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橫套河邊,一幅幅沿河環境整治前後對比圖,講述著中山村「三會三解」黨建項目推動村莊環境整治的動人故事;新東社區的樓道裡,「先鋒管家」們走百幢、入千戶,用熱心誠心積聚社區善治的民生溫度;大新村的「紅色新課堂」上,村幹部把身邊的紅色故事改編成小品,寓教於樂傳遞正能量……
以黨建亮點展現品牌力量,以品牌創建提高黨建水平。2018年以來,張家港市大新鎮深入實施基層黨建「一村一品」工作法,以村(社區)為單位,按照「重在創新、好在特色、優在亮點」的要求,不擺花架子,狠下真功夫,小切口、項目化培育基層黨建品牌。如今,全鎮13個村(社區)實現品牌黨建服務項目全覆蓋,形成基層黨建「百花爭豔」的生動局面,全面激發鄉村振興「紅色動能」。
項目化推進
凝聚鄉鎮振興力量
來到大新鎮中山村的北橫套,只見小河清波流淌,兩岸綠意盈盈,一幅江南水鄉美景圖映入眼帘。然而在一年之前,這裡卻是另一番景象。
北橫套是大新鎮西南片區重要的東西向主幹河道,其中,中山段全長約1.2公裡。由於前期粗放式管理,沿河35戶村民家家有違建輔房、戶戶排汙水入河,環境髒亂,河道淤塞,成了村裡環境治理的一塊心病。
「北橫套的問題在水裡,根子卻在岸上。要截汙納管,就要拆除沿河違建,這勢必影響村民的利益。」中山村黨總支書記劉鈞說。得不到村民的支持,河道治理就是一句空話。為此,中山村搭建起「三會三解」黨建工作新平臺,多次召開民情懇談會、政策解讀會和矛盾化解會,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爭取村民最大理解和支持。
經過一個月耐心細緻的工作,沿河35戶村民終於在整治協議上簽了字。2000平方米沿河違建整體拆除,修起了統一的院牆;沿河留出的5米,做好截汙納管,鋪上健身步道;路邊裝上路燈,沿河種滿綠化,修起了生態駁岸,還建起了3個親水平臺……如今,一條「河暢、水清、岸美」的北橫套沿河風光帶躍然眼前。
北橫套要治好,更要管好。今年,中山村啟動實施「美村四護」黨建項目,整合各方資源,形成「黨員巡護、村民自護、物業管護、村委維護」的村莊環境長效管護機制,持續放大黨建引領作用,讓北橫套一直美下去。
北橫套的美麗蝶變,正是大新鎮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大新鎮黨委書記徐鳳琪說:「基層黨建工作不能簡單理解為黨務工作,要服務大局、落實落地。」2018年以來,大新鎮圍繞「黨建引領、服務惠民」這一核心理念,以村(社區)為單位,以黨建項目為抓手,以品牌建設為重點,推出「一村一品」基層黨建新舉措,全面提升基層組織力。
「『一村一品』以特色黨建項目為抓手,有效破解了抓黨建和抓業務『兩張皮』現象,凝聚起最廣大的力量,大力提升基層組織力,切實發揮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徐鳳琪說。
找準小切口
貼近百姓真實需求
今年4月,由大新鎮新東社區37名黨員組成的「先鋒管家」上崗。他們以樓道為單位,走百幢、入千戶、訪訴求、尋能人。目前,「先鋒管家」共收集居民訴求73項,其中63項得到順利解決,成為大新鎮黨建引領樓道微自治的先鋒樣本。
「先鋒管家」的成功實踐,得益於大新鎮對於基層黨建項目的精雕細琢。新東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任亞超說,社區最開始的想法是圍繞「家文化」來設計黨建項目,不成想卻被否決了。「『家文化』的概念太大、太空,工作沒有抓手,如何取得實效?」今年初,大新鎮黨委領導帶隊就新東社區的黨建項目方案開展專題調研,一針見血開出整改「藥方」。
