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終於落幕,投票率超過70%,蔡英文以超過800萬票勝出,獲得連任。韓國瑜得票超過550萬,可以說,這未必美好的一仗他已打過。
按說,這是幾個月前民調已經顯示的情況,但實在因為韓國瑜的造勢場合太熱,支持者過度熱情,使選情在最後一個月顯得撲朔迷離的詭異。這一個月中,以前那些游離在外的藍營精英陸續歸隊,很多過去不是那麼支持韓國瑜的評論者,也紛紛發言支持,甚至紛紛預言會贏,於是造成了藍營支持者的很大期待。使這場選舉,一直到開票之際,才顯出勝負的端倪,便是一切其實沒有改變。
具體到地方縣市的選票分布,蔡英文在十六個縣市獲得勝利,而韓國瑜則在六個縣市取得優勢。這與2018年的「九合一」地方縣市選舉恰好形成反轉,而在「立委」選舉方面,國民黨雖然比上屆名單略多幾席,但就今年國民黨支持度民調一直大於民進黨的態勢而言,依舊算得上是慘敗。不僅兩黨支持度反轉,不分區方面國民黨僅僅獲得十三席,以為在安全名單邊緣第十四名的吳敦義,只能鎩羽而歸,「立法院長」夢破碎,還在選後第一時間表態將請辭國民黨主席。這場敗選,他難辭其咎。
在區域「立委」方面,很多本該有優勢的國民黨選手紛紛落馬。尤其在臺北、新北這些被認為是藍大於綠的選區,如柯志恩、李永萍等優質選手都意外落選。藍軍地方勢力較強的選手,如雲林張嘉郡、臺中顏寬恆都意外被翻盤落敗。臺中被視為藍綠五五波的地區,尤其去年大勝,今年也只有兩席藍營「立委」勝出。至於韓國瑜大本營的高雄,藍軍「立委」全軍覆沒。
這一局中,唯有在艱困選區臺南挑戰王定宇的洪秀柱,雖然沒有如願,但雖敗猶榮。郭臺銘曾言,韓國瑜出來選會三輸,「大選」輸,「立委」輸,高雄輸。
不幸言中。
參選的第三勢力親民黨宋楚瑜最後一戰暗淡收場,個人沒有拿到5%的選票,也沒保住親民黨的3席政黨席次,而更失落的可能是郭臺銘,被他大力加持的親民黨也沒能如願將自己的子弟兵送進「立法院」。
而柯文哲的臺灣民眾黨基本和選前預測保持一致,獲得了突破10%的政黨支持票,預計取得5席不分區,僅次於民進黨、國民黨,成為「立法院」第三大黨,也就說為柯文哲未來拿到了四年後的地區領導人門票。時代力量預計獲得3席,驚險過關。
第三勢力比上一次有所增長,但沒有超乎想像,也沒有形成可以制衡藍綠的實際力量。
那麼蔡英文執政這麼爛,為什麼會在2018年「九合一」大敗後,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還能逆轉勝呢?
恰恰是因為「九合一」大敗,某種程度,也算釋放出臺灣群眾對於蔡英文政府行政不滿情緒的勢能。所以在這一年多裡,當韓團隊依舊去主打其執政成績的時候,顯得攻擊不如2018年有效果。
當然,蔡英文團隊雖然在「九合一」選舉中大敗,但執政優勢還在。在大敗後,迅速調整策略,整合團隊,挾持巨大的行政資源,一方面進行各種政策買票以安定人心,一方面大打恐嚇牌,販賣所謂的「芒果乾」(所謂「亡國感」)以激化年輕支持者的情緒,而這些年輕支持者恰恰對於經濟議題無感。蘇起教授坦言,「九合一」蔡英文大敗後一定會將今年的選戰主軸放在「親中」還是「親美」的議題上,某種程度,也是民進黨一貫手法,用政治問題去掩飾經濟問題,過去講悲情,而今講恐懼。
在蔡英文整合團隊休養生息、調整策略的時候,藍營卻因為以為會有板上釘釘的勝利而內部傾軋。藍營在推出自己候選人的過程中,互傷很深,以致國民黨初選後,最終不能團結。其中代表經濟藍、精英藍的郭臺銘最終負氣出走。強於地方勢力整合的王金平則最終也沒有表態支持韓國瑜。而市民人口最多的新北市市長侯友宜也一直與韓國瑜保持若即若離的距離。藍營不能整合團結,當然給民進黨帶來了可乘之機。
