 —— 但缺乏睡眠對你身體的影響,是實實在在、不斷積累的。

像我現在,感受就非常明確。十年前,通宵、熬夜都是家常便飯,毫無感覺。但現在,只要一天打破了入睡節奏,第二天或第三天一定會頭痛,然後一整天都會荒廢掉,非常難受。

所以,無論你年紀多大,從事什麼樣的工作,讓自己保持至少「好、夠、穩」的睡眠標準,都是極其重要的。

可能有朋友會問:我每天只睡4-5個小時,但感覺也還好,沒有這些問題呀?

這是因為,人的睡眠需求是受基因調控的。某些基因的突變,可以縮短睡眠需求,使得這些人只需要每天5小時左右的睡眠。但是(敲黑板):這樣的人是極其極其稀少的,可能不到萬分之一。所以,一定不要以身試法,請保證每天至少7.5小時的睡眠!

當然,睡得太多也不好。2019 年,英國倫敦大學一項針對 40 萬人的研究發現:睡眠時間低於7小時和高於9小時,都會造成參與者在認知測試方面的得分下降。也就是說:睡得太長、每天平均超過9小時,也是不好的。

(不過我想,大家應該不會有這個困擾吧?就不多說了)

那麼,說了這麼多,究竟怎麼樣才能實現「良好的睡眠」呢?

這真的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相關的經歷,但我個人這幾年以來,反反覆覆經歷過很多次的失眠,也嘗試過很多方法。所幸,慢慢地在改善了。

所以,我深知失眠的痛苦,也深知睡不好,究竟會有多大的負面影響。

下面我會分享4種對失眠比較有效的方法,如果你也有相同困擾,希望能對你有用。

1. 認知行為療法

(CBTI,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

用認知行為療法來改善睡眠,在國際上是非常通行的做法,但國內還不太普及。

就在今年不久前,挪威科技大學在柳葉刀上發布了一篇論文。這項針對近2000人、持續了2年的研究發現:線上數位化認知行為療法不僅能夠有效緩解失眠,而且有助於降低失眠者對安眠藥物的依賴性。

那麼,什麼是認知行為療法呢?它的核心其實就是「認知重建」。

想一想,你失眠的時候,整個人是什麼狀態?通常來講,是心裡有一些負擔,有一些需要操心、煩惱的不確定的事情,它們徘徊在你的腦海裡,令你不由自主地想到它們,從而在床上輾轉反側,對不對?

這些想法未必是真實的,甚至可能完全是胡思亂想,但它們會不斷喚醒大腦的警惕機制,讓大腦進入「反芻」狀態 —— 也就是在內心深處一遍又一遍地確認、回想,從而越來越清醒。

CBTI 告訴我們,要想好好睡覺,你就得直面它們,並且改造它們。

具體如何操作呢?CBTI 的基本方法是:當你感覺內心有很多焦慮和壓力時,試著遵循這三步法:

1)把這些令你感到焦慮的念頭寫下來;

2)針對每一個念頭,進行真實性評估;

3)用更加現實的想法來替代這些念頭。

舉個慄子:部門下個季度要改組,你很擔心會被分配到其他崗位,導致收入下降。這個念頭縈繞在你腦海裡,讓你一直睡不好,怎麼辦?

這個時候,你就不妨利用白天的時間,先誠實地面對內心的聲音:

我之所以睡不好,是因為我擔心會被改組,導致收入下降。

隨後,是用一系列的 CBTI 工具,來針對這個想法進行評估和分析。

我自己常用的方法,是這麼幾個:

證據分析:支持它的證據有哪些?不支持它的證據有哪些?

概率評估:綜合雙方面的證據,它實現的可能性有多高?

行為分析:我可以做些什麼來降低它發生的可能性?

後果分析:萬一它發生了,可能對我產生什麼樣的後果?

最壞準備:最壞的情況下,我會怎麼樣?我可以如何來改善這個最壞的情況?

應用到這個例子裡,就可以是:

找其他同事或領導聊一聊,了解部門改組的計劃和安排;

給自己做個分析,列出「不會被改組」和「可能被改組」的理由和可能性,讓自己看到全面的結果;

思考:萬一真的被改組了,我的發展路徑會受到什麼影響,是長期影響還是短期影響?短期影響能否通過其它方式(如開源節流)緩解,長期影響的話,是否要考慮離職?如果離職的話,我可以做些什麼,來讓它對生活的影響最小化?

