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齊魯大學校園
位於省城濟南趵突泉南側的齊魯大學,英文校名是CHEELOO,校名涵意是齊魯大地上的大學,曾是山東近代教育史上聞名中外的高等學府。這所學校是英國和美國基督教會在青州、登州、濰縣、濟南等地辦學,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於1917年9月合併於濟南而成。齊魯大學的6個科系都起源青州,對山東近代教育的起源和發展有著重要的歷史作用,這是青州近代史的輝煌。
歷史背景
清朝末年,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籤訂了《天津條約》,將登州等10個海港闢為外國的通商口岸,允許外國教會進入內地居住、傳教、通商、遊歷。英美基督教差會於1860年從登州始入山東,以行醫辦學為主要手段服務於宣教。1864年美國基督教北長老會狄考文(Calvin W.Mateer)牧師和夫人在登州辦學,學生從小學一直讀到高中,校名為「登州學堂」。 1882年經北美長老會總部批准升格為「登州學院」(Tengchow College),中文校名為「登州文會館」,這是中國的第一所教會大學。
英國浸禮會在青州府的辦學
清末的青州仍是齊魯大地的名城重鎮,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一直保持著發達的地位。外國教會在青州城內衡王府舊址上修教堂、辦學堂、建醫院,成為重點開發的中心地段,是山東中西文化交融的熱點地區。
清同治三年(1864)美國基督教北長老會首先由登州派遣傳教士來布道,辦起一所教會小學。後外國教會教區劃分,美國長老會與英國基督教浸禮會達成協議,青州由英國浸禮會接管,美長老會退出。
青州培真書院辦公樓
1875年,英國浸禮會傳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來到青州布道。1876年仲均安(Alfred G.Jones)也來到青州辦學。一場可怕的饑荒在山東蔓延,他們通過賑災把大批的私塾、學館接管過來,辦成了自己的學校,稱為攬館。三年間辦起攬館幾十處,接手的學生1000餘人。英國浸禮會倫敦總部派出大量傳教士陸續來到青州。他們在城內辦起各種類型的住宿學校和醫院,至1892年在青州建有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的十四所教會學校。其中有青州培真書院、青州廣德書院、青州廣德醫院和青州醫學堂及青州崇道書院。
青州培真書院 1879年,英國基督教傳教士懷恩光(J.S. Whitewright)來到青州。1881年仲均安與懷恩光創辦聖經學堂,培養布道員。後卜道成(J.P.Bruce)到來。1885年發展成為青州神學院(Tsingchow Theological College),中文校名青州培真書院,學制五年。1887年增設培養小學師資的師範學校,由卜道成主管。同年開設社會教育,建有講堂、會舍、小教堂和博物堂,由懷恩光負責。創辦博物堂是為了宣傳西方科學知識贏得朋友,每年7萬人參觀。博物堂為傳入了現代科學文明發揮了重要作用。1893年神學院因得到英國布瑞斯特爾城愛德華.羅賓遜(Edward Robinson)夫婦的慷慨捐贈,在青州城裡偶園街西側東華門街北側建立起一座新校建築群。這筆捐款是為紀念他的雙親葛奇博士(Dr.Cotch)和伊利沙.羅賓遜(Elishu Robiuson),因此神學院改名為葛羅神學院(Gotch-Robinson Theologicul College),中文改稱葛羅培真書院。書院分上、下館兩館:上館為神學科;下館為師範科。自1885年至1902年,神學院與師範兩科共有畢業生227人,這些人為我國和山東近代教育的興起發揮了重要作用。
青州廣德書院 1884年英傳教士庫壽齡博士(Dr.Samuel Couline)夫婦來到青州。在青州東華門街以南建立青州中學。按課程將學生分為短程、中程、全程三部分,相當於小學、初中、高中三個階段。1886年校舍進一步擴建,校名定為青州廣德書院(Tsingchow Kwang Teh Shu Yun)。1887年廣德書院開設大學部,建有實驗室,教學設備齊全,發展成為一所大、中、小學教育兼施的綜合學校。
