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繁體字變為簡體字是進步還是倒退?

2021-02-14 王威文史會客廳


中國方塊字的繁難,世所共知,新加坡施行英漢雙語教育,竟有小孩子視學漢語為畏途,而家人不得不選擇送其到外國就學。

中國文字發端於殷商甲骨,成熟於西周金文,到了秦朝李斯之小篆,三次大變,走的從來是簡化的路子。

於簡化過程中,漢字之結體也越來越科學。

到了《說文解字》這部書出現,部首分明了。

文字之大變,往往是亂世之需要。

亂世之中,戰爭頻仍,不得不求行文快捷。

是以小篆一變為隸書,在於秦末之世。

隸書再變為真書,則又是東漢末年魏晉之亂世。

只有世道亂了,人心散了,官方無力再一統了,文字才有大變之可能。

現今漢字之所以簡化,並非發端於中國共產黨,而是錢玄同、魯迅等文人導夫先路,他們甚至對於簡化字方案猶嫌不足,更要代之以全盤拉丁化。

錢玄同這些人豈是下裡巴人,豈是鄉野匹夫,他們何嘗不熱愛中國文字,觀其尺牘文書,四體皆能,較之今日所謂的「書法家」水平如何,不問可知。

這些民國學者果真昧了天良,要滅絕中國文字中國文化麼?

非也,乃在於清末民初是大爭之世,列強環伺,中華民族於彼時不進則退,是以要存活,就得如蜥蜴適應環境一般斷尾求生。

在彼時,但凡能多一分生存機會,不要說中國文字要橫下心去簡化,便是四書五經都全盤廢棄也不足惜。

其後抗戰勝利,國共爭雄,共產黨鼎定天下,簡化字於戰火中自立,遂成為官方文字。

這簡化字乃是自家爭氣,並不僅僅是共產黨加持便能告成大功,此所謂時來天地皆同力。

 

當明白,若不是民國三十八幹戈不息,簡化字修改方案焉能提上新中國之建設日程。

在太平盛世,向來是什麼也改不動。

保守復古的文化勢力從來有一萬個理由告訴中國人,萬萬改不得。

這是中國歷史的自然律動,於今日,其實已經是多言無益。

大陸臺灣兩地盡皆是昇平治世,大陸不可能變簡體字而歸依繁體字,臺灣也不可能變繁體字歸依簡體字。

21世紀了,中華民族崛起了復興了,於是,儒學國學被提倡,漢服重光了。

人啊,不到黃河心不死。

 

中國方塊字說起來最僥倖,自古東亞山川與世界相隔絕,拙笨之方塊象形字存活了三千年,而且貌似還好長久活下去,也是一嘆。

在這可見百年之全球化時代,天下列國各大文明先後各領風騷,西方體系的文字不知更換了凡幾,滅了又滅再重生。

這生生滅滅,西方列國該富強的繼續富強,該超霸的依舊超霸,猶然佔據今日世界文化之金字塔最頂端。

從沒有聽說過那個國家保持傳統文字不變,即可保證所謂的文化先進之說。

要而言之,中國文字存我中國文化固然不假,可是毀了我中國文化與時俱進之演化力也是真。

得一利必然要承其弊,理所必然。

 

現在承平日久,又有人說起繁體字的千般好,一顧一嘆息,再顧揮涕淚,以為只有繁體字才是真正中國文化。

甚至要以正體字之名張大之。

竊以為大可不必——天地萬物,總是演化而來,總歸要無窮演化下去,不是你想挽回就能挽回,也不是你想摧毀就能摧毀。

簡化字迄今已是百年身,自有它存活之道,求生之路。

至於繁體字,喜歡的人,不妨多識多學,不必強求別人一道受此等罪。

若不然,甲骨文又何嘗不美,難道要舉國皆復古。

真照著堅持所謂國粹的思路去行了,寫字就全得執刀而刻了,這世間烏龜怕得全絕種了。

太不環保了啊。

往期回顧:

為什麼研究歷史?

人人在哀悼,人人在銘記

中國戰勝疫情,英美諸多發達國家何以束手無策?

到底有多方?

【此文價值十個億】如何看待歷史區...?

