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讀懂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王陽明怎麼樣看待朱熹?

2020-12-22 飛仙時空

跟隨大師的腳步,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追隨古聖先賢學習孔夫子的《論語》。我們繼續跟隨南宋理學大師朱熹學習他所編寫的《論語集注》,這是本系列文章的第16篇。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懿子是魯國的大夫孟孫氏,他是孟孫氏第9代宗主,本性仲孫,也稱孟孫,名何忌。孟懿子的父親孟僖子臨終之前說「禮,人之幹也。無禮,無以立。」,留下遺言要孟懿子拜孔子為老師學習禮。

孟懿子向孔子問孝,孔子只回答了兩個字「無違」,孟懿子沒有更多的追問。樊遲是孔子的弟子,名須。御,是駕車。這個時候樊遲當孔子的司機。孔子告訴樊遲說:「孟孫向我請問孝道,我回答他兩個字『無違』。」如果這位司機是顏回或子貢這些孔門高徒,可能馬上領悟到老師所指的含義,然而樊遲智商沒有那麼高,他一臉懵逼,完全不知道老師想表達什麼,於是他問道:「老師您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孔子回答說:「父母在生時,依禮來侍奉他們;父母死後,依禮來安葬他們,依禮來祭祀他們。」

孔子說「無違」,省略掉了後面的賓語,到底是無違什麼?這就有很多種猜測和理解了。朱子的意思是說不違背於理。禮即是理,聯想到孟懿子向孔子學禮,不違背於禮,這種理解也很合理。

朱子說:孔子發覺孟懿子沒有完全領會到自己的意思,但他有不繼續追問以解除疑惑,孔子擔心他錯誤以為一味聽從父親的命令就是孝道。所以跟樊遲一番對話來啟發孟懿子「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在這裡朱子(朱熹)已經明言指出一味聽從父親的命令不算孝道。孔子的說法是「依禮侍奉父母」,並沒有說要絕對服從父母。《弟子規》中說:「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如果父母親有錯誤,並不一定要盲從瞎從,而是規勸父母使其更改,但是如何規勸呢,不是對父母一副有理就高高在上、咄咄逼人的架勢,而是勸導時態度要誠懇,和顏悅色,聲音柔和。

後世的人說兒子要絕對服從父親,這是沒有親自閱讀過朱熹的書籍而瞎掰,是污衊朱熹和孔子,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說法,是明目張胆赤裸裸地污衊聖賢。

禮是即天理的節文(節文相當於禮節和儀式),自始至終,事親都要一絲不苟地尊禮而行,這就是最大的尊敬親長了。當時魯國的國政被三桓(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把持著,三桓都僭越禮法,做一些凌駕於國君的事情,因而孔子這樣來警戒孟懿子等三桓。然而孔子的語意渾然天成,又像不是專門對三桓而說,更像是對眾人而說,這就是聖人言語的精妙之處。

胡氏說:「人要行孝道,心中可能有很多想法,然而有一定的份限。應該做的不做,不應該做的做了,這些都不是孝道。所謂的依禮而行,就是做其該做的而已。」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兒子,名彘(zhì )。孟武伯問孝,孔子回答:「父母唯其疾之憂。」到底是父母擔憂孩子的疾病,還是孩子擔憂父母的疾病。朱子兩方面都有解說。首先是父母擔憂孩子身上的疾病,父母愛子之心,無所不至,唯恐孩子生病,常常以此為擔憂。作為孩子的,體念父母的這份愛心,以父母的心為心,對自己的身體與言行,則不得不謹慎了,正如《三字經》說「身有傷,遺親憂,德有傷,遺親羞」。

另一種理解是:作為人子,不因為父母道德有缺陷而擔憂,只是擔憂父母的疾病,這也可以稱為孝。父母不慈,並不可以作為人子不孝順的藉口,自己該盡的責任和義務還是應當要完成。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遊,是孔子的弟子,姓言,名偃。養,是飲食供奉。人們餵養犬馬,也稱作養,人畜犬馬,都可以養。如果奉養雙親,對雙親卻沒有尊敬之心,那麼奉養雙親和餵養犬馬有什麼區別呢?孔子在這裡是強調不敬的罪過,所以需要深切警戒。

