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2020-12-14 與作家丁玲同名

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有些人寵辱若驚,時刻害怕災禍降臨到自己頭上。受寵並不是件榮耀的事,但是得到它就會感到驚喜,失去它就會惶恐,這就是寵辱若驚。人們之所以會有禍患,就是因為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

南懷瑾先生說,人須能用物而不為物用,不為物累,但能利物,才能成為無為的大用。人生在世,總是不斷與外物博弈,與現實博弈,或得意,或失意,而人生寵辱境界的根本癥結所在,都是因為有身而來。

「寵,是得意的總表相。辱,是失意的總代號。」「當一個人在成名、成功的時候,若非平素具有淡泊名利的真修養,一旦得意,便會欣喜若狂,喜極而泣,自然會有驚震心態」,甚至得意忘形。

古今中外,無論是官場、商場,或情場,都仿佛人生的劇場,將得意與失意、榮寵與羞辱看得一清二楚。南懷瑾先生用三國諸葛亮的一句名言鞭策我們要不因榮辱而保持道義:「勢利之交,難以經遠。士之相知,溫不增華,寒不改棄,貫四時而不衰,歷坦險而益固。」所謂得意失意皆不忘形,寵辱而不驚,便是此意。

「寵辱不驚」這四個字來源於唐代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人名喚盧承慶,字子餘,為考功員外郎,專司官吏考績,因其秉事公正,行事盡責,廣受讚譽。一次,有個官員發生了糧船翻沉的事故,應受到懲罰,於是他給這個官員評定了個「中下」的評語,並通知了本人。那位受到懲處的官員聽說後,沒有提出意見,也沒有怒氣。盧員外郎繼而一想:「糧船翻沉,不是他個人的責任,也不是他個人能力可以挽救的,評為『中下』可能不合適。」於是就改為「中中」等級,並且通知了本人。那位官員依然沒有發表意見,既不說一句虛偽的感激的話,也沒有什麼激動的神色。盧員外郎見他這般,非常稱讚,脫口稱道:「好,寵辱不驚,難得難得!」於是又把他的考績改為「中上」等級。也許就是因為如此,「寵辱不驚」這句成語便流傳到了今天。

有一個富有哲理的故事,也是一段妙趣橫生的奇聞逸事,用風趣的口吻將寵辱不驚的修為之難娓娓道來。

宋朝蘇軾在江北瓜洲地方任職,和江南金山寺只一江之隔,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禪師經常談禪論道。一日,蘇軾自覺修禪有進步,便作詩一首,派遣書童過江,送給佛印禪師印證,詩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八風指人生所遇到的嗔、譏、毀、譽、利、衰、苦、樂八種境界,因其能侵擾人心情緒,故稱之為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佛印禪師從書童手中接過來,看過後拿筆批了兩個字,就叫書童帶回去。蘇軾以為禪師一定會讚賞自己修行參禪的境界,急忙打開禪師的批示,只見上面寫著「放屁」兩個字,不禁無名火起,於是乘船過江找禪師理論。

船快到金山寺時,佛印禪師已站在江邊等候蘇軾,蘇軾一見禪師就氣呼呼地說:「禪師,我們是至交好友,我的詩、我的修行,你不讚賞也就罷了,怎可罵人呢?」禪師若無其事地說:「罵你什麼呀?」蘇軾把詩上批的「放屁」兩個字拿給禪師看。禪師哈哈大笑說:「言說八風吹不動,為何一屁打過江?」蘇軾聞言慚愧不已,自認修為不夠。

《菜根譚》裡說:「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為人做官能視寵辱如花開花落般平常,才能「不驚」;視職位去留如雲捲雲舒般變幻,才能「無意」。「閒看庭前」,大有「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之意;「漫隨天外」則顯示了目光高遠,不似小人一般淺見的博大情懷,一句「雲捲雲舒」又隱含了「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對事對物,對功名利祿,失之不憂,得之不喜,正是「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是真名士自風流,只有做到了寵辱不驚、去留無意方能心態平和,恬然自得,方能達觀進取,笑看風雲。

