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4月10日 14:53 來源:深圳商報
參與互動(
)
網絡流行語的是與非
近來余光中先生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寫的文章《怎樣改進英式中文?——論中文的常態與變態》因微信公眾號的轉發再遇熱讀,短短幾天點擊量已至3萬。餘先生當年撰寫此文本意為保有中文自身的魅力,扭轉中文英式化的不良現象,如繁冗囉嗦、語言貧乏等。他大約想不到英式中文尚未改進好,二三十年後隨著網際網路的發達,網絡語言已經來襲,且來勢更猛,對傳統中文的衝擊更加大。
余光中指出了中文運用中一系列名詞、介詞、詞性、複數等問題,如今我們略一翻閱,這些問題比比皆是。舉個例子:「對於這一傳聞他們暫時也不準備回應」,依照余光中的意思,「對於」用濫了也用得畫蛇添句,此句改為「他們暫時不準備回應這一傳聞」,更為合乎中文簡潔、洗鍊的要求。此類用詞、語法問題內地有,臺灣有,香港也有。香港的公交指示牌「如要停車,乃可在此」,當年被張愛玲當做大眾文學代表,後更遭董橋批判。香港回歸前有一聯「建偉業於港,塞些事乎廬(successfully音譯)」,後一句完全不知所謂,估計余光中也想不到中文能英式到這種程度,直接音譯過來對上。
網際網路登臺亮相後,用語言交流的方式漸漸填以言語的內容。從論壇到博客到微博、微信,大眾交流雖然以語言文字的形式出現,實際上相當多的時候承擔了言語的作用。比如有人在微博上問:「下個月到倫敦看切爾西比賽,誰去?」回復的人有問具體時間的,有回應要一同去的,有評論博主有錢有閒的……此時語言文字在虛擬世界裡和我們平時日常生活中用言語交流「今天一起去某酒吧聚會」,功能相當。因此,網絡流行語大體上與生活中的俚語有異曲同工之處,像「我也是醉了」之類的語言文字,用於生活言語絲毫不覺有障礙。大多數人敲鍵盤不如翻舌頭快,各種略語隨之出現,英文有WTF,中文有「不明覺厲」(不明白什麼意思但覺得很厲害)。這些使用法在網絡上出現,像普通流行歌曲一樣,風靡一時漸漸又被拋棄。
近年來網絡流行語時有登上主流傳統媒體,於是問題出現了。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文言文退出舞臺,改用白話文,改變了所說與所寫相異的狀況。當時的文言文與白話文,若稱前者為雅言、後者為俗言,應該不會有太大的爭議。白話文取得了官方地位以後,本身也分化,有正式的公文、新聞體,與日常生活語言相區別,有正式與非正式之分。單位開介紹信,「茲有敝單位某某同志到貴司辦理某某事宜」,就不能寫成「張三,李四過來結帳,你接待一下嘛」。
網絡流行語作為口頭語言的文字化,要用到正式的報刊雜誌上,需要非常謹慎。一些傳統媒體開始使用諸如「屌絲」、「逼格」之類的網絡語言,自降格調令髒字滿天飛,自以為與時代靠攏。殊不知,自古以來「廟堂之上不談婦女」,出現這種文字已經不是非正式語言之不雅,而是低俗、惡俗了——夏天在家打赤膊舒服,出門則叫不文明現象。
沒有最糟,只有更糟。余光中提倡「措詞簡潔、句式靈活、聲調鏗鏘」的中文常態,到了網絡時代愈加遙不可及,偏離常態比三十年前更甚。去年亞運會男子50米自由式金牌得主寧澤濤再三表示不喜歡大家用網絡流行語「小鮮肉」稱呼他,而媒體也好,網民也罷,許多不顧反對繼續使用這個詞。「肉」把人異化、物化,由活生生的人變成供人食物的葷腥,加上「小」且「鮮」,一群拿著筷子、端著碗準備夾肉下飯的饕餮之徒形象躍然紙上。
被異化的還有一些詞語意義。「奇葩」原指珍奇的花、出眾的作品,網絡逐漸將該詞的意思異化成貶義,用來比喻某人(某事)十分離奇。「極品」一詞有同樣的遭遇。這些網上流行的用法在沒有被詞典作為規範用語收入前,不應該用於正式場合。也許現在談論中文常態不得不把標準從余光中的時代再降低一些,先確保用詞準確,避免使用低俗流行語。●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