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唐詩解讀——李白之《公無渡河》

2021-02-23 啟新匯文

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哮萬裡觸龍門。

波滔天,堯諮嗟。

大禹理百川,兒啼不窺家。

殺湍湮洪水,九州始蠶麻。

其害乃去,茫然風沙。

披髮之叟狂而痴,清晨徑流欲奚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無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難馮,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長鯨白齒若雪山,公乎公乎掛罥於其間。

箜篌所悲竟不還。

註:

公無渡河:古樂府舊題,又稱《箜篌引》。原題意為妻子阻止丈夫渡河,但丈夫不聽,於是溺水而水,妻子痛悼丈夫而唱。後來創作主題均與渡河有關。

龍門:山名,在今山西河津、陝西韓城之間,黃河兩岸峭壁對峙,形勢如門。

馮:徒步涉水過河叫馮。

持肙:纏繞,糾纏。

箜篌:古代彈撥樂器。

解讀:

這首詩歷來註解甚多,說法不一。蕭士贇認為這首詩「諷止不靖之人自投憲網」,陳沆認為「蓋悲永王璘起兵不成誅死」,郭沫若則認為「『披髮之叟』有人以為喻永王李璘,其實是李白自喻」,安旗認為詩中長鯨指安祿山。可謂見仁見智,觀者想必自有主見,此處不議。

單就全詩詩意來看,這是一首表現一位白髮狂叟苦渡黃河悲劇的詩作。前十句為上半部分,寫黃河之水泛濫成災和大禹辛勤治水。這實則是用洪水比喻和象徵安史叛軍給民眾帶來的苦痛,用大禹治水來象徵唐王朝最終平定了叛亂。「咆哮」寫出了黃河之水的聲威;「萬裡」則寫出了黃河之水浩浩蕩蕩,「理百川」概述了大禹治理洪水的經過,「殺湍」二句則寫出了治水的成功,使民生安居樂業。

就在人們剛剛慶幸劫後餘生之時,此時一個披著散發的老人,在周圍一片長鯨白齒的讒害下,災難降臨到他的頭上,這其實就是李白自比,「奚為」二字,是反問,也是困惑,是呼喊,也是驚嘆,接著詩人用旁人「不惜」和妻子「止之」作比,突出妻子對狂叟的深情。然而狂叟卻偏偏要苦渡之,結果溺入河水而喪生。「公乎公乎」,接連的呼叫,我們仿佛看見一個頭髮蓬鬆的婦人,一邊「援箜篌而歌」,一邊撕心裂肺的呼喊,令人不忍卒聽。

這首詩作於何年,已無可考,但從全詩內容來看,應是詩人晚期的作品,詩人似乎很執著追求一些東西,但具體是什麼,已經成為一個迷團,按照前文中所提到的幾位名家的理解,估計是詩人年齡已大,加上政治理想很難實現,又經歷了三千裡以上的流放奔勞,此時已經不抱任何希望,因而全詩瀰漫著強烈的傷痛和絕望之情。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排行十二,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竄於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託克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於此。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隨家遷居綿州昌隆縣(四川江油)。陳寅恪先生曾認為李白其先為西域胡人,隴西李氏乃偽託。其出生地亦多異說,或謂生於條支(今阿富汗加茲尼),或謂生於焉耆碎葉(今新疆庫爾勒與焉耆回族自治縣),或謂武后神功年間遷蜀而生於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稱「李翰林」。賀知章譽為「天上謫仙人」,後世稱「李謫仙」。在蜀中度過青少年時代,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遊,先後隱居安陸(今屬湖北)和徂徠山(在今山東)。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詔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權貴,三年後,即744年賜金還山。此後漫遊梁宋、齊魯,南遊吳越,北上幽燕。天寶末期,安史亂起,李白應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後王室內訌,李璘兵敗被殺,李白受累入獄,獲釋後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於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遊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聞李光弼出鎮臨淮,時已屆暮年,仍欲從軍,半道病還,次年卒於當塗(今安徽馬鞍山)。代宗即位後,曾以左拾遺召,然李白已經去世。舊《唐書》有本傳。李白一生以大鵬自喻,以「安社稷」「濟蒼生」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願從科舉入仕,然始終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詩》存詩25卷,《全唐詩外編》《全唐詩續拾》補詩36首、斷句10。