相關焦點

  • 寵辱不驚,去留無意(深度好文)
    大約在四百年前的時候,《菜根譚》與《幽窗小記》中收錄了這樣一副對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雖然字數寥寥,卻囊括了千百年間的開闊心境。寵辱不驚,去留無意,願我們都能有這樣恬靜淡然的心境。
  • 寵辱不驚,去留無意:人到中年,在這三個方面靜養自己,餘生不慌
    作者:一勺美文古人說: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這種境界,只有中年後才可以明白,因為,對於年輕人來說,這樣的生活態度是頹廢的,是不值得學習的。面對寵辱,有多少人能夠不驚,面對去留,有多少人能無意?平凡普通的我們很難做到,只是儘可能地修煉自己的內心,讓心安靜下來。心如果安靜了,很多事就算無法接受,也能夠做到不驚不慌了。這種心態,應該是最接近於中年人真實的生活的,也是我們可以達到的境界。寵辱不驚,去留無意:人到中年,在這三個方面靜養自己,餘生也就不慌了。
  • 12月下旬,愛說說去,愛咋咋地,3星座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12月下旬,愛說說去,愛咋咋地,三星座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12月下旬,愛說說去,愛咋咋地,摩羯座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12月下旬,愛說說去,愛咋咋地,天秤座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更是其中最出色的一副對聯。語言簡單,卻畫面感極強,意境高遠,令人一見忘俗,其中蘊含佛、儒、道三家的思想。去留無意反應的是道家的淡泊名利、清靜無為思想;望天上雲捲雲舒蘊含佛家的超然物外,一切如夢幻泡影思想。
  • 一路向前,永不回頭,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後半生,願你我都可以像《菜根譚》裡寫的那樣處世: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一個人能做什麼樣的事?一個人能成就什麼樣的事?凡事多想一步,才能贏一大步!
  • 看庭前花開花落,寵辱不驚,望天空雲捲雲舒,去留無意
    原創 文/曉斐《菜根譚》有云:看庭前花開花落,寵辱不驚;望天空雲捲雲舒,去留無意。講的是人生的一種清靜界。當執著於好的、壞的,對的、錯的時,就會升起無盡的煩惱。因獲得內心歡喜的而雀躍,因失去內心在意的而沮喪。
  • 寵辱不驚,看庭院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捲雲舒
    十八,寵辱不驚,看庭院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捲雲舒。十九,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何處話悽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 有多少人真正能做到寵辱不驚?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榮辱毀譽不上心」,就要「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當一個人在成名、成功的時候,如非平素具有「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真修養,一旦得意,便會欣喜若狂,喜極而泣,自然會有驚震心態,甚至有所謂得意忘形者。「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文字唯美,有畫面感,可是又有誰能面對榮耀與屈辱無動於衷;又有誰面對升遷得失絲毫不放在心上呢。
  • 佛說:做人只有做到毀譽不驚、去留無意,方能達觀進取、笑看風雲
    古語有云:「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為人做官能視寵辱如花開花落般平常,才能「不驚」;視職位去留如雲捲雲舒般變幻,才能「無意」。只有做到了毀譽不驚、去留無意,方能心態平和、恬然自得,方能達觀進取、笑看風雲。
  • 榮辱不驚,去留無意便是豁達!
    明朝還初道人洪應明在《菜根譚》有佳句:「榮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意思是:面對任何榮耀或者屈辱都不要在意,讓心悠閒起來欣賞庭院中花草的盛開和衰落;無論晉升還是貶職,都不要太在意,只當是隨意觀看天上浮雲自由舒捲,這是一種恬然自安的豁達心境。
  • 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
    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攝影師敖日格樂
  • 2020高考全國卷I作文《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無愧於人!》
  • 看庭前花開花落,榮辱不驚,望天上雲捲雲舒,去留無意
    看庭前花開花落,榮辱不驚,望天上雲捲雲舒,去留無意1:每個人的性格中,都有某些無法讓人接受的部分再美好的人也一樣。所以不要苛求別人,不要埋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