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大作】井石:一鍋香噴噴的臘八飯

2021-03-02 丹噶爾文學苑

2019年第122期(總第214期)

      吳解勳是我的初中同級同學。我們都是湟源人,相互的村莊中間隔一道山梁,他的村子在山北,叫池漢,是個蒙古族地名。我的村子在山南面,叫納隆,是個藏族地名。在我的印象中,池漢娃們比納隆娃們害些,因為他們離縣城近,不但鐵路從他們村邊通過,湟源火車站就在他們村北的臺地上,而且315國道還從他們村中間橫穿而過,見識比納隆娃廣多了,火車剛通時,我們納隆娃們把翻山來看火車當稀罕,他們池漢娃就用藐視的眼光看我們。      有一次,我跟著父親去走親戚,路過火車站時,我要求父親休息一下,等看個火車再走,父親同意了,我們就坐在鐵路邊上等火車過來。火車遲遲沒有過來,而我的肚子餓的咕咕叫。突然,我的眼球被兩個池漢娃給吸引住了。鐵路下面是一道河,火車站的垃圾就倒在河邊上,落下去垃圾的就讓河水衝走。他們倆就在一堆垃圾裡翻啊尋的,尋出東西,用河水一洗,或半截子綠,或半個子紅,就開始吃,他們吃得津津有味,刺激得我肚子裡的咕咕聲越發響的厲害了。那時候的我還不知道世界上有黃瓜、西紅柿等東西。我真是羨慕死池漢娃們了!上了初中以後,我約了同村的髮小羅明寶特意去火車站玩,那天的火車站上停著一節貨車車廂,車廂裡全是青不青紅不紅的水果(當時我就那麼認為),因為我們看見他們拿起來就吃,我們兩便悄悄潛入貨車車廂後,撿拾滾落在道旁的「水果」,裝滿口袋就跑,跑到臺地下的那座木橋,我們相互看看,拿出一個就吃,天哪,那個味道,又酸又澀,就像把汙水喝上了,我們幾乎是同時把那東西從嘴裡吐出來,然後相互看看,就把兜的裡的全掏出來,一個一個扔進了河裡,再過了幾年後,我們才知道,那叫西紅柿。      早就知道黃瓜西紅柿的池漢娃吳解勳和我們成了同學後,我在二班,他在三班。他發育得很好,身高腦袋大,兩手有力氣,一看就是比我多吃了青稞面油花的人。每當看見他,我便會無端地想,在我肚子餓的咕咕作響的時候,從垃圾堆裡翻出好東西吃的那兩個孩子中的一個,也許就是吳解勳呢!       上世紀60年代以前,全湟源只有一所中學,就叫湟源中學,即現在的湟源一中便是。那時候連海南州的高中班都設在湟源中學裡。由於鄉村離縣城遠,學校裡有學生宿舍,就長長的一排,十幾棟房子從學校西頭排到東頭,由於學校的地勢是南低北高,宿舍就在學校的最北面的臺地上面,西頭住男生,東頭住女生,這裡是陽光最好的地方。前面是一大片地,臺地下面才是教室。      我和吳解勳就在這裡成了同學。我們那一屆的同學是文革的犧牲品。小學六年級開始批「三家村」,我們的教科書全成了「封資修」的東西,不能用了。就這樣,我們開始在文革的殘酷鬥爭中成長。「順利」地進入初中,「順利」地初中畢業,中間除了組織參加沒完沒了的批判會、鬥爭會,再就是半夜裡被喊起來上街遊行,慶祝毛主席最新最高指示的發表,迎接芒果(後來聽說是蠟做的),慶祝「九大」等等,再就是學習「老三篇」,背誦《毛主席語錄》,反正正經的課是不上的。但大批判文章是一定要寫,每個班都有任務,就是用大字報把一面牆糊起來,這是政治任務,不完成不行,同學們就抄報紙,抄不上報紙就胡編,反正在規定的時間內把一面牆就糊滿了。後來我想,就這,也許激發了我們的寫作能力呢!