諸如此類。

簡單來說就是:把不確定的焦慮,轉化為切實的行動。

最後,再通過行動和分析之後的結果,告訴自己:

我有很大的可能性不會被改組;

哪怕被改組了,結果很可能也沒有我想像的這麼糟;

就算真的這麼糟,也沒有關係,最壞的結果不過是離職而已。就算離職了,我也可以把它當作一個休息和重新規劃職業路線的機會……

每晚睡覺前,用這些經過你的分析、更加現實的想法,去替代掉腦海中那些模糊的、負面的想法,讓大腦知道「我已經做好了準備」,從而,來重建你的認知,逐步把大腦引導回正軌。

要注意一點:大腦是沒辦法「不想東西」的 —— 所以,不要試圖讓自己「不想這些事情」,這是做不到的。大腦能做到的,唯有「用新認知代替舊認知」。這才是改變認知、讓大腦重新穩定下來的正確方式。

這當然不是一蹴而就的,慢慢來。重點在於:把握住大腦中這些想法的不確定性,用理性去剖析它們,讓它們慢慢變得明晰、清楚、確定,從迷霧中顯露出來。

還是那句話:使得我們恐懼的,往往不是對象本身,而是對於它本身的不確定性。正是它本身的「失控感」,讓大腦不得不花費認知資源和精力來處理它。而在這個處理的過程中,它的威脅感和負面影響,就會被一遍遍地放大。

這就是造成我們壓力和負擔的最大因素。

一旦你開始去降低它的不確定性,開始試著去掌控你的想法,開始用「可控」代替「失控」,哪怕它本身依然非常糟糕,也可以大大地減輕大腦的負擔,從而讓自己能夠以更好的狀態,去面對可能的威脅。

一切的恐懼和焦慮都源於自己的內心,把握好自己的內心,其實就沒有什麼好恐懼的。

2. 睡眠限制療法

(SRT,Sleep restriction therapy)

睡眠限制療法的核心,就是一句話:儘可能減少你在床上的時間。

你平時是不是會有這樣的習慣:

上床了,捨不得睡覺,通常還會刷一會手機,看一會文章,直到眼睛感覺睜不開了,才放下手機睡覺;

早上醒來,感覺沒睡夠,不捨得起床,於是,再刷一會手機,讀一會新聞,看幾個視頻,等「完全清醒了」再起床;

周末,閒在家裡無所事事,於是躺在床上追劇、看電影、吃薯片、喝可樂……

這種習慣,長期來看,對睡眠其實是有害的。因為它會迫使大腦在床上保持清醒,從而打亂你的睡眠節律。

久而久之,你真正的睡眠時間會被壓縮,也很容易變得越來越淺。簡而言之:入睡晚,醒得早,容易被打擾。

所以,SRT 的理念是:除非進入睡眠,否則,能儘可能不在床上,就不要待在床上。

舉個慄子:如果你習慣12點上床,8點起床,但你實際上只在1點-7點之間睡覺,那麼第一步就是:縮短你在床上的時間,儘量幹點舒緩的事情,待到1點才上床,然後7點醒來立刻起床。

剛開始肯定會不習慣,需要持續至少一星期。等到你稍微習慣這個節奏,能夠做到上床後立刻入睡,醒來後立刻起床了,再把上床的時間提前約15分鐘,也就是約12:45上床。

同樣,持續至少一星期,直到你習慣了這個節奏為止。

這樣循環往復,每次提前15分鐘,持續1星期以上,直到你每晚的睡眠能夠落在7-9小時的區間內,並且夜間不容易醒來,就可以長期維持這個節奏了。

當然,建立了穩定的睡眠節奏之後,要保持的,就是讓手機離開你的床頭,一定要控制自己「上床玩手機」的習慣。

為什麼呢?因為調控睡眠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光線。

在原始時代,我們習慣了在白天起床,在夜晚睡覺,因此,大腦通過逐漸進化,適應了這個過程。當處於黑暗之中時,我們的大腦開始分泌褪黑素,告訴身體「停止機能」;而處於強光照射下時,褪黑素停止分泌,身體開始恢復正常機能。

