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方塊字的繁難,世所共知,新加坡施行英漢雙語教育,竟有小孩子視學漢語為畏途,而家人不得不選擇送其到外國就學。
中國文字發端於殷商甲骨,成熟於西周金文,到了秦朝李斯之小篆,三次大變,走的從來是簡化的路子。
於簡化過程中,漢字之結體也越來越科學。
到了《說文解字》這部書出現,部首分明了。
文字之大變,往往是亂世之需要。
亂世之中,戰爭頻仍,不得不求行文快捷。
是以小篆一變為隸書,在於秦末之世。
隸書再變為真書,則又是東漢末年魏晉之亂世。
只有世道亂了,人心散了,官方無力再一統了,文字才有大變之可能。
現今漢字之所以簡化,並非發端於中國共產黨,而是錢玄同、魯迅等文人導夫先路,他們甚至對於簡化字方案猶嫌不足,更要代之以全盤拉丁化。
錢玄同這些人豈是下裡巴人,豈是鄉野匹夫,他們何嘗不熱愛中國文字,觀其尺牘文書,四體皆能,較之今日所謂的「書法家」水平如何,不問可知。
這些民國學者果真昧了天良,要滅絕中國文字中國文化麼?
非也,乃在於清末民初是大爭之世,列強環伺,中華民族於彼時不進則退,是以要存活,就得如蜥蜴適應環境一般斷尾求生。
在彼時,但凡能多一分生存機會,不要說中國文字要橫下心去簡化,便是四書五經都全盤廢棄也不足惜。
其後抗戰勝利,國共爭雄,共產黨鼎定天下,簡化字於戰火中自立,遂成為官方文字。
這簡化字乃是自家爭氣,並不僅僅是共產黨加持便能告成大功,此所謂時來天地皆同力。
當明白,若不是民國三十八幹戈不息,簡化字修改方案焉能提上新中國之建設日程。
在太平盛世,向來是什麼也改不動。
保守復古的文化勢力從來有一萬個理由告訴中國人,萬萬改不得。
這是中國歷史的自然律動,於今日,其實已經是多言無益。
大陸臺灣兩地盡皆是昇平治世,大陸不可能變簡體字而歸依繁體字,臺灣也不可能變繁體字歸依簡體字。
21世紀了,中華民族崛起了復興了,於是,儒學國學被提倡,漢服重光了。
人啊,不到黃河心不死。
中國方塊字說起來最僥倖,自古東亞山川與世界相隔絕,拙笨之方塊象形字存活了三千年,而且貌似還好長久活下去,也是一嘆。
在這可見百年之全球化時代,天下列國各大文明先後各領風騷,西方體系的文字不知更換了凡幾,滅了又滅再重生。
這生生滅滅,西方列國該富強的繼續富強,該超霸的依舊超霸,猶然佔據今日世界文化之金字塔最頂端。
從沒有聽說過那個國家保持傳統文字不變,即可保證所謂的文化先進之說。
要而言之,中國文字存我中國文化固然不假,可是毀了我中國文化與時俱進之演化力也是真。
得一利必然要承其弊,理所必然。
現在承平日久,又有人說起繁體字的千般好,一顧一嘆息,再顧揮涕淚,以為只有繁體字才是真正中國文化。
甚至要以正體字之名張大之。
竊以為大可不必——天地萬物,總是演化而來,總歸要無窮演化下去,不是你想挽回就能挽回,也不是你想摧毀就能摧毀。
簡化字迄今已是百年身,自有它存活之道,求生之路。
至於繁體字,喜歡的人,不妨多識多學,不必強求別人一道受此等罪。
若不然,甲骨文又何嘗不美,難道要舉國皆復古。
真照著堅持所謂國粹的思路去行了,寫字就全得執刀而刻了,這世間烏龜怕得全絕種了。
太不環保了啊。
往期回顧:
為什麼研究歷史?
人人在哀悼,人人在銘記
中國戰勝疫情,英美諸多發達國家何以束手無策?
到底有多方?
【此文價值十個億】如何看待歷史區...?
註:本文部分圖片來自於網絡。- End -
文學/歷史/情感/時政【王威2019文集】
獲取連結
https://pan.baidu.com/s/15G_UtdIPlF8O-Np3XY3png
提取碼:gqed
https://pan.baidu.com/s/1HXtivJdor6W5btjrfSoD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