青州廣德書院授課課堂
1897年庫壽齡在西皇城街建立起一所女子中學,這是專門招收貴族女子的寄宿學校稱為崇道書院。該校設有3個中學班和2個小學班,學生80餘人。
青州廣德醫院和青州醫學堂 青州的醫學工作開始於1880年,早期來到青州的英浸禮會醫學傳教士麥德哈斯特(Medhurst),赫伯特•迪克遜(Herbert Dixon)、索阿拜先生(Mr.Sowrrby)和特納先生(Mr.Tumer)在城鄉單獨遊歷行醫。光緒八年(1882)外科醫生迪克遜在青州考院街的同善堂租房設立「施醫所」,並招收中國基督教信徒為助手學醫。教會認識到醫學傳教活動是最有效的傳教途徑,於是英浸禮會有了在青州建醫院和開辦醫學堂的計劃。考慮到發展醫學傳教事業需要當地人幫忙,選派賀明成等年輕的中國信徒到北京等地接受醫學培訓。為在青州開辦醫院和醫學堂提前做了多方面的準備。
1885年,英國基督教浸禮會醫學傳教士武成獻博士(Dr.James Russell Watson)和夫人愛格妮絲博士 (Dr.Agnes)來到青州。以教會施醫所為基礎,在明代衡王府舊址西皇城以教會施醫所為基礎組建了「青州大英帝國浸禮會施醫院」,同時開設「附設醫學堂」。醫院分為男子醫院和女子醫院,生意興隆。這是青州府的第一家醫院和山東的第一家醫學堂。1892年利用國外募捐,擴建成了「青州廣德醫院」 (Tsingchow Kwang Teh Hospital)和「青州醫學堂」。
1892年清政府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洪章視察青州時會見了武成獻,對醫學工作給予支持。至1898年醫院有病床100多張,年診治病人2萬人,醫學教育在全國名列前茅。
青州廣德醫院和青州醫學堂
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青州民團衝擊外國設施,醫院建築被拆,醫療、教學受到很大影響。山東巡撫袁世凱調軍隊移防青州,軍隊入駐醫院,事態得以平息,並為醫院和醫學堂復建捐款。
英美教會在山東聯合辦學
由於教會辦學受義和團運動影響,英美教會在山東聯合舉辦高等教育。1902年6月13日在青州舉行英國浸禮會和美國長老會的聯席會議,通過了聯辦「山東新教大學」(Shandong Protestant University)的決議,形成了《聯合教育工作基礎》的文件。山東新教大學將青州、登州和濟南的學校合併為規模較大的三所學院:青州廣德書院和登州文匯館合併為濰縣文理學院(Wei Hsien Arts and Science College),取兩校中文校名之首字為新校中文名「濰縣廣文學堂」;數處神學班合併於青州培真書院,校名為「青州共合神道學堂」(Tsingchow Union Theological College);青州醫學堂與濟南華美醫院醫校聯合成立醫學院,設青州、濟南、鄒平、沂州4個教學點。這所一校四處的醫學院稱為山東共合醫道學堂(Shandung Union Medical College)。大學設英美各3人組成的6人董事會進行管理。在資產和管理上,文理學院歸美國長老會,神學院和醫學院歸英國浸禮會。
濰縣廣文學堂
濰縣文理學院 1904年,青州廣德書院和登州文匯館兩校合併於濰縣。在文理學院搬到濰縣城東李家莊之前,曾是由狄考文的弟弟狄樂播(Robert M.Matteer)與夫人狄珍珠於1884年開辦的男子中學「文華館」和1895年開辦的女子中學「文美書院」及醫院「樂道院」。1900年6月被義和團放火夷為平地。1904年學院搬往濰縣時建築尚未完全竣工。學生中84人來自登州,30人來自青州。教員中10名中國人,4名西方人是英國浸禮會的庫壽齡和波特(E.W.Burt);美國長老會的柏爾根(Panl D.Bergen)和路思義(Henry Winter Luce)。柏爾根被選為校長。1915年德位恩接任校長。濰縣文理學院至1917年共有畢業生387人。青州廣德書院大學部遷至濰縣後,中小學部更名為青州崇實中學。
