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哮萬裡觸龍門。
波滔天,堯諮嗟。
大禹理百川,兒啼不窺家。
殺湍湮洪水,九州始蠶麻。
其害乃去,茫然風沙。
披髮之叟狂而痴,清晨徑流欲奚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無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難馮,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長鯨白齒若雪山,公乎公乎掛罥於其間。
箜篌所悲竟不還。
註:
公無渡河:古樂府舊題,又稱《箜篌引》。原題意為妻子阻止丈夫渡河,但丈夫不聽,於是溺水而水,妻子痛悼丈夫而唱。後來創作主題均與渡河有關。
龍門:山名,在今山西河津、陝西韓城之間,黃河兩岸峭壁對峙,形勢如門。
馮:徒步涉水過河叫馮。
持肙:纏繞,糾纏。
箜篌:古代彈撥樂器。
解讀:
這首詩歷來註解甚多,說法不一。蕭士贇認為這首詩「諷止不靖之人自投憲網」,陳沆認為「蓋悲永王璘起兵不成誅死」,郭沫若則認為「『披髮之叟』有人以為喻永王李璘,其實是李白自喻」,安旗認為詩中長鯨指安祿山。可謂見仁見智,觀者想必自有主見,此處不議。
單就全詩詩意來看,這是一首表現一位白髮狂叟苦渡黃河悲劇的詩作。前十句為上半部分,寫黃河之水泛濫成災和大禹辛勤治水。這實則是用洪水比喻和象徵安史叛軍給民眾帶來的苦痛,用大禹治水來象徵唐王朝最終平定了叛亂。「咆哮」寫出了黃河之水的聲威;「萬裡」則寫出了黃河之水浩浩蕩蕩,「理百川」概述了大禹治理洪水的經過,「殺湍」二句則寫出了治水的成功,使民生安居樂業。
就在人們剛剛慶幸劫後餘生之時,此時一個披著散發的老人,在周圍一片長鯨白齒的讒害下,災難降臨到他的頭上,這其實就是李白自比,「奚為」二字,是反問,也是困惑,是呼喊,也是驚嘆,接著詩人用旁人「不惜」和妻子「止之」作比,突出妻子對狂叟的深情。然而狂叟卻偏偏要苦渡之,結果溺入河水而喪生。「公乎公乎」,接連的呼叫,我們仿佛看見一個頭髮蓬鬆的婦人,一邊「援箜篌而歌」,一邊撕心裂肺的呼喊,令人不忍卒聽。
這首詩作於何年,已無可考,但從全詩內容來看,應是詩人晚期的作品,詩人似乎很執著追求一些東西,但具體是什麼,已經成為一個迷團,按照前文中所提到的幾位名家的理解,估計是詩人年齡已大,加上政治理想很難實現,又經歷了三千裡以上的流放奔勞,此時已經不抱任何希望,因而全詩瀰漫著強烈的傷痛和絕望之情。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排行十二,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竄於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託克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於此。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隨家遷居綿州昌隆縣(四川江油)。陳寅恪先生曾認為李白其先為西域胡人,隴西李氏乃偽託。其出生地亦多異說,或謂生於條支(今阿富汗加茲尼),或謂生於焉耆碎葉(今新疆庫爾勒與焉耆回族自治縣),或謂武后神功年間遷蜀而生於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稱「李翰林」。賀知章譽為「天上謫仙人」,後世稱「李謫仙」。在蜀中度過青少年時代,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遊,先後隱居安陸(今屬湖北)和徂徠山(在今山東)。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詔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權貴,三年後,即744年賜金還山。此後漫遊梁宋、齊魯,南遊吳越,北上幽燕。天寶末期,安史亂起,李白應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後王室內訌,李璘兵敗被殺,李白受累入獄,獲釋後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於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遊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聞李光弼出鎮臨淮,時已屆暮年,仍欲從軍,半道病還,次年卒於當塗(今安徽馬鞍山)。代宗即位後,曾以左拾遺召,然李白已經去世。舊《唐書》有本傳。李白一生以大鵬自喻,以「安社稷」「濟蒼生」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願從科舉入仕,然始終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詩》存詩25卷,《全唐詩外編》《全唐詩續拾》補詩36首、斷句10。