胡氏說:「世俗之人,以為能奉養雙親就足夠了。憑恃父母對他們的愛和寬容,不知不覺就流於對父母不敬,這不是小的過失。子遊是聖門的高徒,未必如此,孔子只是擔憂他因父母的過愛而變得不敬,因此這樣來警示和啟發他。」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朱子說:「色難,指的是侍奉雙親之際,和顏悅色比較難做到。先生,不是指老師,而是指父兄。饌,飲食的意思。《禮記》說:「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侍奉雙親的時候,做到和顏悅色的確不容易,為長輩效勞、給長輩奉養食物,還不足以稱作真正的孝,還必須和顏悅色。」

《禮記》的這句話「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在王陽明的《傳習錄》中也有引用,王陽明用它來說明「心即理」,有誠孝的心做根,才能有孝親的理,有誠孝的心,在父母面前才能夠和顏悅色、語氣溫和。「是個誠於孝親的心,冬時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求個溫的道理。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的熱,便自要求個清的道理。這都是那誠孝的心發出來的條件。卻是須有這誠孝的心,然後有這條件發出來。」

從這裡可以看出王陽明和朱熹的共通之處,朱熹是一位理學大師,王陽明是站在朱熹這位巨人的肩膀之上成就了他的心學大師。讀王陽明的《傳習錄》,會發現王陽明一直都很有大師的風範,他很謙卑,他很尊敬朱熹。現在那些動不動就批評朱熹錯了的人,他們不懂朱熹,應該也沒有讀過朱熹所編寫的書籍,他們非但不了解朱熹,同樣也不了解王陽明。

程子說:「上面孟懿子、孟武伯、子遊、子夏四個人向孔子問孝。孔子回答孟懿子要依禮侍奉父母,其實也是對眾人所說的。回答孟武伯的父母擔憂孩子的疾病,是因為孟武伯身上有很多事情是令他父母擔憂的。回答子遊的不尊敬父母則侍奉父母如養犬馬,是因為子遊能夠奉養父母但是對父母不夠尊敬。回答子夏的侍奉父母要和顏悅色,是因為子夏在父母前面能夠仗義執言,但不能夠和顏悅色、語氣溫和。孔子是因各人的狀況而給出的答案,因各人身上的不足而給出方案,因而四個人提問同樣的問題,孔子所給出的答案不一樣。」

程子清晰地指出了孔子是一位因材施教的好老師。在《論語》中並沒有指出孟懿子、孟武伯、子遊、子夏這四個人所處的環境、家庭狀況、個人性格等,而程子能夠指出來,把《論語》中的人物讀成立體的、活生生的人物,理學大師的頭銜名不虛傳。