後來,我在一篇文章中記述我們當時的初中畢業考,語文:默寫《為人民服務》;數學:解一元二次方程;物理:槓桿原理;化學:寫出十個元素符號。      再後來,「貧下中農推薦上學」,我們又沒通過考試,吳解勳進了師範學校,我上了衛校。畢業後都被分到海西州。他先被分配到烏蘭縣的一個鄉村學校當教師,而後他的文採和一手漂亮的鋼筆字被領導看中,調到縣政府任秘書,幾年後又調海西州委任秘書,又到省政府辦公廳任秘書,繼而他的領導才能又被發現,又放外任到湟中縣先任縣長,後任書記,兩任屆滿又到西寧市統戰部任部長,而後又調青海省新聞出版局任副局長,雖謂官場路險,但他一路順風。而且在我看來,在他的身上不會爆發「59現象」,退休時的「安全著陸」也不成問題。      更有意思的是,幾十年繁忙的公務並沒有使他官員化,老吳依然故我,那幽默的談吐、爽朗的性格、豁達的心胸都沒有因官位的升高而變化,更可喜的是,他喜歡文學,許多人在沒當官前也喜歡文學,但當官以後,便過起官癮來,講話都是秘書寫,自己專當政壇傳聲筒,久而久之,大腦萎縮,腦漿成一鍋燒糊的拌湯,什麼也寫不出來了。但老吳,這些年來,他一直繁忙的工作之餘,堅持散文隨筆的寫作,走到哪裡,寫到哪裡,集腋成裘,就有了這本散文隨筆集《歲月的履痕》的出版。      躺在醫院的病床上看完了吳解勳的書稿。這些文稿成了我打點滴時最好的陪伴。他的散文隨筆很多是發在《瀚海潮》文學期刊的。那時候我在《瀚海潮》工作,每當看到他的散文隨筆,都有一種親切感。後來就散見於其他報刊了。     《歲月的履痕》分三輯,第一輯「心香一瓣」;第二輯「異域萍蹤」;第三輯「鄉風拾遺」。共47篇文字,這些文字大多2000字左右,只有《思念母親》達4000餘字,從這裡可以看出,母親在他心目中主要的位置。這和他幼年失怙,唯母可恃有很大的關係。「她生育過十個兒女,但只存活了三個。最慘的生死離別是在一個月內兩個兒女夭折,經歷了少有的痛失兒女的磨難」。「所以她對我有些溺愛。我是母親兒女中最小的,是方言裡所說的『奶乾兒』。「我對母親的最早記憶是吃她的奶。我六歲時還常常把母親擋在收工回家的路上,毫不避諱站著吃奶。現在想起,我還覺得臉紅」。「父親是因積勞成疾,無錢醫治而去世的。記得父親的喪事非常簡單。去世當天母親叫來村子裡的兩個木匠,用幾塊柳木板和鐵釘打制了一口棺材,裡面墊一層麥草,鋪一塊褥子,家裡拿不出蓋屍的被子,母親只好買兩大張紅紙,權當被子蓋在父親遺體上。父親的去世,天仿佛一下子塌了下來,往日的生活雖然苦澀悽然,總還有個依靠,還有個主事的人。這一回,把母親和我們帶到了黑暗之中」 (《思念母親》) 。      這樣的回憶,使我們這些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看了,同樣有切腹之痛。但母愛是偉大的,「母親生性剛直要強。過年時,我們雖然穿不上新衣裳,但她也要顛來倒去,縫補漿洗,讓我們穿著整齊乾淨,在人前過得去,不丟醜」。讓人感到這樣的人家,因為有了這樣的母親,使她的兒女們雖然貧窮,但仍然體面地、有尊嚴地活在人面前。      母親雖然沒有文化,但明事理,擔責任,大事小事分得很清楚。她深知讀書的重要,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念書就是學做人、學本事。記得我初中畢業那年,我向母親說:阿媽,我不想上學了,家裡困難,參加生產隊勞動,要掙工分養家。