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成語!

2020-12-12 悅文天下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北洋艄公,ID:gh_7b482cfff7d0】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之乎者也羅大佑 - 10年朋友 1

01

「成語」意義因時不同

按隔壁學校劉叔新同志的說法,大凡是有兩重意義,譬喻又很形象的固定語,都可以算是成語。這種說法和我們常常認為的不大一樣,但絕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除了「狐假虎威」、「衣冠禽獸」這樣的成語以外,還有「穿小鞋」、「欲速則不達」、「五十步笑百步」、「醉翁之意不在酒」這種,字數既非四個,讀起來也不拽的成語在。而「華而不實」、「為所欲為」這類看起來像東西的東西,還真就未必是個東西。

南開的劉叔新同志

成語,成語,顧名思義,是已經有人說過的話,是「既成之語」。《民國演義》講五四運動,其中就有這樣的句子:「某校學生近百人,自成一隊,人各一旗,旗上寫著,統用成語,如:『時日曷喪』及……等類」就是說前人用過的話。但是前人用過的話不等同於今天概念上的成語,古人講的「成語」,往往是作為諺語、典故而經常被使用的。比如《紅樓夢》裡,就有「酒底要席上生風一樣東西,或古詩、舊對、《四書》《五經》成語」的句子,《警世通言》裡也有「借用吳歌成語,吳歌雲:『月子彎彎照幾州?幾家歡樂幾家愁……」的句子,上數到宋朝,仍有這樣的用法,像《朱子語類》:「就問者之言以成語,如『吾聞以堯舜之道要湯,未聞以割烹也』」

02

成語是好用的

但北洋艄公可不是要複習古代漢語,我們雖沒有完全探明成語的源流,但仍能知道成語的一條特點,就是它是歷史地形成的,是過去的人說過的話。而成語之所以能形成,必然有其方便可用的優點在,慣用語也不例外。比如我是一個口舌很笨拙的人,經常想表達什麼東西而表達不出來,但借用成語就很方便。前天去配眼鏡,就有了這樣一場對話:

「這一排能看清楚嗎?」

「輕而易舉。」

「這一排呢?」

「……無能為力。」

「現在呢?」

「撲朔迷離。」

「這回應該差不多了。」

「恰如其分。」

你看,既簡明清晰,言簡意賅,這是表達的極致。因此高中政治老師才感慨中國成語的精妙:「『作鳥獸散』,簡直惟妙惟肖!」

初中的語文老師的孫子,在她的點化之下也有了精妙純熟的表達能力,一去太原街:「川流不息,車水馬龍,人山人海。」就連宋丹丹同志演老太太,「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雖不算成語,但也是常用的說法,常用的說法之所以能常用,還是人家表現力強。

國外比較亂套,成天勾心鬥角。今天內閣下臺,明天首相被炒。鬧完金融危機,又要彈劾領導。縱觀世界風雲,風景這邊更好!

03

成語是會上癮的

可是現代語言學告訴我們,語言澆築思維的軌跡,語言也能影響人的思維。克羅齊的話我們也可以重新理解:「表達即創造」。當一個人因為表達能力不夠,只能說某種情感「溢於言表」、「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時候,他的表達能力也被限制了,像我就經常只能說,「大恩不言謝」。

其實用語言和思維的關係解釋這種現象未免有些牽強。這好像更像一種偷懶,就像電流更願意從短接的電線中穿過一樣。蒙田談自己的記憶力,往往是記在紙面上的時候心裡有底,反而腦子裡就記不得了。成語用慣了,現在的話就不會說了。我讀古書的時候,往往看見某些精妙的句子,用鉛筆描一遍,到了做批註的時候,卻總是發現這全是春秋戰國時中國人的陳詞濫調了。

其實「成語」沒有什麼不好,但一旦禁錮了現代人的思想,就是不好;「陳詞」也沒有什麼不好,但2000年後還說著當年的話,只恐怕這是一個僵死的、消化系統有問題的民族。清朝的惠棟就寫道,

「有人喜用古文現成語及摹擬體製成文。餘謂之曰:「譬如人食魚肉便下魚肉,醫家必謂大病。讀古文便鈔古文,可不謂之病耶?」此雖戲言,亦有至理。」

學了成語就只會用成語,就是「直腸子」,真是妙啊!