相關焦點

  • 公無渡河——唐·李白
    披髮之叟狂而痴,清晨徑流欲奚為。旁人不惜妻止之,公無渡河苦渡之。虎可搏,河難馮,公果溺死流海湄。有長鯨白齒若雪山,公乎公乎掛罥於其間。箜篌所悲竟不還。大多數人認為此詩作於安祿山反叛前,李白去幽州(北京)自費偵探的時候。也有人認為可能寫在永王李璘被平叛以後,當永王使韋子春帶著五百兩黃金來三請李白下山的時候。
  • 190 唐詩解讀——李白之《君馬黃》
    爭難:指兄弟相救於危難之中解讀:《君馬黃》,《樂府詩集》將其歸入《鼓吹曲辭﹒漢鐃歌》,為《漢鐃歌》十八曲之一。因詞首有「君馬黃,臣馬蒼」俱得句《君馬黃》。其願意古辭原意,一說諷上下不一心,一說是男女傷別之作。從李白的詩意來看,應是詩人抒發知已難得的苦悶之情。開頭四句詠馬起興,以馬色之不同作反襯,言人心之無猜。
  • 102唐詩解讀——李白之《戰城南》
    解讀:「戰城南」是漢代鼓吹樂中鐃歌十八曲之一。鐃歌是一種軍樂,行軍時用短簫和鐃鈸伴唱,故又稱短簫鐃歌。漢代的「戰城南」曲辭,大意是描寫將士英勇奮戰,但此舉仍受刀筆吏非議,以致這些為國作戰的將士功高而賞薄,欲為忠臣而不可得。李白的這首詩也是描寫捍衛邊防的戰士,但主題思想與之前的同類題材卻有所不同,而是針對著大唐面臨的現實。
  • 147唐詩解讀——李白之《襄陽歌》
    解讀:李白曾經在襄陽遊歷期間,先後創作為兩首風格和內容相近的詩歌,一首為《襄陽曲》,一首就是該詩。創作這首詩,李白大概為三十四歲,當時他去拜見韓朝宗,並作《與韓荊州書》以求引薦,然而結局卻令他大失所望,他感嘆朝廷所謂求賢之詔就是一紙空文,因之縱情遊樂於市井之間,以醉眼笑觀世界,寫下了這幾首豪放不羈的醉歌。
  • 李白的《公無渡河》,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哮萬裡觸龍門
    《公無渡河》李白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哮萬裡觸龍門。波滔天,堯諮嗟。大禹理百川,兒啼不窺家。殺湍湮洪水,九州始蠶麻。其害乃去,茫然風沙。被發之叟狂而痴,清晨臨流欲奚為。旁人不惜妻止之,公無渡河苦渡之。虎可搏,河難憑,公果溺死流海湄。
  • 《軍師聯盟》屢次提到的「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到底是什麼意思?
    :公無渡河,公竟渡河!乃號天噓唏,鼓箜篌而歌曰:「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將奈公何!」《琴操》記載:一個披散著頭髮的瘋癲的人提著水壺渡河,他的妻子追在後面呼喊著不讓他渡河,然而追趕不及,這個瘋癲的人終究被河水淹死了。那位妻子撥彈箜篌,唱《公無渡河》歌曰:「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將奈公何!」
  • 這個朋友雖然忽悠了李白一番,卻在李白的唐詩中「青史留名」
    作為盛唐詩歌最傑出的詩人代表,李白在後世可謂是赫赫有名。他身上的仙氣與盛唐氣象完美融合,成就了盛唐獨特一景。人道是盛唐有三絕,李白唐詩,裴旻劍術,張旭書法分列其中,由此也能看出李白在當時的地位了。李白性情豪爽,廣交好友,可謂友人遍天下。
  • 杜甫對李白極盡敬仰之情,一首唐詩非常樸素,但字字都是真情流露
    但是不得不讓人注意的一點就是,雖然今天看兩個人的歷史地位並沒有太大差別,但在文學史上、在兩人真實的關係當中、杜甫和李白是有著相當的差距的。一則李白比杜甫要大上幾歲,二則杜甫也自認為李白的才華無人能敵,自己頂多是李白身邊的跟從者。今天談到的這首唐詩,就是表達的這種情感。杜甫的全文用字非常的樸素,但表達的情感就很真實,字字都是真情流露。且看這首唐詩的全文。
  • 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將奈公何!
    "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將奈公何!"《公無渡河》,又題為《箜篌引》只有四句。漢樂府裡最短的詩歌。 傳說,這是朝鮮最古老的歌謠,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有一白首狂夫,被發提壺,亂流而渡,其妻隨而止之,不及,遂墮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將奈公何'聲甚悽愴,曲終亦投河而死。」
  • 《戴老師魔性詩詞課》:帶你走進李白和杜甫的人生,讀懂唐詩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直到如今的課堂上,不管是從小學還是到大學,唐詩從來不會缺席。經歷上千年的時間洗禮,唐詩如今依然非常值得我們現代人誦讀。可以說,唐詩是古詩詞的巔峰時期,難以逾越。
