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系列遊記第55篇&2019年張家口、大同遊記第15篇:山西大同觀音堂
本文系靜思齋·於嶽原創、自行拍攝(歷史照片除外),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尋訪時間:2019年7月11日
去年夏天的張家口&大同遊記寫到第14篇時,因十一出行後又有其他素材要寫而「毅然」斷篇。按原計劃這一系列還應有5篇,今日略有閒暇,補寫其一。
在大同市區到雲岡石窟的路上約半程處,有一個約兩米見方的「佛」字摩崖,此地因之得名佛字灣。佛字灣東南不遠有一個小景點——觀音堂,觀音堂引起我的關注自是因為它國保單位的身份,於是我們從雲岡石窟返回時順路過來一看。此時此地,外面的車輛川流不息,觀音堂卻是一個遊人也無,相比於熙熙攘攘的雲岡石窟,顯得格外落寞。
說起這個順路,不妨再細化一些,如果是駕車的角度,從大同市區前往雲岡石窟時,由於觀音堂在路北(右)側,如先至觀音堂那是很順路。但如果反過來,從雲岡石窟回城時再去,由於這一段都是實黃線(揍是不讓從這穿到對面去),如是遵守交規,就要往前開挺遠才能掉頭回來。我們是因當日還要趕路前往渾源,雲岡石窟自然是主要目的地,景點安排上不便「本末倒置」,最後這是時間有些盈餘才得以前來,卻也因此開了點冤枉路。
觀音堂在一小坡上,門口沒正經停車的地方,因為沒遊人,這倒也無所謂。不想家父在路邊停車時颳了底盤,瞬間沒了情緒,於是只我和夫人帶著大閨女進去。此前一日在大同已經見到兩座龍壁,九龍五龍各一,觀音堂門口這廂又有一座,此當為明代之物,龍雖只有三條,但雙面皆有,為大同唯一。
初見之下,觀音堂的整體建築結構給我的感覺極為古怪,也許是因正門並不在中軸線之故?除此之外,觀音堂依山坡而建,主體建築的高度向北遞進,最南端的戲臺最矮,但距地面也得有七、八米的樣子。戲臺下面是個券洞,舊時車馬人行之路從中穿過,右手邊是觀音堂,左手邊是個龍龍……現在路往南移了二三十米,這兒已不再作為路,剩下的舊格局就顯得異常尷尬。
相傳,遼興宗重熙六年(1037年),觀音菩薩在此現身降妖伏魔為民除害,當地老百姓乃建了這一座觀音堂以供奉。這是出自寺中一通明萬曆年間的碑文記載,說得有鼻子有眼,事自然是神話故事,但這個始建年份或許接近史實。遼末,觀音堂毀於兵燹,荒廢幾百年後,在明代恢復了香火,三龍壁當為此時期所建。明末清初之際,大同地區歷經戰亂,觀音堂再度被毀,順治八年(1651年)由宣大總督佟養量重建。如今所見之主體建築,除最後面乾隆年間增修的三真殿,其餘多是此時期之物。
觀音堂真正的寶貝,是在觀音殿中。其正中一尊高約六米的石雕鎏金觀音立像,工藝精湛,為遼代觀音堂初建時的文物遺存,極為珍貴。而旁邊的脅侍、明王等石雕,經專家鑑定亦多為遼金時期之物。不知是否因人們對觀音菩薩的信仰,這些石雕在寺廟兩度被毀時未被殃及,得以完好地保存至今。有趣的是,觀音立像下面另有一個自在觀音坐像,也就是說主位是上下兩尊觀音像,這樣的結構我似也並未見過。
1933年9月,梁思成先生一行至大同、渾源考察古建,其間曾於觀音堂駐足(應也是在去雲岡石窟途中),但此事鮮見於文獻記載,同年12月梁先生發表在《營造學社彙刊》上的兩篇報告中也未曾述及。最終我只找到了一張林徽因先生攝於戲臺下券洞中的照片(下圖右),來佐證他們這段行程的存在。
觀音堂中有數名工作人員值守,閒聊中得知,這裡也是歸雲岡石窟景區管理,他們極為友善,還給小朋友贈送了蘋果,讓我們這一幹免票人士挺過意不去。當時還有些施工,不知具體是弄些什麼,如今大半年過去了,旁邊的風貌可有變化否?觀音堂是我們在大同的最後一站,回首這段旅行,在大同的數日時光是最感舒適的,這裡的風土人情也讓我至今留戀著。
前文連結:尋訪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2)——大同雲岡石窟
靜思齋 於嶽
2020年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