《快樂星球》裡的「老夫子」一旦張嘴,就要飆一嘟嚕成語。

所以我的語文老師,雖然教她孫子成語,但是卻鼓勵我們不用成語,用自己的精確表達代替成語,才能寫好文章——言下之意,「誰只會用成語誰孫子」。

04

其他

人們往往以為成語只是中土特產,但也有西方傳來的成語。中國古代有關佛教的成語就有很多,比如咒人咒自己常用的「阿鼻地獄」;同時當然也產生了許多關於印度的成語,比如形容數量多的「恆河沙數」;到了近代還有歐洲傳來的成語,像典出法國寓言的「火中取慄」。

這說明什麼?說明英雄不問出處,成語也是。成語產生在人民大眾的使用過程中,當然怎麼方便怎麼來,怎麼實用怎麼來,怎麼表達準確怎麼來。

所以成語和別的什麼東西一樣,自然也是可以在使用中改的,不是嗎?現在經常可以看見的賣自行車的「其(騎)樂無窮」、止咳糖漿「刻(咳)不容緩」、「無屑(懈)可擊」洗髮露、「隨心所浴(欲)」澡堂子……用起來確實妙啊,現在人民群眾說話份量小,我們要論證這種做法的合理性還是要訴諸神明——看看魯迅吧:「殊不知那一面,何嘗不「疾善如仇」呢?」(《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這已經是改動了成語了,更不要說「闊人已騎文化去,此地空餘文化城」、「煮豆燃豆萁, 萁在釜下泣。我燼你熟了, 正好辦教席!」等「篡改」古詩的了。

事實上,這種手法修辭上稱為「仿詞」,而現在有一些文人政客,以「漢語純潔性」為幌子,將之一概否決,真難怪2015年《咬文嚼字》說他們「低估人民群眾的智商」了。看來只有立法要求大家在每晚的「黃金時間」只能讀《漢語成語詞典》才能達到他們的目的了。

05

這是一個帶序號的標題

上文有一句妙語:「誰只會用成語誰孫子」。而像成語這樣,是曾經的優秀成果,現在人因方便或可以附庸風雅而經常使用,但用起來而反而綁架了自己,或者平常人稍作改動就會被扣帽子的東西,是否還有很多呢?