光照的強度,使得我們能夠維持一個穩定的生理節律,得以在睡眠和清醒之中交替。

所以,如果在睡前一直玩手機的話,會有什麼後果呢?手機的強光照射會影響褪黑素的分泌,致使大腦的指令不斷往後延,從而打亂睡眠節奏,使得我們整體的睡眠時相發生偏移 —— 原本可能是 00:00 - 07:00,慢慢地變成 00:30 - 07:30、01:00 - 08:00……

但在現代社會裡,你的起床時間基本是比較穩定的。這就導致了:你實際上並沒有睡夠足夠的時間,只是大腦以為「睡夠了」而已。

長此以往,你相當於不斷在積累你的疲勞值,不斷在透支自己的身體。

好好對待自己的身體,該睡覺,就別再給它增加負擔。

3. 刺激控制療法

(SCT,Stimulus control therapy)

我在之前的文章 裡,提到過一個非常有效的做法:

如果你在床上感覺睡不著,就立刻起床,做一點輕鬆、舒緩的事情,等到有困意了,再入睡,千萬不要在床上「輾轉反側」。

為什麼呢?因為大腦是會不斷得到訓練的。在床上輾轉反側,會在大腦和床之間建立一種不正確的聯繫。久而久之,大腦會將「清醒」和「床」捆綁起來,到時要真正地入睡,就非常困難了。

這其實就是刺激控制療法的核心理念:在「床」跟「睡眠」之間建立強聯繫,避免其他聯繫來幹擾它。

你會發現,SCT 跟 SRT 很相似,但又有不同之處。SCT 的核心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只有當你困得不行了,才去睡覺。

通過這種方式,讓大腦慢慢習慣「一上床,就睡覺」。

具體來說,可以遵循這幾個步驟:

1)固定一個不變的起床時間,用起床時間來倒推、決定你的入睡時間。

舉個慄子:如果你9點上班,那就不妨8點起床。定好鬧鐘,每天雷打不動8點起,觀察一段時間,看自己在晚上大約幾點鐘會開始感到困 —— 這就是最佳的上床時間。

2)只有在困的時候才上床,不困不要上床。

這裡面很重要的一點,是區分「困」和「疲勞」。

很多人都有一種感受:很累,但上床了又覺得大腦很興奮,不想睡。這個時候,其實你是處於疲勞之中,但你並不是真的困。這個時候是不適合上床的,你可以做一些放鬆的事情,比如讀讀小說,看看紀錄片,想一些簡單的問題,等等,讓你的精神得到放鬆。

那麼,什麼樣才叫做「困」呢?是需要非常努力跟睡意對抗。比如:眼睛完全睜不開,大腦完全轉不動,看到的東西沒法進入意識裡,產生「意識斷片」……諸如此類。

一旦你進入這個狀態,當機立斷去睡覺。這就是最好的,建立「床」和「睡眠」強聯繫的機會。

3)如果在床上睡不著,立刻起床,做點平靜的事情,等有了困意再上床。

這一點我已經有豐富的心得了(笑)。一旦我在床上,過了大約20分鐘還是睡不著,我就果斷起來,讀一些越讀越困的東西,比如數學、算法、生物學、物理學……反正,要麼能夠產生困意,那我就去睡覺;要麼,也能多多少少增長一點知識嘛。

同樣,如果產生困意,上床,依然睡不著,那就再起床,按照這個做法循環往復。

按照這三個步驟去練習,你的睡眠狀況一定會有改善。

最後,說一個重點:

我曾經體驗過什麼情況呢?按照 SCT 療法,反覆上床-下床折騰好幾次,結果天亮了,於是完全沒有了睡意。

但這並沒有關係。一定要理解一點:

人體是一個適應能力很強的系統,偶爾的波動不會有什麼嚴重後果,只有當長期處於不良狀態時,系統才會受損。

也就是說:偶爾睡不好、失眠,可能會讓你第二天不太舒服,但對身體並不會有多嚴重的傷害。

千萬要避免這樣的心理:

睡不好了,完了,我又要遭受失眠的痛苦了;

今晚又失眠了,會不會影響我明天、後天的狀態?