相關焦點

  • 宋明理學兩大宗師:王陽明和朱熹眼中的「心」
    #歷史往事#無論是王陽明還是朱熹各自所代表的心學和理學還是回到兩者本來的核心思想中去尋覓,朱熹所提出的「存天理,滅人慾」,這句話的解讀必須在了解存天理以後才能解讀,不然就成了束縛思想的場面話了。朱熹和理教一度認為,理也就是世間萬物的規則,邏輯乃至為何皇帝是正統,孔子是正統思想等等等這些對的內容。這些全部都是理,而理是客觀存在的,宇宙法則。
  • 心學大師王陽明為何反對朱熹的格物致知?知行合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王陽明最初是程朱理學的忠實信徒,在他按照朱熹的「格物致知」的方法,對著竹子格了七天七夜之後,不僅茫然無所知,還生了一場大病。在歷經了九死一生的挫折生涯之後,王陽明在貶謫地貴州的龍場悟道,建立了自己的龐雜博大的心學體系。要弄清楚知行合一的關係,我們先要搞清楚,王陽明為何要反對朱熹的學說。
  • 三水國學│起底朱熹
    這種情況在南宋就更嚴重了,尤其是南宋初年朱熹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慾」。平心而論,孔廟大成殿十二賢哲中唯有朱熹不是孔子的親傳弟子。但是程頤、朱熹禁錮人性的教育方式,以及朱熹「野蠻」修改《大學》的行徑,並不值得認可和推崇。儘管後世帝王多崇尚朱熹理學,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從文化學術的角度接納了朱熹,更多的則是因為這套理論非常有利於鞏固統治。此外,朱熹的人品也頗為後世所詬病。
  • 鵝湖之會朱熹與陸九淵究竟在爭什麼?朱熹贏了當下,卻輸了未來
    「任重而道遠」,儒家學者之「任」就是傳承「道」,孔子之道即為「仁」,無論後世儒家學派關於「道」的解釋如何演變,但「明道」和「傳道」的任務始終沒有改變。秦漢以降,隨著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方針的實施,儘管實際上政府施行的是外儒內法之策,但儒家和儒學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拔高。
  • 夢回明宋 推杯換盞朱熹王陽明
    而王陽明則是明朝時期有名的哲學家,通過生平的龍場悟道,講出吾性自足的陽明心學。兩位的尊崇著都覺得各人奉行的有道理,當年可謂爭得不可開交。今天和兩位前輩推杯換盞,就是為了讓兩個時代的兩位『『大家』』能夠悠然安坐。 其實說起來,兩位的觀點,在今天晚生看起來都有道理,兩種觀點相互獨立,卻又彼此聯繫密不可分。在我今天,用世俗的眼光來看,兩者說的恰恰是一個問題,前後相擁互分彼此。
  • 解讀丨朱熹如何看待義和利
    義利之辨是儒家關注的重要議題,孔子一句「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為儒家義利觀確定了基調。孟子踵其後,面對梁惠王富國強兵的期望,毫不客氣地給對方碰了一個釘子:「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漢代董仲舒的名言「正其誼(義),不謀其利」,大有將孟子的「唯義論」進行到底之勢。
  • 朱熹vs陸九淵,一場理學和心學之間的曠世之辯,結局很多人沒想到
    孔子像儒家其實自孔子創立一來,也經歷了幾次不同程度上的發展,例如董仲舒用陰陽家、道家、法家等理論改造儒學,使儒學上升到政治學說,成為經學。又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南宋時期出現的南宋新儒學。孔子像南宋新儒學,又稱理學,宋學等,是之後影響中國一千多年的重要思想成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二程和朱熹,所以理學又叫程朱理學。
  • 朱熹對《周易》十翼的解讀
    「自漢以來,為費直、鄭玄、王弼所亂,取孔子之言逐條附於卦爻之下。」按照朱熹的理解,《周易》本來面貌是「經」、「傳」分開的,先有經文,傳文錄在後面。自漢代費直、鄭玄、王弼出來之後,他們為了解經方便,就把「傳」拆開,一條條附在每條經文後面,即所謂「取孔子之言逐條附於卦爻之下」也,「卦爻之下」,即每一個卦辭與每一爻辭之下。「程傳因之。
  • 朱熹易學——求真求實,孰是孰非
    程頤作《易傳》宗師孔子,接續王弼,絕不言卜筮。朱熹作《周易本義》倡言《易》本卜筮之書。程頤一生對周敦頤《太極圖說》不置一詞,朱熹作《太極圖說解》,視《太極圖說》如經典。程頤一向輕蔑邵雍的圖書術數之學,朱羆視之為珍寶。程頤解六十四卦一從義理,朱驀解六十四卦以佔卜為前提。程頤是純粹的義理派,解卦雖不免亦有誤時,但大方向始終不偏。朱煮解卦義理、象數、佔卜兼顧,歸根結底是重佔卜、象數。
  • 被罵「偽君子」,朱熹冤嗎?
    他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配享孔廟之人,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士林祭祀。朱熹的理學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巨大,成為三朝的官方哲學,其地位幾乎凌駕於「亞聖」孟子之上,成為僅次於孔子的儒家二號人物。其一生著述甚多。