  • 幼兒學唐詩之李白:戰城南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趣味學習樂園>學前班語文>正文幼兒學唐詩之李白:戰城南 2013-02-03 12:03 來源:網際網路
  • 唐詩趣話:給詩仙李白脫靴的高力士其實也是位詩人
    身為一國之君的唐玄宗,一見到神清氣朗、風流蘊藉的李白,也立馬傾倒,不自覺忘記自己是萬乘之尊,親自為李白調羹,並命令高力士拿一雙便鞋給李白換上,李白本是一個不拘小節之人,高力士拿來便鞋之後,李白伸出腿來,說:「你幫我把靴子脫一下吧!」,這本來順理成章,李白本無羞辱之意。誰知高力士卻記恨在心。自此高力士與李白結下了梁子。
  • 李白的《長幹行》,蔣勳這麼解讀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絕了
    李白的《長幹行》,蔣勳這麼解讀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絕了文/陳衛華   圖/網絡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這兩個婦孺皆知的成語,你還記得出自哪一首詩,作者是誰嗎?沒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出自李白的《長幹行》。唐詩是中國詩歌史上最瑰麗的珠寶,唐詩的繁榮與唐朝的富庶有著直接的關係,當時國富民強,以致滋生了一大批文人雅士,其中最傑出的代表之一,當數詩仙李白。《長幹行》寫一個女子對夫君離別後的思念,從小青梅竹馬一起長大的夫君。全詩追憶了自己與夫君之間從小到大,到離別,到刻骨銘心的思念,到盼望夫君歸家的過程。
  • 杜甫對李白很是敬仰,但這首送給他的唐詩用到的卻不是什麼好詞
    我們之前讀那些精彩的唐詩,就會發現李白和杜甫他們兩個人的交情是很深的。而且李白相對杜甫而言,仕途更加成功,詩詞的名氣也更大,而且還要年長上幾歲。所以杜甫對於李白是很有幾份敬仰之情的。兩個人也有不少的詩詞作品相互唱和。
  • 《浙東唐詩之路·詩狂賀知章》在杭州蕭山知章村開拍
    賀知章是浙東唐詩之路上最重要的本土詩人。據歷史記載,賀知章出生于越州永興,即今天的杭州蕭山。7月15日,跨越千年,鄉音無改,「賀知章」回到了家鄉——《浙東唐詩之路·詩狂賀知章》開機儀式在「知章故裡」、浙東唐詩之路源起地——杭州蕭山蜀山街道舉行。
  • 唐詩裡的鳥,李白是大鵬,杜甫是沙鷗
    唐詩裡山水田園、風花雪月題材的作品很多,但是寫鳥類的也不在少數。如崔顥只一首《黃鶴樓》,就寫出了神話傳說中黃鶴的神奇景象,連大詩人李白都自愧不如。再比如鷓鴣、燕子、大雁等這些普通的鳥,寫入唐詩的那就更多了。它們各自都有自己的意象。我們今天只說李白和杜甫。如果說李白是大鵬,那麼杜甫就是沙鷗。為什麼這麼說呢?
  • 《俠客行》李白的俠義心腸,唐詩的佼佼者李白的狂妄讓人羨慕
    《俠客行》李白的俠義心腸,唐詩的佼佼者李白的狂妄讓人羨慕。李白,無疑是唐朝的詩壇偶像,也是是個海洋裡那一艘巨大的帆船,曾經他站在浪漫的高山上,俯瞰這山下塵埃,遠處那朝堂上的權力誘惑在那一刻像風一般吹散,而他已不再眷戀,那一刻李白只想喝上一壺美酒,用筆墨紙硯寫出一首首詩詞來表達自己的心情。
  • 公無渡河 公竟渡河
    公無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一天早晨,一個披散白髮的「瘋子」提著葫蘆衝進黃河。公無渡河:勸誡。一切的一切都表明,不能渡,不該渡。渡河就是死亡。所有的人,甚至渡河者自己,都清楚地知道這一點。公竟渡河:質疑。為什麼渡河?既然一切的理由皆告知渡河的荒誕,為什麼竟然還是去了?到底是什麼超越了死之恐懼的力量,令他毅然而行?
  • 唐詩三百首29首五絕作品賞析之二,篇篇膾炙人口,值得你收藏轉發
    這篇文章作為一個匯總,將整體展現唐詩三百首中的經典五絕詩作,且按照作家作品進行排列。在《唐詩三百首29首五絕作品賞析之二,篇篇膾炙人口,值得你收藏轉發》當中,我們賞析了王維、孟浩然、王之渙、元稹、王建等人的10篇詩詞,今天我們要繼續賞析杜甫、賈島、柳宗元、白居易、李白、劉長卿和裴迪的10首詩詞。請大家持續關注。
  • 你知道唐詩是如何流傳下來的嗎?(附:李白的朋友圈,唐詩的99種心動)
    這部超級大書有一千零三十三卷,按天幹之數分為十籤,不但有當時最完整的唐詩,還有極其珍貴的文學評論、傳記史料,堪稱中國古代私人編書的超級王中王。更誇張的是,老胡還又用了七年時間,吭哧吭哧寫出了研究李白杜甫的《李詩通》《杜詩通》兩部大書。這時,已經七十四歲的老人才露出微笑:我終於完成了一生的夢想。這才叫不辜負我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