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步頻?
所謂步頻是指走路或者跑步時,每分鐘腳步落地的次數,例如:在 1 分鐘內,左右腳共踏出 150 步,那麼你的步頻就是 150 次/分鐘,如果左右腳共踏出 180 步,那麼步頻就是 180 次/分鐘。
跑步實質就是一項雙腳在地面不斷進行轉換的運動,一旦開始跑步,身體向前的動量就帶著身體的重心超越原有重心,因此另一隻腳必須要向前一步身體才不會跌倒。於是,通過雙足連續和交替的向前實現了前進,而雙腳轉換頻率的快慢(也即步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跑步效率的高低。
換句話說:步頻是跑步時雙腿轉換支撐點的頻率,是好的跑步技術的精髓,轉換支撐點的時候,我們開始自由落下,然後讓重力帶動我們前進,支撐點轉換得越快,重力的幹擾就會越少,我們就跑得越快。
步頻為什麼這麼重要?因為人的步幅相對來說增加很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的先天因素:腿長,以及你身體的柔韌性,而步頻是可以通過訓練來增加的,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你的步頻增加了,你的配速也會增加,當然,這也是有一些前提條件的。
根據目前收集整理的資料,這些專業機構和運動權威均認為:高步頻(180次/分鐘)是非常有必要的:
1)美國國家體能協會(NSCA)
在訓練教材中,耐力訓練第八章——跑步運動技術訓練,強調高步頻的重要性,在 1 分鐘的跑動過程中對運動員右腳著地次數進行統計,並建議運動員每分鐘的步頻維持 180 次;
2)美國運動醫學協會(ACSM)
步幅增加的過程應該是一個自然的過程,而非刻意的形成或增加,增加步幅還會帶來很多麻煩。當步頻與步幅能以最理想的比例互相搭配,跑步的經濟性才能發揮到最佳狀態。
3)美國著名跑步教練傑克丹尼爾斯(Running Formula)
在 1977 年的研究調查及著作(Running Formula)發現精英跑者的步頻很少低於每分鐘 180 下。他將高步頻技術列入好的跑步技術原則之一。
步頻越快,跑速就越快嗎?
步頻的加快確實有可能會讓我們速度變快,但卻不是絕對的,原因如下:
雖然配速=步頻*步幅,但是雙腳轉換越快,對下肢肌肉的參與度和能力要求也越多,而下肢肌肉參與得越多,對血液的要求越高,心臟壓力越大,心臟跳動越快,心率增高,同時也犧牲了原有的步幅,導致速度沒有提升甚至有所下降。
當然,如果大步幅、低步頻(170 以下)來維持速度,則可能給膝關節帶來致命的傷害,容易出現腳與地面的著地點遠離重心、膝關節鎖死,導致肌肉參與緩衝降低、膝關節水平剪切力增大、腳與地面的觸地時間增加、剎車效應、振幅增大、能耗增加、跑步經濟性低等不好的結果。
腳後跟落地的跑步姿勢
步頻越快,效率就越高嗎?
步頻的提升代表的是每步用時減少,而真正決定跑步效率的是每步中的觸地騰空時間如何分布,越長的觸地時間說明我們對地面發力的時間越長,也就越耗體力,跑起來也就越容易疲勞,所以步頻越快,每步觸地騰空時間越短,所以跑起來會更輕鬆,跑步效率會更高。
那麼我們該如何增加步頻,提高跑步速度,提高跑步效率,同時減少受傷的可能呢?
