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上線,農業生產可實現智能化管理

2020-12-26 齊魯壹點

在家點點滑鼠,就可以給果樹澆水,果園來了害蟲,檢測系統實時預警……如今,這樣的智慧果園正在成為現實。10月18日,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拼多多聯合創立的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正式上線,可實時展示多個基地的實況數據,並對農園進行遠程訪問和作業。

此次發布的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共分兩個部分,其中,服務系統包括設備管理、園區基礎信息等五大模塊,可為農業生產提供強大數據支持。展示系統則是採用3D GIS技術展示基地位置,並通過視頻接入系統,讓農業專家在千裡之外也可以查看作物長勢,對園區數據進行分析,並為管理者提供管控方案。

現場,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拼多多還共同發起建設了「智慧農業協同創新中心」,雙方將基於農業物聯網、人工智慧、5G等先進技術建設精準農業管理體系,構建智慧農業管理體系,探索小農生產模式下,從數位化生產到品牌化銷售的全產業鏈條,從而為農產品創造更多附加值,為農業種植者們帶來更多收入。

在此之前,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拼多多已經圍繞貧困地區的農產品標準化生產、規模化銷售等開展了系列探索。中心趙春江院士團隊與拼多多緊密合作,先後在雲南省武定、勐海、怒江、尋甸、會澤、瀾滄等地,建設了一批智慧農業技術應用示範基地,圍繞林下三七、小玉米、柑橘、核桃等高原特色產業,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大幅提升了該地區的特色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趙春江院士表示,在農業產業鏈中,後端銷售對農業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次合作雙方將發揮各自優勢,以電商為切入點,以後端的消費拉動前端的生產,把整個智慧農業技術體系建立起來,為國家扶貧攻堅、鄉村振興做出貢獻。

(快資訊)

