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小聶跑法
昨天早上學員戰隊群,大魚同學分享了他的練習數據。我看完嚇了一跳,怎麼可能這樣跑?很明顯就是產生跨步意識了,沒有貫徹我們技術意識體系的練習方向去跑。
我分析了他存在的主要問題,同時也糾正了個別學員關於步頻和步幅之間的思維誤區。較為普遍的一種錯誤認知:以為步頻越慢、步幅越大就是我們技術體系所提倡的,但這只是非常片面的理解。完全沒有領會到我們只是倡導不用刻意去提高步頻,讓步頻順著重心移動能力自然產生的實質而已。
事實上,我一直在強調,技術數據中,步幅、步頻和觸地時間的結合分析才是最基礎的技術動作判斷依據,然後再加入垂直振幅和垂直步幅比的數據去綜合衡量才能得出比較合理的技術動作數據。但在練習初期,只關注步幅、步頻和觸地時間的關係就可以。
但我們要記住:評估步頻和步幅的關係,配合觸地時間去衡量才能找對合理的節點,三者不能缺一。而這個節點,類似於我們體能訓練中的乳酸閾值。觸地時間長,步頻慢而步幅大不是好事。觸地時間越短、步幅越大,就不用考慮步頻。步頻是隨著觸地時間減少、步幅增加而順勢提高的,這是重心意識發力過程中最重要的技術體現。
腰腹部壓出去,步頻不增加就會摔倒。所以,當我們的速度進階到自己最合理的配速的時候,180步/分的步頻數據就會自然產生。現在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都被180步/分的步頻數據結果所限制。但他們都不知道180步頻是怎麼得來的,以為靠個節拍器練習就可以達到180步頻~ 事實上,這樣的步頻數據只是犧牲了步幅換來的,意義不大。
因此,不同的速度自然體現不同的數據,單個數據區域不能穩定不變。這是我們人體跑動中重心移動能力所決定的,不是我們思維意識中人為主觀因素可以去控制的。如果產生刻意去追求數據的思維形態,那麼我們的跑動感覺就不夠自然放鬆。包括我們在練習初期肌肉緊張,也屬於這樣的類型。
總的來說,跑動感覺就是要自然輕鬆。理論上,當我們動作成熟以後,無需任何思考。所有的動作環節包括細節都會運用自如,我們是不需要去考慮怎麼做動作的。只不過,在練習過程中,特別是初學者就要根據不同的階段、不同的發力關注點,循序漸進的提升自己。注意一個重點:絕對不能片面去理解任何一個動作數據的優劣,所有數據都是協調呈現的。
步頻的快慢、步幅的大小不要過度追求,順其自然就好。在我的進階和教學經歷中,不同水平的人,不同的配速體現的數據狀況是完全不一樣的 。當然 ,會有一個規律,只是我沒興趣去整理而已。因為大部分人很容易被一些統計結果所誤導,眼裡只會盯著一些結果性的數據去練習,這和我的教學指導思想嚴重不符。舉個簡單的例子:好多跑友經常提出讓我跑600配速的動作形態,但他們忘記了他們本來是全馬400甚至430後的水平,他們自己600配速的動作形態已經接近和超過他們的配速跑動作。而600配速的動作對全馬255左右水平的我的動作來說,其實需要很刻意才能做到,這就嚴重影響了他們這部分人關於600配速下的動作形態認知。其實,他們跑600配速的動作,和我跑420左右的動作差不多,但太多的人不會理會這其中的關係,而只會在意600這個單一空白的數字。
好了,重申一次:我們不是提倡步頻越慢、步幅越大就好,而是強調不要過度刻意追求過高的步頻和在意步幅的大小,特別是在主動跨步下的所謂的高步頻、刻意減少步幅的行為。在跑動中特意加快提拉速度和掌握身體重心的快速移動能力,儘量減少跑動中的觸地時間來理解步幅步頻的關係,這才是王道。
非常建議每一位跑者可以在自己親身的跑動中體會自己對步頻步幅的理解,儘量不要沉迷於理論數據的糾結中。
好了,簡簡單單,慢慢體會哈。
文/小聶教練 歡迎關注「小聶跑法」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專業跑步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