  • 大儒朱熹:齋舍無以避風雨
    文公先生像 朱熹是宋代理學之集大成者,被譽為中國古代歷史上繼孔子之後最重要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著名學者蔡尚思說:「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以朱熹為代表的朱子理學文化,構成了中國宋至清代處於統治地位的思想理論,影響遠及東亞、東南亞。
  • 朱熹教你讀「四書」
    「四書」,是朱熹為儒學的四部經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所起的書名。「四書」深入淺出,《大學》之「義」、《中庸》之「誠」、《論語》之「和」、《孟子》之「善」,是閱讀理解四書的線索。朱熹曾說:「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立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但他在晚年又發現《大學》一書不易領會,於是強調,先從《論語》、《孟子》入手,而後再讀《大學》、《中庸》。《大學》原載於《禮記》。宋代學者程頤認為《大學》是儒學的入門讀物。朱熹撰成《大學章句集注》,將它置於「四書」之首。
  • 朱熹是什麼樣的人?三綱五常的道理現在還適用?聖人可能過時了
    朱熹被稱為孔子的繼承者,是繼孔子以後的又一位大聖人。同時也是唯一一個非孔子親傳弟子,卻能夠享受孔廟祭祀的人,被大家習慣稱之為朱子。理學大師程頤程顥的三代弟子李侗,便是朱熹的老師。所以朱熹所接受的思想教育主要就是理學教育。此後他的學說甚至與程頤程顥的學說合稱為程朱理學。
  • 一代大儒朱熹,為什麼會遭到後世的謾罵?
    古代能夠有資格被稱為「子」的都是一代大家,比如孔子、孟子還有朱子。孔子、孟子是儒家創始人,他們的貢獻不言而喻。朱子又是誰呢?憑什麼被稱為子?朱熹畫像圖源網絡中國歷史上敢叫朱子的也就只有朱熹了,作為宋朝著名的理學家、儒學的集大成者,朱熹不僅享祀孔廟,他的學說也成了明清兩代的官方教材,受到世人尊重。
  • 思無邪,在理學大師朱熹和心學大師王陽明看來,含義竟然如此深刻
    我們繼續跟隨南宋理學大師朱熹學習他所編寫的《論語集注》,這是本系列文章的第14篇。前面已經講完了《論語》的第一篇《為學第一》,現在我們繼續學習第二章《為政第二》。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政的意思就是正(正確的正),正人之不正,把不正當的事物糾正。
  • 朱熹忠告:一般人讀不懂《易經》,但是有兩種人或許能讀懂
    古往今來,讀過《易經》的人不計其數,但是真正能讀懂的卻是寥寥無幾,就連朱熹都曾經感嘆:經書難讀,此經尤為難讀。朱熹在研究《易經》的時候,寫過一本《周易本義》,這部書算是朱熹早年的作品,其中的內容相對簡略,由此不難看出,那時候的朱熹對《易經》的解讀非常的淺。但是從後來的《朱子語類》我們能夠發現,朱熹在晚年時,對《易經》的解讀程度已經到了非常高的境界。
  • 大儒朱熹訪師求學莆田「南夫子」(上)
    大儒朱熹訪師求學莆田「南夫子」(上) 中國文化史上有兩位裡程碑式的大儒,一是孔子;二是朱子。著名歷史學家蔡尚思曾提出「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 連尼姑和兒媳婦都不放過,這還是聖人朱熹嗎?朱熹為什麼會被黑
    大家一開始了解到朱熹,是從中學語文課本上學習儒家思想接觸到的。朱熹是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世稱「朱文公」「朱子」。是程顥、程頤(二程)的三傳學生李侗的弟子,朱熹的學派與二程合稱為「程朱學派」,聽到這個詞,是不是突然又回到了中學的語文課堂?
  • 理學大家,有人說他是最有才無德的人,真實的朱熹是怎麼樣的
    前言:"所不朽者,垂萬世名",這是辛棄疾讚頌朱熹的話。朱熹這個人我們並不陌生,是我們小學課本的常駐詩人了,對他的第一印象就是這個非常有才,但是歷史上這個人卻是有爭議的。有人說朱熹的才能確實值得大家去讚頌,但是朱熹的人品同樣也得批評,古人說的忠孝義朱熹全部都違背了一遍。但是事實是這樣的嗎?
  • 詩人專欄丨紫陽先生——朱熹
    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南宋高宗建炎四年九月十五日(1130年10月18日),朱熹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三明市尤溪縣),後隨母遷居建陽崇安縣(今武夷山市)。晚年定居建陽考亭,故後世有「考亭學派」之稱,其遊歷甚廣。南宋詩人、哲學家,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