註:本文部分圖片來自於網絡。

- End -

文學/歷史/情感/時政【王威2019文集】

獲取連結

https://pan.baidu.com/s/15G_UtdIPlF8O-Np3XY3png 

提取碼:gqed

https://pan.baidu.com/s/1HXtivJdor6W5btjrfSoDzw 

相關焦點

  • 漢字從繁體字到簡體字,是漢字的進步還是倒退?你怎麼看?
    雖然,相比較現代所使用的簡體字,篆書等顯然更具有觀賞價值,不過也給使用者帶來了麻煩。過於藝術的字體並不方便在緊急情況下傳輸信息,漢字的誕生本就是服務於人們生活的,如此看來,字體的簡化本就是歷史選擇的趨勢了。02時至1935年,第一批簡體字終於問世,這是國民政府教育部收錄了民間使用最多的324個字所整理的。
  • 鳳凰涅槃——從繁體字變為簡體字是進步還是倒退?
    文字之大變,往往是亂世之需要,亂世之中,戰爭頻仍,而不得不求行文快捷,是以小篆一變為隸書,在於秦末之世。隸書再變為真書,則是又是東漢末年魏晉之亂世。只有世道亂了,人心散了,官方無力再一統了,文字才有大變之可能。現今漢字之所以簡化,並非發端於中國共產黨,而是錢玄同、魯迅等文人導夫先路,他們甚至對於簡化字方案猶嫌不足,更要代之以全盤拉丁化。
  • 繁體字比簡體字高貴……嗎?
    漢字簡化後,親不見,愛無心,產不生,厰空空,麵無麥,運無車,導無道……可魔仍是魔,鬼還是鬼,偷還是偷,騙還是騙,貪還是貪,毒還是毒,黑還是黑。近年來,支持繁體字「復闢」的聲音不絕於耳。比如詩人流沙河就曾表示,「中國從1956年開始公布了一批簡化字,它們的前身才是繁體字。從前可沒有繁體字這個說法,所使用的都是正體字。
  • 寫書法用簡體字還是繁體字?這個問題為何一直爭論不休?
    在我們上學的時候就已經有簡體字和繁體字這兩種寫作方式,而在近幾年來我們上學的時候老師講的都是簡體字,因為簡體字符合中國文化和人們對字要求快速表達的想法。所以國家也大力推行簡體字,字體的簡化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讓工作效率更高,這是中國文化進步的表現,也是中國文化邁向歷史的一個新起點。
  • 繁體字與簡體字,到底誰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正統
    黃秋生所說的「中文正字體」是指他所寫的繁體字。繁體字與簡體字,到底誰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正統?繁體字與簡體字,本就一脈相承,根植於同一種文化,沒有誰比誰正統,誰比誰高貴。這本來不是問題的問題,偏偏有人非要分出個子醜寅卯來。總有人自認為「繁體字才是正統」,瞧不起簡體字,甚至港臺有的人污衊簡體字是「殘體字」,流露出一種文化優越感。
  • 簡體字好?還是繁體字好?
    簡化字,又稱簡體字。一般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現代中文的法定標準寫法,是與繁體字(又稱為正體字)相對而言的。簡化字以1964年公告,1986年修訂的《簡化字總表》為國家標準。此外,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等國亦在傳統繁體漢字的基礎上實行簡化字。
  • 簡體字已經用習慣了,那麼繁體字有恢復的必要嗎?
    所以個人推薦,像答主這樣的語言學習者,可以從字源入手,理解字的發展脈絡和含義,之後可以學習簡體字,因為這更便於交流,畢竟中國大陸的文化生產目前來看是基於簡體字的。我真心覺得所謂的簡體字、繁體字之爭很幼稚也很無聊。簡體字也好繁體字也罷都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和隸書、楷書一樣,沒有優劣之分,都是祖宗留下來的文化瑰寶。
  • 知識爭論:「繁體字」和「簡體字」哪個更好?哪個優點更多?
    我經常會發表一些關於漢字方面的文章,也會收到一些朋友們的私信:到底繁體字和簡體字哪個更好?真是一句話無法給大家準確回答,今天這篇文章就這個話題咱們聊一聊。而繁體字就是由小篆轉變為隸書後產生的中文書寫的一個體現。現在少說也由2000多年的歷史了。直到上個世紀為了簡化需求。漢字經歷了幾次簡化改革,於是目前成了我國的一個主要的官方漢字。近代漢字主要的改革:漢字的改革並不是近幾十年才有的,而是從漢字誕生之日就一直變化。咱們現在看到的漢字都是從遠古年代改革而來的。
  • 從「憂鬱的臺灣烏龜」看簡體字與繁體字之爭
    恢復繁體字為何如此頻繁發生?從秦始皇簡化篆書,到新中國推行簡體字。漢字簡化到底是遠離了傳統內涵,還是順應時代的潮流。研習了千年的中國漢字經歷了哪些演變的歷程?漢字是繁是簡一直紛爭不斷,那麼,到底沒有有必要將繁體字撿回來呢?下面跟簡單熊一起來探討下這個話題吧。
  • 黃秋生炮轟簡體字 專家反駁:繁體字增加交流成本
