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去年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說過什麼最驚人的話,那必然是——「如果延期脫歐,我寧可死在溝裡。」
後來英國還真就延期脫歐了,延了3個月。這個flag總歸是沒立住,字面上看,頗為尷尬。
而早在2016年公投前後,英國一批政客為了鼓吹脫歐,曾對民眾誇下海口說,脫歐「是人類歷史上最容易達成的協議之一」、「脫歐不會有任何缺點」。結果幾年來,這些話被民眾頻繁地做成海報、拉出來遊街示眾。
△英國議員約翰·裡德伍德的話被做成海報,在反脫歐遊行裡被遊街示眾
其實,脫歐從2016年折騰到現在,僅英國前後兩任首相就各自在不同時期立下過不同的flag。回過頭來看,那些撂下的狠話管用嗎?兌現了嗎?
眼看英國的脫歐過渡期在這個月底就到期了,和歐盟的未來關係談判還沒達成協議,英國不鬆口,揚言稱,如果談不攏,無協議脫歐就是「最可能」的結果。這次會不會又是說說而已?
在這個時候對過去四年英國首相們說過的話做個復盤,又有一番新體會。
第一階段:特雷莎·梅躊躇滿志
脫歐就是脫歐,我們要成功地實現它。
——特雷莎·梅,2016年7月11日
這是特雷莎·梅在接替卡梅倫成為英國首相的兩天前所說過的話,然而這個flag貫穿她短暫的首相生涯,並沒有立住。
△特雷莎·梅於2016年7月13日上任(圖片來源:AFP)
她不是一個脫歐派,她在公投中把票投給了「留在歐盟」,但歷史需要她成為一個執行脫歐的首相。為了承擔起這個角色,在談判尚未開始時,她對歐盟擺出了一個強硬的姿態——
對英國來說,「哪怕無協議脫歐,都要比拿著一個爛協議好」。
——特雷莎·梅,2017年1月
這番操作被後來的《經濟學人》總結為「無協議的藝術」。
△《經濟學人》文章,紅色標題「無協議的藝術」
文章認為,在正常情況下一筆買賣做不成,大不了就是維持現狀。可無協議脫歐對於英國來說還真無維持現狀可言,就像是「已經飛在空中了,還在考慮不買降落傘」。明明是英國比歐盟更害怕無協議,卻要以此相要挾。所謂無協議脫歐,從開始到現在,一直都是雷聲大雨點小,更像是一種談判技巧。
第二階段:特雷莎·梅「我的方案是最好的」vs詹森「我的方案更好」
當特雷莎·梅跟歐盟達成了她任期內的最終版協議,她對英國國內撂下的狠話是,「這是 最好的協議了,也是我們唯一可能談成的協議」 。
△2018年9月16日,特雷莎·梅接受英國廣播公司「全景」節目採訪稱,自己的方案「是唯一能避免英國解體的方案」
然而有個人相當不買帳,那就是辭去外交大臣職務的鮑裡斯·詹森。早在2018年9月份,辭職後的他就到一份英國報紙上開了個專欄,拋出了一份自己的「脫歐」方案,與當時的官方方案分庭抗禮。他說,「我的方案能夠更好地實現脫歐」 。
△2018年9月27日,電訊報刊登鮑裡斯·詹森專欄文章《我的方案能更好地脫歐》
那篇「在野」時寫的文章被批評為站著說話不腰疼,那麼等到他自己做了首相,就真的拿出了比特雷莎·梅更好的方案嗎?
