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印度是「一帶一路」沿線重要國家,自古以來就與我國有密切交往。中國青年琵琶演奏家楊利女士,多次前往印度演出,並作為外交官夫人與印度各界人士廣泛接觸。作為中國民樂藝術家,她以獨特的視角,講述了自己在印度的經歷和所見所聞,讀起來別有趣味。楊利女士畢業於四川音樂學院,在中國和印度都擁有大量粉絲。她和先生在外交場合「太極琵琶救場」的故事,不久前曾在網絡上廣為流傳。)
楊利女士:印度是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國家,對人類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印度人自誇時愛說的一句話是,印度對世界的貢獻是「零」。不要誤會,這個零是指數學上的概念,把零作為數是有重大意義的!
我在去印度前,就讀過大文豪泰戈爾的詩歌,覺得彵的詩別有意境,後來聽說當地印度人已經把泰戈爾當作是神。小時候,我看過唐代高僧玄奘到印度取經的故事,大約知道印度宗教和哲學的博大精深,對於印度充滿好奇。
位於印度加爾各答的泰戈爾故居
一、精深的宗教經典
到了印度,我進一步認識到印度宗教哲學的深刻與偉大。比如,釋迦牟尼在印度傳播佛教時所傳的《心經》、《金剛經》,幾千年來一直在被後世解讀,但似乎一直也沒有完全破譯。經印度朋友介紹,我還初步了解到《吠陀經》、《奧義書》、《薄伽丘歌》、《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等印度經典,認識到印度宗教哲學和文化是人類的一座寶藏,並會持續影響人類社會發展的很多方面。這些經典是印度教乃至整個印度社會文化的核心。
由於以上經典過於複雜,就不在此介紹,強烈建議有興趣的小夥伴到網上搜索閱讀相關簡介。我想說的一個趣事是,《吠陀經》包括了很多咒語(mantra),至今印度人還在使用。我見過的幾個印度朋友,就經常口誦「噢姆」咒語,以驅趕惡鬼邪神。網路上還有播放「噢姆」咒語讓大哭的孩子安靜下來的視屏。
有人說,印度之所以能夠不斷產生宗教和哲學大師,是因為印度天氣炎熱,大師們多數時候都在打坐,為深入思想提供了可能。據說,佛祖釋迦牟尼在悟道之前不間斷地打坐冥想,長達49天!
楊利女士在印度國際大學中國學院佛祖悟道壁畫前
在印度,大約10億人都是信仰印度教的人口,印度教在這個南亞國家佔有主導地位。到了印度,處處可見印度教的影響。但是,印度還有其他多種宗教。在印度第三大城市加爾各答,特裡莎修女創辦的慈善機構仍在運行,幫助當地孤寡窮人和老弱病殘。特裡莎修女信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一大分支。在印度多數地區,都有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人口。在孟買,還有信仰拜火教的帕西人,全球知名的塔塔集團就是由帕西人創立的。印度比哈爾邦的普提迦耶,則是佛祖悟道的地方,雖然佛教徒在印度一度消失,但最近幾十年,一些「賤民」昄依了主張眾生平等的佛教。
因此,印度可以算是個宗教「博物館」,幾乎每個人都有宗教信仰,而且有些人還相信多種宗教。
象徵大神溼婆的林伽
二、 「那瑪斯待」不僅僅是「你好」
到了印度,見面與人打招呼,都會雙手在胸前相合,相互說一句「那瑪斯待」 (Namaste)。表面上,「那瑪斯待」就是「你好「,但「那瑪斯待」有更深刻的含義,真正的意思是「我的靈魂問候您的靈魂」。深刻吧?