我就是睡不好覺,這大概就是命吧,我沒法控制……

這些,其實就是 CBTI 療法中,必須要避免的「負面思維」。

更好的做法是什麼呢?是用下面這些想法,去替代它們:

我之前睡得挺好,今天只是一個波動,不要受到影響,我能夠克服它。

偶爾的失眠不會影響狀態,我可以好好安排我的工作,要事先做,儘量不受影響。

許多人都會受到失眠的困擾,但只要我運用這些技巧,我一定可以改善它,因為它們已經被很多人驗證有效了。

沒有什麼能決定你,只有你自己能決定你自己。

4. 睡眠衛生和放鬆

最後,簡單提幾個睡眠衛生和放鬆方式。要注意的是,它們只能作為輔助的方式,要結合前面三個療法來使用。

比如:

睡前4小時內不要運動,避免茶和咖啡的攝入,儘量少喝水;

睡前1小時內,不要去想令你焦慮的事情,做一些舒緩的事情,比如看看書;

可以考慮一下明天的安排,把要做的事情寫下來,列出清單,清空大腦的負擔;

試一試正念冥想。保持緩慢、均勻的呼吸,保持對腦海中念頭的觀察,「看」著它們起起落落。只觀察,不投入。

漸進式肌肉放鬆:從腳開始,儘可能緊繃,保持10秒,然後放鬆,像這樣依次緊繃-放鬆每一個肌肉群。

把燈光調暗,採用昏暗、冷色調的光線,入睡前關掉所有燈源,拉好窗簾,保持臥室的完全黑暗。

(當然可能有些朋友,需要開著燈才能睡著,這種也是沒有關係的,只要身體適應了就好)

……

希望今天這篇文章,能夠幫助你重建對於睡眠的認知,幫你克服一些困擾。

畢竟,好好睡覺,也許是最簡單、成本又最低的,保養身體的方法了。

—— 閒聊時刻 ——

1. 18 年也寫過一篇講睡眠的文章,這篇文章算是它的超級全面升級版,看這篇就行啦。

這篇文章之所以放到國慶發,也是希望,有睡眠困擾的朋友,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好好給自己做一個分析,調理一下自己的睡眠狀況,爭取改善過來。

2.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隨著年齡增長,所有人整體的睡眠時相都會前移。原本 00:00 - 08:00,可能會變成 23:00 - 07:00、22:00 - 06:00……

像我自己,雖說是夜型人,但我現在基本都是12點多睡覺,再也熬不到2點了。

大家也一樣,儘量去感受自己的身體,感受它的反饋和體驗,不要給自己太大的負擔喔。

3. 可能有朋友會問:喝咖啡能抵抗睡意嗎?

答案是可以的。我們產生困意,是因為腺苷這種物質,而咖啡因可以跟腺苷受體結合,從而使得腺苷無法作用於大腦,進而減少睡意。

但究其根本,它也只是能讓你「不困」而已。如果你不睡覺,對身體的傷害是切切實實存在的。而且,這樣會更不利於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

所以,依靠咖啡提神,偶爾可以用用,但千萬不要依賴。

4. 最後,講一下:如果你的睡眠問題比較嚴重,最好做一個「睡眠日記」,大致記錄下面這些問題:

每天幾點上床,大約幾點入睡(估計),幾點醒來,幾點起床;

睡前都做了哪些活動,有什麼樣的感覺;

有哪些想法可能影響了你的睡眠;

今天採取了什麼措施來幹預睡眠(上面講到的4種療法);

採取幹預措施之後,是否感覺哪裡產生了變化。

諸如此類。這會更加方便你監測和分析自己的睡眠狀況,從而更好地調控它。

祝大家都能擁有良好的睡眠!