母親聽後慈愛地叫著我的名字說,家裡困難不是一年兩年了,眼前的這點困難我們可以克服,但你一定要讀完高中,要不然我對不起你歿了的父親,我作為娘老子也會後悔一輩子的。當時,母親這番話對我特別驚愕震撼。一種被侵蝕的觸痛不停地敲打我的心靈和軀體。她這樣的教誨,實際上經常有,只是在這一刻被我感覺到了。現在想,這種叮囑或遠或近,都是一種期待、一種呼喚,從此也就成為另一種記憶和另一種幸運。(《思念母親》)       吳解勳說,「這是另一種幸運」。這是對的,要不,他現在最多也是個村委會主任或包工頭,不會把日子過得車水馬龍,流光溢彩,光耀門庭了。這一切,正是由於母親的支撐。世間最偉大的,莫過於母愛了。      這篇文章就放在第一輯的開篇。如此,我們也看清了這樣的一個鄉裡娃,如何走出母親的庇蔭,打拼在社會,最後走向成功的。這一輯裡還收了《相約張賢亮》、《平生一晤見真情——記憶中的莫如志先生》、《丹麻花兒會》、《貴德的梨花》等篇什,文字都不錯,值得一看。      第二輯「異域萍蹤」所收的是作者在職期間去國外及港臺地區旅遊的散記,他去《夏威夷拾翠》:「夏威夷諸島至今只開發了整個面積的6.4%,美國政府頒布了禁止進一步開發夏威夷的法令:為儘可能多的保持原生態,避免汙染,禁種糧果;為保護色澤斑斕豔麗的熱帶魚,禁止捕魚;為休養生息,50年禁採紅珊瑚。諸如工業企業更在禁辦之列。夏威夷能夠在全球旅遊勝地中豔冠群芳,環境使然,氣候使然,國民的環保意識使然」;他說《德國印象》:「德國是西方較早實行較完整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國家,實行5天工作制,除了周末和法定節日外,每年每人可享受三周休假,德國人是世界上幹活最少、拿錢最多的,每年人均勞動費用的支出比美國和日本高出30%,而平均勞動時間卻比美國少257小時,比日本少528小時。德國人特別注重生活質量、生活內容,在城市工作的人,郊區或鄉下都有住房或別墅」;他讚美《純淨的紐西蘭》:「紐西蘭總是帶著小家碧玉般的清新唯美之氣,恬靜下蘊涵著熱情,淡彩下灼燒著濃烈」,「毛利人的草裙舞,被神話般籠罩著,引著你把神秘莫測的世界追尋。在純真中徜徉,在潔淨中沐浴。有時,一個偏遠牧場畫面中,你會發現滄桑;有時候,在一個個幼童的臉上,你會看見純真。而他們總是無語,就像緘默的遠山……」 他《在瑞士感受社會公德》:「有天早晨我們幾名同團人一起散步,看見一位三十歲左右的瑞典女士牽只寵物狗在林間穿行。突然,這條狗在草坪上排便。之後,這位女士迅即從褲兜裡掏出塑膠袋,一隻手提著,一隻手墊塊衛生紙,將糞便裝進提走了。有天晚上,我們入住旅店,我同為我們開車的丹麥人默克爾住一間房,由於晚餐自行安排,我便用電熱杯煮了一包方便麵作為晚餐。用餐後,我欲將包裝袋、紙屑及剩湯一同倒入垃圾筒,這時默克爾用生硬的中國話連聲說:不可以、不可以!示意包裝袋、紙屑放入垃圾筒,剩湯要倒入衛生間馬桶。我感覺到像瑞典這些西歐國家社會管理上一旦形成規定,大凡令行禁止,嚴格執行,不會有變通更不會走樣」;作者痴迷於《臺北的魅力》:「在臺北,你和任何一位或官員或老闆或市民聊天,可以無話不談,可以隨心所欲的閒話家常」,「臺北的夜晚大多有降雨,所以每一個清晨都特別明淨、特別爽朗。最繁華的街市也顯得格外靜謐,沒有響動,也沒行人。就在這樣的早晨,我悄悄地走了。