這句簡單的問候話,就道出了印度教最重要的教義,即:世界上所有生物都有靈魂,靈魂是輪迴轉世的;人在一生中積累的「業」,決定了其靈魂是轉世投胎到更好的人家,還是成為動物、昆蟲等。
印度教是從婆羅門教這個古老宗教發展而來的,並接受了婆羅門教的基本教義。婆羅門教這棵古樹還產生了佛教、耆那教等宗教。佛教信徒的雙手合拾,也是帶有「那瑪斯待」的含義。
印度教解釋了人的起源,對社會秩序進行了規範,對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提供了指引,尤其是指出了人活著的極終目標是與神相統一。每天上午,都可以看到當地人額頭上畫的紅點,表示他們當天已經去過廟裡拜神。
三、種姓制度仍然根深蒂固
印度教繼承的是婆羅門教的衣缽。根據婆羅門教義,梵天創造了世界,他用嘴創造了婆羅門(祭司),用手創造了剎帝利(將軍),用腿創造了吠舍(農民、牧民、手工業者、商人),用腳創造了首陀羅(傭人和工匠)。這就是印度的種姓制度。不同種姓的男女所生的子女是賤民,被開除出種姓的人也成為賤民, 賤民還被稱為「不可接觸者」。目前,種姓制度在印度仍然有很強的影響,當地人通過姓名、職業等就可以判斷出對方大致的種姓。一些低種姓的人,會儘量隱瞞,在姓名方面下功夫。比如,在比哈爾邦等地,很多人都姓庫馬爾(Kumar)。
在象頭神節儀式上忙碌的祭司
在印度,一些人會主動介紹自己的高種姓身份,強調是婆羅門、剎帝利。銀行、大學等機構中的重要職位,一般都是高種姓。寺廟或者宗教機構中,更是清一色的婆羅門。低種姓的人士,即使因成績出色而擔任政府官員、大學教師等職位,也會受到歧視。不久前,尼赫魯大學一位低種姓教師,因受到歧視憤而自殺。
一位高種姓印度朋友曾說,他到了中國以後,最吃驚的是開車的司機可與他同桌吃飯,在印度這是不可想像的。
需要指出的是,婆羅門、剎帝利佔總人口的30%左右,雖然相對較少,但也是隨處可見。我見過一位出生婆羅門家庭的人,經濟狀況很差,淪落到為人打雜,但仍不願意幹掃地、清理垃圾這樣的工作。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種姓制度的影響確實趨於減少,不同種姓之間通婚的現象也在增加,但要完全消除種姓制度的影響,恐怕仍十分困難,我就遇到幾個為種姓制度辯護的人,強調它主要功能在於確定社會分工。
四、牛肉不能隨便吃
到了印度,避免不了一些禁忌和風俗習慣。最特別的是,印度人表示同意,是左右擺一下腦袋,而不是點頭,這讓中國人以為對方似乎是在搖頭。還有一個重要的注意事項,在給人遞東西時,或者直接用手拿食物時,不要用左手,因為上完廁所的清理,是由左手完成的。
但最重要的禁忌,是不吃牛肉。在印度教中,牛是神聖的,這可能與歷史上印度是農耕社會有關,牛是用來耕作和提供牛奶的。瘤牛肩部(上腿上方)突出,在印度是最神聖的,其中白色瘤牛尤其被高看。大神溼婆的坐騎就是一頭公牛,名叫南迪。
據印度媒體報導,在印度工作的某鄰國公司員工,因為吃牛肉被舉報,遭到警察拘留、罰款;在偏遠的村莊,有人被懷疑私存牛肉,被印度教徒活活打死,而且類似事件不時發生。
路邊自在的牛
在歷史上,英國殖民者曾用牛脂、豬油浸過的紙包裹子彈,讓他們招募來的印度教徒、穆斯林士兵使用,當地士兵感覺受到汙辱,導致1857年到1859年的印度土兵大起義,當時的東印度公司花巨資才把起義鎮壓下去,但公司受到重創,不得不破產,英屬印度從此成為英國的直轄殖民地,英國女王維多利亞還於1877年下詔宣布成為印度的女皇。