隨後,新東社區立即調整工作方向,聚焦「社區工作人員少、居民八小時之外找人難、樓道內小微難事處理慢」這「一少一難一慢」,對項目方案進行優化打磨,一個月內三易其稿,才有了如今的「先鋒管家」。
「『先鋒管家』入戶見人、走心服務、迅速反饋,成為黨建引領社區自治的新抓手,也將黨員與群眾聯繫得更加緊密。」任亞超說。
「黨建工作切口越小,越能找準真問題,貼近真需求。」大新鎮黨委組織委員朱浩鋒說,在推進「一村一品」基層黨建工作過程中,從切口角度、定位準度、成效深度三個維度,為每一個黨建項目「把脈問診」,並制定了「走訪調研、項目申報、項目評審、立項發布、項目推進、項目評選」六步工作法,形成黨建項目的過程質量控制體系。如今,一批「專、精、特、新」黨建項目在各村(社區)落地生根。
朝東圩港村的「王志勇黨員志願工作室」,以中國好人「賣菜哥」王志勇為核心,組建黨員志願服務隊,服務本村弱勢群體,營造出和睦鄰裡、互幫互助的良好民風;段山村以農村「三資」管理為切入點,遴選村裡的黨員骨幹組成「三資」管理工作組,先後對村級資產出借、村屬道路工程發包等10餘項重點工作進行把關定項,推動了村級經濟健康發展;長豐村把「民生雜貨鋪」建在黨員中心戶家中,村書記每月駐點聽民情,打通聯繫群眾「最後一米」……這些個性鮮明的黨建項目切實回應了群眾需求,解決了具體問題。
搭建新平臺
讓基層黨建入腦入心
近日,一場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主題的黨建分享會在大新鎮溫情上演。情景劇《紅色信封》講述了退休老黨員蔣惠平10年來堅持交納特殊黨費、幫助困難群眾的感人故事;小品《讓陽光照進窗》把「331」消防隱患整治專項行動的小故事搬上舞臺,展現基層黨員幹部的責任與擔當。
登臺表演的不是專業演員,而是大新鎮大新村的村幹部。去年以來,大新村以黨性教育為抓手,打造「紅色新課堂」黨建品牌,挖掘整理村民身邊的紅色故事,進行藝術加工和演繹。截至目前,大新村已編演了3部情景劇,受到群眾歡迎。
「把黨建工作搬上舞臺,不是為了作秀,而是將傳統的『灌輸式』教育轉變為喜聞樂見的『啟發式』教育,真正讓黨性教育入腦入心。」大新鎮組織人事辦主任施鳳芬介紹,為創新黨建項目宣傳方式,大新鎮引導各基層黨組織將黨建項目成果進行藝術加工,並通過當地慶「七一」文藝匯演、「百姓群星大舞臺」、新時代講堂等平臺進行展演,基層黨員幹部走上舞臺,述黨建、講做法、談成效,有效拉近服務對象與黨建工作的距離。
目前,大新鎮各村(社區)已編排製作黨建文藝作品20件,涉及詩歌朗誦、方言小品、情景劇等多個文藝門類。同時,大新鎮為每件作品錄製視頻,作為黨員實境課堂的課件素材,供黨員群眾點單學習。今年以來,這些黨建文藝作品累計演出、展播超過50次。
除了巧搭黨建宣傳平臺,大新鎮還為村(社區)書記們搭建起「黨建擂臺」。該鎮提出「黨建1小時」概念,即每個村(社區)黨組織書記介紹自身黨建工作1小時以上,年底舉辦「基層黨建好項目」述評會,村(社區)黨組織書記要上臺介紹黨建項目開展情況,鎮黨委領導現場提問、綜合打分,評選出年度「基層黨建好項目」。「以現場『打擂』的形式抓實書記第一責任人職責,在順應新形勢、解決新情況、落實新要求上,打造一支知行合一、能說會做的高素質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隊伍。」朱浩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