我感到好像在這個城市待過很久,從陌生轉為熟悉,從恐懼變為欣賞,從排斥化為愛戀,從疏遠成為嚮往」。作者還寫下《陽明山的彩虹》、《懇丁散記》和《小企鵝歸巢的感動》……      這些文字,清新明麗,讀下去,就像和友人侃侃而談,在不知不覺中給你打開一扇奇異的窗口,作者自己開了眼界的同時,也讓你體味到域外的風景,美不勝收。      第三輯是「鄉風拾遺」,雖然篇什不多,但鄉風味道十足,有些描寫讓人看後忍俊不禁。《童子尿與雀兒屎》、《話說旱菸瓶》、《洋芋 洋芋窖》、《醃酸菜》《角蔥的芳香》等等這些文字中充滿了對鄉風民俗的描寫,而有些以到了非物質文化保護才能依存,有些已經從我們的生活中永遠消失了。比如《童子尿與雀兒屎》:小時候「我就因生產『拳頭』產品『童子尿』而火了幾把。冬春這個季節,我們西北高原風沙雪霜頻至,寒冷、乾燥,加上紫外線強力照射,鄉下女人們的花檎臉蛋由紅而黑,有些粗糙起來,手也皴裂了。這時,守護美麗的最佳辦法就是洗雀兒屎。這是亙古相傳的養顏『秘方』。這種養顏方法用現在話說是『原生態』的」。「所以,民間便有:『公雀兒屎,尕娃尿,臉上越洗越綿稍』的說法」。這個,凡是像我們這個年齡的人小時候都經歷過,但現在絕跡了。同樣絕跡的還有旱菸瓶。《炒麵尜兒隨想》中丟燕麥炒麵,用燕麥炒麵在泉水裡「下尜兒」的情景,也只能出現在我們小時候。      苦難的童年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辛酸,還有使人無法忘記的溫馨的回憶。又比如《臘八節記俗》:「在我童年的印象裡,每年臘八節前十幾天,母親就開始做準備了。精選 『麥仁』的麥粒,剁切燉『麥仁』的豬肉,購買燉『麥仁』的調料等。『麥仁』的事自然只有我去完成,我會非常樂意為之。我同村裡小夥伴們去村東北邊的小河,在堅硬的冰面上,先用鐵鎬鑿下一個直徑達一尺的v形坑,將已用鹽水噴淋浸溼過的麥粒,一捧一捧放進去,然後用打土牆的石杵反覆搗舂,使其麩皮脫落,再用簸箕將麩皮簸去。這些去了麩皮的麥粒兒白玉般晶瑩剔透、白生生、亮閃閃。這就是做麥仁飯用的麥仁兒」。      作者記述的這項工作我們小時候叫「舂臘八」。舂,青海方言發音chuan,把麥仁直接叫「臘八」。實際上,「臘八」這一民間節日中,至少揉進了三種原來相互獨立的習俗,一、冰祭,古時獻冰的習俗;二、臘祭,古時祭祀百神的習俗;三、吃臘八飯,從印度傳進來為紀念釋迦牟尼成佛日,吃臘八粥的習俗。三種原來互不相干的習俗就這樣在青海農家的一個日子裡有機地結合了,而且結合得天衣無縫。先是有冰祭和臘日祭百神的習俗,而後佛教傳入中國的同時,把印度人吃「乳糜」紀念釋迦牟尼的習俗也帶進來了, 因為祭百神和紀念釋迦牟尼的日子都在臘八,就很自然地把「乳糜」稱為「臘八飯」了,而青海人保留著冰祭的習俗,又喜歡在冰上鑿冰臼「舂臘八」,又把冰祭和臘八連在一起了。民間習俗的演變和柔和竟是如此的有趣!      但正如作者所說:「這一點,我要感謝遠古人祭祀五神,也感謝陰差陽錯釋迦牟尼在臘月初八成道,讓我有一個美好而莊重的『臘八』節,使我們在同一個日子即散神又拜佛,又以『神佛的名兒,人們的嘴兒』,享受無與倫比,綿潤潤、香噴噴的『麥仁』飯」。     《歲月的履痕》恰恰像一鍋五穀雜糧俱全、又放了臘肉調貨的臘八飯,吃起來味道好極了!真的,假如你感到現在的電視新聞假話連篇,嫌現在的娛樂節目沒品位的話,還不如翻翻諸如《歲月的履痕》這樣的書,它不會讓你因聽了假話而惱火,為看了品位低下的娛樂節目而整夜反胃,你讀它,就譬如在吃少年的吳解勳在冰灘上舂來的麥仁,其母親熬的臘八飯一樣,其味無窮。      老吳現在是馬上就要船到碼頭車到站的人了,退休生活在即,願他早日調整自己,退休後,閒暇之餘,仍能老驥伏櫪,志在千裡,寫出更多的好文章來,我期盼著他下一本書的出版。 