    對於繁體字和簡體字的爭論,馬東直言自己提倡識繁寫簡,「就是你認識繁體字,寫簡體字。因為寫字是用來交流的,寫簡體字的交流成本低,效率高。」  提到黃秋生所提到的「華夏文化滅絕」,馬東認為「很奇怪」,他解釋說:「以前的社會狀態是絕大多數人不認識字,少數人領導和記錄著我們的歷史和文化,今天是百分之八十多的人通過文字共同傳承和創造文化。這是兩個不可比擬的社會狀態。
  • 如何將繁體字轉換成簡體字
    有跟港臺同胞郵件來往的童鞋都清楚,大片大片的繁體文章讓習慣看簡體字的我們感到頭疼,這跟一個不懂中文的老外看漢字是一樣的感覺,霧蒙蒙,那麼我們如何快速把一篇文章或郵件將繁體字轉換成簡體字?一起來了解下吧~!在ie瀏覽器輸入「繁體字轉換成簡體字」然後點擊搜索結果。
  • 書法創作應該寫繁體字還是寫簡體字?
    在書法圈裡,寫繁體字異體字廢棄字不規範字的現象非常普遍,有些書法愛好者在臨帖的時候,就連字中的敗筆都臨得惟妙惟肖,以寫繁體字異體字廢棄字不規範字為美,這確實是一種審美怪癖,其實簡化字也有其簡約的美,有些簡化字寫出來時,書者總覺得不如它的繁體字異體字美,書寫出來的簡化字總覺得不如意
  • 不好啦,繁體字、簡體字,又雙叒叕打架了!
    簡體字調侃繁體字,是這樣的:「廣」對「廣」說:我已經掃黃了。「愛」對「愛」說:我沒有心,卻有朋友。「辦」對「辦」說:現代化了,不用辛辛苦苦了。不可否認,一些繁體字比其簡體字在音形義等方面都表現得更加豐富,我們應該予以尊重,甚至繼承與發揚。但也不能一概而論,揪其一點不放,而是要用發展的眼光全面地、辯證地看待這個問題。
  • 漢字化繁為簡60年,專家建議繁體字重回課本,備受爭議
    簡體字的「應用潮」大約是在晚清興起,特別是太平天國所控制的區域,所有律例文書均大量採用簡體漢字頒布,至清末時大量簡體字已在民間廣泛應用。恢復繁體,是經典回歸還是文化的倒退?漢字的簡繁之爭,備受爭議。事實上,即便簡體字是以法律方式確立了其規範地位,繁體字也一直廣泛地存在並大量地應用於文化活動當中。拋開繼續沿用繁體字的地區不談,在書法繪畫藝術當中繁體字仍然是漢字的主要表現形式。
  • 港澳臺為何至今仍用繁體字,而新加坡等地卻使用簡體字?
    尤其是我國漢字不僅有簡體字,還有繁體字,要學會就更難了。即便是從小就學習漢字的很多中國人也不會寫繁體字,畢竟我國大陸幾乎都以簡體字為主,就連新加坡和馬蘭西亞也都是用簡體字,只有港澳臺依然堅持在使用著繁體字,但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 繁體字正統?簡體字劣等?繁簡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漢字的繁簡之爭由來已久,有人力挺繁體字,理由無外乎繁體字是中華文化的精髓,繁體字不僅具有文化意義,還具有藝術的價值等等。有人則認為簡體字書寫便捷,辨識容易,符合現代語言文字的發展方向,應當在全世界的華人中大力推廣,甚至應該繼續簡化下去。
  • 為什麼我們使用簡體字,港澳臺使用繁體字,看完終於知道了真相
    為什麼我們使用簡體字,港澳臺使用繁體字,看完終於知道了真相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很多智能軟體的出現,大家減少了書寫,往往會覺得在手機或電腦上明明都認識的字,但當自己要寫出來的時候,卻感覺不知道怎麼寫,即使寫出來了,可能看著也不太像,也會懷疑自己寫錯了
  • 為何臺灣港澳用繁體字,中國大陸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用簡體字
    我們大家都知道呢,在我國的港澳臺地區啊,依然使用繁體字,在大陸地區呢,那麼為什麼在港澳臺地區,而在大陸地區使用簡體字呢,歷史哥就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簡化漢字的小歷史,很多人呢都以為簡體字呀,是在新中國之後才開始發明的,其實不是這樣的,在整個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當中呢,簡體字啊經常出現
  • 書法家為何喜歡寫繁體字,而不喜歡寫簡體字?
    一是提高大眾的識字率,因為繁體字筆畫多,過於複雜,不便於學習。二是提升傳統文化在民間的普及率,畢竟,漢字是傳播我國傳統文化的有效工具,結構簡單、通俗易懂的漢字容易辨識,才有助於達到這個目的。三是固定漢字的字形結構。沒有簡化之前的漢字,許多字在書寫上,往往有好幾種寫法,對識字不多的人,容易引起認知上的混亂。
  • 電子書、紙質書與竹簡,簡體字、繁體字與甲骨文……
    從絲帛竹簡到紙質書是一種進步,從紙質書到電子書也是一種進步。個人方面,雖然我們可以喜歡讀紙質書,但是這種感覺並不應該成為我們抵制電子書的理由。就好像一些抵制簡體字、推崇繁體字的人一樣,這些人會把「繁體字包含了更多的內涵」作為理由,那麼他們為什麼不「因為甲骨文而抵制繁體字」呢?難道更有歷史沿襲、更有文化內涵的文字不應該是甲骨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