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同樣來自於讀者的提問,狗子我發現自己也非常喜歡寫回答而不是自己找話題。所以以後問答類的文章或許會是常態。這篇提問人是「明月松間照」朋友,它的原話也比較長,我貼在下邊。
請教狗兄,以前看過一本書,說捷克1912年就開始研製輕機槍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我覺得有兩個可能,一是這個書說的輕機槍和後來的輕機槍不是同個概念,如同白朗寧自動步槍和二戰末期問世的自動步槍不是同個概念。二是當時沒有成功,直到一戰後才搞出雛形。再一點疑問就是ZB輕機槍有沒有參考麥德森,畢竟兩者外形還有點像。
這兒可以分為三個問題
一、捷克是不是從1912年就開始搗鼓輕機槍了
二、當時的輕機槍和後來的輕機槍在理念上有沒有啥不同
三、ZB是否參考了麥德森機槍
我一個個來
問題一:捷克1912年的輕機槍?
首先這個問題本身有錯誤,1912年還不存在捷克這個國家,它當時還只是奧匈帝國的一部分,得等到1918年一戰結束,奧匈帝國戰敗解體後,捷克斯洛伐克才獨立成為一個國家。
而捷克布爾諾境內的兵工廠確實是當年奧匈帝國的主要武器生產基地,這也是為啥在奧匈解體之後,捷克斯洛伐克雖小,但兵工能力很強的原因,畢竟繼承了龐大帝國的遺產。
至於捷克式輕機槍研發於1912年的說法來自於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於2000年出版的《西洋器物傳入中國史話》的第171頁描述
中國生產最多的是捷克式輕機槍。這種槍 1912年由奧地利人發明,因在捷克的兵工廠生產而得名。
不過這段話肯定是有問題的,因為捷克式輕機槍研發於1921年,而且研發國就是新獨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已然沒有任何關係。所以咱們也不要總是盯著書,尤其是一些通識類書籍的細節錯誤非常多。
1912年的奧匈帝國並沒有研發任何輕機槍,但採購過麥德森。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奧地利國家圖書館有照片檔案顯示,在1915年他們測試過一批自動武器,照片上將這把槍稱為機槍而非衝鋒鎗(Maschinengewehr des Standschützen Hellriegel),儘管它發射的是手槍彈。
玩戰地一的小夥伴應該認得出這把就是突擊兵十級的衝鋒鎗Hellriegel M1915。但這把槍也只有這幾張照片留存,沒有其他更多資料。
問題二:1910年代的輕機槍理念
說真的,第一個問題既然不成立,那麼第二個問題按理來說是不存在的。不過咱們可以從一戰時期的輕機槍去挖掘這個問題。
當時有啥輕機槍呢?麥德森算最早的、劉易斯、白朗寧自動步槍、紹沙。
恩...MG08/15就當時環境而言也能當做輕機槍。
簡單的來說,一戰時期的輕機槍還沒有成型,但衍生出了兩種用法。
一個是當時主要是塹壕陣地戰,進攻方伴隨著火炮和己方陣地重機槍的支援朝著敵軍防線推進。但陣地戰是有多道防線的,前方防線被突破之後,己方的重機槍因為重量原因就沒法對後方防線提供進攻火力支援了,這時候就需要人能夠扛著走的單兵武器為前線步兵提供支援火力、設立簡單陣地防止敵軍反撲。
二個是進攻方衝入塹壕之後,敵我雙方會展開近距離的複雜地形交戰。這時候大栓步槍不好使,但自動武器可以在塹壕內配合其他兵種一路掃過去。
不過這兩種用法在一戰後都沒被好好的繼承下來,陣地推進火力被一些中型機槍取代(白朗寧M1919、SG43郭劉諾夫等)。而通用機槍的出現給單兵全威力機槍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另外塹壕突擊這種近距離作戰則被衝鋒鎗一統天下。
所以到一戰後乃至現代,輕機槍的核心作用是班組火力的強化。
(題外話,你們看星球大戰的帝國衝鋒隊是不是有德軍一戰風暴突擊隊的味道?)
三、ZB是否參考了麥德森機槍
參考分兩種,一種是效用上的,一種是結構上的 這就如同STG44和AK47是不是存在參考(山寨)關係一樣,兩者結構完全不同,但在效用上,stg44的成功催生了AK。
ZB26是長活塞導氣+槍機偏移閉鎖,麥德森是槍管長行程後坐+複雜的槍機擺動閉鎖,兩者的結構完全不同。
但不可否認的是,麥德森作為早期成功的輕機槍,在一戰時期有著非常廣泛和良好的應用。至少讓各國都意識到輕機槍這玩意是靠譜的,這也催生了一戰後輕機槍的技術爆發。
好了這篇就答到這裡,其他小夥伴的提問我會逐篇回答。還是那句老話,歡迎大家向我提出一些問題,我會在文章中做一些解答。(其實是自己想不出素材) 槍械向、近代史、射擊/即時戰略遊戲、飲食/習慣/風俗類文化題目我也能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