藍營整合不利,以致在許多議題操作難以得到很好的配合。國民黨人物過於「潔身自好」,相反,民進黨跟進議題有那種「死纏爛打」的勁兒。比如韓國瑜說錯一句話,民進黨可以鋪天蓋地連篇累牘攻擊很久,直到下一個「抹黑」的話題接續。而蔡英文的假學歷,藍營所能做到的,幾乎就是點到為止,甚至不如深綠的彭文正有戰鬥力。這一年多,蔡英文政府出現很多重大失誤,但都被國民黨輕拿輕放,不是被轉移話題,就是自身操作不當而模糊焦點。總之錯失良機。蔡英文政府明明不斷丟槍,卻依舊不傷民調。
民進黨本來對於媒體的控制遠大於國民黨,「九合一」失敗後,民進黨發現自己在網絡操作上的短板,於是迅速在網絡操作上進行加強。之前爆出的楊惠如「網軍案」可見民進黨在這方面的著力。
而在具體的議題上,民進黨操作也算非常精準,比如韓國瑜主打「庶民」形象,民進黨就主打其妻家背景以及財產房產問題,使其「庶民」形象破功,而韓國瑜自身,也一直無法從剛選上高雄市長就參加地區領導人選舉中獲得所謂正當性問題。而這也導致他過去行之有效的話術,如今卻成了常被人詬病的地方。韓在年輕支持者方面的流失,也是巨大的。尤其這次民進黨也落力鼓動年輕人出來投票。
而另一方面在中美貿易戰角力的背景下,美國勢力積極介入臺灣這次選舉也是公開的秘密。國民黨在此方面更顯得應對乏術。
從這次選舉,可以得出幾個感受。
民意的搖擺超乎想像,去年臺灣全民最大黨是「討厭民進黨」,而今年則迅速出現逆轉。一年多時間,兩黨都出現了冰火兩重天的現象。所以也大致可以預料,下次的逆轉,或許更快。
2016年國民黨大敗後,很多人預測國民黨會不會是一蹶不振,結果國民黨兩年多時間就獲得「九合一」的勝利。也許也就因為贏得太快,國民黨根本沒有進行有意義的內部改造。所以未來,國民黨能否進行深刻的檢討與改造才是問題的關鍵。
雖然藍綠割裂臺灣社會,但所謂第三勢力始終不能很好地形成,這一次宋楚瑜、柯文哲、郭臺銘雖然製造了很多話題,但最終都沒有形成能夠真正左右藍綠的關鍵力量。說明兩極化主張的社會,中間選民往往會選邊站而不是另立山頭。
民調還是有用的,韓國瑜選舉時候以民調蓋牌的策略,試圖淡化不利民調對於自己團隊士氣的影響。但最終,還是讓其團隊陷入同溫層相互取暖而導致麻木的境地之中。
對於韓國瑜而言,雖然選後如其所言還是要回到高雄上班,但更大的羞辱可能隨即到來,便是民進黨發動的罷免韓國瑜高雄市長的行動。雖然就罷免程序還有一定的難度,但即便罷免不能成功,到時候支持罷免的具體人數如果過高,也將使韓國瑜未來在高雄的施政出現跛腳狀態,因為民意發生了轉變。
最後要說,蔡英文雖然獲得連任,但其執政短板不會在未來的四年中得到改善,從選舉狂熱中清醒過來的人們,將會很快面對那些現實中殘酷的經濟與民生議題。尤其蔡英文競選過程中承諾過多,未來如何兌現這些承諾,將是迅速被檢討的問題。
兩岸問題依舊是蔡英文未來四年必須面對的現實,如何從選舉語言中出來,如何將兩岸和平的道路延續下去,將考驗蔡當局的能力。蔡英文在勝選演講中表態,其對維護兩岸和平穩定的承諾不會改變,不會冒進暴衝。聽其言觀其行。
國民黨中生代羅智強在「九合一」大勝的時候說,這不是國民黨的勝利,而是民進黨的失敗。面對這次選舉,羅再一次重複自己的說法,他說,這不是民進黨的勝利,但是國民黨的失敗。
臺灣未來的四年,或許一切都沒有變。爭吵在繼續,而矛盾在深化,最終寄希望於所謂再一次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