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每年農曆十二月初八,北方俗稱臘八,有喝臘八粥的習俗。民間說法是,過了臘八就是年,意味著拉開了過年的序幕。每逢臘八,老百姓一家人齊聚,泡臘八蒜、喝臘八粥,一派熱鬧的節日氛圍。
溯其起源,臘八節起源於兩晉南北朝時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臘八本是佛教的盛大節日,因佛祖釋迦牟尼當天成道,臘八節又被成為「法寶節」「佛成道節」,後幾經演變,逐漸成為民間流行的節日。
家喻戶曉的臘八粥,最早的文字記載則見於宋朝,南宋吳自牧《夢梁錄》載:「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臘八粥是一種由大米、小米、玉米、薏米、紅棗、蓮子、花生、桂圓和各種豆類熬製而成的粥,又稱「佛粥」「大家飯」。每逢臘八,無論官府、寺院、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成為一種習俗,明清時期達到鼎盛。
今日小編就擷取幾首古代詩詞,從中一窺古人如何過臘八節。
其一,去哪裡喝臘八粥?雍和宮裡是最熱鬧
《臘八》
清·夏仁虎
臘八家家煮粥多,
大臣特派到雍和。
聖慈亦是當今佛,
進奉熬成第二鍋。
清朝,臘八節的慶祝活動到達鼎盛,雍和宮作為皇家寺院自然成為熬製分發臘八粥的最著名地點。夏仁虎的詩作描寫了臘八節的熱鬧氛圍:臘八節一到,家家戶戶煮起了臘八粥,而皇帝皇太后也將雍和宮的臘八粥賞賜給王公大臣和妃子。
此作雖有曲意逢迎的動機,但無礙我們通過這篇詩作,想像臘八節皇家出動,萬人如潮的盛景。
其二,杜甫的臘八節,縱酒狂飲來一醉?
《臘日》
唐·杜甫
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
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洩春光有柳條。
縱酒欲謀良夜醉,還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
詩中寫到,往年的臘八節一般還很寒冷,今年的臘八節卻溫和,冰凍全部消散,萱草在雪裡冒尖,柳條有了生機,天氣中已經有些許春天的感覺。杜甫心情很好,縱情飲酒歡慶節日,高興之餘準備回家,但有感念唐肅宗的恩澤,久久不願離開。
這首詩創作於大唐至德二年,此時郭子儀收復長安、洛陽兩京,平息了安史之亂,唐肅宗心情大悅,士大夫階層歡欣鼓舞。「大寒之後,必有陽春;大亂之後,必有至治。」臘日而暖,意味著冬天的結束,春天的來臨,這對於剛剛經歷戰亂的大唐王朝來說,無疑是「亂極而將治」的喜兆,杜甫便有了「縱酒一醉」的興致和感慨。
其三,冬日山行,臘八節也有無限浪漫
《行香子·臘八日與洪仲簡溪行其夜雪作》
宋·汪莘
野店殘冬,綠酒春濃。念如今,此意誰同。溪光不盡,山翠無窮。有幾枝梅,幾竿竹,幾株松。
籃輿乘興,薄暮疏鍾。望孤村,斜日匆匆。夜窗雪陣,曉枕雲峰。便擁漁蓑,頂漁笠,作漁翁。
這首宋詞清新淡雅,風格活潑,詞人描述了一番臘八日登山的雅趣:郊外的小店歇息,幾盞美酒下肚,酒浮綠色泡沫猶如春色,沿途的山川和小溪一片好風光,不是夾雜著幾枝梅花、幾竿竹子,幾顆松樹。乘著竹轎,不覺夜色已晚,夜宿孤村,又逢大雪拍窗,寒風凜冽。到了天明,便著蓑衣、戴鬥笠,做一個漁翁,去體驗「獨釣寒江雪」的情懷。
雍和宮裡食臘八粥,長安城裡縱酒一醉,踏雪孤舟蓑笠翁,詩詞的背後都體現了古人對臘八節的喜愛。在這種美好的節日裡,您有什麼有趣的安排呢?
作者:陳城校對:趙俊濤監製:潘若佳監審:朱希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