相關焦點

  • 農業大不同!極飛打造無人化智慧農業生態系統
    目前,中國傳統農業的生產和組織的方式已經到了變革的拐點,農業生產中的耕、種、管、收四大關鍵環節亟需用更集約、更高效的方式進行轉型。那麼當今高速發展的人工智慧、大數據和工業的高效率生產模式能否助農業生產一臂之力?答案是肯定的。
  • 信息化觀察丨數字賦能「網際網路+」農業生產更智慧
    如今,隨著網際網路、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智慧」元素的廣泛應用,只需要一部手機,就能輕鬆管理上百畝地的澆水施肥;坐在辦公室電腦前,就能實時查看莊稼的生長情況……近年來,河北省把信息化、物聯網等先進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中,以現代信息技術促進農業產業升級,從拼資源、拼要素轉向比技術、比效益,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轉變為高產、高效、低耗的智慧農業模式,智能化、便捷化的「
  • 智慧農業是農業的根本出路2020年智慧農業產業鏈全景圖深度剖析(附...
    智慧農業是智能農業專家系統的簡稱,一般是指利用物聯網技術、「5S」技術、雲計算技術和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實現「三農」產業的數位化、智能化、低碳化、生態化、集約化,從空間、組織、管理整合現有農業基礎建設、通信設備和信息化設施,使農業和諧發展,實現「高效、聰明、智慧、精細」和可持續生態發展,是將科學技術融合在農業發展領域中的具體實踐和應用。
  • 智慧農業,讓新一代農人更「耳聰目明」
    耕作數千年的沃野,如今嶄露出智慧農業的光芒。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5G通信等現代技術,讓中原農業生產充滿「智慧」,讓新一代農人更加「耳聰目明」,讓農業生產更加輕鬆、精準、高效。「我們通過數位化精細管理,水、肥、藥、電等成本投入由農戶畝均1300元下降到550元。」王偌飛說,肥料、農藥的使用都更加精準,也更加高效、節約。農業數位化讓農業實現了「按需生產」,也讓我省農產品可追溯成為新常態。如今,在不少農產品包裝上,消費者掃描二維碼,就可以「回顧」此產品的「一生」。
  • 什麼是智慧農業?ai+3d列印的三維農業生產數據監測系統
    什麼是智慧農業?ai+3d列印的三維農業生產數據檢測系統。它是由湖南智慧農業聯盟聯合湖南廣播電視大學、藍州天生科技共同打造的三維創新型農業產業生產信息系統。通過3d列印的立體智慧農業生產數據檢測系統,有效的預警農業問題,如病蟲害,營養消耗過快,農藥殘留超標,肥料使用過量等問題,從對接,代理商和經銷商對接,農業專業人員協助監督,品牌推廣,合作機構之間互聯互通,形成農業生產、農產品品牌的建設。
  • 極飛科技:布局智慧農業,開啟農業生產活動的定製化作業時代
    12月15日,農業科技公司極飛在2020科技年度大會上發布最新一代農業科技產品和應用場景,包括新一代P系列農業無人機、創新雙旋翼飛行平臺V系列農業無人機、新增固體播撒和割草兩大執行單元的R150農業無人車、新一代農機自駕儀等一系列全新硬體產品,並重點推出AI處方圖技術,以實現人工智慧落地化
  • 大數據讓貴州農業迎來大發展 更多企業變身智能工廠
    生產、採選、貯藏、銷售、品牌等各個環節形成完整的數據鏈,實現農產品種植過程透明,加工倉儲數據清晰,銷售數據反饋應用到種植,以大數據分析系統為支撐實現了大數據與獼猴桃產業深度融合。對修文農投來說,大數據與農業產業的應用,可不僅僅是一季果蔬從種植到銷售的全過程,而是一個果園的終身數據。
  • 肥城市桃園鎮:智慧農業助推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
    ,實現「優果精選」,保證肥桃品質,提升品牌價值。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肥城市桃園鎮已形成5000餘畝桃樹的規模化連片種植,通過高科技投入和種植技術創新,肥桃的量和質都發生了變化,附加值也隨之提高,一座現代化農業產業園正在崛地而起。桃園鎮大力推廣發展農業物聯網,利用技術手段獲取、收集和分析農業生產中的實時數據,減少傳統農業由於粗放式管理而產生的效益損失。
  • 農業生產實現物聯網化有什麼好處?
    毛澤東曾說,農業生產是我們經濟建設工作的第一位。 但是當前我們農業生產還面臨著很多問題,比如,生產效率低下,農業資源利用不合理等等情況。而創新、商業模式、人才缺少已經成為阻礙中國農業發展客觀而又實現的問題,面對變化莫測的時代,我們不得不反思。
  • 李道亮教授:中國智慧農業的機遇與挑戰
    智慧農業是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全產業鏈的「生態融合」和「基因重組」。具體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內容。 一是農業生產智能化。
  • 蘇州各地「智慧農業」建設亮點一覽:種好「試驗田」 勇當「探路者」