                               2010年12月21日農曆冬至日

                                         於老孫家煮字坊 

註:該文為吳解勳《歲月的履痕》寫的序。


井石先生簡介:

      井石,號煮字坊主。青海湟源人。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涉足文壇,歷任海西州文聯副主席、《瀚海潮》文學期刊主編、《青海湖》文學月刊常務副總編、青海省作家協會副主席、青海省花兒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等職,國家一級作家。

      30多年來,井石先生極力推崇突出青海高原的河湟地域文化,以他獨特的審美視角、活潑自由的創作風格和幽默風趣的文學語言,創作出版了一批反映青海河湟地域鄉土文化的中短篇小說、長篇小說及散文、影視作品,如長篇小說《麻尼臺》《金夢劫》;中篇小說集《古堡的主人們》《湟水謠》;短篇小說集《山凹農家》;長篇紀實文學《故鄉故事》;散文集《煮字坊筆記1》《煮字坊筆記2》及電影《龍城正月》等。


相關焦點

  • 【我的中國年】 臘八飯,鄉愁的味道
    臘八飯,鄉愁的味道嶽定海 川北小城,今年冬天似乎比往年寒冷許多,才過十二月,人就不禁縮頭縮腦,好像回到魯迅先生筆下的鄉鎮,空氣中爆出了火藥香,大嫂在水邊漿洗衣服手臂泡得通紅。是的,這是年關節啊,心心念念的臘月。
  • 【親子教育】今兒是臘八!這些名家筆下的「臘八粥」,快跟孩子讀一讀
    將新一年的祝福心意都融入一碗香噴噴的臘八粥中,分到每個人的手裡,臉上洋溢著過節的喜悅。讓我們跟孩子一起舀上一碗熱騰騰的臘八粥,坐下來品一品名家筆下的臘八佳作,充實過臘八!把小米,飯豆,棗,慄,白糖,花生仁兒合併攏來糊糊塗塗煮成一鍋,讓它在鍋中嘆氣似的沸騰著,單看它那嘆氣樣兒,聞聞那種香味,就夠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況是,大碗大碗地裝著,大匙大匙朝口裡塞灌呢!鍋中的慄子會已稀爛到認不清楚了罷,花生仁兒吃來總已是面了!棗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幹紅棗也有那麼大,那就妙極了!
  • 夢聽心語|一碗芋頭飯的溫度
    這時,我家總要吃芋頭飯,香噴噴、熱騰騰的。我本以為那就是臘八飯,後來才知兩者可不一樣。北方的冬日,喝的是甜甜的臘八粥,米、胡蘿蔔、青菜是不可少的,還可加一大堆自己愛吃的料。廣東的冬日,要吃芋頭,於是就有了芋頭飯。芋頭飯是香噴噴的,鹹味。說是芋頭飯,其實不全面,蝦仁,香菇,臘腸,都是下鍋的料。給芋頭削皮是個大工程,每次媽媽削皮時,總會被那汁水弄得手癢,皮膚都起了紅血絲。
  • 一鍋燜,閩南鹹飯!