雙節快樂。

原標題:《怎樣才能睡一個好覺?》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人到中年,怎樣才能睡個好覺?這7點你要知道
    要說當媽後最大的願望是什麼,真的很想說:睡個囫圇覺。其實,在當媽之前,並沒有覺得睡覺是個問題,什麼睡不著、睡不夠、睡不踏實之類,根本不存在的。但自從當了媽之後,幾乎每個夜晚都會醒來好幾次,要麼查看娃的狀況,要麼被娃吵醒。
  • 斯坦福高效睡眠法(如何睡一個好覺)
    斯坦福高效睡眠法(如何睡一個好覺)如何睡一個好覺提升我們白天的活力精神:首先我們要了解睡眠,睡眠分為兩種:第一是REM睡眠:即快速眼動睡眠(Rapid Eyes Movement)在此睡眠階段,眼球會不由自主地快速移動,大腦保持微清醒,身體保持休息狀態又叫淺睡眠。
  • 「人睡三覺,命比紙薄」是什麼意思?哪三覺不能睡?睡了會怎樣?
    隨著社會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開始注重身體的健康,畢竟生活那麼美好,壽命長一些,才能夠更好地享受生活,所以大家都加入了養生的大軍。其中比較在乎的就是睡眠,還查閱了不少資料,尋求古人的方法,在民間俗語中有一句叫「人睡三覺,命比紙薄」,那這是什麼意思,是不能睡覺嗎?一起來了解一下。
  • 怎樣才能睡個好覺?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工作、家庭壓力大,晚上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 晚上睡不夠、睡不好,白天渾身酸痛、四肢乏力、頭昏腦脹? 睡不著、淺眠、早醒、多夢等睡眠時間不正常,以及睡眠中出現異常行為的睡眠障礙,正在剝奪著越來越多人的睡眠。
  • 老話說「人睡三覺,命比紙薄」指的是哪三覺?多數人或許還不知道
    睡覺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但是在我國這樣一個博大精深的文化大國,有這樣一句老話說得好,人睡三覺,命比紙薄。這又是什麼意思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老話說「人睡三覺,命比紙薄」指的是哪三覺?
  • 睡個好覺,更助於減肥
    睡個好覺讓你瘦得更好換句話說,熬夜不睡,你的身體連脂肪都沒法分解。這個解釋似乎更加合情合理,因為我們都有同樣的感受:在睡不好覺的時候,無論是實際睡眠時間不足,還是睡眠質量低下,都會讓人在白天時感覺昏昏沉沉,全身酸懶,缺乏活力。
  • 俗語「人睡三覺,命薄如紙」,是指哪三覺?經常睡,會咋樣?
    其中比較在乎的就是睡眠,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覺,只有睡得香、睡得熟,我們的身體才能通過睡眠得以休息和重啟,才能在新的一天達到最高的工作效率和學習效率,才能真正把生活過得充實、富有意義。俗話說得好 「人睡三覺,命比紙薄」,那麼,所謂的「三覺」,具體是指哪三覺呢?
  • 這屆年輕人,想睡個好覺有多難?
    為了睡個好覺,我想了許多辦法。比如我曾偷吃姥姥的阿普唑侖,但是處方安眠藥的副作用太大,第二天腦子昏昏沉沉,太影響工作狀態。於是我只能選擇物理抗失眠——白天控制咖啡攝入量,晚上做有氧運動,用艾蒿泡腳,睡前戴上眼罩和耳塞,偶爾還會吃一片褪黑素。但狀況依然不理想,幾乎每天都是凌晨2點以後才能睡著。
  • 《失眠療愈》:這本書能讓你睡個好覺
    如何才能療愈失眠呢?一、什麼是正常的睡眠?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睡覺要睡8個小時,成了人們的一種常識。只要意識到自己沒睡足8小時,就會產生焦慮。這個常識是錯的。8小時其實是每晚的人均睡眠時間。每個人的睡眠時長都是不一樣的。就像飯量一樣,沒有統一標準。
  • 俗語:「人睡三覺,命比紙薄」,是指哪三覺?你睡對了嗎?
    俗語:「人睡三覺,命比紙薄」,是指哪三覺?你睡對了嗎?根據統計數據,人的一生中有一半的時間都在睡眠中度過,可見睡覺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很多人也認為睡覺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只要躺下來睡著就好了。但古人卻說:「人睡三覺,命比紙薄」,這是什麼意思呢?指哪三覺呢?第一種覺是指「顛倒覺」,也就是該睡覺的時候不睡覺,該起床的時候不起床。我們人類始終認為,最有規律的作息時間就是和太陽一致的作息時間。
  • 農村俗語「人睡三覺,命比紙薄」,是什麼意思?具體指哪三覺?