青州共合神道學堂 1904年,美長老會在煙臺教士館、登州、曲阜、濰縣、沂州等地的神學班學生都合併到青州共合神道學堂。仲均安任院長。1905年仲均安在泰山旅遊時遇難逝世後,卜道成被選為院長。1906年庫壽齡從濰縣調回青州共合神道學堂任院長,接替回國休假的卜道成。1908年卜道成回來後繼續任院長,庫壽齡赴上海工作。自1905至1914年,神學科畢業10個班50餘人,師範科畢業9個班159人。
青州共合神道學堂首屆師範畢業生
山東共合醫道學堂 青州是主校,武成獻任校長,學制為四年。濟南由聶會東負責,鄒平由巴德順負責,沂州由章嘉樂負責。來自英美教會的學生從青州入學,在青州學習一年半後轉到濟南,再學習一年後分別到四個教學點完成專業實習,最後再返回青州完成畢業考試。1903年,招收醫學生13人。
1909年校董事會將山東新教大學更名為「山東基督教大學」(Shandung Christian University)。
1909年,山東的第一位傳教護士英人勞根(Margaret Falconer Logan)小姐來到青州廣德醫院工作。說服了青州女子中學裡信仰基督教的女生培養護士,這是山東基督教大學最早舉辦的護理教育。
山東醫道學堂得到英國利滋的阿辛頓基金會慷慨資助籌建新校,在濟南趵突泉南側至城牆購買了16英畝的土地,建起以阿辛頓樓為主的濟南醫道學堂。1911年4月17日,山東共合醫道學堂從青州遷址濟南新校,濟南的華美醫院醫校也搬入新校。聶會東當選為校長。山東巡撫孫寶琦出席慶典,並捐銀千兩,發表講話。原山東醫科大學認定這天為建校日。1913年英浸禮會調巴慕德博士(Dr.H.Balme)到濟南新建了醫院。1915年勞根又在濟南山東基督教大學開辦護士培訓學校開始招生。
青州培真書院的博物館和廣智院 1904年,青州培真書院的博物館將部分展品移至濟南,易名廣智院。懷恩光在濟南把博物館的規模和影響進一步擴大。在青州培真書院的博物堂一直保留著,1904年後每年還有很多人參觀。
齊魯大學遷址濟南
美國東方教育委員會主席、芝加哥大學巴頓教授1909年訪華時提出山東基督教大學的校址應集中濟南。1911年英美教會獲準建校。1912年在濟南購買了城外南郊毗連城內新建醫學院的74英畝土地,與佔地16英畝的醫學院和廣智院連成一片。1915年校務委員會批准:山東基督教大學以「齊魯大學」作為非正式用法中的校名,意思是齊魯大地上的大學,英文中拼寫為:CHEELOO。此時齊魯大學的三個學院分布在青州、濰縣和濟南。1917年新校建成,是年9月,青州共合神道學堂和師範、濰縣廣文學堂遷至濟南,山東基督教大學正式用名為齊魯大學。山東共合醫道學堂成為齊魯大學醫科;青州共和神道學堂成為齊魯大學神科;濰縣廣文學堂成為齊魯大學文理科;廣智院成為齊魯大學社會教育科。卜道成當選為齊魯大學校長;路思義為副校長;波特接替卜道成任神學科科長;德位恩任文理科科長;聶會東仍是醫科科長;巴慕德任醫院院長;勞根任護校校長;懷恩光任社會教育科科長。後多國教會加盟齊魯大學,成為全國知名的大學之一。
後記與歷史回眸
自1911年山東共合醫道學堂遷址濟南新校後,校名更為青州廣德醫院護士學校,連續辦學至今,為山東省益都衛生學校,現為濰坊護理職業學院。
青州共和神道學堂在1917年遷濟南後,原址與崇實中學合併成立青州守善中學。建國後為山東省益都師範學校。1986年校名更名為濰坊教育學院。現為濰坊工程職業學院。
齊魯大學校友門
濰縣廣文學堂遷濟南後,在原校址成立廣文中學,建國後為濰坊二中,現為濰坊市廣文中學。
齊魯大學1951年1月由人民政府接管。1952年9月改稱山東醫學院。1985年4月更名為山東醫科大學,現為山東大學趵突泉校區。
在青州,走進齊魯大學前期辦學遺存的古建築,回眸歷史,清政府於1905年廢除科舉制時,青州的近代教育已經十分繁榮。青州是齊魯大學神學科、文理科、師範科、醫科、社會教育科和護理教育的前身,是齊魯大學的主要發祥地,青州對山東近代高等教育的興起做出了重要的歷史性貢獻。
2012.6 NO.2 第二期(總第八期)
網站:http://www.dfhd99.com/
微博:@東方花都雜誌網
博客:http://blog.sina.com.cn/dongfanghuaduzaz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