    要說最簡單省事的飯,除了方便麵,那就是一鍋燜了。有飯有菜有肉,不需要再單獨配菜,顧全了營養和視覺效果,節省時間,還那麼好吃,沒有理由不愛它。一鍋燜裡最有名氣的就屬閩南鹹飯,閩南地區的傳統家常做法,儘管做法簡單,但是也包含了多年流傳下來的傳統。
  • 【籤約作家】梁小玲 |臘八記事
    所以,老家的老輩人把臘八節的「臘八面」看的很重要,也有許多習俗:「臘八臘八氣死阿家」,剛過門的新媳婦,臘八節絕對不能回娘家;有出遠門的,炒好的臊子一定得留到他們回來。「誰家臘八面吃的早,誰家的麥子就收成好」。所以,過臘八的前一天晚,家裡的主婦們,就開始準備臘八面的臊子。
  • 臘八節好|回味一粥一飯的醇厚甜香,看看名作家筆下的臘八滋味.
    老舍筆下的臘八 在臘八那天,人家裡,寺觀裡,都熬臘八粥。
  • 臘八的八種美
    臘八,臘八,遊子還家。每年到了時令臘八,那種遊子歸鄉的期許就像鍋裡的臘八粥,在小火慢燉之間逐漸升溫,滾燙,直至臘八粥暖,便可緩緩歸矣。民間有「來年成不成,先看臘八冰」的說法。古時候,臘八這一天皇宮要開始儲冰,他們把河流結成的冰運往冰窖,等待來年夏天給皇室用。
  • 教你在家做香噴噴的鍋貼,外皮酥脆,香味撲鼻,一鍋都不夠吃
    教你在家做香噴噴的鍋貼,外皮酥脆,香味撲鼻,一鍋都不夠吃最近在家沒有事情幹,已經無聊到爆炸了,看到網上突然流行起了做美食,於是我也開始了我的美食之路,藉此來打發時間。說做就做,這幾天在家倒騰了非常多食材,做出來好幾種美食。
  • 【科技-節日】大寒偶遇臘八,粥到的深切相逢
    每年農曆十二月初八為臘八節,俗稱「臘八」 。「臘八」一詞起源於南北朝時期,當時稱為「臘日」,最早只是單純的佛教節日,因為這是釋迦摩尼成道的一天,所以自然會有許多佛教活動。每年的臘八,寺院都要「浴僧」、「煮藥食(臘八粥的前身)」、「燃燈」,以資紀念。隨著臘日節的逐漸衰微,以及唐朝對佛教推崇的影響,到了宋朝臘八已經成為了全民節日,四方百姓也開始熬製臘八粥。
  • 過了臘八就是年!今天除了是臘八節,又適逢另一個重要的節氣!可謂寒臘同門
    提起臘八,現在的人們除了喝臘八粥、泡臘八蒜之外,一般很難想到別的風俗了。在很多人眼裡,不起眼的臘八甚至都很難算是個節日,連「吃餃子還是吃麵」的爭論都沒有它的份兒。然而,這個今天看來十分缺少存在感的傳統節日,出身卻十分顯赫。
  • 臘八,來鬱錦香酒店喝碗粥
    古語有云:「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農曆的十月二初八又稱之為「臘八」,過臘八就意味著拉開了過年的序幕,臘八本是為了紀念釋迦摩尼佛成道之節日,又臨近年末,後逐漸成為民間節日流傳。至今,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官宦人家還是尋常百姓,都要喝上一碗臘八粥,營養美味、諸事大全。  臘八粥熬製一般都要選用八種食材,寓意吉祥如意。
  • 冷天,我家大米這樣吃,隔2天做一鍋,香噴噴還營養,不炒菜也香
    導語:冷天,大米就要這樣吃,我家隔2天就要做一鍋,香噴噴還營養冷天,我家經常會用大米搭配排骨、胡蘿蔔、青豆和玉米來烹飪,簡單下鍋燜一燜,排骨軟爛、米粒分明且香軟,比燜白米飯吃著強多了,大米的這個吃法香噴噴,而且營養還高,其製作相對比較簡單,沒有太大的技巧,簡單這樣燜一鍋,不用炒菜也能吃得香,排骨燜米飯的這個做法
  • 臘八遇大寒,過了這天就是年
