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其實來源於一首古樂府詩《公無渡河》,又有一個更為人們熟知的標題——《箜篌引》,全文如下:
公無渡河,
公竟渡河!
墮河而死,
將奈公何!
短短四句、十六個字,直譯過來就是:
叫你不要渡河啊,
你卻偏偏要渡河。
現在你渡河被淹死,
叫我拿你怎麼辦?
看起來,這十六個字似乎應該有一個背景故事,果然我們在東漢蔡邕的《琴操》找到了背景文字:
《琴操》曰:有一狂夫,被發提壺涉河而渡,其妻追止之,不及,墮河而死。乃號天噓唏,鼓箜篌而歌曰:「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將奈公何!」
《琴操》記載:一個披散著頭髮的瘋癲的人提著水壺渡河,他的妻子追在後面呼喊著不讓他渡河,然而追趕不及,這個瘋癲的人終究被河水淹死了。那位妻子撥彈箜篌,唱《公無渡河》歌曰:「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將奈公何!」
這一場景畫面史傳是被漢朝樂浪郡朝鮮縣津卒霍裡子高旁觀、記載下來的,子高回到家,把那歌聲向妻子麗玉作了描繪,麗玉也甚為悲傷,於是彈拔箜篌把歌聲寫了下來,聽到的人莫不吞聲落淚。麗玉又把這個曲子傳給鄰居女兒麗容,其名即《箜篌引》。
後來這首《箜篌引》被記載在蔡邕的《琴操》裡,後在荀勖的《太樂歌詞》、孔衍的《琴操》中均有記載。
此詩常用來諷喻對方身罹險境,卻執迷不悟,苦勸不聽,並警告對方再不納諫將有嚴重的危險。《大軍師司馬懿之軍事聯盟》中司馬懿與曹丕屢提這首詩,也大意用心如此。
後來《箜篌引》屢被歷代詩人重新演繹,諸如王睿、溫庭筠、張正見、劉孝威、陸遊、王建、李賀、李白都有化用其意的新作。最有名的莫過於李白的《箜篌引》,全文如下:
公無渡河
-李白-
黃河西來決崑崙,
咆哮萬裡觸龍門。
波滔天,堯諮嗟。
大禹理百川,
兒啼不窺家。
殺湍湮洪水,
九州始蠶麻。
其害乃去,茫然風沙。
被發之叟狂而痴,
清晨臨流欲奚為。
旁人不惜妻止之,
公無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難憑,
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長鯨白齒若雪山,
公乎公乎掛罥於其間。
箜篌所悲竟不還。
「被發之叟狂而痴,清晨臨流欲奚為。旁人不惜妻止之,公無渡河苦渡之。虎可搏,河難憑,公果溺死流海湄。有長鯨白齒若雪山,公乎公乎掛罥於其間。箜篌所悲竟不還。」就是李白的變奏版本。
然而問題來了!韓國人認為《公無渡河》是朝鮮半島歷史上現存最早的詩歌,原因是他們認為這首詩的版權應該屬於朝鮮艄公霍裡子高的妻子麗玉。
應該怎麼回應?請留言說出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