    【案例點擊】常熟「智慧三農」平臺秉承「124+N」整體規劃架構,致力構建以三農數據資源中心為核心,智能生產系統、融合經營系統、綜合服務系統、精準治理系統為重要內容的系統基礎格局,重點加強統籌各類農業資源要素數據和服務應用載體平臺建設,實施了一套具有縣域特色的農業地理信息系統。
  • 福州智慧農業邁向互聯互通時代
    在福州,市民購買一款農產品,可通過微信公眾號、APP端進入農業企業頁面,通過VR虛擬場景了解生產基地概況,還可通過物聯網監控實時觀看農產品生產過程,最後經掃描二維碼獲取農產品溯源信息後,通過微信支付購買產品,實現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全程監控,放心購買。  14日,在福建有倫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位於閩侯鴻尾鄉南坑村的農業基地,公司董事長陳能文向記者展示了他們的上述最新技術成果。
  • 農業版「人機大戰」來了!從「一顆草莓」看中國智慧農業的未來
    (來源:Pixabay)如今,智慧農業已成為當今世界現代農業發展的大趨勢,將人工智慧(AI)、物聯網(IoT)、大數據(Big data)等技術與農業生產結合,可以因時、因地、因人地促進農業生產,更精細化地配置農業生產資源,填補農業勞動力的未來缺口。
  • 安徽宿州市埇橋區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推動傳統農業向數字農業轉型
    「請看背景牆,這是天、空、地一體化智慧農業系統示意圖。」在安徽宿州市埇橋區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管委會智慧農業大數據處理中心,管委會主任張梅介紹,天上,採用北鬥導航衛星信息構建園區北鬥衛星導航時空體系,同時採用遙感衛星信息構建園區遙感資料庫,進行高精度衛星地圖展示;空中,採用具有北鬥高精度定位系統的植保無人機、農田調查多用途無人機、航拍無人機,進行高精度定位導航飛行;地面,建設大田物聯網系統,包括氣象站、土壤墒情傳感器、視頻監控等設備設施,將所有數據通過專線傳輸到數據中心伺服器
  • 農業信息化和機械化快速發展 我國正大步邁入智慧農業時代
    腳不沾泥、手不碰水就把田種了,打開手機就能設定耕作深度,查看數據就知道農作物生長狀況……智慧農業將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全產業鏈融合,為傳統農業提質增效提供了現代化解決方案。 《中國數字鄉村發展報告(2019)》預測,今年我國智慧農業潛在市場規模將達2000億元。
  • 華為雲 Cloud for Good:智慧農業,讓農戶感受技術溫度
    以農業領域為例,乘著信息革命大潮和高質量發展大勢,隨著新業態、新經濟的培育步伐不斷加快,正勾勒出一幅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圖景。12月2日,溫氏集團信息中心副總經理鄺穎傑在「智數廣州·進而有為」華為廣州城市峰會2020上發表了《科技助農,讓城市更有溫度》的主題演講。他指出,科技興農,要藉助科技實現由「傳統養殖」向「現代化養殖」轉型升級。
  • 椰視頻 | 數說海墾——金墾賽博農業生產管理數位化信息化系統平臺...
    記者 林鴻羽 攝  與海南農墾館其他展銷瓜果蔬菜、畜禽海鮮、農副產品的展區不同,金肯賽博展出的農業數位化信息化系統平臺,吸引了不少市民遊客駐足圍觀。在企業宣傳冊上,分別介紹了該公司公司研發的數字農業系統、土地資源運營管理系統、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平臺等20多種農業生產管理數位化信息化系統平臺。
  • 麥飛CEO談數位化模式:大平臺付費,撬動農業生產端數據服務
    近期,《財經塗鴉》對話麥飛聯合創始人兼CEO宮華澤,對這一「痛點」,他表示,麥飛不是和農產品生產端合作,而是與阿里京東等平臺合作,以撬動前端採用技術,這是麥飛商業模式的創新之處。 目前麥飛主要客戶有G 端(政府)和B端(平臺或大農戶),每年訂單量在幾千到1萬個,客單價在3萬-5萬,大平臺訂單大,而小B客戶基礎量多。
  • 京東與廣東省農業農村廳攜手,共建四大平臺
    12月12日,京東集團與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在2020世界數字農業大會上達成合作。未來,廣東將成為京東集團全國重點支持的區域,通過打造四大平臺、五大聯盟,雙方將在數字農業建設、基礎設施建設、農產品上行、品牌推廣、助農扶貧等重點領域開展更多合作與交流。
  • 「數字農業」到底是什麼?
    02農業大數據(Big Data)農業大數據是與農業物聯網相對應的概念,它是一個數據系統,在開放系統中收集、鑑別、標識數據,並建立資料庫,通過參數、模型和算法來組合和優化多維和海量數據,為生產操作和經營決策提供依據,並實現部分自動化控制和操作。因為它是在完全開放的系統中運作,因此主要用於大田農業的生產和農業全產業鏈的操作和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