    所謂的長壽之人必會睡覺,就道出了睡覺對於人體養生的重要性,一個人只有擁有一個恰當好處的睡眠,才能讓身體各個器官得以正常運轉,而睡覺其實也有很大的講究,並不是隨便一個時間段閉上眼睛就可以了。人睡三覺,命比紙薄,是什麼意思?人這一生中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睡好覺才能讓身體保持健康。
  • 「人睡三覺,命比紙薄」,這句話你真懂嗎?有三種覺真不能睡!
    千萬不能「睡懶覺」有一句老話就對這個問題做出了一定的解釋,古人說:「人睡三覺,命比紙薄。」相信大家也是很快就能理解到其中的字面意思。倘若我們平時睡覺睡多了,身體就很容易出現問題,不過這句話的含義並不僅止於此,當中所提到的「三覺」分別指的是懶覺、顛倒覺以及悶頭覺,這句話的核心思想就是為了批評這三類休息方式的。 所謂不能睡懶覺,相信大家都是深有體會。
  • 睡得久不代表睡得好!掌握黃金90分鐘法則,今晚睡個好覺!
    相關的研究顯示,熬夜有諸多危害,比如會使得女性越來越胖,而熬夜之後,也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償還睡眠負債。睡不好覺,或許正困擾著你和身邊的人。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睡眠的相關研究以及遠離失眠的小技巧,助你安心睡個好覺。
  • 睡個「回籠覺」英語怎麼說?
    睡覺睡的好一天都是精神好呀。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關於睡覺方面的英語,Let's go。1. 「睡不著」英語怎麼說?睡不著有以下幾種表達:①I can’t fall asleep.我無法入睡。* fall asleep強調入睡哦。asleep是形容詞,表示睡著了的。
  • 總是睡很多覺,卻還覺得睡不夠,可能是作息不規律
    對於很多人來說睡眠是非常重要的,有大多數的白領上班族都覺得自己明明每天睡很多覺,卻仍舊會有一種睡眠不足的感覺,甚至睡了很多覺,還是覺得很困,所以很多白領上班族往往都因為睡過頭而導致上班遲到,那麼為什麼會總是睡不醒睡不夠呢?
  • 「人睡三覺,命比紙薄」,具體說的是什麼覺?到底有沒有道理?
    人睡三覺是指什麼?第一覺是早上不睡回籠覺,很多人在早上的時候是起不來的,特別是晚上熬夜的人,早上也有時間,就算醒來了,也會睡個回籠覺補眠。當然,這不是說不能睡,只是不適合經常睡,因為,大部分人睡回籠覺,會不知不知延長睡眠時長。
  • 不想短命,莫睡三覺!指的是哪「三覺」?你千萬須知
    睡覺是每天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保持充足的睡眠,才能夠讓身體保持健康狀態。所以睡覺對人的身體健康非常重要,人體在入睡之後,各個器官和組織得到恢復,才能夠避免出現疾病。但睡覺並不是躺在床上閉上眼睛就可以,一定要想辦法提高睡眠質量,才能夠讓睡覺,變成一種預防疾病的方法。
  • 晚上,總是翻來覆去睡不著?睡前少做5件事,或能助你睡個好覺
    在人的一生當中,大約有1/3的時間都是在睡眠當中度過的,每個人的睡眠時間是處於一個不同的狀態,主要是分為深度睡眠和淺睡眠。一個人睡眠的好壞就要看睡眠時間的長短,也要看睡眠的質量,如果你在睡覺的時候超過了一個正常的時間,睡醒之後不一定感覺精神煥發,還有可能會出現越睡越困。
  • 「人睡三覺,命比紙薄」,這是什麼意思?或不是迷信,勸你別睡錯
    導語:睡眠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休息過程,畢竟一個人有七八個小時都是在睡眠中度過的。如果一個人的睡眠不好,那麼就會影響第二天的精神狀態,如果長時間的睡眠不好,那麼影響的就是我們的身體健康了。其實睡眠影響著我們的健康,同樣睡眠也能夠體現一個人是否健康,一般來說睡眠不太好的人,健康都是很容易出問題的,而且睡覺也不是隨時隨地都能睡的,這也是有講究的,有一句老話是這樣說的「人睡三覺,命比紙薄」,那麼這三覺到底是指什麼呢?「人睡三覺,命比紙薄」,這到底是什麼意思?
  • 睡回籠覺到底好不好?答案來了→
    2早餐的進食原則俗語說「早餐要吃得像皇帝」,因而很多人的早餐可謂格外豐富,從包子大餅到豆漿牛奶,還有各種零食……對此,營養學專家表示,好的早餐並不是種類多,而是指營養全。吃得過於雜亂,危害可能更大!睡回籠覺危害大嗎?很多人在早上起床甚至吃完早飯後,仍感到困意十足,想在床上多賴一會,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回籠覺」。而網傳:回籠覺睡得越多,對身體危害越大。這是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