1、 用前腳掌跑步
跑步到底應該是前腳掌(注意:不是腳指頭,也不是讓你墊著腳跑步)先著地還是應該腳後跟先著地,對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對剛跑步的人來說腳後跟先著地會更習慣,跑起來也不需要專門的練習,掌握起來也很輕鬆。用前腳掌著地的話,剛開始會感覺小腿肌肉非常容易酸痛,所以很多人會因此而放棄前腳掌落地,但與前腳掌先著地的跑法相比,腳後跟先著地有不小的缺點:
(1)、腳後跟先著地給膝蓋帶來的衝擊力很強,整個身體在著地之前處於騰空狀態,著地的那一瞬間,全身的重量全都壓在腳後跟上,繼而傳至膝蓋。這就是為什麼一些人跑步後會膝蓋疼的原因。如果用前腳掌先著地的方法跑的話,自己的腳掌就會起到超強的自然緩震作用,雖然現在很多的鞋子基本都具有一定的緩震性能,但仍然無法根本解決衝擊膝蓋的問題,而如果你習慣用前腳掌跑步的話,不需要專門選擇什麼特殊的鞋子的,只需要合腳就行,這會給你減少一大部分的開支。
(2)、腳後跟先著地的話,那麼腳與地面接觸的順序就會是這樣的:腳後跟著地——腳向下壓——前腳掌著地——前腳掌後蹬——騰空躍起,而用前腳掌跑的話,腳與地面接觸的順序是這樣的:前腳掌著地——前腳掌後蹬——騰空躍起。所以,用前腳掌先著地的跑步方法,會大大縮短每向前跑一步所需要的時間。
2、手臂擺動訓練
跑步的時候,手臂和腳步是同步的,為了保持平衡,腳步有多快,手臂擺動也會有多快,除非你刻意的改變手臂擺動頻率。所以,在提高步頻訓練中,逐步提高擺臂頻率,跑步的步頻也會跟著提高。雖然,長時間跑步時,由於長時間手臂擺動,會導致肩部肌肉疲勞和緊張,手臂擺動的頻率也會逐漸減弱,但對比以前的步頻,你會發現,它確實是在慢慢的變快。
擺臂訓練
3、核心穩定訓練
在跑步過程中,上身隨著步頻自然有節奏地上下起伏並保持穩定狀態很重要,適當地收緊腹部肌群是保持正確跑步姿勢的必要條件。
正確而自然地呼吸,並提醒自己收緊腹部。在跑步的過程中,依據自身情況進行有節奏的呼吸,不要因為收緊腹部而影響跑步的呼吸節奏。
平時最好有力量訓練,尤其要注意核心的訓練,比如平板支撐以及各種衍生的動作,雖然跑步是一項有氧運動,但必要的核心訓練,是你能跑得更快、更好的有力保證。
平板支撐
4、進行針對步頻的專項訓練
(1)、快速墊步
在節拍器伴奏下,訓練雙腳快速交替、轉換墊步能力,設定步頻為 180 步/分鐘,找到高步頻的感覺。可以選用帶有節拍器或是能顯示實時步頻的跑步 App 。
(2)、左右提拉墊步
雙腳開立,左右交替墊步,轉換時,注意腳跟向臀部提拉,頻率可以設為 100-120 步/分。
(3)、快速蹲跳
雙腳開立,做快速蹲下,下蹲幅度要小,起跳高度也不用太高,主要訓練落地後迅速反彈起跳的能力,頻率要快。
(4)、雙腿交替快速弓箭步跳
做雙腿交替快速弓箭步跳,下蹲幅度不用太大,訓練落地後迅速反彈跳起能力,頻率要求要快。
(5)、弓箭步接抬腿跳
要求快速跳起,同樣落地後要迅速再次反彈跳起能力,動作幅度不用太大,但頻率要求要很快。
5、儘量不要跑步聽音樂
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況:許多跑步的人,帶著耳機跑步,可能他們認為跑步太無聊枯燥,音樂能帶來一些趣味。但一個真正喜歡跑步的人,是不會覺得跑步單調的,跑步的時候聽歌,你的注意力就不在練習提高步頻上了。所以,你如果想提高步頻的話,最好還是不要在跑步時聽歌,跑步的節奏非常容易被音樂的節奏打亂。
跑步最好不要聽歌
總結一下,提高跑步步頻的方法就是:
1、用前腳掌跑步;2、擺臂訓練;3、核心訓練;4、步頻專項訓練;5、不要跑步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