相關焦點

  • 談成語的形成及其構成特點
    成語的數量很大,情況也是多種多樣的。概括地說,成語是語言中一種習用了的固定詞組或短句,大多是由四個字構成的,在句子中一般起著一個語詞的語法作用。從它的來源上看,則許多成語是將一個歷史事件、寓言故事或詩文中的名言警句壓縮而成的。
  • 不經之談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不經之談,經:通常的道理;法則等;談:話。指荒唐的沒有根據的言論。出自:晉 羊祜《誡子書》:「無傳無經之談,無聽毀譽之語。」近義詞有:奇談怪論、無稽之談,反義詞有:不易之論、不刊之論,不經之談是貶義成語,偏正式成語;可作主語、賓語;含貶義,形容言論無根據。
  • 一天一個成語:一言九鼎
    關注這個公號,變成別人眼中博學多才的人 每個成語背後都有你不知道的典故 來啊,造作啊 一言九鼎 【成語拼音】yīyán jiǔ dǐng 【成語釋義】九鼎:古代國家的寶器,相傳為夏禹所鑄。
  • 那些看起來一點都不像成語的成語
    說起成語,大家都很熟悉,基本都是來自於古代經典或著作、歷史故事和人們的口頭故事,已經形成了固定格式。你把成語說出來,大家都能知道它的出處和典故,並且還覺得你引經據典,有文化有內涵。但是成語中,也有幾股清流,看起來一點都不像成語,甚至像是隨手編的。
  • 言教身傳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李欣《老生常談續編·再談百年樹人》:「不能以身作則,言教身傳,沒有正確的觀點方法,打算『精選勤育』新生一代,是做不到的。」近義詞有:言傳身教,言教身傳是中性成語,可作賓語、定語;用於處事。言教身傳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言教身傳(yán jiào shēn chuán)成語釋義:既用言語來傳授,又用行動來以身作則。
  • 談情說愛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近義詞有:打情罵俏、調風弄月,談情說愛是中性成語,可作賓語、定語;用於男女之間。談情說愛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談情說愛(tán qíng shuō ài)成語釋義:談戀愛。成語出處:錢鍾書《圍城》:「看人家一對對談情說愛,好不眼紅。」近 義 詞:打情罵俏、調風弄月成語用法:可作賓語、定語;用於男女之間。
  • 大出風頭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林語堂《談中西文化》:「記得民國二十四年,中國戲劇詩文在外國大出風頭。」近義詞有:出盡風頭,大出風頭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賓語;指人愛表現。大出風頭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大出風頭(dà chū fēng tóu)成語釋義:指成為輿論注意的中心,出頭露面,顯示個人的表現成語出處:林語堂《談中西文化》:「記得民國二十四年,中國戲劇詩文在外國大出風頭。」
  • 當行出色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7回:「師老爺吃上這袋煙,越發談得高興了,道是今年的會墨,那篇逼真大家,那篇當行出色。」近義詞有:當行本色,當行出色是中性成語,主謂式成語;可作謂語;指在該行業中很優秀。
  • 謹謝不敏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夏衍《談自己》:「對於話劇『預演』,或者『招待參觀,請予指教之類』卻還是常常謹謝不敏,理由還不很明白嗎?」近義詞有:敬謝不敏,謹謝不敏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用於自謙或推託之辭。謹謝不敏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謹謝不敏(jǐn xiè bù mǐn)成語釋義:猶言敬謝不敏。用作自謙或推託之辭。不敏,不聰明,無能力。
  • 文武兼備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近義詞有:文武雙全、文武兼濟,文武兼備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定語;指做好談與打兩手準備。文武兼備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文武兼備(wén wǔ jiān bèi)成語釋義:同時具有文才和武才,文武雙全。亦作「文武兼濟」、「文武兼全」。
  • 興高彩烈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魯迅《準風月談·華德焚書異同論》:「這裡的黃臉乾兒們,也聽得興高彩烈。」近義詞有:興高採烈,興高彩烈是中性成語,可作定語、狀語;指人高興。興高彩烈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興高彩烈(xīng gāo cǎi liè)成語釋義:見「興高採烈」。
  • 成語 紋絲不動 詳解
    成語出處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38回:「金蓮坐在床上,紋絲兒不動,把臉兒沉著。」成語例子儘管風狂雨暴,排列在人民大會堂前的三軍儀仗隊員仍是持槍挺立,紋絲不動。成語辯形紋,不能寫作「聞」。成語辨析紋絲不動和「巋然不動」都可形容人或物毫不動搖。
  • 《世說新語》成語談
    《世說新語》主要記載了東漢後期到魏晉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語言簡約玄澹,受到評論家多番讚譽,而這其中與大量成語的應用密切相關。通過分析《世說新語》中的成語運用,從數量與來源兩方面對成語進行全局式的概覽,感受成語的流變與傳承,從語言、自、人物三方面入手,重點考察成語所蘊含的語言流變和思想內涵,更深入探討魏晉時代士族社會的精神風貌。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走投無路,你還知道有哪些成語?
    相關成語:束手無策 入地無門 計無所出 前程似錦 天從人願 如願以償2.空洞無物 [kōng dòng wú wù]基本釋義:空空洞洞,沒有什麼內容。多指言談、文章極其空泛。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王丞相枕周伯仁膝;指其腹曰:『卿此中何所有?』答曰:『此中空洞無物;然容卿輩數百人。』」
  • 枯木朽株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漢 鄒陽《獄中上梁王書》:「故有人先談,則以枯木朽株,樹功而不忘。」反義詞有:枯木逢春、枯木生花、枯樹開花,枯木朽株是貶義成語,聯合式成語;可作賓語、狀語;含貶義。枯木朽株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枯木朽株(kū mù xiǔ zhū)成語釋義:朽:腐爛。
  • 舉不勝舉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魯迅《偽自由書·後記》引谷春帆《談「文人先行」》:「公開告密,賣友求榮,賣身投靠的勾當,舉不勝舉。」近義詞有:不勝枚舉、數不勝數、不計其數,反義詞有:寥寥無幾、屈指可數,舉不勝舉是褒義成語,可作謂語、定語;形容很多。
  • 小學寓言成語故事——自相矛盾
    小學歷史成語故事——買櫝還珠小學歷史成語故事——掩耳盜鈴歷史成語故事——刻舟求劍成語故事——畫蛇添足鄭爽再談前任!
  • 沒齒難忘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唐·李商隱《為汝南公華州賀赦表》:「司馬談闕陪盛禮,沒齒難忘。」近義詞有:沒齒不忘、銘心刻骨,反義詞有:忘恩負義,沒齒難忘是褒義成語,可作謂語;指終身不能忘記。沒齒難忘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沒齒難忘(mò chǐ nán wàng)成語釋義:沒齒:終身。
  • 徒費唇舌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十八回:「九公何苦徒費唇舌,你這鄉談暫且留著,等小弟日後學會再說罷。」近義詞有:白費口舌、徒廢唇舌、徒費口舌,徒費唇舌是貶義成語,可作謂語、賓語、定語;指白費口舌。徒費唇舌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徒費唇舌(tú fèi chún shé)成語釋義:徒:白白地。指白講了一大套話,結果仍然無濟於事。成語出處: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十八回:「九公何苦徒費唇舌,你這鄉談暫且留著,等小弟日後學會再說罷。」
  • 如墮煙海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賞譽》:「王仲祖、劉真長造殷中軍談,談竟俱載去。劉謂王曰:『淵源真可!』王曰:『卿故墮其雲霧中。』」近義詞有:霧裡看花、如坐雲霧,反義詞有:豁然開朗、顯而易見,如墮煙海是中性成語,動賓式成語;可作謂語、賓語、補語;比喻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