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臘八節與大寒相遇
時間為2021年1月20日 臘月初八 星期三
年味漸濃,臘八大寒一起過,天雖寒,心卻熱。
大寒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4個節氣,也是最後一個節氣。大寒過後,又將迎來新一年的輪迴。
人生的起伏就像四季輪轉,總有那段天寒地坼的艱難旅程。然而嚴寒褪盡才有大地回春,歷經磨練方可破土重生。耐得冬日寂寞,終見三月繁華。
民諺有云:「大寒到頂點,日後天漸暖。」冬天就快過去,春天還會遠嗎?
臘八節,俗稱「臘八」 ,即農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也有喝臘八粥的習俗。相傳這一天還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稱為「法寶節」,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
在古人看來
大寒的標誌性物候有三
一候雞始乳
雞是木畜
提前感知到春氣
開始孵育小雞
二候徵鳥厲疾
徵鳥是指鷹隼之類遠飛之鳥
厲疾是厲猛、捷速
意指猛禽變得更兇猛了
三候水澤腹堅
此時陰寒密布地面
但堅冰深處春水生
冰凍就要開始走向消融
水 仙
接近歲末,家家都離不開一盆在冬日陽光裡嬌羞著垂下花盞,散發出清淺幽香的水仙。按說松、竹、梅才是歲寒三友,我卻固執地總將三者換為臘梅、水仙與天竺子。按明代文人程羽文所作的《花歷》,到臘月,先是「臘梅坼」,後是「茗花發,水仙負冰,梅香綻,山茶灼,雪花六出。」坼是撕裂,臘梅本像凝固的蠟制,坼字更顯出天寒地凍的背景。而水仙負冰,則形象表現出它幽楚窈眇、凝姿約素,在冰雪之氣壓迫下吐出的春意。冰雪封凍時,淨案上一邊是臘梅,一邊是天竺,中間是水仙,暗香嫋嫋,冬日陽光從虛掩著的門斜射進客堂,閒潔雅靜。這是我記憶中凝固了的臘月景象。
明代文人雅士品花,真有眾多值得回味處。比如水仙,袁中郎(即袁宏道)說它「神骨清絕,織女之梁玉清也」。這梁玉清是被太白星拐騙下凡的織女侍女的名字。之前先把水仙比作梁玉清的,是北宋大詩人黃庭堅,他的《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有雲「凌波仙子生塵襪,水上盈盈步微月。是誰招此斷腸魂,種作寒花寄愁絕。」「凌波仙子」由此成為水仙的別稱。美女凌波纖步,輕盈欲飛,典出曹植的《洛神賦》,曹植描寫洛神輕軀鶴立,將飛欲翔,招引眾仙女齊集,然後「體迅飛鳧,飄忽若神,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凌波仙子」的美麗意境因此生發逍遙於清霜之夕、徘徊於明月之辰的清雅聯想。黃庭堅之後,南宋另一位喜歡詠花的大詩人楊萬裡才有「韻絕香仍絕,花清月未清。天仙不行地,且借水為名。開處誰為伴,蕭然不可親。雪宮孤弄影,水殿四無人」的詩句。一身冰雪,一片悽涼,那花也就格外地引人傷思。
節選自《四季小品》/朱偉 著
北風行【唐】李白
燭龍棲寒門,光曜猶旦開。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風號怒天上來。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
幽州思婦十二月,停歌罷笑雙蛾摧。
倚門望行人,念君長城苦寒良可哀。
別時提劍救邊去,遺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雙白羽箭,蜘蛛結網生塵埃。
箭空在,人今戰死不復回。
不忍見此物,焚之已成灰。
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
別董大(二首)
【唐】高適
千裡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六翮飄颻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
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大寒出江陵西門【宋】陸遊
平明羸馬出西門,淡日寒雲久吐吞。
醉面衝風驚易醒,重裘藏手取微溫。
紛紛狐兔投深莽,點點牛羊散遠村。
不為山川多感慨,歲窮遊子自消魂。
大寒後離春節越來越近,人們開始忙著除舊飾新、醃製年餚、準備年貨和各種祭祀供品、掃塵潔物。養生五宜
食宜溫
中醫有「寒者溫之」的原則,認為溫性食物,如羊肉、牛肉等,有助於體內陽氣升發,可提高人體的耐寒能力。
睡宜早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在起居上,應注意早睡晚起,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以利陽氣的潛藏。
動宜慢
此時的鍛鍊要有節制,微微出汗就好,建議選擇一些舒緩的運動,如慢跑、踢毽子、打太極、散步等,達到舒展筋骨的目的即可。
頭宜暖
冬季是腦血栓、心梗等心腦血管疾病及關節痛、感冒等疾病的多發季節,頭部保暖變得異常重要。
心宜平
冬季白天短而夜間長,常會引發失落、沮喪等情緒。因此,要節制喜怒,多聽音樂,參加娛樂活動等,保持積極樂觀心態。
寒夜漫漫,煮一鍋消寒臘八粥,溫暖你我
臘八節因臘日而來,是農曆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日期為臘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
「臘」的含義有三:
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
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
三曰「臘者,逐疫迎春」。
自上古起,臘八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祈求豐收和吉祥。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蜡」;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
《祀記·郊特牲》說蜡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臘八粥以八方食物合在一塊,和米共煮一鍋,是合聚萬物、調和千靈之意。
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後來佛教傳入,把臘八節定為佛祖成道日。佛祖成道日與臘日融合,在佛教領域被稱為「法寶節」。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據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修行深山,靜坐六年,餓得骨瘦如柴,曾欲棄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罷盤腿坐於菩提樹下,於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為了紀念而始興「佛成道節」。中國信徒出自虔誠,遂與「臘日」融合,方成「臘八節」,並同樣舉行隆重的儀禮活動。
從此,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 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
赤豆打鬼
傳說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氏,三個兒子死後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古人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認為大人小孩中風得病、身體不好都是由於疫鬼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說法。所以,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懷念嶽飛
當年,嶽飛率部抗金於朱仙鎮,正值數九嚴冬,嶽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相繼送粥,嶽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的「千家粥」,結果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嶽飛死後,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豆果煮粥,終於成俗。
朱元璋故事
據說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裡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穀雜糧。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後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牢中的特殊日子,他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祭祀
古代祭祀的對象有八:先嗇神神農、司嗇神后稷、農神田官之神、郵表畦神始創田間廬舍、開路、劃疆界之人、貓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溝、昆蟲神。到了唐宋,此節又被蒙上神佛色彩。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靈、歡慶豐收和驅疫禳災,而成為臘八節的主旋律。
臘八粥
據說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燕京歲時記》中記載:「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慄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
臘八蒜
臘八蒜就是在陰曆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製蒜,將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裝入小壇封嚴,至除夕啟封,蒜瓣湛青翠綠,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撲鼻而來,是吃餃子的最佳佐料,拌涼菜也可以用,味道獨特。
吃冰
臘八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冰,等到了臘八節就脫盆冰並把冰敲成碎塊。據說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後一年不會肚子疼。
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是安徽黔縣民間風味特產,在春節前夕的臘八,即農曆十二月初八前後,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臘八面
中國北方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麵條擀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