    臘八節,俗稱「臘八」 ,即農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也有喝臘八粥的習俗。相傳這一天還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稱為「法寶節」,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如今在廣東,常見這樣的情景:大寒來臨前,家家戶戶煮上一鍋香噴噴的糯米飯,拌入腊味、蝦米、幹魷魚、冬菇等,以迎接傳統節氣中最冷的時節。吃「消寒糕」的習俗在北京由來已久。「消寒糕」是年糕的一種,不但因其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後全身感覺暖和,有溫散風寒、潤肺健脾胃的功效,而且老百姓選擇在「大寒」這天吃年糕,還有「年高」之意,帶著吉祥如意、年年平安、步步高升的好彩頭。尾牙源自於拜土地公做「牙」的習俗。
  • 臘八要祭五神,你絕對不知道的秘密!
    讓這份溫暖,驅散冬日的嚴寒……臘八,牽涉八與七兩個神秘數字,臘八祭祀始於周代,四面八方,四與八是等分數,臘八祭祀原始還是為「八臘不通,則四方不成」,是祈禱天地交通。至於寺院賜臘八粥,則始於北宋,已經很晚了。
  • 《江南百景圖》臘八活動是什麼 臘八活動內容一覽
    《江南百景圖》臘八活動是什麼 臘八活動內容一覽時間:2021-01-16 00:0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江南百景圖》臘八活動是什麼 臘八活動內容一覽 江南百景圖臘八活動是什麼?
  • 人是鐵飯是鋼,一鍋拌飯撐得慌
    人是鐵飯是鋼,一鍋拌飯撐得慌 2020-08-03 11: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江南百景圖》臘八活動什麼時候開始 臘八活動介紹
    《江南百景圖》臘八活動什麼時候開始 臘八活動介紹時間:2021-01-16 00:0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江南百景圖》臘八活動什麼時候開始 臘八活動介紹 江南百景圖臘八活動什麼時候開啟?
  • 臘八,祝福~
    「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今天就是臘八節啦,臘八的到來,意味著春節序幕已經拉開,年味兒一天比一天濃。今日臘八節,一曲《祝你健康》送給大家!    她兩手撐在落葉和泥土上,透過石爐旁邊地板上的一條縫隙努力朝上看去,這是她晚上睡覺時偶然發現的。她在這底下已經睡了將近一個月,只裹著祖母用她溫柔的雙手所織成的羊毛毯——這是薩拉騎著騾子跟隨父親離家之時,帶在身邊為數不多的幾樣物件之一。
  • 臘八吉祥
    四川、貴州地大人多.臘八粥做法五花八門,甜鹹麻辣,而農村人吃鹹味的比較多,主要是用黃豆、花生、肉丁、白蘿蔔、胡蘿蔔熬成的。異鄉人來此品嘗,雖入鄉隨俗,但很難習慣,現如今城市人吃甜粥的也不少,堪稱風味各異。
  • 分享一個懶人飯,不用炒菜,飯菜一鍋煮,出鍋香噴噴,上桌就掃光
    分享一個懶人飯,不用炒菜,飯菜一鍋煮,出鍋香噴噴,上桌就掃光。香噴噴的手抓飯,只需一個電飯鍋,飯菜一起出,簡單省事,還好吃。有時候同事們會問我,早餐吃得什麼?我說:手抓飯。同事們有點好奇,早餐手抓飯是什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