他後來的方案其實是在特雷莎·梅基礎上的改進,這中間的曲折解釋起來非常複雜,簡單來說,他的方案確實讓歐盟和英國雙方都認可了,成為了英國正式脫歐的方案。而梅的方案三提三敗,被議會三次拋棄,也打開了特雷莎·梅辭職、詹森競逐首相的大門。
所以回過頭來看,梅聲稱自己的方案「最好」,還真不是。詹森的方案確實「更好」,至少它過關了。
第三階段:2019年的詹森,掀起許諾的狂潮
作為公投時脫歐派的寵兒,之後又一直以堅定脫歐派形象示人的詹森,終於等到了他的機會。在特雷莎·梅辭職前後,作為新首相頭號競逐者的他,開啟了瘋狂立flag的一段時間。
6月5日:「如果我們不能在10月31日完成脫歐,我們將不能被原諒。要麼脫歐,要麼亡黨。」
6月25日:「我們做好準備在10月31日離開,要麼脫歐,要麼死!」
9月2日:「不可能向布魯塞爾要求延遲,必須要在10月31日脫歐。沒有如果!沒有但是!」
9月5日:「如果要我延期脫歐,我寧可死在溝裡!」
當時,光掛出首相又新立了什麼flag,就能撐起英國熱搜版面上的一片天。
一直到10月19日,離原定正式脫歐日期只剩11天了,詹森所在黨派(執政黨)的官方社交媒體帳號還在嘴硬:「首相不會延期的!」
然而,他再狠也沒能狠過英國議會。10月22日晚,離脫歐期限只剩8天的時候,議會直接投票堵死了10月31日脫歐的最後可能。
哪怕以「死在溝裡」立誓,詹森也沒能兌現準時脫歐的承諾。
那為什麼後來他沒有遭遇排山倒海一般的群嘲呢?因為他出了一個怪招,給歐盟發了兩封信,第一封信說英國申請延期。
△英政府發出的第一封信
但這封信沒用帶政府標誌的紙張,他本人也沒有籤名。作為英國首相,當時必須向歐盟申請延期,這是法律要求的。
而他又給歐盟發出了第二封信,信裡說延期是一個錯誤,希望歐盟不要同意。而且說第一封信不是他發的,算起來應該是英國議會發的。
△英政府發出的第二封信,帶首相籤名,帶政府標誌信紙
這樣一番騷操作,堵住了準備群嘲他的悠悠之口,又讓英國議會的反派人設立得穩穩的。首相死都要脫歐,是議員們拉了後腿。於是詹森解散議會,發動了一場英國百年來從未在冬天舉行的大選。他以大比分獲勝,贏得多數席位,重組政府,新政府內閣幾乎由清一色的脫歐鐵桿派組成。
所以詹森立下的是一波詭譎的flags。它其實全都沒實現,全部泡湯,卻打破了特雷莎·梅沒能打破的僵局——在議會和政府中換上了足夠多的自己人。
第四階段:2020年,狠話再難說出口
英國在2020年1月31日成功地脫了歐。
即便沒兌現承諾,詹森也一時風頭無兩。在他年初的講話中,氣勢可見一斑。
我們正踏上一個偉大的航程,全世界沒人認為會有國家有勇氣去實現它,但我們勇敢,我們真正承擔起我們的使命……
——鮑裡斯·詹森,2020年1月底至2月
萬萬沒想到,2020年一場疫情讓整個局勢乾坤倒轉。
在抗疫場景下,詹森政府失去了領導脫歐時的銳氣,抗疫被批評為過於軟弱和散漫。英國眼看將要進入第三波「封城」,是歐洲新冠肺炎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政府支持率下跌,導致脫歐談判也顯得不再那麼銳意。
△英國最大民調機構yougov數據,2020年1月底的不支持率(紅線)為41%,到2020年底有明顯攀升
從去年的「絕不延期」、「寧可死溝裡」,到現在的「我們仍然願意談」,「歐盟的朋友拿出誠意」。詹森的口氣變了。
△2020年12月18日,詹森最新表態
對於難以彌合的差距,我們已經做了很多,輪到歐盟的朋友看清現實,拿出誠意。
——鮑裡斯·詹森,2020年12月18日
脫歐這件事已經坑過4任英國首相,1990的柴契爾夫人、1997年的梅傑、2016年的卡梅倫、2019年的特雷莎·梅,都曾在這個議題上折戟。
△前首相柴契爾
△前首相梅傑
△前首相卡梅倫
△前首相特雷莎·梅
在英國的政治環境下,政客們或為與政敵周旋,或為引導輿論造聲勢,或為環境所逼迫,而立下各種flag。其中哪些只是一時說說而已,沒準沒做到又偷偷往回找補,又有哪些是真「言必行行必果」,真為了國計民生的長久之計,我們還是要多看,多斟酌。不但要聽其言,還得觀其行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