因此,在邀請印度朋友吃飯時,注意不要上牛肉。在當地餐館吃飯,也不要問有沒有牛肉。另外,由於印度有大批穆斯林,加之印度歷史上有上千年的穆斯林統治時期,很多信印度教的人也不吃豬肉。
在印度,如果真想吃牛肉,可以到高檔西餐廳試試。在西孟加拉邦等地,也可到市場上買牛肉回來自己做。
五、各有作用的印度教大神
幾千年來,印度本土宗教不斷發展,產生了1億多位大神,而且不同地區特色各異。最具神通的大神就有梵天、溼婆和比溼奴等三位。梵天已經完成創造世界的任務,很少受到崇拜,他的神像幾乎看不到。更受崇拜的是毀滅之神溼婆和保護神比溼奴。
溼婆,首先是男神名字,印度人的發音類似「希瓦」,最早可能是唐代人根據發音譯作「溼婆」,導致我開始時也以為這位大神是女性。
溼婆神通廣大,兼具生殖與毀滅、創造與破壞雙重性格,呈現各種不同相貌。
在印度街頭、路邊,溼婆的神像及其象徵林伽隨處可見(下面是女性生殖器「尤尼」)。信徒們會往林伽上澆牛奶、灑聖水、放花瓣、獻花環,祈求溼婆大神保祐。新婚夫婦及其父母尤其虔誠地膜拜林伽,希望早生後代。
迦梨女神廟裡的祭司在為求子者祈福
林伽崇拜具有數千年悠久歷史,還有學者說漢字「且」(「祖」字的早期寫法)就是林伽的標誌。
溼婆的妻子帕爾瓦特女神及其化身杜爾迦女神、迦梨女神等,以及他們的兩兒兩女也受到膜拜。兩兒分別是智慧之神象頭神犍尼薩、戰爭之神卡迪克,兩女分別是財富女神拉克西米(又譯作「大吉祥天女」)、文藝女神薩羅薩伐底(又譯作「妙音天」)。
很多商店、餐廳都供奉智慧之神象頭神,希望他的智慧能帶來更多生意。在孟買等地,象頭神是最受崇拜的神。印度的很多學校,則供奉著文藝女神薩羅薩伐底。
楊利女士在文藝女神雕像旁
保護神比溼奴共有10個化身,其中最知名的是第八個化身克裡希那(又譯作「黑天」)。佛祖釋迦牟尼是他的第9個化身。在未來,他的第十個化身迦爾基會降臨人間,拯救世界。
還要說一下,在印度經常還可見到本領高強的猴神哈努曼,據說他就是《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原型之一。
路邊的猴神哈努曼
此外,在印度產生的佛教,在公元69年傳入中國後,持續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漢語中的相關詞彙就達到幾百個,如瑜伽、世界、未來、涅盤、佛等。中國道教也受到相關影響。即使到了現在,中國的一些家長會把有網癮的孩子送到印度的一些寺廟中修行,戒除網癮。
六、從暴露到保守的神像與雕刻
印度人傳統上都是大家庭,與中國人一樣相信多子多福。生殖崇拜是印度教的一大特色,向大神們求子是日常拜神的一大動力。在印度教寺廟的雕像、繪畫及相關建築物上的雕刻,有很多裸體像,甚至還有「色情」場景的描述。在印度的博物館參觀時,也經常可見豐乳肥臀的女神。
在印度奧裡薩邦科納克小鎮的太陽神廟,外表就包括很多赤裸裸的性愛場景雕刻。有一種解釋是,當時發生了多年戰爭,人口劇減,國王鼓勵生育,希望民眾看到神廟上的雕刻後受到啟發,回家後多多生育。
科納克小鎮太陽神廟的雕刻
但是,到了近現代,相關的主題都變得保守,主要原因是13世紀後伊斯蘭教對印度社會的影響不斷增加,以及18世紀開始英國殖民統治帶來了西方影響。
此外,在印度很多地方參觀時,會看到神像的面部特別是鼻子遭到損壞。這是外敵入侵後有意而為的結果,因為印度教認為,面部損壞的神像就沒有了神通。如果寺廟發生坍塌,也就沒有了靈性,印度人也不會再進去禮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