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日本出過許多世界知名的音樂家,以81歲高齡獲得葛萊美獎的天才指揮家小澤徵爾就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星。作為一位著名大師、日本名人,小澤徵爾為何將母親的骨灰撒在北京?
1. 生在中國
小澤徵爾出生於1935年,不過並不是在日本本土,而是在中國瀋陽。當時日軍侵佔中國東北,扶持偽滿洲國,小澤徵爾就是在這樣動蕩的時局下出生的。小澤徵爾的父親是狂熱的軍國主義者,他給兒子起名的「徵爾」兩字,就來自於板垣徵四郎和石原莞爾兩個侵華關東將領。
1936年,隨著戰事的發展,小澤一家舉家遷往北京,在那裡度過了六年時光。小澤和父親不同,他並沒有受到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在北京的四合院裡,他的童年是單純的,快樂的。在母親的指導下,小澤在北京完成了音樂啟蒙。不過這種簡單的生活並沒有延續多久,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小澤隨父母回到日本,童年在中國的美好回憶只能埋藏心底。
2. 卓越的指揮才華
日本國內的狀況也不太好,小澤一家的生活非常困難,即使遇到這樣的情況,他的父親傾盡所有給他買了一架鋼琴,並且讓年僅7歲的他拜當地著名的鋼琴家為師。小澤很快展露出音樂方面的天賦,老師們都認為他日後必成大器。
1951年,17歲的小澤考進東京著名的桐朋學院音樂系,在那裡接觸到指揮。小泉被這種音樂方式所吸引,從此不可自拔,每日勤學苦練,為以後的大師之路打下結實的基礎。隨後的小澤一路開掛,拜各國知名指揮家為師,逐漸成長為世界知名指揮家,位列東方三大指揮家之一,2016年,小澤獲得美國音樂最高獎項葛萊美獎,得到了最高的認可。
3. 再回中國,為音樂下跪
雖然離開了中國,但小澤一直有濃厚的中國情結,他總能想起在北京四合院度過的童年時光。1976年,小澤再次踏上中國土地,不過由於當時不允許演奏西洋樂,小澤錯過了在中國人民面前表演的機會。直到1978年,中日關係緩解,小澤才得以圓夢,與中央樂團合作指揮演奏了包括《二泉映月》在內的多首名曲,獲得中國觀眾的喜愛。
演出結束的第二天,小澤來到了中央音樂學院進行訪問,聽到了二胡原版的《二泉映月》,旋律幽回婉轉,小澤忍不住流下眼淚,從椅子上站起,跪倒在地。他說這樣的音樂,只有用日本最虔誠的跪姿才能表達對這首世界名曲的尊重,還說如果他早一天聽到原版,絕不敢指揮樂隊演奏它。在這次訪華期間,他帶著父親的遺像來到曾經居住的四合院,故地重遊,小澤感慨萬千。
4. 將母親骨灰埋在中國
小澤和母親感情深厚,他一直記得他和母親在北京四合院居住的那段時光,母親在院子裡抱著他,一句一句引導他唱歌,那是他一生無法忘懷的。2000年,小澤的母親去世,小澤再一次來到中國,他把母親一部分骨灰埋在曾經住過的四合院。院子裡的那棵樹依然佇立在那裡,可母親已經先他而去。他相信母親和他自己一樣,想念那顆已長成參天大樹的小樹苗,想念四合院的午後陽光,想念在北京那段溫暖的歲月。他希望母親能夠在此安然長眠。
小澤將對中國的熱愛藏在心裡,也不吝嗇表現出來,他先後七次訪華,在中國留下了自己的音樂印記,也將中國音樂傳播到全世界。他曾經不止一次說過,他並不關心政治,他所做的一切與政治也不產生聯繫,他喜歡中國,喜歡中國的音樂。他曾經說過,如果有什麼事需要辦,他第二天就可以來到中國,不受任何人的左右。
5. 與病魔抗爭,永不妥協
人都會老,小澤也不例外。晚年的小澤身體每況愈下,他先後被查出患有肺炎、食道癌和心臟病,但小澤始終保持著自己的執念,頑強地與病魔做著抗爭,一次又一次取得對病魔的勝利。即使在身體最虛弱的時候,只要站在指揮臺,小澤總能精神煥發,用已經不能抬很高的手拿起指揮棒,奏響生命的樂章。如今也希望85歲的他能夠保持健康,給大家帶來更多精彩的演出。
參看文獻;《日本指揮家:小澤徵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